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00、朱昭昭(一)
作品:《穿越年代剧[快穿]》 1968年, 初秋,上海火车站
十八岁的朱招弟下乡了。
正在前往北方的火车上。
靠窗口坐的朱招弟长得很普通,是那种丢入人群便如水滴入了海, 半点涟漪也无的普通。
朱招弟拿到初中毕业证就被下乡了。
其实吧, 学校闹哄哄的, 她初三没有上一天课, 整天在家里干家务呢。
大姐二姐一出嫁, 家务活都是朱招弟一个人的事。
下头三个弟弟, 都是小大爷。
招弟,这个名字不好,一定要改名。
改名便是改命,就昭昭吧,明亮、明白的意思。
朱昭昭, 不错。
如果不是一来便已经上了火车, 朱昭昭一定要将家里的钱偷出来, 目前浑身上下才五块钱呢, 这还是原主在家里闹了一场, 才闹过来的。
可怜啊
其实朱家没那么缺钱,父母对乡下爷奶也没有用多少钱表示孝顺, 一年五十块钱就顶天了,而双职工的父母一个月近一百工资呢。
不, 朱昭昭可是是去北方小山村呢, 得将全家的大小棉袄都带走。
可惜只能想想, 没有机会了。
瞧瞧对面两个男知青吃着白面馒头, 身边这个小两岁的女知青正吃着二合面,还大方的取出煮鸡蛋分给他们三个。
就她朱昭昭吃什么黑糊糊的菜团子。
唉,不提朱家父母是双职工, 就是两个当女工的姐姐,早早就上了工,未出嫁前,工资上交,出嫁时,两百的彩礼呢,出嫁后,一年四节送礼回娘家。
家里头三个弟弟都是宝贝,老大是头一个儿子,宝贝根儿般的养大。
老二是个机灵的,很会说好话,很会拍马屁谁吃亏,他也不吃亏。
老三是老小,那自然不会亏了他。
可是,他们慢慢长大了,总要下乡一二个吧。
三个一起留下,除非将两个姐姐的工作让出来,可是两个姐夫也不会同意啊。
姐姐们,又不是傻子。
“有小刀吗我将苹果切成四瓣分了”吃了女知青的鸡蛋,朱昭昭只得用三门冰箱内的水果分享了。
“我有你
这苹果是进口的吧”对面一个赵姓男知青将挂在钥匙扣的小刀递给她,笑道。
“我不清楚,放家里呢,我就拿了”朱昭昭也笑。
“真好吃。”女知青见哥哥姐姐们不会占自己便宜,露出甜甜的笑。
“我们四个是分到同个村,到时要不要搭伙吃饭呢”与老知青搭伙吃亏的很,朱昭昭先问问。
“我们不会做饭呢。”两个男知青是这个意思。
“我会,打八岁起就跟在姐姐身边打下手,姐姐一出嫁,灶上活全是我的这样吧,做饭洗碗的活我干,捡柴和挑水这重活是你们男知青的,如何”朱昭昭见女知青不接话,大概是不想与他们搭伙了,就先拉拢一下两个男知青
“行啊。”男知青之前就是认识的。
“别高兴太早,北方的冬天很长很长,需要很多柴禾烧炕,你们不光要负责做饭的柴禾,还要给自己准备过冬的柴禾”朱昭昭说起下乡生活,那是滔滔不绝。
“昭昭,你可真懂啊。”女知青真诚的赞道。
“特特打听过,向北方来沪工作的邻居打听”朱昭昭感慨道。
“我人小干活少,分不到多少粮食,我不想拖累你们,我想自己开伙”女知青身上有三百块呢,家里还会支持她一二年,一二年后,同母异父姐姐也要下乡,就不会支持她了。
“你有工业票,能买锅吗”朱昭昭将自己带补丁的衣裳和对方七八成新的衣裳一对比,就知道她在说反话呢。
“”女知青轻轻点头,怕被其他人注意到。
“那你一个人开伙没问题,下乡的炕连着灶,只要有锅就好办。” 人各有志,未来还长着呢,朱昭昭也是小声的在她身边说话,不会得罪任何一个人。
说定后,四个人便轮着睡觉,到了下车时,个个像被霜打过的茄子般,无精打采的。
这一趟火车是知青专列,因此车站挤得满满的,全部是年轻富有朝气的脸孔。
车站外,排着一列十几辆车,有大巴也有军卡
“走,红旗公社在那边。”朱昭昭行李最少,反应最快,找到了自
己的公社,第一件事就是问“同志,我想马上改个名字,行吗”
“行。回知青办落户时,就可以给办了。”改名太平常了,还有改姓的呢。
“谢谢。”朱昭昭笑着道谢。
“上车吧,先去红旗公社。”知青办的干事挥手道。
在红旗公社知青办改了名,朱昭昭他们坐上了过来接他们的驴车,回第六大队。
第六大队与红旗公社有二十里地,普通人要走得四、五个小时呢。
“你们新知青有三天假期,需要什么东西明天做驴车出来慢慢置办一般东西,也可以在大队内置办,不要票今晚就来我家吃个便饭。”大队长的小儿子穿得整齐,说话也周到仔细。
“多谢张同志了。”四个新知青对张同志纷纷点头置谢。
只有赶驴车的大爷在心底笑开了花,这个张老三,就是个好吃懒做的货,干活跟着妇女小孩一起。
“知道今年有新知青,我们腾出了两个小屋”知青点的点长笑着道,他是最早下乡的那一批,知道新知青和老知青太近了,会有矛盾。
因此与大队长一说,将知青点的大屋大炕改造一下,成了两间小屋,就住两三个知青,比起住六人八人的大屋,矛盾会小点,要吵也出不了大事。
