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独家
作品:《从小村花到大军嫂》 作者有话要说 看这里,这是为了防盗,请见谅哈
就在这年秋天,果果读小学五年级了,阳阳也上了学。
每天早晨,姐弟俩背着书包一起出门,在路上总能遇到小伙伴们,到学校时已是成群,浩浩荡荡的了。学校离家属区很近,娃娃们上学放学都是自己走着,家长们不用来回接送,省心得很。对此,椿芽早已经习惯了。
现在社会风气纯正,治安状况良好,坏分子们无处藏身也不敢轻易冒头,尤其是营区里规划得整整齐齐的,放学时都是走路的,连骑自行车的都很少,也看不到汽车,安全得很。这跟后世小学校门口的盛况成了鲜明的对比,不知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反正过得是一点都不安心,这也是很多人怀念六七十年代的原因吧想一想,就令人感慨不已。
俩娃娃都上学了,家务活儿也多了不少。
一大早,齐明瑜就爬起来做饭,到了中午和晚上又是一顿。这时候,城里的口粮已经恢复了正常,副食品供应也多了点,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如果不是为了节省一点,去食堂里打饭是最省事的,可这几年勤俭惯了,能省一点总是好的。那些吃不完的粮票,可以拿到集市上去换点香油什么的,现在集贸市场上热闹了不少,能换好些东西哪。
为了精打细算,椿芽就记了一本流水账,还跟明瑜说“吃不穷花不穷,就怕不会过日子”齐明瑜本想懒省事,可为了哄椿芽开心,也跟着一笔一笔地记了下来。
这一记就发现日常花销真不少,过日子挺不容易的。想想平时,都是椿芽操着心,他净当甩手掌柜了。齐明瑜就向椿芽做了“检讨”,椿芽“嘿嘿”笑了起来。她知道明瑜体谅她,可她早已经习惯了,不操心还急得慌呢。家里无论大事小事,都印在她的脑子里,每天一睁眼就想着一家人的吃喝问题,还有娃娃们的教育问题。
阳阳上学后,口粮标准也跟着长了。不过小家伙很能吃,早就超标了。他跟英子分在一个班里,还前后桌挨着,不过小娃娃们长大了,不知觉地就拉开了距离,再也不像托儿所时那么亲昵了。
这天,阳阳放学后,就跟妈妈说“妈妈,我们班里的男同学只跟男同学玩,不跟女同学说话”
“是嘛”椿芽捂着嘴笑了起来。
娃娃们长大了,有性别意识了,瞧瞧果果昂着头目不斜视的样子,见了男孩子一句话都没有,思想可封建了。椿芽跟明瑜一说,齐明瑜才恍然大悟,难怪果果跟爸爸的话少了闺女这是长大了,可在爸爸的心里果果永远是个小娃娃啊。
这一年就这么过去了。
“元旦”过后,上面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
看到报纸上的消息,椿芽是感慨万千。
后世的现代化,她是亲眼见到了。而那一切都跟六七十年代打下的基础有关,不论是工业化设计,还是农田水利建设,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发展起来的。建国之初,国家是一穷二白,除了一个乱摊子什么都没有,可前进的步伐从未停止过。即便是在接下来的运动中,也是“抓革命,促生产”两不耽误。
说起来,这是一个神奇的年代,从上到下思想高度统一,政治热情也空前高涨,老百姓们都怀着崇高的理想,希望早日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春节”前夕,椿芽和明瑜带着孩子们回了趟老家。
他们只呆了两天便匆匆返程了。姜茂山和徐秀兰都舍不得,可知道孩子们工作很忙,就只好随意了。临行前,徐秀兰想把壮壮留下来多呆一阵子,椿芽犹豫了一下,还是摇了摇头。小娃娃太操心了,爷爷奶奶年事已高,就不要再给爹娘添麻烦了。
大林寒假里也不休息,在老家呆了一个星期就回了省城,说有项目赶着呢。二林倒是从军校回来了,说能呆半个月左右,算是个意外之喜吧。
这一趟回去,一家人算是团圆了。
椿芽有些遗憾,如果能拍张全家福就好了。可惜镇子上没有照相馆,想拍照得去县里,去一趟可不容易。明瑜探亲时从不申请专车,公私分明,不占公家一点便宜。整顿过后,梁部长那边也很谨慎,不好直接安排车子,怕人家检举揭发惹来麻烦。再说,社会上风气很正,她和明瑜也不想搞特殊化。
