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来到战国(二十二)
作品:《我与长生》 若是村长说慢一些, 羲和就要自主说出温泉的事情。到时候村长说不说都有些尴尬,已经他们山上的温泉,知道的肯定不止村长才知。
好在她稳住。
再且这天然的温泉水, 不论大小那效果都是一样好的。如此安慰一番,羲和便觉得不算什么了。
年二十九虽不是过年,但是家家户户的出行在外的儿女都归家团圆。除了子孙出征打战的, 就算吃的不是极为丰盛却也热热闹闹的。
村长邀请羲和去用饭,入门便是四代同堂。一村之长多是德高望重之辈,此村村长虽然因为事事操劳有些显老, 但实际年纪不过是强壮之年。如今是儿孙满堂,最小的孙女才刚满月。
挤挤挨挨十余人, 进门便看向了羲和。
一脸皱巴巴笑意的村长日日得见, 本来就不是什么好看的。羲和则不同了,一身红衣别着石剑石矛, 玉面相照。
进来的一刻仿佛蓬荜生辉, 屋中的烛火都更亮了。
不懂事的孩子叹一声, “好看姐姐!”
羲和对着孩子闻声浅笑,如此眼光可见是个有前途的。
“爹,这是”
当日之景千钧一发,她一个女子在村长嘴里说的宛如神人临世救下村人,自然是感恩戴德又好奇不已。可惜, 却半数在外的村人听着满村人赞叹不已,却只闻其名不见其人。
堂中三个年轻壮汉皆是村长的儿子,除了老大外平日都会在外与人有劳务工作, 不过略一推敲则能猜到来者。
毕竟他们这样的村落,是少有外人的。
“恩人快来坐!”
晚辈们站起身来,羲和往前一步便见一家最老的老太太坐在最上方拍着蒲团,“恩人来坐这里。”
老人相请,羲和从善如流的坐下。
老人家执着筷子,看向羲和坐下后有些显眼的兵器,浑浊双目眨了眨,“恩人,你那两根拐杖放下吧。”
“拐杖”
老人家露出无齿浅笑,只是看着拐杖。
羲和清晰的看到了些许艳羡之色,眼角很快扫到角落处一根摸了多年的黑木拐杖。不同她的笔直细长,老人家的粗大一根,曲长蜿蜒的还能看出树枝的形状来。
她抿唇,看着这个眼神不好的老人家,“这是槊。”
村长大儿子连忙解释,“奶,这是恩人的兵器,不是上山的拐杖。”
老人家半信半疑,但身为村长的母亲总比那些村中的老人明白一些,嘴里含糊两句,“怪不得这么细。”
“母亲见笑了。”
村长出面来,他还记得这个纤细瘦弱的恩人是如何轻巧不眨眼的将土匪群杀尽的。人家说书的都说,武艺高强的人除了武艺便是兵器,这二者与义气一般是绝不能被人诬蔑踩低的。若是引得恩人不满……
“母亲平生爱美,她方才是说恩人的兵器好看!”
说罢,村长恍然自己胡说八道有点不靠谱。他迎着家中晚辈讶异的目光,小心的看过去却见恩人对着老母亲浅浅笑着,这笑意和煦如风带着几分纵容无奈的味道。
“……”说书先生不是这么说的呀
却不知他这样的话语换个意思就是说,羲和好看。
毕竟他家母亲不错眼的看着她。
羲和对这个老小孩心生好感,坐得近了她几乎闻不到老人家身上的味道。要知道人老之后身体老衰,总免不得一些现实的窘迫。虽然是粗布一身,却是干净清爽。
再看堂上的男女老少的皆如此模样,心中有了定夺。
这顿饭吃的热闹,除了老人家时不时回头看着羲和与两根拐杖外。
清扫出来的三叔家说是举家离去,荒废了半年光景。虽然没有珍贵舒适的摆设,但床几皆在,却也说得上是个安稳屋舍。尤其这屋舍是个有前后院,入门有四间大房的屋舍。
可想而知那三叔家人口不少,偏偏离开这片富贵乡。
羲和在此一连住到有年轻辈者开始离乡做工,也看出这处村落的富足。
此地依山靠水,土地肥沃每年的收成中将税递交上去外还能有管的一家饱腹。更不要说水里游的,山上跑的,家中妇女手脚勤快些做些细活,孩子帮忙养着牲畜,这都是不可缺少的钱财收入。
山民们的一针一线都要靠自己,自然不会有懒惰之辈。
如此富乡近处又是一处城镇,如村长膝下三子,除了老大要继承衣钵外都在外打工挣钱。剩下一小家子手脚勤快,依然足够嚼用甚至还能互相递送东西帮衬着。
