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第 90 章

作品:《宋穿之东坡妻

    司马光平时也看《和乐小报》, 但他也清楚, 看别人的报纸和编朝廷的报纸, 简直是天壤之别。

    官家分给他的手下, 全都是本来等着安排工作的关系户,他们的官职也不高, 整个官衙上下, 几乎只有司马光一个人在正经做事,

    对了,他们到现在,连个正式名称都没有, 提起来就是——国子监旁边编报纸的。

    出于无奈,司马光托了关系, 辗转联系上了益州知府李伯昭, 请他代为引荐,向《和乐小报》主人求教。

    鸿雁传书,极为缓慢,等司马光的信到王方手上,已经是十一月底了,王浮一听是“砸光的司马缸”——呸, 司马光,立刻撒娇打滚,把司马光的信件要了去,

    收到自己的库房去了。父女俩商量了一晚上,决定帮助司马光,

    王浮写了一篇几千字的小论文,教司马光各种技巧和禁忌,并且十分大方地说,他可以去找东京城的赵家书籍铺帮忙。由此,王浮也算是结识了司马光。

    司马光也不是笨蛋,收到信后立刻开工,还特别有眼力见地请仁宗赐名,为他们的报纸写开刊语。仁宗给这份报纸命名为“太平廷报”,虽然很没有技术含量,但这个名字寄托了仁宗的美好愿望,“太平”二字,也是百姓们所渴望的。仁宗为了支持这份报纸,亲笔写了开刊语,还印上了他的玉玺,表示此刊的官方地位。

    《太平廷报》的第一期平平淡淡,无功无过,因为官家亲自写了开刊语,那么朝中重臣自然也要表示支持,纷纷拿出了自己的墨宝,恭贺报纸开办。司马光战战兢兢,本来打算用普通的官方公文字体印刷,现在只能请人按着大臣们的笔迹刻版。

    所以第一期基本就变成了彩虹屁大全、书法作品集,没有多少人买,王浮倒是挺开心,她一下子收集到不少名人的字,虽然刻版失了些韵味,但总体运笔和风格还是很明显的,值得收藏。

    司马家是编著史书的世家,像司马光,原本的历史上,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司马光强烈反对未果,请求外任,在洛阳住了十五年,主持编撰了294卷、近4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办报纸跟编史书也有相通之处,这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很容易就走上了正轨。

    范仲淹那头,他立下“军令状”,已然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起来了,就连范纯仁离家上京赶考,他都没时间去给他送行。

    在王瑾和林洋的带领下,范仲淹去王家的矿场视察。这两年他也见了王瑾很多次,王瑾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毛头小子,渐渐成长为一个能跟朝廷大臣讨价还价的商人,也是他看着过来的。对于王瑾,他也是真心实意当做自己的晚辈,时时指点的。

    寒冬腊月的矿场,仍是一副热火朝天的模样,工人们推着奇怪的车子来来往往,虽然身上淌着的汗把夹衣都浸透了,但他们的脸上没有丝毫疲倦和不满。

    “他们手里的那种小车,叫做什么?”

    “那个啊,那是‘独轮车’,用来少量多次地运输重物,只需要一个人,就能轻松推动。”

    “那边上上下下的是什么?为何看着如此轻松,就能把重物运上去?”

    “那是滑轮组,可以自下而上运输重物,十分省力,跟水井上用的井轱辘一样,只不过更复杂一些。”

    “那地上那些横竖交错的木头是干什么用的?”

    “那是轨道,挖矿的时候稍微注意一点,逐渐增加高度,让矿道有一些坡度,轻轻一推,里面的矿石车就能顺着矿道自己滑出来了。”王瑾话音未落,黑漆漆的矿洞里就跑出来一辆矿车,装满了黑色的原煤。

    范仲淹一看,这车后面根本一个人都没有,完全就是自己跑出来的。他心里百味杂陈,没想到人力虽有穷尽,却有人能把物力运用得如此炉火纯青。

    王瑾递了一个藤帽给范仲淹,示意他戴上,这种藤帽所用的材料,是以往有些军队里用来编制藤甲的一种坚固的藤蔓,经过十分复杂的处理,可以承受住很大的重力,就是古代版的“安全帽”,每一个工人都戴着。

    两人在矿洞里转了一圈出来,范仲淹开始长吁短叹,他只看了一会儿,就看到了许多外面见不到的工具,观察王家矿场的出产,几乎比他们的矿场多上三倍不止,而且工人们也没有那么疲倦、脏乱,到处秩序井然,一派和谐。

    “贤侄啊!”