“春节”过后,全国上下又忙乎起来。
农村地区搞起了社会主义教育,县里派了工作组下到各个公社、生产队,发动群众“清账目、清仓库、清财务、清工分”。在三年困难时期,社员们积累了很大的怨气,总得撒一撒吧这清算一开始,算是找到出气筒了。一时间,基层干部是焦头烂额,那些糊涂账得一笔一笔地跟社员们交代清楚了,没问题的还好,有问题的就很难过关了。
在群众们的监督下,就逐渐演化成了一场运动。
干部们一个接一个地在会上做检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看着灰不溜丢的,头上的虚汗都冒出来了。社员们在台下瞧着,气儿才顺了点。接下来,就是清思想、清政治,做批评和自我批评。
姜家湾这边也很积极。社员们白天搞生产,晚上开大会,那些地主富农们都得陪着,台上黑溜溜地站成一排,低着头哈着腰,一副倒霉相儿。这时候,就有人检举说“解放前,姜茂山家有五十多亩地,还雇过短工,是个漏网富农”
这一下,顿时炸开了锅。
本来就有人嫉妒姜家,觉得他家的日子过得太红火了。那椿芽不但嫁得好还去了省城,大林和二林都考上了大学,就连姜茂山两口子都吃着商品粮领着工资。都是一个村的,凭啥啊一时间,七嘴八舌地说啥的都有。还有人翻出了老账,说当初划成分时就有争议,不是工作队护着,十有八九就划成了富农。
赶在这个节骨眼上,姜支书也不好公开辩驳。这一阵子,他和生产队长被批得里外不是人,哪还敢开口说话县里下来的工作组都是愣头青,听说有漏网的就来了精神,立刻喊人上来对质。听说姜茂山一家都住在镇子上,就要派民兵去“请”。
姜支书见情况不对,就赶紧说道“谢组长,姜茂山家可是个军属啊,他儿子考上了军校,他家女婿还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立过大功哪”说着,就把姜家的情况介绍了一下,说解放前一家人都是积极分子,为了照顾伤员担了不少风险哪。
工作组一听,原来真是个军属啊,这事有些复杂。几个人凑在一起商量了一下,最后谢组长说“一码归一码,即便是个军属也得查清楚喽”
姜支书见拦不住,就劝道“谢组长,姜茂山不算咱队里的人,他的关系都在粮店里,这事得跟那边联系一下”谢组长便点了头,打算明天就去镇子上。
这边商量着事儿,那边就有人竖起了耳朵。
她就是李神婆,是个名副其实的坏分子,逢到开会是站台挨批一场不拉,灰溜溜的抬不起头来。见有人说姜家的事儿,心里一动。她想,戴罪立功的机会来了。散会后,就找到工作组做了检举,还说椿芽当过仙姑,本事比她还大呢谢组长就记了下来,准备去核实。
姜支书是第一个知道这事的。他想避重就轻地圆过去,可有些事的确解释不通。谢组长很认真,把核查结果都记了下来,说要继续做调查,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姜支书心里着急,想去镇子上报信又怕人瞅见了。他跟生产队长碰了一下,觉得这么做有失公道,可这会儿都在兴头上拦都拦不住啊。最后,生产队长跑到镇子上跟姜茂山说了一声,让他有个思想准备。
姜茂山和徐秀兰是面面相觑。
公社这边也在清查账目,忙得昏天黑地的,各单位领导都被集中到了县里参加学习班。赵主任也去了,粮店事务就交给了洪副主任。这位副主任是新调来的,板着个脸,很不好说话。再说,他也不了解情况,没准就把他们交给工作组了。公社里就姜红梅知道一些实情,可她这会儿正在县里封闭学习呢。
“椿芽她爹,要不联系一下椿芽” 徐秀兰皱着眉头说道。
“嗯,这事得赶紧跟椿芽说一下”
姜茂山点着头,一下子就想到了梁部长。这事得请梁部长帮个忙,给椿芽去个电话,通通气儿。再说,梁部长是个知情人,也能说得上话。
事不宜迟,姜茂山立马去邮电所打了个电话。心想,那梁部长办公室的电话号码就在小本本上记着,椿芽千叮咛万嘱咐的,还真派上了用场
椿芽怎么也没想到时至今日还有人翻老账
这天上午,她正在单位里忙着,就接到梁部长打来的电话。梁部长说“椿芽,你爹刚才跟我联系了,说有急事”说着,就把事情简单地说了一下。
椿芽顿时蒙了,这可怎么办
