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2章 美食引客

作品:《汉武帝长姐种田日常

    接下来的三日, 金素都是如此,一边在铺子里帮忙售卖那些折价的丝,绢, 纱,帛,一边介绍铺子将要由主人家改造一番,成为一家来自河内郡的美味食铺。

    那些来购买丝绢的人, 心中本就对这能折价一半售出货品的店主颇有兴趣, 现在听闻对方这么快地处理掉铺子里的货物,居然是为了要开一家食铺,他们都很是无言。

    想要在长安城中将食铺开下去的, 手艺必须要过关, 且得有自己的独家秘技, 要不然就只有赔钱的份儿了。

    这铺子背后的主家到底是对自己的手艺有多自信,才能为了尽快将食铺开起来,而降价处理那些丝绢呢

    他们心中并不怎么认可对方的这一说法, 但到底在心里留了个印象, 打算待这食铺开起来后,过来尝上一尝, 说不定还真的能带给自己惊喜也未可知。

    待第四日的时候, 铺子里的库存大部分都已经出清干净,只剩下小部分花色不太招人喜欢的, 还留了些许。

    而大管家也终于在这日,从不再如前几日那般忙碌的金小娘口中, 得知了她能一下子吸引这么多人过来抢购的原因第一,自然是因为低价。

    虽说丝织品的穿着,律令上有严格的身份限定, 但在长安城这样的一国之都里,有足够身份却无足够银钱的,大有人在。

    他们或是因为祖先余荫,自己这一代却不如何成器;或是大家庶支,早早被嫡支分府单过;哪怕在身份上可以穿丝,却因为银钱上囊中羞涩的缘故,而不得不放弃。

    眼下有这等大好机会,能半价购买各类丝绢帛布,他们终于可以做几件好衣裳,可以用来彰显身份和待客了。

    第二,自然是金素先前花钱请的那些垂髫孩童,中年妇人,若想让折价的消息尽可能地流传开,在这个年代,自然需要依靠的便是口耳相传了。

    只不过依靠时间慢慢发酵,来传播降价的消息,实在缓慢,同金素原本的打算也相违背。

    而只需要花几个大钱,请那些人在言语上暗示几句,这一消息的传播力度便变得空前高涨起来,这也是会有那么多客官涌来铺子的原因。

    为了让那些拿了钱的好好宣传,金素同他们商定的有三点一,可以预付给他们一个大钱的定金,二,待事情告一段落后,再付第二枚大钱的尾款,三,若是效果好的话,还可以给他们多加一枚,若是效果一般的话,就只有第二枚大钱的尾款可拿了。

    那些被她请来的孩童因着年岁尚小,心中倒不会有弯弯绕,眼下他们能凭空获得这枚大钱,而不需要付出什么,只需要同他人说上几句此处铺子有折价的丝绢,这几句话在他们看来,算不得什么付出;

    而有了那枚大钱后,他们便可以去街上买些想吃许久,但家人却不给自己买的零嘴儿他们自然很快就高兴地散去了。

    而那些妇人经历世事更多,则想的要多些,这一枚当作定金的大钱,她们已然拿到手了,这实在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

    若是那小娘子所言为真,只需要她们出去同人闲谈的时候,说上几句这铺子的事情,便能得到第二枚,她们自是要卖力些才好。

    毕竟那小娘子虽然也说了效果一般,依然会给她们尾款,但若是效果不好呢是不是那枚自己该得的大钱就没了那又如何使得是以她们也下了很大力气。

    那无论是这些妇人,还是先前就已离去的那些孩童,金素在择人的时候,特意选了居住坊区不同的两群人,两相配合之下,自然很快就显现出效果来。

    只三四日的功夫,折价消息就传遍了周边数坊,而铺子里的库存竟是卖了个干净

    而金素也趁着这些时日的间隙,再度去寻了先前那牙郎,去常平坊中将那处一家人都看好的宅院给定了下来。

    那牙郎由此得到了多少抽佣,我们暂且不提,只看有了那处院落后,金素的心终是定了下来。

    之后,其便一边操心铺子里的事情,一边让自家阿父去那处院落里看看,还需要添置哪些家什,先前在河内郡城的很多家什都因为不好挪动,更不好携带,而没能带过来。

    这处新赁下来的院子里,因着主人家离去,那些值钱的家具等物自是由人家带走,而不会留给租客,其也空了许多房间需要增添各式各样的物件儿。

    诸如榻,屏风,被褥,衣柜,箱笼,屋内所需的小摆件儿等等,都需要慢慢置办起来。

    她和阿垣暂时抽不开身,也只能拜托阿父来料理这些杂事儿了。

    对于屏风,被褥一类的物件儿,只需要花钱就能买到品质不错的,至于其它的那些家具,在金木匠都习惯了由自家女儿提出的那些奇妙的家具式样后,自是不能购买现成的来用,而是要同那些家具行里的木匠们沟通一番,让他们做出定制的家具来,这自然更需要花费时间了。

    金木匠倒不是没想过由自己动手来做,但是却被金素给劝住了,让阿父他来动手做,实在是耗费精力,还不若花钱买个省心。

    金木匠一想,自己若是要把精力花在做家具上,那确实难以兼顾素素交待的其它杂事,而在长安城中的木匠不少,其手艺更是不俗,买些家具本也不贵,倒是不用自己去浪费那个时间了。

