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第 95 章

作品:《宋穿之东坡妻

    范仲淹在邓州, 督促作坊提升炼钢技术卓有成效, 新做出的武器比以往锋利十倍, 上书朝廷之后, 仁宗龙颜大悦,答应了范仲淹的一系列请求,

    包括重开银星和市。

    炼钢技术带来的绝不止皇帝的赞赏, 得到许可后,

    《和乐小报》和《太平廷报》相继报道了这一跨时代的进步。人们通过这一技术的革新,看到了煤矿的价值,于是新的商人来了, 新的工匠来了,新的流民来了。

    是的, 新的流民。这一年, 河北大旱。

    大旱的征兆在庆历八年已经显现:“十二月乙丑朔,以霖雨为灾,颁德音,改明年元。”是以,这一年为“皇佑元年”。

    在北方地区不断受灾的情况下,邓州还算可以,

    又有这一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流民认为曾经震慑西夏的范仲淹可以拯救水深火热中的河北灾民,于是大规模向南方的邓州迁徙。

    范仲淹接收流民, 在邓州城外筑寨,向城内富商募捐,

    购得低价水泥和建材。王浮得知消息后,立刻与昭觉寺能慧大师商量,她家的建筑队人手不够,当初修建孙家庄时,与昭觉寺的和尚们合作无间,如果昭觉寺能够派出一部分懂建筑的和尚前往邓州帮忙,也是无量功德一件。能慧大师自然答应,事实上,他们各地的寺庙方丈之间都有联系,有的还师出同门,有时候,方丈们还会互相交换寺院当方丈,就像官员在各地轮换一样。

    在这个时代,当和尚并不容易,一来是出家需要官方发放的度牒,度牒可以买,但价钱高昂,有时官家甚至会直接发放度牒给当地官员当做经费,没有度牒的人想要出家,就得到寺院去当行者,武松就是一例,行者成为和尚,还需要通过筛选和考试;二来是朝廷规定,有一百个僧众的地方可剃度一个人,这比当公务员还难。而且,在宋朝要当和尚,需要父母同意,不然就是犯罪,你的相貌还需要端正,不得有残疾。

    所以说,在这里能当上和尚的,都不是等闲之辈,这也是为什么宋朝会有著名画家兼僧人惠崇,留下无数机智对答的佛印,利用水的浮力捞出八只铁牛的怀丙……能慧大师,应该算得上是蜀地著名的建筑家了。

    这支由和尚和普通工匠组成的建筑队,在董阿大的带领下,星夜兼程,到了邓州。因为是救灾,来不及制砖和采石,但他们也不能做一次性工程,幸好王浮提前教过他们打地基,用竹子和木头代替钢筋,圈梁、绑筋、支模、浇筑,因为只建一层,没有钢筋也没什么大碍。流民们为了自己的新家,都十分努力,一座类似居民小区的灾民寨很快就建起来了。

    接着,范仲淹又用“以工代赈”的方法,招募工人修整邓州境内的道路、水渠、官舍、驿站,搞起了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扩大矿场规模,就近建造铁器制造工厂、瓷器烧造工厂、水泥和蜂窝煤加工厂,采用流水线作业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因为前两年的赋税增长,邓州城内仓禀充实,人民安居乐业,购买力有所上升,经济状况良好,再加上朝廷拨款,足以支撑范仲淹的所有行动。

    对于流民的编户,范仲淹把境内一些荒山荒地分给他们,许诺若是他们将来不想在邓州城外生活做工,可以到各自的土地上建房子重新生活。

    在王浮的建议下,范仲淹在灾民寨开办了一所学堂,教授灾民中有读书天赋的孩子读书,所用书籍由赵家书籍铺提供,剩下的未成年孩子,则让他们各自分成小队,到各个工厂学习技术,将来也算是有一技之长。邓州的赵家书籍铺就接收了一批孩子,新开的两家和乐楼也招募了一批长相干净清秀的孩子,作为跑堂的小工。

    夏天到来的时候,王家办了一场喜事,这个家庭第三代的第一个男孩,也就是长孙,迎娶了益州府知府之女。

    时人流行厚嫁,就算是外地为官,李伯昭夫妇也尽力为女儿筹办了许多嫁妆,晒嫁妆的时候满城惊羡。但王家的聘礼也丝毫不差,花色样式皆十分新奇的绫罗绸缎,甚至还有一架两人高的织机,用红绸布裹着,只露出来一部分,就让人们惊叹不已。婚礼过后,人们在城中一间绸缎铺子里,找到了这种布料。

    从春天万物复苏开始,二娘就开始大规模收购桑叶和蚕茧,因为经过一整个冬天的努力,在王浮的帮助下,她的庄子已经做了大的改造,完全成为一个专业的织锦庄子。王浮利用自己的化学和生物知识,开发出了一系列新的染料,并且改造了织机,使得庄子上织锦的效率和质量大为提高。