梁部长说,他那边可以出一份证明澄清一下,尤其是她救人之事。当年他们一家冒着生命危险救治伤员,是为革命做了贡献的。还有救了县委书记一事,也是功劳一件啊
放下电话,椿芽便冷静了下来。
她想,要不要去找一下崔书记帮着证明一下。
本文晋江独家发表,谢绝任何转载
捉虫
更晚了,抱歉哈
以下内容请忽略
姜茂山一家跟着梁队长往西而去。
一行人走走停停, 净往背地里钻。直到进了老树林子, 才停下来歇了歇脚。梁队长派人去村外打探消息, 说保安团离开之前都不要回村省得被逮住了。
可树林子里, 风呼呼地吹着只觉得浑身发冷。
姜老太太咳嗽起来, 大林和二林冻得直流鼻涕。椿芽就抱着两个弟弟,给他们暖一暖。姜徐氏忙着照顾婆婆, 可野地里连口水都没有,就只能忍着。齐同志那边也不好受, 他把被子让给了姜老太太, 可躺在担架上身体不能活动就觉得更冷了。
椿芽有些后悔, 不如带着齐同志下地窖好了。可这么一来, 地窖就暴露了。要知道,这是她家的秘密, 就连游击队那边都不晓得。
这一番折腾,村子里跑了一大半。
只剩下村公所的那几位在家里候着,准备迎接保安团的到来。
不过一袋烟的功夫, 保安团果然来了。领头的一声令下, 就把村子团团围住了。接着,就浩浩荡荡地杀进了村里。还派人敲着锣, 让村民们去村公所开会。
留在村子里的多是老弱病残, 稀稀拉拉地聚在了台子下面。那个高队长瞅着台下, 先是拔出枪来恐吓了一番,接着就叫保长出来问话。
姜保长弯着腰上了台,见那位高队长挺胸凹肚、气势汹汹, 就吓得缩了缩脖子。高队长一见,就拍着枪厉声喝道“你就是保长县里接到了举报,说是姜家湾这边收了独立团的伤员,你身为保长为何不报”
姜保长自然不敢说实话,就连连摇头。
还陪着笑脸说“高队长,最近一段时间鄙人在城里养病,对村里的情况是一概不知。不过,独立团的伤员倒是没有,这一点我可以保证。村里的人我都认识,没见有陌生人进来”
说着,就从腰间掏出了钱袋递给了高队长,点头哈腰地说道“高队长辛苦了,这是给兄弟们的一点茶水钱,不成敬意请多多笑纳”
高队长捏了捏钱袋,口气缓和了不少。他叉着腰,继续训斥道“你们这些做保长的可得竖起耳朵,有啥动静要立即报告”
接着,就让村公所的带队,挨家挨户地搜查了一番。这一搅合不当紧,有顺手牵羊的,有敲诈勒索的,闹得村里是鸡飞狗跳。不过片刻功夫,就搜刮了好几车东西。
高队长看看差不多了,天也黑了,就带着人马跳上马车,浩浩荡荡地离开了姜家湾。
村民们见人走了,才悄悄返回了村子。
那些胆小的还在外面躲着,防止保安团杀个回马枪。可到了大半夜也没见动静,就陆陆续续地折了回来。那些伤员们被集中到了一起,还在树林子里呆着。姜茂山一家也没敢动窝,一直守在齐同志的身旁。
这一下,就到了后半夜。
梁队长觉得形势有变,得改变计划。就让老乡们先回去,他和队员们商量一下,做出了决断。他说“同志们,凡是行动便利的,就提前归队吧那些伤势严重的就等到明天夜里再回去,对外就说人已经送走了”
像齐同志这样的自然无法撤离。
到了第二天夜里,两名游击队员把人送回了姜家后院。姜茂山心里很不踏实,可又不好拒绝。椿芽的心“扑通扑通”直跳。心说,日后得警醒一点,发现不对就下地窖。
一连几天,外面毫无动静。
姜茂山渐渐松弛了下来。他找人修好了驴车,就像往日那般在田间劳作着。椿芽在家里除了做家务,就是照顾着两个弟弟。大林和二林很喜欢二表哥,就常常跑到后院玩耍。
齐明瑜也喜欢小孩子,就倚着床头给他们讲故事。他口才很好,讲起来是绘声绘色,大林和二林听得津津有味,就粘着他不肯走。
椿芽见了,抿着嘴笑了笑。
心说,齐同志不愧为文化人,一肚子墨水不说还特别会哄小孩子。她见齐同志总是单腿着地在屋里挪动,怕影响到他恢复就跟爷爷商量着做了一副拐杖,让齐同志试试。
齐明瑜是欣然接受。这会儿他腿上的夹棍还未拆掉,就撑着拐杖在屋里练习。对这份情意,他无以回报,只想着快一点恢复好帮着姜家做点事。
这天,齐明瑜冒出了一个念头,想教两个娃娃识字。本以为他们还未到读书的年龄,不认得什么字。可很快就发现不光是大林,就连二林都会数数。他有些惊讶,一问才知道是椿芽教的。大林还得意洋洋地说“二表哥,我姐姐念过学堂嗳”
想不到椿芽还上过学齐明瑜不禁刮目相看。
