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来到战国(二十六)

作品:《我与长生

    一座书院中, 自是要有书堂几间。但要讲究起来, 自然又会分班科与等级之分,如此武艺、医术、木匠、道儒与兵法五科各三等班次。

    如此算来, 教室就要分有二十五间。且不算先生们的办公, 学科该用的药房、工匠的工具房、兵器房和各种书本摆放的图书室, 还要一处露天的演武场。

    这基本是一家书院的摆设结构, 而她的书院还要有先生和学生们的宿舍。

    以及吉量的马厩。

    冬雪化去, 春色转凉,庄院中脱去奴籍的庄户人家忙着这一年的丰收并分来人帮忙。

    烧毁奴契的那日,庄院人亲口答应要奉上五成年收。羲和不指望他们喂养自己,但盘算着学院修建要买的材料和人手, 还有先生们的薪资。他们不一定收, 但羲和都提前算在其中,最后要了三成。

    这些庄户吃用都是庄院里供给, 七成年收除去一年吃喝,还能填补倒卖出去一大笔。庄户人家心里高兴, 对新主公感恩戴德, 分拨了一批人手出来很快就将书院的正堂和教室修葺的七七八八,预备着屋舍一等。

    一里多的地,开荒比庄院的三里还要大上许多。羲和一面垦地一面思虑着, 这里是马厩,那里是伙房,如此七七八八的工程愈发的大了。

    半年过去,这才将书院忙出了样子。

    眼看着酷暑来临, 教室和屋舍之间引着山流挖开的池子旁最是凉爽。羲和愚公移山,从山里挑来好看的大树,细心的将树根藤蔓都一同拔出扛着来池子旁种下。因为要挑选还怕坏了树根,羲和一整天才弄来这么一棵,待她扛着出山走在山路上,便见这一众行人来至。

    “老大!”

    李大六兄弟拖家带口的赶来池子山,眼看着远远看着一棵大树横着行走,还以为和自家老母亲一样老眼昏花了。直到那抹艳色的身影越走越近,这才反应过来丢下行李上前帮忙。

    除此之外,还有他们身后的一群鬼谷师徒。

    王诩跑在最前,与六兄弟一同撑住了大树,“见过师傅。”

    一路上除了老人家坐在车上,大都是走路过来的。徒步前行,紧赶慢赶也花了许多时间。王诩收到羲和的书简时,待到收集一众学生后前来,已经是最快的了。

    羲和收了手,七人肩头一沉但还算可以。

    王诩为师,身后后觉反应的学生们连忙上前要帮忙,羲和指着前面的屋舍,“走吧。”

    说罢,她背着手打量几眼老了几岁的徒弟,“你带了几个人”

    “学生出门,谷中人不放心且都来了。”

    十数位徒孙前来,听得师傅此言确认了红衣女子就是师祖,当即作揖见过。这些徒孙们依旧是大大小小年纪都有,羲和看着年纪最小的一个垫着脚都帮不了搬树,满脸沮丧的接过王诩背上的长盒子,“你抱着的是什么”

    “回师祖,是您的画像。”

    画像是要的,毕竟她也要做达者天下之人。

    羲和赞悦的看了王诩一眼,小徒孙的衣衫略显华贵,她伸手摸了摸头顺着拍肩,“你叫什么”

    是好丝绸。

    “张仪。”

    这名字毫无印象,羲和只当他是个才拜学的士家之后,幼年有几分可爱模样而已。

    众人走近了,大吃一惊。

    书院设有栅栏门墙,新木新墙人来人往,见到羲和都是笑着招呼着。

    入门便是修好的平路,抬眼见一间宽敞正堂,左右各两处二楼屋舍。众人穿行正堂院子便是先生屋舍,左右两处二楼屋舍。

    羲和一路介绍,“正堂是见客和先生书房,这四栋屋舍则是学生上学的课堂,分五科甲乙丙三个班次。”

    被学生帮助抗树一身轻松的王诩紧紧跟着,“先生们的书房似乎有些多。”

    “先生难得,若是甲班毕业的学生愿意传道授业,自可以留下以先生助教的身份留下,每年考校,若可则三年为师。”

    王诩哭笑不得,“师祖这举极善。”

    只是他带着出来顺道,切合实际学习的学生们恐怕心也偏了。

    纵然他扬名在外,也不能随手一抓就是卫鞅庞涓等人。但是为师者,桃李天下才最得宜。

    羲和毫不羞愧的笑,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王诩那样的人,虽然爱开玩笑但是正经事都有盘算。为她送几个先生算什么,不过是徒弟的一点孝敬而已。

