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晋江独家

作品:《年代文里不让我爹犯错误

    出了月子, 孙梅英着急上班。

    田大旺拦着,想让梅英在家多休息一阵儿。

    孙梅英摇摇头,说“大旺, 我得去,不然,工作就让人家顶了。”

    “梅英, 那娃娃咋办”

    “娃娃我带着,一起去。”

    孙梅英在家养了一个月,白白胖胖的, 气色特别好。可上班习惯了, 在家里闷得慌。尤其是听到广播里,都在搞生产、搞认捐, 更是坐不住。

    拿小苗的话说“跟社会脱节, 就落伍了。”

    孙梅英觉得自己有点落伍。

    补习班不去了, 天天奶着娃娃, 卧在床上。这么下去, 可别跟那位家属一样, 生了娃娃就出不了门了。因为心急, 就让进军捎话,说“出了月子,就去后勤上报到。”

    柳进军跟后勤科打了招呼。

    后勤科的李科长说“放心,名额留着呢”

    孙梅英急火火的, 恨不得立马去报到。

    田大旺不再反对, 只说“梅英, 要注意身体,不能太劳累了。”

    孙梅英呵呵笑道“大旺,我身体好, 不怕累。”

    田小苗也很支持,冲着孙梅英树起了大拇指。

    “娘,您可真厉害”

    带着娃娃去工作虽然困难,可只要坚持没有做不到的。像梅英这样的劳动妇女好不容易才从家庭中走出来,不能再回到老路上去。

    赶在星期一,孙梅英去上班。

    她准备了一个小提篮,底子是平的,铺着小垫子、小褥子,把娃娃搁在里面。田大旺小心翼翼地提着篮子,小五一正呼呼睡着。

    这个娃娃胃口好,吃了睡、睡了吃,很少闹人,可省心了。

    到了伙房,孙梅英把提篮搁在桌子上。

    她理着饭票,打着算盘,不耽误瞅一眼。

    赶上娃娃饿了,就背过身去喂两口。

    柳进军听说了,就去托儿所问了问。

    所长说“小婴儿也收。”

    柳进军告诉孙梅英,孙梅英抚着胸口说“太好了”

    平时自己看着,忙得时候就送到托儿所。

    田大旺安了心,说“部队就是好,跟家一样。”

    当然,多亏了进军帮忙。不然,凭着孙梅英这个编外人员,可进不了托儿所。

    孙梅英上班了,田小苗也回到了学校。

    班里没什么变化,唯有冬子格外高兴。

    他跟小苗是同桌,右边的座位空了一个月,干啥都提不起劲来。现在小苗回来了,上课也有意思了。

    任课老师本来担心小苗跟不上,可一提问,小苗啥都会。想着冬子给小苗补习,虽然感到意外,却不觉得奇怪。

    殊不知小苗是个天才,文化高着呢。

    板报小组开会,田小苗提议“外面在捐飞机、捐大炮,我们画一幅宣传画吧”

    “好”冬子立马响应。

    在画画方面,冬子很在行。这是受了柳进原的影响。

    柳进原是搞战术、搞情报的,经常写写画画。冬子在一旁瞅着,也来了兴趣。他对着小人书临摹,画画水平提高得很快。

    柳进原发现冬子的天赋后,就指导了一下。

    柳进军说“大哥,要不给冬子请个老师”

    “不用。”柳进原摇摇头。

    这只是业余爱好,不能当饭吃。他更希望冬子长大后参军入伍,做一名革命军人。

    六月里,天气很热。

    阁楼上通风不好,发闷,有一种透不过气来的感觉。

    在沪上过夏天,真不好受。

    跟老家比起来,是又潮又湿。而山里很凉爽,晚上睡觉还要盖着被单子。

    田小苗不禁想起了家乡。

    来到沪上,几乎忘了那个小山村。

    大旺同志给家里写了信,报告了小五一的情况。老家那边难得回信,说娃娃百天后,拍一张照片,给爷爷奶奶瞧瞧。

    这是开天辟地头一回啊。

    以往写信从来不回,这是看在五一的面子上啊。

    对爷爷奶奶重男轻女,田小苗深有感触。

    好在离得远,不照面,那些矛盾都化解了。

    不管咋样,家里多了一张嘴,大人和娃娃都很忙碌。

    尤其是晚上,孙梅英更是脱不开身。

    田大旺要去夜校上课,补习的任务就交给了小苗。

    孙梅英一边看着娃娃,一边学习。

    冬子也当起了小老师。挺胸凹肚,煞有介事地朗读着课文。

    梅子听着听着,就歪在床上睡着了。

    小五一也呼呼大睡。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一点一点地长大。

    小五一很可爱,醒着的时候,喜欢有人陪。只要看到人过来,就咿咿呀呀的。冬子和梅子都喜欢逗娃娃,一会儿学猫叫,一会儿学狗叫。

    小五一仰面躺着,团着小手,咧着嘴笑。

    “五一,来抓着。”

    冬子伸出小指头,想让五一攥着。

    “冬子,洗手了吗”

