104、晋江独家

作品:《年代文里不让我爹犯错误

    因为是同桌, 田小苗跟盛爱龄有了交集。

    她们一起打开水,一起上厕所,放学后一起出校门。因为顺路, 沿着街道一直走到十字路口,再一个向南,一个向北,各自回家。

    田小苗注意到,盛爱龄的身后总是跟着一位阿姨,隔着两三米远, 看到盛爱龄一个人了,就疾步追上去,还替盛爱龄拿着书包, 打着阳伞。

    这天, 田小苗忍不住问道“哎, 那是谁呀”

    “喔,那是我们家阿姨,来接我放学的”

    盛爱龄有点不好意思。

    原来,盛爱龄刚上中学那会儿,家里安排了小汽车来接送, 就那么几步路,实在是不值当的, 影响也不好。盛爱龄一再反对, 可家里怕路上出事,就改成了阿姨来接。

    “现在治安这么好, 怎么会出事呢”

    盛爱玲咯咯笑着,很单纯的样子。

    说了知心话,二人越发熟悉。

    盛爱玲乐颠颠的, 拿了巧克力给小苗吃,说是从海外寄来的。田小苗吃人家的嘴软,也不在意盛爱玲的小姐身份。

    这天,轮到田小苗和盛爱玲值日。

    盛爱龄爱干净,没干过什么活儿。可看到小苗搬板凳、扫地,也捂着鼻子干起来。

    “小苗,这灰多大啊在我们家都是阿姨干的”

    盛爱龄小声嘀咕着。

    田小苗瞅瞅盛爱龄,还真是娇生惯养,不合时宜。想着盛爱龄没什么坏心眼儿,对她也很热情,就想引导一下。

    “盛爱龄,你以前咋值日啊”

    “喔,我都是戴着口罩”

    盛爱龄没好意思说,一开始是佣人帮着干,被同学批评后,才放下小姐架子。可她不想吃灰,时不时地装病,弄得谁都不愿意跟她同桌,在班里很孤立。她后来意识到了,就想着改正。可坏印象留下了,哪是那么好消除的

    班里的女生正好是单数,她自己一张桌子,孤零零的,没人说话。田小苗一来,她抑制不住地欢喜,就想着交朋友。

    田小苗觉得盛爱龄本质不错,就是太娇气了。

    “盛爱龄,以后劳动积极一点,怕落灰就戴上袖套”

    “嗯。”盛爱龄很开心。

    田小苗说话和气,不像其他女生鼻孔朝天,傲气得不行。

    “小苗,改天我们去看电影”

    “好。”田小苗点点头。

    盛爱龄真心想做朋友,小苗也想帮她。时代变了,提倡的是自力更生,艰苦朴素。像盛爱龄这样的大小姐,不做改变是会碰壁的。

    因为盛爱龄,田小苗也有了变化。

    她自己意识不到,可孙梅英注意到了。

    “小苗,咋这么高兴啊”

    “喔,今天学校排练话剧,可有意思了”

    田小苗头一回讲学校的事情,还提了盛爱龄一句。

    小苗交朋友了,孙梅英放了心。

    这一阵子,小苗不爱笑,放学回来就钻到屋里看书。她工作虽然忙,可当娘的哪有不仔细的自然察觉到小苗情绪低落,不太正常。

    现在好了,终于恢复了。

    “小苗,有时间请同学来家里玩”

    “嗯。”

    田小苗点点头。

    可她不会请盛爱龄来玩的。两家差距太大,不是同一个阶层。尽管她们成了朋友,可还是不一样。

    天气越来越暖和了。

    孙梅英给小苗做了一件白短袖衬衣。本来想选一块花布,可小苗坚持选白色的,说以后五一和三子能捡着穿。

    “这娃娃就是懂事,考虑问题也周到”

    孙梅英一边夸着,一边忙乎着。

    小苗有的,冬子和梅子自然也有。虽然去了金陵城,可孙梅英一直记挂着。她拿出事先量好的尺寸,给冬子和梅子一人做了一件。

    “小苗,来试一试”

    田小苗当衣服撑子,给冬子和梅子试衣服。她比冬子矮一点,比梅子高一点,她能穿的,冬子和梅子也能穿。

    孙梅英的手很巧,自打学会蹬缝纫机就停不下来了。

    她和大旺把布票省下来,给公爹、婆婆一人做了一套新衣裳。这是细棉布的,在农村可不多见。她还计划着,把今年的布票省下来,给爹娘也做一身。

    经济宽裕了,出手自然大方。

    她和大旺一个月挣一百六十七块,除了吃喝,缴纳水电费、住房费之外,能存不少钱。现在每个月给老家寄十五块,足够公爹婆婆的生活费了。可公爹和婆婆收到钱,不舍得花,都攒着,说这样心里踏实。

    在农村生活不费什么钱,可腰包鼓了是挺自在的。

    说到老家,江队长又帮了大忙。

    前一阵写信说“县供销社打算一年四季收购山货、土特产,各个镇子都要设点,就争取了一个名额,先给大壮,估计下个月就去报到”

    算算日子,大壮应该去镇子上上班了吧

    虽然还没收到家书,可江队长办事稳妥,应该没什么问题。

    对吕秀蓉和田大壮,孙梅英心存感激。

    跟西院的大哥大嫂不同,这些年看着宅院、种着地,帮了不少忙。虽然,收成都归了三家,她和大旺啥都没要,可还是很感激。

    老家的事儿就这样,看开了,也就不在乎了。

    孙梅英把冬子和梅子的衣服熨烫好了,叠起来,准备送到进军那边。那边有首长去金陵城,正好给柳大哥捎过去。

    再过两个月,孙玉华要生产了。

    孙梅英把三子小时候穿过的小褂子、小鞋子、小棉袄都找出来,清洗干净,搁在阳台暴晒后,收拾了一个包袱,一井送过去。

    自打柳大哥走后,星期天聚会停了。孙玉华怀着身孕,柳进军要值班。再说,住房拥挤,副食品定量供应,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了。