他的妹妹也在学堂里念书,算起来该去省城读女中了。如果不是早早地订了亲,恐怕会去念大学吧妹妹很聪明,只盼着她能按照自己的心意活着。而他呢如果不是家里订下了柳家长女柳怡秋,只怕会继续做那个白面书生吧
可柳怡秋去了哪里自省城一别就没了音信。不知道是接了秘密任务还是光荣了一想到这个,心就会疼痛。她是他的未婚妻,也是革命的引路人。如果不是她逼着,恐怕他还舍不得丢下书本离开学校。他不想被她视作落后分子,就毅然决然地弃笔从戎,走上了革命道路。本想着能与她携手同行,谁想却是天各一方,生死未卜。
这两年他奔赴在山区,在枪林弹雨中早已忘了过去,甚至都记不起她的面容。可她对他的影响却是深远的,最初是为了赌一口气而后来却真得成了一名革命战士,甚至还立了功当上了连长。这一回,在执行突击任务时负了伤,出于安全考虑上级并未透露他的职务,就连游击队那边都不晓得。
说到安全,不禁想到了椿芽。
这个小姑娘考虑问题可真周全啊,不但给他化了妆甚至把他变成了二表哥。想着这个称呼,不由得笑了起来。
“二表哥,你在笑啥呢”二林趴在床前,好奇地问道。
“呃”齐明瑜回过神来。
他不知道自己为何这般轻松自从来到姜家,就有一种亲切感。看到椿芽就想起了妹妹,看到大林和二林就想起了居家生活。对他而言,这种生活已经很陌生了。自从离开了学校,他就走上了另一条道路,很艰苦也很有意义。虽然离父亲的期望是越来越远,可那份报国热情却激励着他,勇往直前。
再过几年,全国就解放了。到了那时,他心底所渴望的那种生活就要来了。想到这个,就看着两个娃娃说“大林,二林,表哥教你们背诗吧”
说着,就教两个娃娃背起诗词来。
不过几天,大林就发现了二表哥的秘密。那就是时不时地会发一会儿呆,跑一会儿神。他偷偷地跟姐姐说了,椿芽一听就笑了。
“大林,二表哥在思考问题呢” 她哄着大林说道。
“哦”大林就像小大人一般点了点头,还蹙着眉头问姐姐“姐姐,你也会发呆,是不是也在思考问题等我长大了,也会发呆吗”
椿芽听了一愣。
是啊,只要长大了心思就重了,就会对着天空发呆了。现在的她很少回顾后世了,那种生活离她越来越遥远了。她早已不再是过去的她了,那个叫姜书婷的女孩就像活在一个虚幻的梦里,遥不可及。
部队走了,就没再回来。
县保安团的胆子倒是肥了不少,时不时地下乡清剿一番。游击队被追得东躲西藏,像梁队长他们,晚上都没睡过踏实觉。为了防止敌人端窝,一晚上甚至要换好几个地方。那些积极分子也是担惊受怕,不敢在村里呆着,逢到开会甚至躲到坟院里去。那边鬼气森森的,荒芜人烟,能安全一些。
姜红梅也跟着游击队到处跑。她还找到椿芽说“保安团在镇子上安插了眼线,一直在打探伤员的下落,你和你爹要小心一点”
“嗯”椿芽是连连点头。
齐同志回到村里就没再露过面,他呆在后院里很少出屋。他们家拉着院墙,还算隐蔽。再说,后院少有人来,她也特别注意这一点。大林和二林嘴巴也严实,从不出去乱说。再说,齐同志那边的警觉性也很高,她把地窖的入口跟他说了,就在东间的柜子后面。若有个风吹草动,就躲到那里去。
对椿芽的安排,齐明瑜很放心。
他觉得椿芽考虑问题特别周密,远不是一个十五岁的小姑娘所拥有的才智。他觉得她很特别,可看她平日里做事却又像普通农家姑娘一样。
而椿芽自从褪了仙姑的光环,就刻意保持着低调。
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地做着家务活儿。纺线织布、洗衣做饭、养鸡养鸭,还跟着娘一起做针线。她给两个弟弟做了小褂子,还学着剪鞋帮子、纳鞋底子。瞅着齐同志脚上的布鞋打着补丁鞋底都快磨破了,就想给他做一双新的。
这天,趁着给齐同志刷鞋的功夫,她悄悄量了量尺寸,还把尺码记了下来。为了保险起见,还趁着齐同志睡觉时,用尺子对着他的脚比划了一下。确定了尺码之后,这才下了剪子。
“椿芽在做鞋子呢”
姜徐氏见了,倒没说啥。她太忙了,又赶上老太太生病,一直没顾得上给齐同志做双新鞋,现在椿芽想到了就练练手吧。
这双鞋,椿芽做得很用心。
她花了二十来天,才算完工。这天趁着送饭的功夫,椿芽把这双崭新的单鞋放在了齐同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