    小苗在一旁监督着,不让冬子和梅子下手。

    小婴儿不怕别的,就怕不卫生,沾上了病菌。

    冬子咧咧嘴,把小手背在后面。

    梅子也抿着小嘴,瞅着小苗。

    自打小阿弟出生后,小苗姐姐掐着腰,厉害多了。

    到了六月中旬,第五次战役结束了。

    “抗美援朝”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战争一时半会的不会结束,要做好长期准备。报纸上、广播里宣传着爱国公约,捐飞机、捐大炮、捐坦克,掀起了竞赛热潮。

    田小苗对认捐很感兴趣。

    为了方便群众认捐,抗美援朝总会按照当时的市价,把各种武器装备折算成了人民币。一架战斗机折合人民币15个亿合新币15万元,一辆坦克25个亿合25万元,一门大炮09个亿合9万元等等。注1

    沪上认捐很积极,走在了全国前列。

    不管是工商界,还是文艺界都行动起来了。

    为了筹集款项,文艺界搞起了义演活动。大世界、大舞台都拉开了场子,京剧名角纷纷登场,一演就是一个月。

    各单位也不甘落后,各种演出络绎不绝。

    白丽雅有一副好嗓子,登台献艺,出尽了风头。

    韩名义在台下做观众,巴掌拍得山响。

    这时候的白丽雅,跟进步画上了等号,越发光鲜亮丽起来。人事科的崔大姐拿着一摞表扬信,说“小白,快瞧瞧,都是表扬你的。”

    “崔大姐,跟其他同志比起来,我做得还远远不够”

    白丽雅表面上很谦虚,心里很得意。

    崔大姐说完了正事,又提到了个人问题。

    “小白,大姐想问你个事”

    崔大姐关起门来,提到了韩主任。

    “小白,你觉得韩主任咋样参加革命十多年了,个人问题顾不上。解放后,组织上给介绍对象,可韩主任说要有革命理想,要志同道合,一直没遇到合适的”

    “大姐,我”

    白丽雅对韩主任很尊重,可真要涉及到感情,就犹豫了。

    “小白,先考虑一下,想好了,再给我回话。”

    崔大姐很热心。

    这是组织上委托的,让她帮着介绍对象。其他同志还好,韩主任的眼光很高,一般的女同志看不上。她介绍了好几个,韩主任都没点头。直到那天,韩主任提到了小白同志,她才恍然大悟。

    可小白今年二十二,韩主任都四十二了,相差了整整二十岁,不大合适吧

    这话她不好开口,怕韩主任受打击。

    可韩主任很大度,说“成不成都没关系,不要委屈了人家姑娘就行。”

    看得出来,韩主任是真心喜欢小白,就想帮忙撮合一下。

    白丽雅心神不定。

    她回到家,就一头扎在了床上。

    像她这样的怀春少女,是不会喜欢一个大叔的。可她现在的成就,跟韩主任有关。她不想失去这一切,可又不想把感情定下来。

    白丽雅拿不定主意,就跟母亲商量。

    白太太直摇头,说“不行,韩同志虽然官职不小,可年纪太大了,不般配。”

    白鹤鸣倒是没直接表态。

    他打电话给白奕雄,白奕雄兴奋地说“阿爸,这是天大的好事,对白家大大有利,快答应下来”

    白鹤鸣挂了电话,就去找白太太。

    白太太摇着香扇,很生气。

    到底不是亲妹妹,就这么害人。可她是继室,家里的牌位都是元配夫人的,哪里轮得到她说话

    她知道奕雄少爷对她怀恨在心。

    当年,元配夫人卧病在床,她就跟白鹤鸣勾搭上了,还怀了身孕。元配夫人撒手归西,她想方设法要进白家,可元配夫人的娘家势力很大,说“进白家可以,但只能做二房太太,永远不能扶正。”

    她心一横,就答应了。

    觉得元配夫人早就入土了,公馆里还不是她说了算可没想到,那边抛出了一纸文书,让她签字画押,不掌家务,不管家事,毫无地位可言。好在,白家对两位小姐不错,锦衣玉食,受到良好教育。

    可到了关键时刻,还是把丽雅推出来了。

    白太太不甘心,就抚着白鹤鸣的手,说“依我看啊,丽雅还是找个世家公子,养尊处优,做少奶奶”

    “太太,目光要放长远一点”

    白鹤鸣不以为然。搁在解放前,老夫少妻不是很常见嘛

    他跟太太不也相差了十多岁

    就耐心劝道“太太,你想开一点,丽雅嫁过去好歹是个官太太啊,出门坐小汽车,前呼后拥的,多威风啊”

    白太太皱着眉头,不情不愿。

    白鹤鸣就去哄白丽雅,说“韩同志不错,很有才干,以后还能升一格,地位高着呢”

    白丽雅考虑良久,到底点了头。

    可决心一下,心里有些发酸。

    她不由得想起了田同志。当时那么喜欢,可忽然之间就丢在了一边。现在,她也有对象了,还是个革命同志,很有话语权。

    白丽雅的虚荣心占了上峰。

    她对自己说,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有得到就有失去。那些风花雪月都是虚的,唯有攥到手里的权势地位才是真的。

    作者有话要说  注1引用了百科知识中关于抗美援朝爱国公约认捐的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