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晋江独家
作品:《年代文里不让我爹犯错误》 到了晚上, 对方回复了一则电文。
按照密码本破译,电文内容是刊登广告,等待接应。
保卫人员联系报社, 又打了一则广告“我店新到湖州丝绸,花色齐全,有姑苏师傅裁剪缝制, 打八折优惠, 欢迎惠顾。”
第二天, 广告刊登出来了。
店里静悄悄的, 连个询价的都没有。
保卫人员耐心等待。
到了下午, 有两位穿旗袍的女士进了店。
“掌柜的, 看看料子。”
保卫人员打开两卷丝绸,女士摸了摸面料,问了问价钱,什么也没买就出了店。没有接头暗语, 没有任何异常,估计是真实顾客吧
便衣同志跟了上去,一无所获。
难道接头地点暴露了徐科长陷入了沉思。他翻开口供, 细细查阅。又把前期的调查资料打开, 核对了一遍。
一段话引起了徐科长的注意。
“一连几天,丝绸店没有生意。可店铺照常开门,伙计们吃得也不错,顿顿白米饭, 还有鸡鸭鱼肉”
怎么把吃饭的问题给忽略了
保卫人员接管后,自己做饭吃。而掌柜和伙计们有经费在手,大手大脚的,雇了一个厨娘不说, 还经常从对面饭铺点菜,叫人送过来。
若是有心人打听一下,就会发现端倪。
徐科长立马换了便装,去找那个厨娘。
可厨娘的邻居说,家里老人生病,厨娘回乡下了。
怎么会这么巧徐科长回顾了一下。
搜捕的第二天,厨娘提着菜篮子上门做饭,看到掌柜和伙计变了,吃了一惊。听到店铺转让了,不再需要厨娘了,就搁下菜篮子,从兜里掏出一卷纸币,说“掌柜的,预支的饭钱还剩下五万块合五块钱,就退到账上吧”
保卫人员来不及跟掌柜核对,就随机应变。
“阿姐,打得可有借条”
“没有。”厨娘摇摇头。
保卫人员翻了翻账簿,支出一项果然有采买食材,就收下了五万块合五块钱。
自那以后,厨娘再没出现。
保卫人员询问过原掌柜,说厨娘是邻里担保介绍的,老实巴交的乡下女人,烧饭手艺不错,不爱说话。询问其他三人,跟掌柜说法相同。
保卫人员找到介绍厨娘的邻里,邻里证实了这个说法。
至于厨娘的来历,说是姑苏人士,以前在公馆里做事。后来,公馆主人去了海外,厨娘失业了,就拜托老乡找事情做,正好推荐给了湖州丝绸店。
徐科长再次找到担保人。
担保人姓周,开着一间茶水铺子,烧着“老虎灶”。见徐科长打听厨娘,就笑着说“先生,吴阿娣是个老实人,这个可以打包票的”
可仔细问起来,周老板对吴阿娣并不了解,是别人托他介绍的。这个别人是街头的闲散人员,经常来“老虎灶”打开水,说跟吴阿娣是老乡,就想帮一把。
正说着,一位穿着黑布褂子的细条男子,晃晃悠悠地过来了。
“阿四,快来”周老板冲着男子招招手。
那个叫阿四的细条男子斜眼瞅瞅徐科长,尖着嗓子问“周老板,啥事”
听说打听吴阿娣,就说“吴阿娣啊,是廖公馆的账房二先生介绍的,我也不认得,不过是一面之缘”
“那二先生呢”
“二先生跟着廖先生一家去海外了。”
兜兜转转,除了廖公馆,没人晓得吴阿娣的底细。徐科长觉得这里面有问题,一个厨娘,来历这么复杂
徐科长想进一步调查,就按照阿四的地址,找到廖公馆。
一栋花园洋房,铁栅栏门紧闭。
除了看门人和花匠,佣人们已辞退一空。
“师傅,您认得吴阿娣吗”
“认得,阿娣在公馆里做了二十多年,早就想回姑苏老家了,可太太喜欢她的手艺,说煲汤好喝,做菜精致,舍不得她离开,就一再挽留。若不是先生执意要去港岛,阿娣还在公馆里做事呢”
徐科长一听,就发现了问题。
“师傅,吴阿娣多大年龄”
“喔,具体年龄不晓得,可看起来有五十好几了,瘦瘦小小的”
