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5章 大先生的改革方案

作品:《重生后,我成了大先生

    周浩然认可了东方朗的说法。

    决定采纳他说的“引蛇出洞”的策略。

    不过,体制改革这事可不能乱来。

    周浩然其实知道,文艺剧团想要真正的变好,小打小闹小改肯定是不行的,最简洁有效的一招,就是民资化。取消现行的为权力服务的模式,让民资进场,为市场服务,很快就能赚大钱。

    就跟现阶段很多国企的改革一样。

    很多有开放思维的国营企业,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都会让出国有股给民间,或者以MBO收购的模式,把股份让给管理层。

    这么搞的阻力很大、风险很大。

    可效果也好。

    二三十年后,那些在市场中能够呼风唤雨的有国资背景的大企业,基本都是这条路过来的,最知名的当然就是海尔、格力、联想、创维、TCL、中兴等几家。

    还有几家不敢这么搞,或者没批准,在市场化的竞争中难免就败下阵来,比如九十年代如日中天的长虹、熊猫、巨龙、大唐、同方等几家。

    娃哈哈是前者,哪怕后来诟病颇多,但也成功了。健力宝是后者,在防止国资流失的保守策略下,连给大众诟病的机会都没有,早早就完蛋了。

    文艺剧团的改革,其实也是一样。

    都是分三步走。

    第一步,聘用制;第二步,股份制;第三步,让权给民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相声。

    现阶段相声的半死不活,就是因为相声剧团都是铁碗饭的编制。

    后来改了。

    就成了曲艺界最有市场最能赚钱的行业。

    又比如京剧。

    一度改革的也挺好,也赚到钱了……可惜,京剧圈太猛了,比相声圈可厉害多了。搞相声,别人眼红了,最多是反低俗,喊喊口号而已,影响不大。京剧可就不一样了,背后有滔天大树,一旦有人眼红,能把整个市场砸死。

    不过,这也跟民资进场搞京剧,创新的太过头了有关。

    创新才有市场,想要救活京剧,创新是应该的,可很多民间老板都太激进了,搞出来了比基尼京剧,或者死亡京剧……票房是有了,热度是有了,却严重挑战了老一辈的艺术家和权贵爱好者。

    就被一刀切的一棍子打死了。

    就导致后来全国各大戏剧曲种都在市场化改革下欣欣向荣的变好,国粹剧种却始终不见起色。

    周浩然要推进文艺剧团的改革,可不能大刀阔斧。

    别说引进民资了,股份化都不可能。

    能在编制体系外,把聘用制给真正的落实下来,就算很好了。

    先去跟善文栋通个气。

    “聘用制?这不是七八年前就在推动的嘛!”

    善文栋还真怕他初生牛犊不怕虎,见他稳重,也是松了口气。

    周浩然道:“聘用制是推动了,可文艺剧团有特殊性。文艺剧团的聘用制,跟大学、电视台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聘用制,要有所区分。”

    “哦?”

    善文栋还真不怎么关心这种小事。

    红星传媒的核心是红星台。

    搞好了电视台,其他都不重要。

    周浩然解释道:“文艺剧团有很多优秀的艺人,歌手、演员、舞蹈家,或者编剧、导演,他们除了单位内的工作之外,可能还会接到很多外部的邀请。”

    “嗯。”

    善文栋就慎重起来。

    周浩然道:“就像咱们电视台,不允许主持人在外面接私活。这就属于外部邀请。这样的禁令,反弹力度比较弱,因为在外面主持婚礼、开业仪式什么的,也就赚个千八百块钱,远不如单位的工作重要。还有大学,大学里的著名教授去外校讲座,需要跟学校申请,批准或者不批准,影响都不大。”

    善文栋正色道:“但是那些文艺工作者就不一样,外部邀请,很有可能都是大价钱。演员接一部戏,可能是十几万甚至几十万。”

    “对,这就是隐藏的大矛盾。”

    周浩然必须得清理掉文艺剧团的文艺工作者为唐人影视兼职的障碍。

    “还真是!”

    善文栋此前没考虑过这些,这次听周浩然一说,感觉还真是这么回事,文艺剧团的特殊性,就要求文艺剧团的聘用制要有所不同。

    “就说话剧中心,海港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可是,大部分都流失了。同样是搞话剧,我们的话剧中心,竞争力怎么比得过人艺和国家大剧院?”

