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0章 第 100 章

作品:《大宋仁宗皇帝本纪

    李妃含着泪“狄家姐姐, 是我”

    狄王妃放开范令仪, 扑上去抱住她“你没死你还活着”

    她紧紧抱住李妃, 又哭又笑“你还活着你还活着”

    李妃哽咽道“我还活着, 我回来了。”

    狄王妃放开她, 双手握着她的肩膀, 细细地端详她“太好了, 太好了回来就好”

    李妃握住她的手“狄家姐姐,我有话问你。”

    狄王妃猛地点头“你问”

    她没有去问李妃究竟是怎么活下来的当年冷宫失火, 李妃诈死出宫,她是怎么出宫的,又为什么会出逃。这一桩桩一件件,定然都是李妃不愿意提及的伤心往事。

    人回来就好,这些事情, 不提也罢。

    现反正在刘后式微, 再也没有能力去伤害李妃了。

    李妃握着狄王妃的手, 紧紧地盯着她的眼睛。

    “狄家姐姐,这件事情, 你一定要如实回答我。”

    “当今皇帝,究竟是不是我的亲生儿子”

    她盯着狄王妃的眼睛,不愿意错过她任何一个微小的表情。

    狄王妃毫不犹豫地点头“是官家是你的儿子。当年刘后用狸猫替换去了你所出的皇子, 陈琳将他放在食盒里带出了宫, 交给了我和王爷。我们养育了他七年, 后来刘后的太子薨了, 先帝就将你的皇子接进了宫, 就是如今的官家。”

    李妃长叹一声“姐姐,你害得我好苦呀这么多年,你和王爷明明知道真相,为什么不向先帝坦白若先帝知道我是被冤枉的,他怎会叫我独守冷宫十余年,又叫我流落民间,受尽风霜苦楚”

    狄王妃忙道“妹妹,不是姐姐不想帮你,实在是,实在是”

    她想说,当年狸猫换太子之时刘娥正如日中天,先帝的一颗心都放在她身上。刘娥又怀着孕须知那时她已经四十岁了。

    刘娥十五岁入王府,那时候先帝也才十六岁。

    他们两人有二十余年的情分,说是少年夫妻,犹不为过。

    刘娥出身贫贱,没有娘家依凭。她又年纪大了,美貌上怎么都比不过当年正当韶华的李妃。

    可是她却与李妃同时有孕了。偌大一个后宫,只有她二人有孕。

    李妃得宠,是凭青春貌美。

    刘娥凭什么

    不就是凭她和先帝二十余年的情分吗

    先帝贵为一国之君,最不缺的就是美貌妃嫔。可是和他互相扶持走过二十年风雨的只有刘娥一人。

    李妃和刘娥在先帝心中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狸猫换太子是多么荒唐的一件事情,说给三岁小儿听,三岁小儿都不能相信。

    人怎么可能生下狸猫呢

    先帝又不是糊涂虫,他怎么可能真的相信自己的妃子生下了一只狸猫

    但凡是个有一丝理智的人,都根本不会相信这种荒唐的事情。

    不过就是因为李妃在刘娥之前生下了皇子,挡了刘娥的路,所以刘娥出手,先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这么的,李妃产下妖孽,被打入冷宫。

    先帝没有皇子,他想要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对两个同时怀孕的妃嫔说,你们两个谁先生下皇子,谁就能做皇后。

    可是他心里却清楚得很,这两个女人之中,他究竟想要谁来做他的妻子,做他的皇后。

    只有他的刘娥。

    当年的真相,其实先帝心里都明白。八贤王和狄王妃自然也明白没有先帝的默许,刘娥根本就做不成这样的事情。

    所以他们也只能收下小皇子,将他假充王府次子抚养长大。

    其余的事情,他们不能做,也做不了。

    带着赵受益去和先帝说,官家,李妃娘娘是被刘后陷害的,这是她为你生下的皇子

    先帝根本不会认下的。

    可是

    狄王妃不忍地看着李妃。

    她怎么能忍心,将这残酷而又冰冷的真相告诉李妃呢

    她怎么能告诉她,你的丈夫,你的君主,从头至尾都知道你是冤枉的,但因为你不是他偏爱的那个女人,所以他默许了刘娥将你的儿子用狸猫换走,又冷眼旁观你独居冷宫十二年

    所以狄王妃只能说“妹妹,我刘后把持朝政,一手遮天,我们”

    “不要再说了。”

    李妃摇摇头“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本宫不怪你们。刘娥势大,你们明哲保身,也无可厚非。”

    狄王妃轻声道“谢娘娘宽恕。”

    李妃道“既然如此,还请姐姐助我一臂之力,请官家来见我,叫我们母子团圆。”