    “范大人您怎么了?您别哭啊……”

    “贤侄啊!”

    “……”

    范仲淹一把拉住王瑾的衣袖,眉心皱成“川”字,热泪盈眶,胡子一抖一抖的,好像在抽泣。王瑾手足无措,任由他拉着自己倾诉其他矿场的不容易。末了,他十分亲切地拍拍王瑾的手,满含希望地问:“贤侄,你不会见死不救吧?”

    林洋在一边憋着笑意,从袖子里拿出来一张纸,展开给范仲淹看。范仲淹拿过去仔细看了,立刻眉开眼笑:“还是十娘知我,真是个好孩子啊!”说完就挥挥袖子,大步流星地走了,只留下王瑾在原地发愣。

    难道我不是好孩子吗?!

    我还特意把每件工具的关键说出来了啊!

    范仲淹得到王浮的手书,立刻派人叫了邓州的兵马都监,到州府专管兵器制作的作坊验证。这位兵马都监才从家里赶过来,身上的裘衣还没穿好,毛皮小帽歪着戴在头上,惹得范仲淹心中发笑。

    “孟都监,快快过来,老夫有事同你商量。”

    孟游看见范仲淹一脸笑意,暗道这位知州大人是不是自暴自弃了,立了那么一个“军令状”,自古以来,有哪个当官的会像他一样,如此信誓旦旦地说自己治下的赋税能增长一倍以上?

    “孟都监啊,前年我就让你把作坊的柴火全都换成石炭,怎么刚才我又看到外面拉来了一车柴火啊?”

    孟游背后冷汗涔涔,连忙告罪:“大人,不是我不想换,实在是……实在是……木柴便宜,而且我们邓州作坊不需要为北方提供兵器,厢军和乡兵也不需要配备太好的武器……”

    “哦?原来如此啊……孟都监,你当我是不知道石炭比木柴贵呢?还是不知道官家鼓励各地研制新式兵器,用于陕西四路军备?你可知,自我邓州研制水泥以来,秦州、渭州、庆州、延州从我这里买走了多少水泥?城固兵坚,对于我大宋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事?难道你一点都不知道?!”

    康定年间,范仲淹在西北带兵抵抗西夏,每到一地,最先做的事就是筑城,他的主要战略思想就是浅攻进筑,卓有成效,西夏人避其锋芒,不敢与其正面抗衡。

    如果是一般的知州这样质问一个兵马都监,孟游并不会害怕,但范仲淹是做过参知政事的人,更何况他曾经是战场上历练过来的,官威比一般人重得多。孟游吓得两腿打摆,不断向范仲淹求饶。

    范仲淹叹了口气:“我今日来,并不是为了兴师问罪,孟都监,我只是想让你明白,国之危亡,系于众人之身,西夏人猖獗不畏死,然而我大宋百姓却不能以身填城,我们要好好地活下去,延续千年汉人血脉。”

    “是……”

    “自即日起,作坊全部改用石炭,我让你用石炭,并不是为了自己的政绩,而是石炭温度更高,能够炼出更纯粹、锋利的兵器,我这里有一份炼铁诀窍,你拿去让作坊的人研究,务必赶在来年花朝之前,研究出最佳配比和工序,如果你能改造成功,此功归于你孟都监,《武经总要》有你一席之地,史书上也有你浓墨一笔。”

    《武经总要》是康定元年到庆历四年之间,仁宗命天章阁待制曾公亮、工部侍郎参知政事丁度主持修撰的一本兵书,书中记载了历代以来尤其是大宋的兵器、兵法、战史,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军事教科书。这本书到现在还在不断增修,如果能被《武经总要》收录进去,就说明某人研制的兵器有重大意义,不论是当世还是后世,都会高度认可。

    制造武器并非王浮长处,她只是按照物理、化学知识和前世的一些零散了解,改进了现在的炼钢方法,至于拿出来后,人家要用来造锄头还是用来造刀剑,都不是她能够控制的。

    她只知道,从范仲淹低价支援陕西四路水泥以来,听闻那里的城池坚不可摧,西夏人的攻城器械完全失了效,本来他们就不擅长攻城,这样一来,宋人只要在城墙上投石射箭,就能对他们造成致命打击。尤其水泥在平时是粉末状,和水并干燥后,就成了固体,可以充当石头,运用在投石机上。捷报频传,范仲淹却并未声张,一来是为了保密,二来也是因为他不在位不该谋其政。仁宗不会不知道,但他默许了,并且暗中下旨,让范仲淹把水泥技术传到了许昌和郑州。

    更多百姓的生命,因此而保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