    是以,金木匠也将心头的那些打算暂时放下,投入到同那些木匠沟通新式家具的事情上来。

    而看着铺子里剩余的那些丝物库存,金素却居然又不再着急了。

    她同那些自己找来的妇人,孩童们结清了尾款,并付给了他们一个大钱的奖励后,那些人自是欢喜不尽地散去了。

    更有许多人笑着同她开口道“若是下次再有这样的好事儿,还望小娘子能想起我们才好。”

    金素自然点头应下,笑眯眯地将这些“人肉喇叭”给送走了。

    接下来,她便时常在田庄里做些吃食,糕点,零嘴儿什么的,第二日带去铺子里,闲暇时间,吃上一两口。

    若是有那来购买丝帛的客官,她便会在同对方闲聊的间隙里,让对方拿些尝尝。

    因着她落落大方的姿态,加之那些食物实在香甜,自是无人拒绝。

    有的人本因为得知折价的消息晚了,而剩下的丝帛花色自己并不太喜欢,却也因着金素的这些小食儿,最终还是买了些丝帛回去。

    又过了两日,金素直接在铺子前摆了个小摊儿,用几块儿大石头搭了个简易的灶台,将买来的甑,鬲以及自田庄拉来的柴火放好,就开始将甑放在鬲上,开始蒸起发糕来。

    虽说这古代版的蒸锅气密性有些不好,但是用来蒸一些糕点,倒是足够用的了。

    那些发糕自然是金素改良过的版本,她现在在长安可找不到后世常见的糯米,至于南瓜,红糖等物,有的还在新大陆,有的现在还发现出现制作的技术,也是无处可寻,而且即使有了,其价格想必也很是昂贵,不适合现在的她拿来吸引客人。

    但是加些枣粉,将糯米粉换成黍米粉,再将发酵的步骤移植过来,由她改良出来枣粉黍米发糕,很快就散发出了香味儿,将这道街上的许多人都吸引了过来。

    要知道,人类对甜食的喜欢,是刻在基因里的,不同于现代,很多人因为太容易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甜味食物,反而开始拒绝甜食,在大汉这个两千多年前的时代,甜食则有着无穷的魅力和吸引力。

    不过,因着很多人都知道甜味的难以获取,诸如蜂蜜,也只有些大家族能用得起。

    而闻着这散发着甜香味的甑子,很多人都想将其打开,看看里面究竟是什么美食,哪怕他们买不起,只看上几眼也是好的

    但是,他们却不好意思同那正在灶前忙碌的小娘子提出自己的请求,他们问了却不买,岂不是让人笑话

    可总有那胆大且不怎么缺银钱的,其实在是被那发糕的味道,勾得走不动道儿,便上前去问了正在忙碌的金素一声。

    问她那甑子里装的究竟是什么食物怎么会如此好闻还有其价格何如又是如何售卖

    金素闻言,只笑着摇头道“那不过是我闲暇时蒸来作为朝食吃的黍米糕而已,因着不是什么好东西,且蒸得不多,并不打算售卖的。”

    围观众人听了,心中也不知是什么滋味儿,先前他们担心的只是价格上的问题,现在却没想到,价格反而成了次要问题了。

    若是那黍米糕是用来卖的,哪怕高价,他们也想买来一块儿尝尝,可若是人家不打算售卖,只是蒸来让一家人吃用的,那他们总不好问人家多少钱可转售他们吧

    不过最令人惊讶的还是,那甑子中的竟是黍米糕

    他们常年住在长安城中,黍米糕本就是一种再平常不过的食物,他们又如何不知其怎么会散发出那等吸引人的美味

    这小娘子的手艺实在了得,竟能把黍米糕这等凡物,都做得这般引人注目,实在是让人赞叹不已

    在那小娘子说完那甑子里的黍米糕是非卖品以后,围观的众人心中很是失落,却暂时并未离去。

    而金素也很快揭开了甑子,将里面蒸好的发糕漏了出来,随着甑子被打开,弥散开来的水蒸气带着其香气,钻进围观众人的鼻端,更是把他们腹中的馋虫,都给勾了出来,这也太香了,好想尝尝

    不过,很快水蒸气散去,他们也看到了甑子中的那黍米糕,其微微发黄,同其它黍米糕并无太大不同,但若是仔细看去,却能看出其比他们吃过的黍米糕要蓬松得多,也不知这小娘子究竟使了何等神妙手法

    当然,他们更看清了那黍米糕的大小,虽说这甑子从外面看起来颇大,但是甑子里的这黍米糕,确实是只够几个人吃的,众人心中愈发失望。

    而金素则做出沉思的模样,只过了一会儿的功夫,她笑着开口道“既然诸位也如此喜欢这黍米糕,不如我将其切几成小块儿,让诸位尝个味儿”

    那些人闻言心中不由得一动,面上却推拒道“如何能将你们的朝食给用了呢”

    金素笑言道“大家既如此喜欢,我让家中人去买些朝食便是,诸位等了这么久,总不好让大家连个味道都尝不到不是”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