徐科长心知不对,丝绸铺的吴阿娣不过三十出头,身材高挑,跟廖公馆的吴阿娣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
徐科长不动声色,继续问道“吴阿娣现在哪里”
“去年,太太一走,吴阿娣就回姑苏老家了。”
“她没有留下来,找个事做”
“没有,她儿子来接她,就回乡下去了。”
徐科长基本上确定,丝绸铺的厨娘是冒名顶替的。
那她又是什么人,为何要冒充吴阿娣廖家账房二先生推荐假冒的厨娘,是顺手人情,还是刻意为之湖州丝绸铺是敌人的联络点,厨娘藏身在此,又是为了什么
线索到这里又断了。
徐科长做了一个大胆假设。
如果没人来联络点接头,通风报信的会不会是厨娘海外特务机构尚未得到消息,以为联络点运转正常,说明厨娘跟海外特务非直线联络,那跟老k会不会是同一条线
带着诸多疑问,徐科长回到办公室。
他取出了一幅肖像画,画中女子盘着发髻,眼睛细长,高鼻梁,鹅蛋脸,三十来岁,或许更年轻一些。这是根据保卫人员和周老板的描述绘制的,跟厨娘有七八分相似。
沪上有五百多万人口,找一个人就像大海捞针。
徐科长把厨娘的画像跟老k的画像,并列放在一起。
特务四处活动,没有经费恐怕不行。派遣组带着大笔资金潜入沪上,就是活动经费的。而接头人未出现,经费被卡住了,那敌人有没有别的渠道获取经费
想到这里,徐科长翻开了“大轰炸”之后破获的敌特案件。
当时毫无线索,没任何头绪。
还是电讯科的同志出了个主意,说沪上跟海外资金来往频繁,有企业汇款和个人汇款,不如一条一条核查,总能找出蛛丝马迹。当时,电讯大楼的全体职员都被调动起来了,一笔一笔排查,终于发现了几笔可疑资金。循着线索,顺藤摸瓜,一举捣毁了几个特务窝点。
那这一次呢是不是能采取同样的办法
徐科长找到电讯科。张科长摇摇头,说“那是非常之法,几百个人加班加点,不分昼夜赶出来的,工作量太大,不可取。”
“那对后续资金实行监管呢”
“这个计划已经提上去了,职员们正在培训,具体效果还要看一看”
徐科长点点头。
从派遣组携带的大量空白委任状可以看出,敌人正想方设法扩大外围组织。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资金渠道很重要,一定卡住。
“张科长,除了个人汇款,对外贸易商行的资金动向也要注意”
“嗯,个人汇款金额大或频次高,一下就冒出来了。而商贸往来资金,就隐蔽多了。若是有人借着商贸渠道,汇入活动经费,很不容易察觉”
商量了对策,就行动起来。
徐科长翻阅了大量资料,想着张阿坤能认出校工老k,那张太太呢她跟张禀仪生活多年,虽然分开了,可多少也接触到一点吧
依靠群众,是工作特色。
第二天,徐科长喊了田大旺过来。
田大旺看了厨娘的画像,记下了特征。
“徐科长,是不是再找人瞧瞧尤其是跟过去有关联的那些”
“嗯,我正有此意。”
送走了田大旺,徐科长驱车赶到张太太家。
张阿坤和张太太都在家。
看到厨娘的画像,张太太沉吟了片刻。
“徐同志,这个人有点印象,记得很早之前,我跟张禀仪去黎公馆做客,正好碰到黎鸣之的学生出来,就注意看了一眼,其中,有一位女子身材高挑,眼睛细长,向上挑着,气质很高雅,会不会是她”
“黎鸣之的学生”徐科长心里一动。
张太太回忆了一下,说“后来,在一场舞会上,又碰到了她,正跟一位青年军官跳舞,张禀仪说那是黎鸣之的高材生,叫蒋如云”
作者有话要说 这一章先放上来,争取二更,把事情交代清楚
二更估计21点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