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晋江独家

作品:《年代文里不让我爹犯错误

    三月里, 新货币发行了。

    跟旧币的兑换比率为11万,孙梅英的工资变成了三十五块,不用万元做单位了。

    这天, 孙梅英领了工资回来。

    她顾不上干别的,就坐在台灯下,一张一张地数着。

    六张五元的, 五张一元的,崭新、崭新的, 手感特别好。

    孙梅英很兴奋, 冲着小苗招招手。

    “小苗, 来,娘给你发工资”

    说着,抽出一张一元纸币,晃了晃, 很豪气。

    田小苗赶紧接过来,细细瞅着。

    这是第二套人民币,一九五三年就印制好了, 很有收藏价值。她得多攒几套, 搁到几十年后可值钱了, 一张一元的能兑换四千多块呢。

    小五一见了, 也凑过来。

    “妈妈, 发工资”小五一伸着小手,奶声奶气的。

    孙梅英唬着脸, 说“小娃娃要什么工资”

    “妈妈,要”小五一扭着小屁股。

    “要什么要”孙梅英抬高了嗓门。

    “妈妈”小五一睁大了眼睛,有点委屈。

    孙梅英心软,就从挎包里找了一张面值一分钱的纸币。

    “喏, 给你,可不能往嘴里塞哦”

    “妈妈,谢谢。”

    小五一不晓得是多少钱,就开开心心地攥着。他马上就满四周岁了,一副啥都好奇的样子。在托儿所里学了普通话,喊着爸爸、妈妈,比小苗都洋气。

    孙梅英对这个娃娃有点愧疚。因为工作忙,都是小苗看着,娃娃调皮,也硬不下心肠来。

    对付小娃娃,田小苗很有办法。

    她赶紧打开饼干罐子,掏出一块小饼干,冲着小五一晃了晃。

    “五一,姐姐给你吃饼干,你把这个给姐姐”

    小五一瞅瞅饼干,又瞅瞅纸币,摇摇头。

    田小苗从罐子里又掏出来一块。

    “五一,两块。”田小苗晃晃手指。

    小五一这才接过饼干,把纸币递给小苗。

    田小苗接过来,掸了掸。

    小五一咬着饼干,一双大眼睛透着机灵。

    “这娃娃”孙梅英乐了。

    她一把抱起来,说“五一,跟谁学得这么吃嘴啊”

    “妈妈,不吃嘴”

    “呦,不吃嘴啊那掂起来咋这么重啊”

    孙梅英抱着娃娃,很吃力。

    田小苗趁着五一不注意,赶紧打开抽屉,取出一个硬皮本子。

    这是搞收藏用的,把邮票、货币、各种票证平展展地夹在里面,再包上一层牛皮纸,防止受潮。只要有年代感,都是一笔财富。

    尤其是“五三版”人民币,很特殊。

    这一版人民币,是一九五零年设计的,几经修改,终于敲定。因为被海外封锁,高级印钞纸、印钞机进不来,不得不委托外国印刷。这在后世不敢想,可当时就是这么贫困落后,油墨颜料、机器、纸张都依靠进口,被人家卡着脖子。注1

    想一想挺悲哀的,昔日的文明古国破败如此。

    落后就要挨打,唯有奋起直追,方是出路。

    田小苗合上硬皮本子,锁好了抽屉。这是怕小五一翻腾,不得不上锁。这个娃娃很调皮,一刻都闲不住,特别爱拆东西。

    这时,楼梯一阵响动。

    田大旺回来了。

    “爸爸”五一张着小手,大声喊着。

    田大旺接过娃娃,亲了亲。

    “大旺,快洗手,我去端饭”

    孙梅英要下楼,田大旺赶紧说“梅英,你歇着,我下去端。”

    “爹,我跟您一起。”

    田大旺下楼,田小苗跟在后面。

    饭菜热在锅里,人到齐了开饭,这是家里的习惯。

    可这一阵子,公私合营正在推进,大旺同志几乎每天都要加班。孙梅英也很忙,顾不上做饭,一家人就吃起了食堂。小苗担起了打饭任务,她十一岁,上小学五年级,像这个年代的大多数家庭那样,帮着家里做饭、洗衣、照顾弟妹。