    狄王妃道“此是臣妇分内之事。只是官家最近政务繁忙,王爷他又和官家有些娘娘若要见到官家,可能需要等待一段时日。”

    李妃道“我已经等了十七年了。再等多少日子,我都等得。”

    赵受益最近确实很忙。

    或者倒不如说,从他把刘娥和寇准从朝堂上打发走了之后,他就一直很忙。

    只是最近格外的忙。

    年前全国水灾,黄河流域各地农田被大水冲毁的不少,农夫也四散流离。今年的农税势必收不上来了,再加上要与民休息、恢复农垦,所以庙议决定减免遭灾郡县的两年的赋税。

    然而所有跟钱粮有关的政策都有大量可供人去钻的漏洞比如减免是减多少免多少,什么样的郡县算是遭灾郡县,是被冲毁了绝大多数农田才算遭灾还是只要被冲毁一处堤坝就算遭灾,怎么监督郡县官吏给百姓减税万一郡县官员还继续向百姓征税,只是不将这些赋税上交朝廷了呢

    这中间但凡有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都容易激起一场民变。

    天灾已经让百姓疲敝不堪了,再加上,不给百姓留活路,百姓就会揭竿而起。

    只要是个皇帝,都没有喜欢看百姓造反的。

    只有将民变的种子扼杀在萌芽状态。

    赵受益自己是绝对没有这个精力去挨个环节监督减免赋税事宜的,不过他倒是想到了一个好人选。

    “来,庞卿家,坐。”

    庞籍再三推辞,终于还是坐在了刘恩搬来的凳子上。

    赵受益微笑道“庞卿家,上回去江南收粮有功,朕还没有好好赏过你。”

    之前水灾正凶猛的时候,赵受益担心国库的存粮不足以赈济那么多的灾民,曾经派人去江南收购粮食。

    当时派去的就是庞籍,结果庞籍把收粮的任务完成得非常不错,用极低的价格收购到了大量粮草,这才为赵受益以工代赈安抚全国打下了物质基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粮食,这灾就赈不下去。

    赵受益是极其欣赏庞籍的办事效率的,不过可能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他这样欣赏庞籍,所以赵受益后来陆陆续续地收到了一些御史们参庞籍的奏本,说他手段暴戾残忍,在江南横征暴敛,人怨沸腾,民不聊生。

    赵受益还真情实感地担心了好一阵子江南的粮食产量比北方要多,苏湖熟,天下足。江南这一块儿要乱了起来,那还真就不好收拾。

    于是他叫刘恩派人去江南探访了一圈,发现人家江南百姓日子过得好好的,压根就没有活不下去的迹象。

    所谓人怨沸腾,大多都是被庞籍以各种手段买空了存粮的豪强在抨击他。

    豪强们都有闲钱豢养文人,文人的笔杆子厉害,写出几篇广为流传的文章来辱骂庞籍,这就算是人怨沸腾了。

    谁让你们百姓不会写文章,人家会写文章的,一篇檄文上达天听,至于平头老百姓心里想的是什么,哪有人在乎呢。

    更多的时候,连不会写文章的老百姓听村口老秀才读了几篇辱庞的檄文之后,都忍不住点头赞叹,看看人家的文章写得多好,多么的有道理。

    那姓庞的可真不是个东西,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来人家地主老爷的粮食是自家私产,爱卖多少钱就卖多少钱,你嫌贵就不要买嘛,哪有威逼人家不卖粮就抓人家儿孙下狱的

    人家不卖给你,你居然真就抓人家的儿孙下狱了

    还是趁着人家带小孩走亲戚的时候率领官兵劫持人家的马车

    这和土匪有什么两样

    那最小的孩子才七岁啊,你将人家抓进了监牢,人家的爹爹娘娘爷爷奶奶该多么揪心

    你没有人性

    这是苛政狗官

    了解了真实情况之后,赵受益就将参庞籍的奏章统统扫进了垃圾桶。

    庞籍的手段固然稍显偏激了些,但这是在灾年,整个黄河流域都在闹饥荒。他们宋国一共才有多少领土黄河流域占了一半去。

    一半的生民都要饿死了,现在国家没有足够的粮食赈灾,需要向另一半稍显富足的子民购买粮食。也不要你毁家纾难白捐粮食,只是要你以平常年月的正常粮价将粮食卖给国家而已。

    结果粮商们仗着他们手里有大量的存粮,开始和官府讨价还价,粮价不翻三倍,就别想从他们手里买走一粒粮食。

    庞籍不过是绑架了这些人的儿孙勒索买粮罢了,这点手段和坐地起价、大发国难财、生嚼同胞血肉的粮商们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赵受益倒是挺欣赏庞籍的手段的。宋代的文官们大多都是正人君子,凡事讲究以理服人,恨不得捧着三坟五典招安外敌。

