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 25 章

作品:《六十年代白富美

    短短一天, 姜萱已经熟悉了在邮局拍电报的简单工作。

    这年头拍电报的人不算多,毕竟一个字要三分钱,稍微多说几句, 就得花费将近一块钱, 还不如邮寄书信来得便宜呢。

    只有碰到急事的时候, 才会慌里慌张地跑来发电报,“父病危”、“母住院”或者“母子平安”, 这些简短词汇才是最常见的电报内容。

    然而这次不一样, 姜萱接到了一张写了很多字的电报单

    “老人家, 你这个地址什么驻也车区这几个字是不是写错了”姜萱拧眉。

    老太太有些拘谨“俺只上过半年的扫盲班, 不会写那些字嘛。”

    姜萱见状, 索性拿着钢笔,在电报单上划掉了一大行错别字, 然后涂涂改改, 看到发件人的地址时,姜萱愣了一下。

    王家村生产大队

    二妮儿不就是这个生产队的吗

    顾不上发愣, 姜萱继续修改电报单上的内容,同时抬头问“收报人是谁往哪个地方发”

    “王建国,往西南驻地军区发, 俺儿子是当兵的呢。”

    说到这里, 老太太腰杆子停直, 满脸自豪。

    姜萱闻言, 又瞅了眼电报内容。

    密密麻麻的三行话, 大概意思就是家里给他娶了一个隔壁公社的媳妇,手脚麻利干活勤快,屁股大好生养,酒席都已经摆完了, 只等着新郎回来圆房生娃

    姜萱真没想到结婚还能这么搞

    搞先斩后奏呢

    默默地给老太太发完电报,姜萱忍不住,好奇地问了一句“老人家,你儿子认识他娶的这个媳妇吗”

    “当然不认识了,连照片都没见过。”

    老太太显摆道“这个媳妇儿是俺专门帮他挑的,力气大,下地干活也勤快,一天能挣十个工分呢”

    “十、十个工分”姜萱诧异。

    如果她没记错,农村是靠天吃饭,家家户户都要下地赚工分,一般只有成年男性才能挣到十个工分

    妇女通常都是挣七八个工分,压根比不上成年男性的劳动力。

    十个工分就是一块钱。

    日积月累的,一年也能攒到三百多块钱,别看这个钱数目多,等到年底生产队分粮分钱,换完一大家子的粮食,能剩下十块钱就不错了

    老太太挑中了这个女娃儿当媳妇,到底是看上了人不错,还是看上了人家会挣钱啊

    还有那位当兵的同志,远在军营,家里给他娶了一个媳妇儿,估计这会还被蒙在鼓里呢。

    姜萱一时都不知道该同情哪个了

    她真该庆幸自己是穿越到了大城市,而不是更加穷苦的乡下农村,否则到时候让她扛着锄头下地赚工分,姜萱宁愿找个地儿把自己埋了。

    不活了。

    望着老太太离开,姜萱感慨万千,又忙着拍了两份电报,开始无聊地没事干,趴在桌上东张西望。

    邮电局有八个办事窗口,三个负责收发电报,两个负责邮寄书信,还有一个负责售卖报纸,剩下的就是负责派送寄到江东市的书信和包裹。

    最辛苦的还是邮递员,顶着大热天炎炎烈日,骑着自行车,载着一沓书信和沉甸甸的包裹,东西南北到处跑。

    姜萱觉得这个年代的人民群众都太不容易了。

    不过,她也管不了别人,还不如想办法努力改善改善自己的生活呢。

    姜萱偷瞄了一眼远处的报纸架,探身问“叶萍姐,那些报纸我能拿来看看吗”

    “能看,但是不能带出邮局。”叶萍说。

    姜萱表示明白,连忙站起身来到报纸架前,一口气挑了十几份报纸,回到座位上认真翻看。

    良久,隔壁的徐玲玲敲桌子“喂,报纸有什么好看的你跟我一块织毛衣呗”

    “”姜萱慌得摇头“我不会织毛衣,真的不会。”

    “你不会那正好,我也是刚学会织毛衣的,我给你教啊”

    徐玲玲继续怂恿“你不是有对象了吗给你对象织一件毛衣,他收到毛衣肯定开心死了。”