    一会儿功夫,饭菜端上来了。

    一钢精锅大米粥,一笼菜包子,热乎乎的。

    孙梅英撑开小饭桌,摆在屋子中央。

    小五一坐在小板凳上,拿着小勺子等着。

    田大旺放下锅,端着碗盛饭。

    “三子睡了”

    “睡了。”

    孙梅英瞅瞅大床。三子仰面躺着,盖着棉被,睡得正香。

    一家人吃了饭。

    小五一拧开了收音机,跟小苗钻进被筒子里。

    孙梅英和田大旺听着广播,说着话儿。

    上面发了号召,提倡节制生育。

    可婆婆这趟来,催促着“趁着年轻,再生几个”。

    孙梅英觉得自己不年轻了,都三十二了。大旺二十九,倒是很精神。

    对很多人来说,三十是一道坎儿,三十一过,人成熟了不少。

    孙梅英跟大旺商量着,不能再生了,把时间省下来,提高一下文化。

    田小苗插了句嘴,说“娘,文化高,拿得工资就高。”

    孙梅英盘算着,用三年时间拿下初中文凭。

    田大旺也想念个高中。

    单位里除了几个转业干部,都是文化人。外出学习,都轮不到他们,怕文化太低听不懂。田大旺觉得这种风气很不好,可文化人就爱摆出高人一等的架势。机关整顿之后,稍有好转,可个别同志骨子里还是很傲气,一点都不谦虚。

    仔细想想,还是自身水平不够。

    那就加倍努力吧,反正不能掉队。

    日子一晃而过。

    到了“五一”劳动节,小五一满四周岁了。

    留着娃娃头,穿着白短袖、蓝裤子,白白胖胖的,特别可爱。

    孙梅英照例煮了鸡蛋,用凉水激了一下,搁在碗里。

    小五一抓着一个,冲着小苗,举着。

    “姐姐,吃鸡蛋”

    “五一吃。”田小苗摆摆手。

    小五一攥着鸡蛋,塞到小苗的手里。

    田小苗心里一暖。

    五一跟小苗的感情好。每天下午,都是小苗去托儿所接五一回家。这都是逼出来的,梅英带着三子上班,大旺工作很忙,家里除了她,没有闲着的。

    田小苗心说,自己有小妈妈的潜质。

    在忙忙碌碌中,进入了六月。

    机关人员工资改革,包干制取消了,一律按照货币工资发放。工资标准也定好了,划分为二十四个行政级别,跟职务对应着。

    田大旺是副处级,对应的工资标准是15级,一个月能领127块。

    田大旺没想到能领这么多钱

    包干那会儿啥都不用操心,也没啥开销,可折算成工资这么多啊他兴冲冲地回到家,跟孙梅英说“梅英,下个月发了工资,咱把自行车买回来”

    “好。”孙梅英乐呵呵的。

    大旺出息了,工资是她的好几倍呢。

    “梅英,咱再买一台缝纫机”

    “嗯,买缝纫机。”孙梅英点点头。

    去店里买成衣太贵,孙梅英都是手工缝制。她看到裁缝师傅“哗啦哗啦”地踩着缝纫机,一趟过去就把衣服轧好了,羡慕得不得了。

    “梅英,再给你买块手表,好看时间”

    “买那个干啥,那么贵”

    田大旺有一块手表,是部队上发的战利品,戴了六七年了。他早就想给梅英买一块,可经济条件不允许,只能在心里想一想。现在好了,愿望终于能实现了。

    田小苗也高兴坏了。

    一个月领一百多块,能买多少东西啊一下子就发达了。

    看到孙梅英眼热,就说“娘,以后国营粮店也会定工资的。”

    全民所有制企业,只要有编制的人员都会按照岗位定薪,随着工龄慢慢增长。

    同样高兴的,还有曹玉英一家。

    老何定了13级,一个月拿159元,再也不用为经济犯愁了。

    曹文栋又抖了起来。

    吃了饭,在院里东逛逛、西逛逛,一身棉绸布衫被风吹起,很是逍遥自在。

    作者有话要说  注1参考了百科知识中关于第二版人民币的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