羲和走南闯北见到许多被迫无奈,一村离散多是饿死。如此富乡之地,本来就是容易遭到别人的红眼,更不要说这村子的地势太好了。
因着山里有热池子,所以名叫池子山,脚下的村子也是此名。
池子村一村多是张氏,老小身体健康,吃得好睡得香,偏偏夹在秦国与六国之间。但凡哪国相对,或者国中逃难出来的百姓都会注意到,更不要说心狠手辣的土匪了。
百年以来头一个热闹的年节,有人照顾,有人请客。村长请完那家请,村中的长辈关爱敬重,小子追着要学武艺,姑娘则拉着问她的皮肤是不是热池子泡出来的</p>
年节欢快又温暖,羲和心里倍感庆幸,想着该是报答这份恩情。
于是在十五那晚,院落屋门的大红灯笼下,羲和拿着石片认真的磨石剑长矛。石剑是最常用的,因为质材缘故显得乌黑暗沉很不着眼。
“下次,下次我让你们一起试试。”
“羲和”
村长叫张石,其母亲张老太太拄着拐杖站在门前,身旁的是村长的大孙子张峰,已有六岁。这一家子识字,名字虽然普通却比小妮好得多。
羲和抬眼看她,拍着身侧,“来坐。”
因着雨节地势不稳,屋舍外还延展了一人宽的高地,皆是木板建成,也在屋檐的遮蔽下。
张老太太看着一身红衣,与红灯笼融为一体的女子,笑着慢步走近,张峰在旁紧紧跟随来喊了羲和一声先生。
白日里羲和随意指点一群小子的时候,他也在其中有模有样的学了两下。
两人都没有坐下,张老太太扣扣搜搜的掏出香囊递了过去,“糖。”
羲和看她笑着,嘴里只隐约露出几颗牙影,伸手接过来。手指微微摩挲,是饴糖。
张峰走近两步,“先生为何要磨剑”
“有用。”
“那明日先生还教我们吗”
“教。”
张老太太见到无事,站了一会儿又走了。她虽然杵着拐杖,由着孙子搀扶,却脚下有力只是让他敬孝道的意思。
这老小孩身体硬朗着呢。
羲和收回目光又专心致志的给长矛摩着,月色红灯下,微末璀璨的火花一擦而其转眼又化成硝烟。
火花擦了半宿,直到村中家家户户关上屋舍灭了烛火才停歇。
第二日风平浪静,又有年轻人背村离去。
等了一整日的羲和无趣的撇嘴,存了侥幸心理的村长见她这般,心中打起了鼓,“若不我让他们都回来”
“我一人足矣。”
羲和淡然的落下一句,从香囊里掏出一颗饴糖含在嘴里。
沁甜的味道溢在口中,缓缓流下喉咙,恍然间脾胃也甜了起来。羲和皱了皱眉,看着村口有些烦躁,“往常他们是哪条路下来的”
张石指着羲和当初来时的路,“那处前后皆有两个寨子。”
“都来过”
“是。”
年前探路的十余人死的一干二净,但凡有些血性的人都不会容忍。但是少了人手,对方很有可能会顾及许多,等到村中青壮离去后再下手。
可也太过顾及了。
羲和又等了两日,张石也始终陪着。直到一日吉量从山上奔来,对着羲和长啸一声。张石还未有反应,便见身前一阵清风,红衣身影已经坐到了马背上,对他畅快笑道,“我上去找他们玩。”
“什么”
张石起身要劝阻,迎面却是吉量高高的臀部和脚下尘土。尘土飞扬狠狠拍在他面上嘴里,当真是吃得灰头土脸的。
羲和早就不耐烦了,好不容易吉量通风报信来说上一批人是山后那个寨子的,正要蠢蠢欲动的下山。
下什么山!这辈子都别下了!
羲和直接登门拜访,有了吉量的铺垫她甚至不用口舌相劝,乌沉的马槊一挥,裹着血色的暗光越发暗沉。
寨中十数人,不费吹灰之力便将其拿下。尤其是言语挑衅的领首,羲和挑其头颅拎着送去山前的寨子。
眼看就到寨子的路上,羲和想着头颅丢过去,聪明人自然明白事理。
偏偏来了个程咬金!
两车贵族士家里,连大人士卒不过十人。虽佩戴一身兵器,但在前山寨子土匪眼里这就是送上门的肥兔子。
吉量放缓了脚步走近。
车上一人身材高挑走出,其模样竟是难得的俊美出众,淡定自若的协谈。
羲和多看一眼。
土匪却不耐射箭而出。那人侧身躲过,面上却见了血。
俊美出众的男子捂脸,忽然叫了起来,“啊!我的脸!”
作者有话要说: 下午考试,看了三百道题目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