    他若是想不通,就不会带上这些徒孙来了。

    屋舍之间各有石亭花园作是平日休息,穿过教室楼亭便是种树的池子。王诩径直向前看去,前方是一片宽敞之地,而后是两栋偌大的屋舍。

    “这处是学生们开学毕业时,全体聚合之地。往前则是我多年藏书的刻本和草药。”</p>

    “后面是药田”

    “有两亩,还有两个演武场。武艺班的学生们,大可绕着学院最外的一圈跑,再在演武场学练即可。”

    想到鬼谷之中环境简朴随意,王诩自叹不如,“可惜我等来得太慢,没有帮上师傅。”

    “并非如此。”羲和摇头,眼看着众人齐心协力将树竖放到挖好的土里,略微放心的皱眉,“这些屋舍的门牌牌匾全都要我一人来做,你来了正好和我分担一些。”

    “如此我就去了。”

    王诩有心要做,羲和吩咐了李家六兄弟的差事后带着徒弟徒孙们去先生书房去。那里由她早已准备好的木头和牌子,就等着人多帮手刻上。

    羲和只想好了两句,先生书房必有一句‘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学生教舍则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可后来一想这句出自孟子。怕离得太近生出别想,最后落下一句简单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除此之外,任由鬼门师徒刻下。只有一个要求,大的牌匾刻下的字必须是小篆,其余的多多益善。

    毕竟学生不能只懂一种文字,文盲的窘迫她一人享受也就足够了。

    王诩和李家六兄弟抵达几日之后,鬼谷出行在外的徒弟们也都赶来。有默默无闻不见经传着,也有家喻户晓闻名遐迩者。羲和只是挂了个师祖名头,许多人甚至连面都不曾见过,但身为长辈她只要稳坐上方自有人来拜访。

    她独立设下的院长办公室也堆满了贺礼,喜得她将每人的名字身份都认真的记了下来。等到有日下山时,便不用在花钱出门住客栈了。

    卫鞅的极快,他一年多前才见过师祖。闻知要设学院,连着师傅都要前去,他特意赶了车马前来,恭恭敬敬的行礼还谢过了那场冬雪的丰收。

    随行而来的小胡子和高个子泪眼婆娑,当着面便将这些日子卫鞅的所行所举一一告之。

    这让真正传业的师傅听得津津有味,末了面无喜怒的看卫鞅一眼。在秦君颇有威望的卫鞅不敢放肆,夹着尾巴站在王诩身侧,待他离开时也紧紧跟随。

    “那你们觉得卫鞅做的都不对”

    人前款款而谈的小胡子和高个子一顿,眼看着卫鞅离去后才肯低头,“左庶长并非都不对,我二人在旁见他日日铁面无私,心中唯有法字可言而常与秦国大夫们争执不一。”

    “那就是不好了”

    “自然不是,田地里的农家对左庶长十分爱戴,大多百姓都拥趸支持法变。”

    “这么说是好了”

    “可可左庶长的性子太过执拗,说一不二的,我二人在旁看得心惊肉跳。连着原来的不错的友人亲戚,还会唾我口水!”

    小胡子说得很是委屈,他皱着脸一副苦相,“还当着各位大夫的面。”

    “那口水可多了!”

    高个子也是闻者伤心,两个大人们就这么跪着哭了起来。

    好在办公室里只有他们三人,还说不上是丢脸的事情。只是二人面容都不出挑,有心过来诉苦,哭相自然是不好看的。

    这让喜欢俊俏模样的羲和看得浑身一颤,鸡皮疙瘩掉了一地,指节扣着高脚木桌上。

    哭声戛然而止,雷声大雨点小的两双眼睛看了过来。

    羲和放缓声色,苦口婆心道,“我这徒孙一心为了你们秦国,肝脑涂地在所不惜。事由急缓少不得得罪了人,你二人自是我信得过的,这才遣你们跟随左右。”

    “可,可左庶长从不听我二人!”

    “听什么,我是让你们在旁学习的!等到秦国容不下他,你们再敲他一榔头,把他搬上来寻我就是。”

    羲和一副为他们思前想后,早已妥备了后生的言语,二人心中大喜,觉得如今的日子有了盼头,“好,就依先生所言敲他一榔头!”

    安慰了两个大小子,羲和背手出去见余的徒孙们。不想她刚走出先生们的楼舍,便见王诩与一红色影子走近过来。

    红色影子不高,是一把撑开的红簦,执簦的是个不高的垂髫稚童。他腿短,脚步缓缓的,等见到羲和后快步跑来。

    王诩步子轻松向前,与稚童一般。

    羲和低下头,只听……

    “是太师祖么”

    “嗯”

    作者有话要说:  很像画一个学校分布图,但是放链接什么好麻烦也莫名羞耻,唔,大家就设想很大很漂亮的学院就好了。

    总觉得吧,卫鞅死的太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