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来到战国(八十)

作品:《我与长生

    新王登基, 朝臣更新换代也是常事。赵异人在世前为儿子找了靠山,吕不韦一等人也是斟酌才用但不偏颇依靠。而新臣之中,许多是从跟随的智者中挑选。因此登基摄政一事竟是平铺直顺成了康庄大道, 没有兄弟阋墙,更没有功高震主摄政大臣。

    六国王孙见此红了眼。

    登基一事费了不少时间,待到亲自操办丧礼的时候阿丑竟有些恍然。

    无人再能帮他挡去后宫中三个女人的盘算, 无人如高山般拂去亲人的明枪暗箭,秦外的虎视眈眈更没人在床上慢条斯理与他说。他的疼爱掺杂了太多的东西,但他总是对自己好的。即便他曾对他冷淡, 对他不满, 甚至有过嘲讽。

    他的私心太多, 别人都觉得他心思细腻果断狠绝, 所以把儿子作为赌注丢出去。

    所以对这个父亲, 阿丑很不以为然。

    直到阿丑有日去看先生, 身形消瘦的男人带着淡淡药香味, 他坐在先生旁边帮忙摘药, 扭头浅笑看着先生时的目光满是暖意。男人不想他会说来就来, 眼底的遗憾与贪恋也来不及收起。

    只是一瞬,阿丑看的清清楚楚。

    阿丑在外日子不长, 但是繁华贫瘠两个世界的各处, 他都被先生引着寻探过。所以,年幼如他很清楚那种眼神的含义。

    父王的贪恋,成就了自己。

    有些荒谬。

    怀揣着复杂的心情,阿丑虔诚的操办丧礼, 而后在正大光明的上朝为王。

    雄心壮志登基的新秦王当日得到了其业师亲比所书的亚洲板块地图。

    业师说世界是圆的,在陆地海洋间分有各大板块,诸夏只是其中之一。

    而秦国只是诸夏之一。

    一盆凉水泼下,秦王冷静下来,想到几年前还对王位略带不屑的自己更觉好笑。

    世界之大,渺小如他,又有何了沾沾自喜的

    风光了一日后,阿丑仍旧是阿丑。只是他需要上朝,甚至为了展现自己诺言将自己王座办公等地的旁边,添了一个位置。

    新官上任,身担授业恩师之名的羲和特意给自己束发。她的发丝长得极慢,也是唯一能提醒她岁月如梭的身体反应。尽管如此,也有点长的过分了。好在她身形高挑,红衣纤腰,矫健如风般落座旁听。

    几前摆着笔墨,再看秦国大臣,此情此景让她与有同焉的笑了。

    大臣们见过阿丑,又见过羲和。

    或者秦王过于年轻,但他有自己的人脉弟子,更要紧的有个先生在。为他还是为她,都有人蜂拥而至,心甘情愿为秦国大业添砖加瓦。

    但羲和不参与商论,只是默默的看着朝堂上如乡里赶集般热闹。年长老官求安稳,年轻新官想进功,更有吕不韦等人明哲保身不动声色。没人敢随意谄媚附和,阿丑原为太子时的行事盘算并不遮掩,他不喜欢那样毫无头脑的奉承。

    更喜欢有人支持他,且是说着极好听的那种支持。

    朝会开的比意料之外的长,阿丑极有耐心的每人都询问一遍,一上午不露喜怒,看不出他想要做什么。

    羲和倒是记了几笔,尤其是几张半熟的面孔免不得她多看几眼。

    阿丑都看在眼里,朝会之后询问道,“先生觉得如何”

    羲和将笔记卷到袖子里,“你高兴就好。”

    “您是我的先生,有何不可说的。”

    “是真的很好。”

    阿丑见此笑了。

    羲和莞尔,她毕竟不是秦人。在此不过是因为阿丑的缘故,只要等朝臣们全心全意的臣服后便能全身而退。

    如今她最要紧的是另一件事。

    身为唯一辍学学生,又是最为前途无量者,王诩暗戳戳的为阿丑送来了几位能者。

    这件事早在很久之前就妥备,但他主在锦上添花,因而出发是等到诸夏皆知新秦王登基这才动身的。且一路不慌不忙,还绕着秦国四周实地考察等才扣门拜见。

    彼时各处张灯结彩,正是新年喜庆日子。

    在宴请朝臣的年宴上,看着各国送来的礼物,又听得满堂议论。出行在外知道钱财之重的阿丑低声感叹一句,羲和忽然想起她当初飘零在外的苦日子,苦巴巴的挣到一袋子却要小心翼翼的收着。她不怕别人偷,但总归是不方便的。

    饮酒时,她叹息道,“要是有银行就好了。”

    阿丑不明所以,当即吃喝玩耍直到次日来求问银行为何</p>

    <strong></strong>

    羲和打算简单解释一通,但是真的开了口之后发现这是一件牵扯极广又有利益的生意。两师徒眼睛放光,阿丑更是将她的地图铺开来。

    诸夏之地争斗不断,各国之间的互相贸易却没有割断,尤其是靠海的齐国一等还能遇到岛上百姓。距离隔得远了,自然的习俗爱好也有不同。尤其是之前各国之间默契歇战准备时,走动的商户拉着他国的东西来卖。虽然辛苦,却能赚得满盆金子。