    皇城司自然不会放过王浮这一新的举动,密切调查后,将她们的绸缎各要了一匹去,送到了曹皇后的手上。

    曹皇后也是个女人,深知这些灿如云霞的锦缎一旦出世,将会引起多么大的追捧热潮!因为这两年打了几场胜仗,官家对夏辽边境贸易的态度有所松动,再加上范仲淹建言,当重开和市,趁机倾销大宋的奢侈品到夏辽去,以腐蚀他们上层社会的精神,通过经济控制削弱他们的军事实力,尤其食盐一事,他们可以用昂贵的丝绸换取好的辽国食盐,然后用国内差的食盐向吐蕃购买品种优良的马匹,岂不美哉?

    宋人缺马匹,缺到了什么程度呢?有的小地方的官衙,知县出行都只有牛车可以坐。更别说军中了,夏辽也不是傻子,不会提供给敌人马匹,但如果把对方的奸商吸引过来,那就不一样了,商人们可没有那么强的国家意识,有利可图,何愁他们不会铤而走险?

    于是曹皇后跟陛下说,王家的那个小娘子精明得很,她把染料和织机的秘方捂得严严实实的,我作为皇后,也不能去抢一个小孩子的东西。但这个孩子也知道,有钱是好事,钱多了就未必是好事,她私底下跟皇城司的人说了,请我入股绸缎生意,我出钱出政策,她出力出人,到时候五五分成。

    仁宗乐了:“她还敢跟你讨价还价?”

    “我看这孩子是真的天生不凡,白鹤转世,寻常人家,早就闷头发财去了,他们王家却不是这样,您知道,那孩子还请了昭觉寺的僧人,一起去邓州救灾吗?”

    “这件事我当然知道,范公对他们家有恩,既然邓州有难,她自然不会袖手旁观。”

    “昔日范蠡三次散尽家财,不是为了脱身保命,就是为了救灾救民,依我所见,十娘这是在学范蠡呢!人人都想要万贯家财,却不是人人都能守得住这般的巨大财富,王家人一直在收容孤儿、帮助灾民,既是洞明世事,亦是心怀大义,官家,这很难得啊!”

    仁宗点了点头,沉默半晌,突然说:“若我有这样的孩儿……”

    曹皇后一听他又在为子嗣之事感伤,赶紧跪下来告罪,夫妻俩一时伤怀。许久之后,曹皇后才缓缓开口:“官家,合作的事,以内府名义吧,若是内府能够经营好一桩事业,将来皇室嫁娶生养,或许可以从内府支出,与国库分开,也好过大臣们总是上书弹劾后宫奢靡,浪费百姓血汗。”

    这个想法当然不是曹皇后自己的,这是她从一出新戏中得到的启发,当然,她还不知道,这出新戏是蜀中某个小姑娘写的大纲,乔生填的唱词。

    总之,银星和市重开,蜀地织染的限制也开了,又是养蚕缫丝的时节,一时间,家家户户都是“沙沙”的蚕食桑叶的声音,万籁俱寂,田间溪畔打闹嬉戏的小娘子们,都在家里看顾着那些金贵的小东西,等待它们结茧。

    受到前世历史的启发,王浮觉得,搞丝织业她可以采取小作坊的形式,制作织机出借,让女人们在家也能织锦,这种家庭式的小作坊有很多好处,一来是不需要太多本钱,二来是时间地点随意,有更大的活动空间,方便家庭主妇,三是不需要再招募管理人员,只需要检验成品。

    二娘把收上来的普通绸缎全都运往银星和市出售,自己庄子上生产的特色绸缎就地售卖,因为质量高,花色独特,每次铺子一开门就被抢购一空。东京城里的大家闺秀们,出游比美的时候,若是没有一件由来自益州府的“银光缎”、“妆花缎”、“纯色缎”的布匹做出来的衣裳,就不能算作时尚尖端的“弄潮儿”。

    《和乐小报》不遗余力地推广着这些美丽的锦缎,结果还催生出了一种新行业——代购。因为都知道赵家书籍铺本部在益州府,人们怀疑这两家背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关系,但怀疑归怀疑,该买的小报还是要买,该抢的锦缎还是要抢,毕竟两年多了,看小报已经成为了人们的日常习惯。开始是少数人请赵家书籍铺的掌柜帮忙代买锦缎,后来人越来越多,掌柜的忙不过来,只得求助于王浮,王浮想了想,就让他搞了个代购业务,反而限制了向东京售卖的数量。

    二娘那里生产的产品数量是有限的,而且好的锦缎是高端产品,王浮根本不会让它成为烂大街的货物,这种“饥饿营销”的效果,反而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