    不说别人,就说范仲淹和包拯,叫他们绑架七岁小孩来勒索小孩家长,这两人是怎么都做不出来的。

    可是很多事情,不是你讲道理就能解决的。

    比如现在这个减免赋税的事情。

    赋税一减,明年国库的收入骤降,整个国家财政的运作都要吃紧。朝廷不得不削减一部分开支,首当其冲的就是宗室开销。赵受益已经将宫里的宫女太监能放的都放出去了,太后、皇后、皇子、公主的份例都能减则减。整个宗室可以预见的三年里都不得操办婚丧嫁娶之事宗室们结一次婚、出一次殡,都得管国库要钱。

    狄青的婚事不能往后延,必须得赶在三年之期内办完。但好在现在他和南清宫已经做好切割了,他娶妻不在南清宫,只要别大操大办,就不会引人注目。

    如果仅仅只是缩减宗室开支就能够补上这两年减税的窟窿的话,赵受益可能还不会这么头疼,大不了亲戚朋友们一起勒紧裤腰带嘛。但说句不好听的,现在的赵家宗室一共才多少人

    第一代的赵氏皇族是太祖太宗魏王,只有这三人的后代才是所谓的“宗室”。到赵受益,也不过是太宗的孙子,第三代皇族。

    再加上烛影斧声、太宗登基之后的那一拨明里暗里的血脉清洗,到赵受益十七岁这年,赵氏皇族不能算是血脉稀薄,但也没繁盛到能给国家财政拖多么大的后腿的地步。

    之所以先拿宗室开刀,只不过是为了做个样子而已。

    真正想要节省下来财政开支,还是得

    赵受益暗叹一声。

    还是得缩减军费、减少官员俸禄。

    这可不是小事。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你要减工资,那你跟人家的梁子可就结大了。

    文官那边,虽然一个个冠冕堂皇说得好听,什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俸禄一少,照样要闹起来。

    这也是赵受益首先削减宗室开支的原因了。

    皇帝家都节衣缩食了,降你点俸禄怎么了

    难道你比皇帝都金贵,皇帝吃得了苦,你吃不得

    只要赵受益把戏做足,那些文官也就只能在心里发发牢骚,还不敢真的做点什么。

    但军队那边可不一样。

    宋朝的军队已经积重难返,厢军禁军什么的就是一群兵痞混混的集中营。

    寇准折腾了这么些年,打了两场大仗,也不过就是勉强训练出了三十万能打仗的禁军罢了。

    除了这三十万禁军,其余的军队,都只是躺在国家财政上敲骨吸髓的米虫。毫无用处,还比谁花的钱都多。

    赵受益早就看他们牙痒痒了,打算找个机会把他们都裁了。正好趁着这一波减税的功夫,把这群酒囊饭袋都扔了。

    不扔了他们,等着这些无用之军自己滋生繁殖,早晚要将整个国家都拖垮。

    但是

    还是那句话,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文官都是斯文人,恨上了你也只能写几篇酸文骂你、抹黑你。你还是个皇帝,他们连骂你都不敢明着骂。