    阿丑见了都眼红,登时找到了分一杯的机会。

    羲和与阿丑的再三斟酌下订制一套票庄制度,先在秦国国都与繁华城中推行。对票庄闻所未闻的朝臣各有说法,阿丑在朝堂之上免不得说两句,还让赞同者递上可用的法子。除此之外,羲和则正大光明的在朝堂争吵中继续完善制度。

    她不喜欢随意推行,又留下各种纰漏。这毕竟涉及钱财,少不得让人钻缝隙,贪了钱还倒打一耙说他们师徒的不是。

    此事需要慢慢思虑,光凭想象难以实施。

    古时票庄别有不同,不会有后来银行的利息之说,但对于金银财物的保管是需要租金的。她记得最初时候的票庄中,最综合的就是邸舍。除了基本的钱币贮藏、兑换、借贷外,还有来人的吃住。

    相比而言,羲和更倾向于邸舍。不需要太大刀阔斧的另设票庄,成本简单,所需时间也快。

    秦兵打到何处,那边有阿丑的一处,再顺势开去邸舍也是很容易的事情。

    阿丑听过大喜,也觉得很是如此,另外叫了几位大臣商议此事。

    吕不韦却是蹙了蹙眉,“大王,如今秦国钱财紧俏。多年来军事所用更是吃紧,不如先重贸易农务为好。”

    “不好!”

    阿丑斩钉截铁道,“军事所需钱财无数,另做他算便要耗费许多精力时间,此事只在客舍挑选办下不过小事而已。吕丞相,你有说寡人的心思,不如出去好好看看这秦国百姓,还有士族大臣们。”

    “大王!”

    “回去吧。”

    阿丑说一不二,神色尽显驱赶之意。

    堂堂丞相被说的不知百姓疾苦,已经是很丢面的事情。吕不韦不在意这个,但阿丑话已至此,再说就是大不敬。

    目光在后面的屏风逡视一眼,唯有恭敬退下。

    余下的大臣们心下有谱,开始集思广益说出自己建设思虑。有几个年轻的,更是犹如清风的附和说是,还夸了阿丑。

    阿丑自然舒心大笑。

    屏风后的羲和抿了抿唇,觉得当一个清明的帝王实属不易。彩虹屁吹多了,再不爱的人也会身心荡漾。就如吕不韦当年才入秦国时的谨慎一般,后来也因为功利遭到赵异人的防备,至今想要安稳保住丞相之位竟然也被逼得十分贤良忠臣的模样。只是他到底是富足出生,地境不同,更不明白一国之君的重,重在百姓。

    只要推行制度对百姓好,对国家好,这才能君民一心。

    秦国灭亡有一大点,便是急功近利致使民不聊生,岂能不反

    待到秦国蒸蒸日上得以大业促成时,百姓自然会有斟酌对比。自己日子过得好了,傻子才会理别人的煽风点火。

    她不插手旁余,只能这般慢慢改善又不引起别人的猜疑。这一年脑子动的多,她甚至觉得自己都老了些许。好在满头乌发依旧,还要她时不时的敲打这个徒弟。

    爽朗开怀的笑声又响了起来,羲和不知说什么好,她听着却是没什么好听的,索性将旁边的编钟拿来琢磨。

    这是阿丑特意给她寻的,一整套崭新编钟。

    暂时不便带回自己的私密小屋,又怕颠簸有了破损,便拿了殿里的一个到手里看。她思量自己空白的乐识,心中盘算是否要找个师傅学学这片空白。

    收藏编钟算什么,要自己会做才牛气。

    等到以后重见天日,拉出去让专家考察。面对不同时代的编钟猜对错与否,想来他们的神情也是极为精彩。

    想着,羲和又是一笑。

    殿内屏风后兢兢业业的史官笔下寥寥两笔,间隙的看一眼半个同僚的风先生。见她独自抱着编钟敲得叮叮当当笑得欣然,耳畔又是秦王大笑,他眉头皱了起来,竟难以再落笔。

    票庄邸舍一事还在筹备,学院的师弟们都来了。阿丑面见几人后很快就与兵家魏缭谈到一处,尤其是主张的并兼广大,以一其制度极得心意。

    兵法皆通,又有几分王诩亲传。

    直到三月后乘胜追击他国时,阿丑封他为国尉,前去彻底拨散合纵之势。

    作者有话要说:  历史上,李斯是吕不韦牵线搭桥当的官。

    同类,这个时候的秦朝文武百官无形间已经在传道授业的几年里开始换血了。所以统一时间线会有一点前进。

    而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最早其实就是秦汉时的海上贸易,这里借一下。不记得是伊朗还是哪里,有人说就是因此对秦始皇特别崇拜,以至于很多年来看到中国人都说是秦。

    阿丑,大概就是羲和儿子这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