    赶着星期天,田小苗在家温习功课。

    孙梅英和田大旺带着五一和三子出了门。

    到部队大院时,凯凯正闹着。

    “爸爸,去姑姑家找弟弟”

    “好,等下个星期天,爸爸送你过去”

    柳进军哄着娃娃,焦头烂额。

    孙玉华挺着肚子,负担很重,一动也不想动。

    接到门卫打来的电话,柳进军忙不迭去接人。

    “大姐,可把你们给盼来了”

    柳进军看到孙梅英,就像看到了救星。大哥在的时候,一切都顺理成章。可大哥走了,压力倍增。

    孙梅英也很有感触。

    一直以来,柳大哥像兄长一般呵护着。等到他们都成长起来了,才慢慢松手。

    转眼进入了四月。

    各行各业鼓足干劲,朝着社会主义迈进。

    思想水平也要提高。

    上面提倡大鸣大放,号召广大群众提意见,不管是生产上的,还是管理上的,该批评的批评,该改正的改正。

    机关单位更是如此。

    职工们发动起来了,鸣放专栏里你一言我一语,贴得满满的。有长篇大论的,有短小精干的,有署名的,也有不署名的,反正热闹得很。

    “鸣放”一开始,田小苗就提醒过。

    “爹,人家提意见,就听着,千万不要发火”

    少说话,多做事,态度要谦虚。

    田大旺口才不好,写作能力也一般,自然不会冒头。

    搬家后,他和孙梅英一起报了夜校,就在小苗所在的学校。白天,同学们上课,晚上学员们来补习,都是附近的机关干部,热情很高。

    爹娘去学校,小苗看着五一和三子。

    孙梅英调动后,时间宽裕了,学习就更积极了。

    可赶上开会,孙梅英的话很少。

    刚换了新单位,对情况不了解。况且,小苗一再叮嘱,甭管人家怎么动员,怎么引导,都不要开口提意见。即便提意见,也只说好的,不要提不好的。

    大鸣大放,就是暴露思想的。

    气氛不热烈,脑子不发昏,哪里能发现真面目

    公私合营后,工人阶级当家作主,有了神圣的使命感和事业心。在厂里加班加点搞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对厂子呵护备至,当成了自己的家。还对给生产建设提了不少意见,国营单位如此,合营单位也是如此。

    集体单位也很热闹。

    像曹玉英当了街道办副主任,管着街道加工厂,忙得不行。生产要抓,思想也要抓,特别积极。

    到了五月,鸣放进入了高潮。

    官僚主义,摆架子都是问题。工作中脱离实际,搞主观主义也是问题。

    真理越辩越明,出发点是好的。

    可有人受不了了。

    老何是工商局副局长,老革命一个,本身没啥问题,可他岳父被揪出来了,说地主老财跑到沪上避风头,还上了城市户口。

    按道理,曹文栋和曹太太是上不了户口的。可曹玉英在街道工厂,表现积极,混了个街道副主任。人口登记时,把爹娘登记上了,普查人口的时候自然而然报了户口,还吃上了粮本。知道这事儿的人不多,可曹文栋爱显摆,喝了二两黄酒就说漏了嘴。

    这件事,被有心人记在了小本本上。

    赶上机关单位整顿,老何受了批评。

    组织上找他谈话,要他注意影响,最好是把岳父岳母送回老家。老何嘴上没说啥,可心里明白,岳父岳母回老家是不可能的。在农村,地主的日子不好过,表现好的还行,像岳父这样的,说啥也过不了关。

    机关人事复杂,红眼病也多。

    何宏民羡慕起了田大旺,去分局就没那么多事了。

    跟老何一样,赵景坤也挨了批评。

    去年机关调整,赵景坤去了外贸局。他跟海外打交道很有经验,对业务也很熟悉。去年十一月,他亲自带队去花城,参加出口商品博览会。今年四月,又带队参加首届出口商品交易会,签了几笔大单,干得是得心应手。

    他挨批评,跟他的嘴巴有关,大毛病没有,小毛病不断。

    他给田大旺打电话,委屈得不行。

    田大旺了解赵景坤,就劝道“以后少说一点,尤其是公开场合”

    赵景坤吃了教训,自然会接受。

    徐立方在保卫部门,相对好一些。

    他生性严谨,心思都搁在了情报上,对外界动向不掺和,不评论。想找他麻烦的,先得掂量一下,自个儿能否经得住那双锐眼的审视。

    赵国江也是如此。

    他性格平和,心底宽厚,不爱跟人家起纠纷,人缘很好。即便有人想拿他爱人说事,也被挡了回去。

    “蒋同志是上过朝鲜战场的,还立了功”

    言外之意,说事的人拿啥跟人家比

    蒋爱华在部队上,基本上没什么困扰。只是听到柳首长调走的消息,有点难受。临行前,她去探望,柳首长鼓励她“吃技术饭稳当,好好干。”

    现在,蒋爱华才明白,柳首长的帮助有多大。

    部队就像个避风港,当初国江让她来部队,就考虑到了这一点吧

    赵国江也特意找到田大旺,表示感谢。

    “建国,多亏了你提醒”

    “国江,都是自己人,客气个啥”

    田大旺咧咧嘴,这都是小苗的功劳,可这话却不敢往外说。

    作者有话要说

    捉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