    “”可不是开心死了

    郑西洲还想让她学着缝补衣裳呢。

    姜萱自小家境优渥,十指不沾阳春水,能主动下厨做饭就已经不错了,还给他缝补衣裳织毛衣

    美死他了。

    姜萱拒绝三连,死活不肯碰毛衣针,一心一意看报纸。

    见姜萱态度坚决,徐玲玲只能作罢,嘴里嚼着果脯,美滋滋地给自己织冬天穿的厚毛衣。

    姜萱不留痕迹地松口气,把看过的报纸扔到一边,又开始翻阅最新一期的青年报刊。

    先是粗略扫描各个版块的题目,国家领导开会的大事和政策报道,还有各地的粮食丰收喜报,粮管所的最新供应通知,还有大篇短文故事,诗歌。

    视线下移,姜萱注意到了报纸边沿的一则通知征文启事。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青年报刊热烈欢迎广大有志之士寄信投稿,不拘题材形式,稿件一经刊用,即会按照规定支付稿酬。

    原来写文投稿也能赚钱

    姜萱眼睛一亮,立马从抽屉里拿出纸张,把这则征文启事抄录了下来。

    说干就干。

    趁着现在空闲,姜萱翻阅了几篇常见文章,心里顿时有了想法。

    1958年风气紧张,大鸣大放的运动风波才刚刚过去不久,说错话的知识分子都被送到偏远农场接受劳动教育了。

    在这种环境下,姜萱绝对不敢乱写其他内容,敏感题材也不能碰,写出来的每一个字都要仔细斟酌推敲。

    但是描写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比如一家之主在工厂上班,勤勤恳恳艰苦奋斗,由此歌颂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歌颂工人精神,一颗红心向太阳这样的题材一定不会触碰敏感底线。

    有了思路,姜萱开始试着动笔写稿,绞尽脑汁,甚至拿出了高中写议论文的800字废话技巧,努力憋出一个流畅感人的故事。

    开篇就是平凡的工人生活琐事,后面大量堆积华丽词藻,变着花样儿歌颂,号召学习工人精神,全心全意爱国爱家。

    临近下班时,姜萱终于写完了这篇稿子,累得甩甩手腕,又低头反复检查了三遍,确定没有任何问题,欢天喜地去找隔壁的同事。

    把稿件装进信封,贴上邮票,认真填好收信地址和收件人,姜萱抬头问“大姐,往上海寄信要花多少钱”

    “上海那都出省了,远着呢,起码三毛钱。”

    “哦。”

    姜萱没想到这么贵,一个大肉包子才一角钱,投稿寄信居然要三角钱

    不过,万一她的稿件被报刊成功录用,分分钟就能赚回来十块钱呢。

    姜萱狠狠心,掏了钱,把这封投稿信封寄了出去。

    回到座位上,徐玲玲凑过来打听“往上海寄信,你居然有认识的朋友在上海吗”

    姜萱笑了笑,没说实话,只道“没看见我刚刚趴在桌上写了半天信吗那是别人拜托我帮忙寄的信件,因为他不识字,只能找我帮忙了。”

    “哦,原来是这样。”徐玲玲也没再继续追问。

    姜萱心道,如果没有收到稿件刊登的消息,她决定把这件事捂得死死的,不然传出去太丢人了。

    下班回家的路上,远处炊烟升起,轻烟袅袅,青砖民居笼罩在一片朦胧烟雾当中。

    姜萱脚步欢快,心情雀跃到极点。

    不管怎么说,投出去的稿件就是一个希望,也算是初步赚钱的开始。

    下一步就该去黑市赚钱了。

    择日不如撞日,要不今天去试试姜萱心血来潮,赶着百货大楼关门前十分钟,麻利地掏出钱票,买了一个暗红色的羊毛围巾。

    花了足足八块钱。

    幸好羊毛围巾是高价商品,不需要额外掏布票。

    姜萱有些心疼花出去的钱,但也没办法,去黑市总要遮掩样貌,围着围巾起码能把脸挡得严严实实。

    这次姜萱直接去了南街。

    南街有旧货商店和旧货市场,郑西洲带着她来这里买过被褥和桌椅,那天回家的路上,姜萱注意到某个巷口似乎蹲守着两个农民。

    不知道那里会不会有黑市

    来到巷口附近,姜萱提前围上围巾,细心地挡住脸,只露出一双清澈的眼眸。

    刚进小巷,只见两个揣着袖子的庄稼汉蹲在墙角,像是在低声说话,又像是在等人。

    姜萱很谨慎,没敢再往前走,远远打量着那两个庄稼汉,最后灵机一动,无辜地眨眨眼,在巷口的靠墙处,学着他们蹲守的模样,找了一个地方蹲下来。

    安安静静观察。

    反正谁也没规定不能在这里等人,她暂时蹲在这里观望十分钟试试。,,大家记得收藏网址或牢记网址,网址  ,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和书友聊书请加qq群647377658群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