“费心了。”又是一通感谢。
“你们要多要些粮食,还要多捡柴禾,这里的冬天很长,从十月份开始到第二年的四月份,整整五六个月,后头雪封了村口,出村都艰难”第一年,他准备不足,差点就冻死。
“好的好的。”四个新知青齐齐道。
“你们四人就一起搭伙吃饭吧。”点长也怕让新老知青一起,会天天炒,老知青那边搬出去了两个,好不容易磨合好,可不想再添新人,打破平衡。
“行。”四个新知青又是一口应下。
“锅只有一口,大家谦让着点用啊。”点长又道。
“昭昭,这里太空了。”女知青姓李,她指了指小屋内除了炕,什么也没有的事实。
“好的。等下问问大队长家人。”朱昭昭点头。
“
昭昭,你睡炕头。”李知青见她只有薄薄的被褥,和薄薄的行李,主动谦让。
“谢谢你。”没钱没票没物资,真的太难了。
朱昭昭是万万不舍得将三门冰箱的食物换钱。
因此,她是缺钱的。
还好有一百块知青补助。
大队长说这是他们未来一年半的补贴,又说前些年是一百五十块补助,以后还会下调补贴,总之,想要吃的饱,就要干活。
这补贴与村民的人头粮是一个意思,不让懒人饿死。
最后,朱昭昭将一百块知青补助留下五十块钱,另外五十块全部换成了玉米,一毛一斤的玉米,还没有加工成粉呢,这一加工,又得减二三成,真坑啊。
两个男知青听了大队长和会计的劝,全部换成玉米粉。
“你们放心,我粮食比你们少一半,我会少吃一半的吃不饱我会加野菜,偶尔向社员换个鸡蛋补充一下营养。”见两个男知青面色不好,一出大队部,朱昭昭立马解释一句。
李知青全部要了细粮,说是寄回家,这个就不提了。
有了五十五块,朱昭昭先在木匠家换了一只带锁头的炕柜,一只大木桶,一个大木盆,一张小炕桌。
十二块钱没了。
到了公社,朱昭昭又在废品站,买了初中和高中的书,还是早早准备起来吧,这个不贵,论斤卖的,不过几毛呢。
别的,就没了,剩下的钱还是留着吧。
朱昭昭又在大队长家借了大白菜和萝卜种子。
“时间不足,可是我们还是要种一些,不然冬天会缺少维生素”朱昭昭与两个男知青搭伙,就拉着他们一起向大队长要了六分自留地,开荒去了,而李知青也忙得很,挖野菜捡柴禾。
忙了三天,紧赶慢赶的将大白菜和萝卜种子种下,朱昭昭他们便要上工了。
两个女知青被分到拔草的活。
这个,朱昭昭没有问题,每天有五个公分。
如果不是知道原主的下场不好46岁,劳累过度而猝死她还能更能干些。
可是李知青有问题啊。
第二天被大队长换去打猪草的活,为
了让工分好看,她用那不用票的糖跟小孩子们换猪草。
一有空,朱昭昭就开始捡过冬的柴禾。
“朱知青,你也在这啊。”一个长相斯文、气质温和的老知青过来招呼,他约莫二十来岁,是个讲究人,手指和头发都修得整齐,打补丁的衣裳也是整齐干净,就是干活不行,与她一样分到拔草组,一样是五个公分。
“你好,吴知青。”朱昭昭面上笑笑,心里头却在想,还有十来年呢,要不要找个人谈恋爱啊。
可惜原主长相太普通了些,不像同屋的李知青,一来便被大队长的小儿子相中,会帮着她打猪草,还说等她长大呢。
“你在自学高中课本”吴知青笑问道。
“是啊,我啊,遇到停课闹革命,初三是一堂课也没上过,还是自己在家里自学的呢。”朱昭昭开始诉苦。
“嗯,有问题可以问我,大家都是上海知青。”吴知青点头笑道。
“好的。”朱昭昭立马应下。
就这样子,朱昭昭被人追求了。
他们也就是一起挖野菜一起捡柴禾的革命友谊。
慢慢的,她知道吴鸣仁是个老知青,六六年下来的,听说家里有臭老九,因此成分不是很好,不过下乡不讲这个。
当然不是看上朱昭昭的脸,她长得太普通了,唯一拿得出手的是她皮肤,被她用三门冰箱内的几瓶护肤品养过一阵,便白里透红,细腻光滑。
哦,还有头发也不差,乌黑有光泽
“你看上我哪一点”朱昭昭直接问。
“你做饭好吃。”还有她能干活会干活,至少养活自己没问题,听说她一来就将招弟这个名字改了,是个勇于反抗家庭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朱昭昭叹道。
“我有钱。”在乡下还是能用钱换些蛋和肉,像是下水像是骨头,像是野鸡野兔,可是吴知青没那个手艺,有一回,他偶尔发现她换到肉。
那个味儿,真香啊,多久没吃过那么香的肉。
“你可以找个大队里的水灵姑娘,日子更好过。”朱昭昭好心提议道。
“不见得啊。”一开始,吴知青是想在大队里物色,可是大队长家没有适合的,慢慢的他发现取了本地姑娘的男知青日子不好过,小夫妻三观不合,吵吵吵不停。
“那我们悄悄试一试。”其实吧,是朱昭昭觉得他长得还能入眼,比起原主普通的长相好太多,又同是上海知青,将来回城还是高考,都没有分歧。
作者有话要说求收藏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