    那帮兵痞可不一样。人家虽然不会写文章,但是人家敢上街闹事啊

    你不给人家每月发钱了,人家就成群结队走上街头,也不干别的,看见店铺就砸、看见人就打。你能奈他们何

    你要把他们都抓紧牢里

    官府要是建得出那么多的牢房,当初也不至于要把这些人招进军队里。

    要想平定这些人带来的骚乱,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

    赵受益之所以愿意承担这份代价,一是由于他明白冗兵是宋朝大患。军队一日不改革,宋朝就一日不能从越穷越弱越弱越穷的怪圈中挣脱出来。

    这个穷不是指社会经济上的穷,而是指国家财政上的穷。

    养着那么多的吸血虫,能不穷吗

    宋朝要不是社会经济比前朝都富裕,还养不起这么多的吸血虫呢。

    第二个原因,就是,黄河以北的受灾州郡确实承担不起这两年的赋税了。

    为了黎民生计考虑,就只能减税,缩减开支,裁军。

    他裁军的最初目的,就是想减轻灾民的负担。

    为此,他不惜承担被裁撤的兵痞闹事的风险。

    但这个闹事也只是暂时的。等夏玉奇的蒸汽船投入使用,蒋平就能在全国各地都开上工厂交通便利了,生产才能遍布全国。

    这么多的工厂,都需要壮劳力来充当工人。

    哪来的那么多壮劳力呢

    被裁撤的军人不都是现成的劳力吗

    这些人有了去处,自然就不会再在社会上闹事。

    虽然当工人自食其力不如以前躺着拿钱爽快,但毕竟是有了个饭碗捧着。

    赵受益要做这么多的事情,为的就是减轻灾民们的负担。

    但如果减税的环节里出了纰漏,有贪官污吏欺上瞒下,对上说我们给百姓减税了,对下说皇帝今年还让你们如数纳税,然后将这部分税款中饱私囊。

    皇帝承担了减税裁军所带来的风险,还要背上百姓的骂名我们的日子都难过成这样了,皇帝老儿还要收税

    百姓们也没有得到休养生息,还是要照常纳税,疲惫不堪。

    过了两年,国库里没钱了,百姓生产还没有恢复,整个社会都陷入停摆,只有贪官污吏们赚得盆满钵满。

    这种亏本买卖,赵受益不做。

    既然要减税,就要把这税减到实处。

    该减的地方就减,不该减的地方不能减。

    还得监督着基层官吏,不叫他们欺上瞒下。

    而想要做到这一点,他就需要一个能力足够、智计过人、还能使出些不同寻常的手段的官员。

    他看了看眼前的庞籍,满意地点头。

    庞卿家,就是你了。

    朕相信,敢于绑架七岁孩童勒索其父母的你,一定能够满足朕的愿望。

    他笑着道“不知卿家想要什么赏赐”

    庞籍忙道“为陛下效力是臣的职责所在,不敢居功,更不敢要什么赏赐。”

    赵受益暗道,就等你这句话呢。

    “既然如此,”赵受益道“朕就再委托卿家替朕办一件事情。若这件事情办好了,朕再一起赏你。”

    庞籍道“敢不从命。”

    赵受益朝刘恩一伸手,刘恩会意,从地上堆得小山高的文书里抽了一沓出来交到他的手中。

    赵受益将这些文书递给了庞籍,庞籍双手接过。

    “这是如今所有关于北方减税的议论。”

    他道“卿家操心国事,自然也清楚,北方减税势在必行,但如何减还没有定议。朕想将此事托付给卿家,让卿以钦差之身去北方实地考察一番,务必要叫该减税的州郡都减了,不该减的都不能减。也不许有半点龌龊事在中间。朕知道卿家有些手段”

    庞籍面色动了动,赵受益接着道“御史台那边参你的奏章摞起来都能有一人高了,朕都让人给烧了。这回去北边,有什么手段都使出来,有什么能耐都用出来。再有人参你,朕也继续给你兜着。我不管你是怎么把事情做成的,我只要一个结果。”

    赵受益道“北边不能乱起来,要让百姓有休养生息的余地,不得再叫官吏欺凌侵扰。只要做到了这点,你是如何做到的,朕都不管了。”

    和文明人对抗要用文明的手段,但有的时候,你不止在和文明人对抗。

    赵受益虽然现在当着皇帝,但他可没被这几年万人之上的生活给迷住眼,以为真实世界就是他身边的文人士大夫给他呈现出来的那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处处都有规矩,处处都讲礼义。

    真实的下层世界是野蛮的。

    你跟知县讲道理,说你看现在县里遭灾了,官家让给百姓减税,所以咱们今年就不收税了呗

    知县可能就真的决定不收税了,因为知县是个读书人,他在士大夫的等级世界中有一席之地,他要遵从士大夫们规矩,听皇帝的话。

    知县以下的小吏们,那些真正和百姓打交道、真正把税从百姓手里收上来的人,他们可不是士大夫。

    士大夫的世界不承认他们,他们也不承认士大夫的世界。

    他们不守规矩,他们不听皇帝的话。

    毕竟皇帝能决定知县的前途命运,可皇帝管得着他们这群刀笔吏吗

    天高皇帝远,这话可不是虚的。

    知县说减税,他们偏偏就要向百姓收取足额的赋税。

    百姓不交,就抓起来扔到牢里。

    反正县太爷一辈子都不会走到牢房里看看里面住的都是什么人,所以他们有恃无恐。

    赵受益绝对不能让百姓的血肉填补了这样的一群人。

    而想要对付这群人,光靠传统的手段是不可行的。

    他们野蛮残暴,就必须要有一个更野蛮、更残暴的人来对付他们。

    赵受益道“庞卿家是枢密副使吧”

    庞籍点头“是。”

    赵受益道“现在的枢密使是狄青。枢密使乃是储相,再进一步就是参知政事。这件差事你若办得好,不如就跳上一级,直接出任参知政事。庞卿以为如何”,,大家记得收藏网址或牢记网址,网址  ,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和书友聊书请加qq群647377658群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