    这是周浩然最痛心的点。

    海港这边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演员,可因为本地缺少资源,他们都纷纷北上了,去混京圈了,比如李建义、刘威、小燕子等人。

    这简直就是唐人影视的资产流失。

    “要怎样才能挽留人才?”

    善文栋也不希望人才流失,觉得周浩然的思考角度可真好,总是能够以大局为重。

    周浩然道:“要利用海港的优势!”

    “哦?”

    善文栋眉梢一挑。

    “海港是商业之都,这里是全国市场化最好的地方。我们的文艺剧团,想要跟首都的艺术团抢人才,就必须要有更大的竞争优势!首先就是要破除体制内的权力,对他们的限制!”

    周浩然以大局为重,却也不会因公废私。

    这年头,民间的娱乐公司缺乏竞争力。

    好苗子才不会跟民间公司签约呢。

    都是找国营单位。

    国营单位进不去,这才会被迫签民间的娱乐公司。

    这就导致唐人影视想签一些好苗子,缺乏竞争力,你看上了人家,人家看不上你。

    怎么办?

    大先生有资源。

    唐人影视签不下来,让红星广播艺术团来签!

    文艺剧团签下来了,就跟唐人影视签下来是一样的,左右都是自己人。像任泉、李冰冰这样的上戏毕业的好苗子毕业后被京圈抢走的事,以后绝对不能再发生了。

    善文栋点了点头,“嗯,你要怎么做?”

    周浩然言简意赅的说:“调整聘用制的用人规范,给予聘用制员工最大的自由度。让他们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的去外部接商单,让他们既能有体制内的保障,也有机会在外面赚大钱。”

    “不受限制?”

    “对,现在的模式,限制太大了。不管导演、编剧,还是歌手、演员,想在外面接商单,要么就偷偷摸摸的,要么就需要找领导批准。”

    “这是耽误了人家赚钱啊!”

    善文栋深知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道理。

    周浩然道:“对啊,要是外面接了一个十几万的片约,领导却不批,这不是制造内部矛盾吗?我听说,有的演员为了能在外面演戏,都要拿出一部分片酬,来孝敬领导。有的女演员,甚至要陪睡,才能换来签字。”

    善文栋猛地一变,“谁?有证据吗?”

    周浩然淡然道:“话剧中心的副主任童立伟,过去这些年一直都这么干。”

    “败类!”善文栋愤怒的一拍桌子,“去查他!”

    周浩然笑笑,“我正在跟监察相关的同事联系,正在运作。不过,治标不治本。想要治本,还是得从制度层面下手,不再把审批的权力给他们。让聘用制的员工可以自由选择,他们不想拍单位安排的话剧,可以不拍;他们想去外面接商单,可以自由的去接。”

    “这会造成管理的混乱啊!”

    善文栋有些担心。

    周浩然笑道:“台长,这一点你不用担心,有底气在外面自由接单的,往往都是业内知名了。他们的存在,就相当于代言人,可以提升话剧中心的品牌价值。已经不怎么需要他们参与话剧排练了。”

    然后,他就递交了一份改革方案。

    仍然是以编制和聘用制为主。

    但细节方面做了修改。

    编制在身,这是铁碗饭,不可能只享受好处,不付出。如果有人想在外面接商单,也不需要领导批准。但是,商单收入,要拿出50%分给单位。

    聘用制,属于临时工。

    吸引力差。

    但是,如果在外面接商单,所有的收益都归个人所有,不用上交。这对很多知名演员来说,就可以大大的提升吸引力。

    既可以在外面赚大钱,也可以背靠一个国营单位有保障。

    周浩然对这份改革方案解释道:“台长,这份改革的精髓就在于流动性。所有人都想要编制,都在抢编制。一旦有了编制,就是终身制了。可单位里的编制有限,就会导致编制名额不够,后来者缺乏机会。”

    善文栋也看出来了,眯着眼睛道:“你的这份方案,可以促进很多人,主动的放弃编制。”

    周浩然笑道:“对,一些演员在外面红了、火了,片酬大涨了,就不愿意跟单位分享收益了,就会放弃编制,改为聘用制。这样一来,就可以把编制让出来。最后的结果,就是那些在外面没有发展机会的普通人,拥有编制,他们是话剧表演的主力军;在外面发展很好能赚大钱的,都是聘用制。这就可以很好的解决内外矛盾和利益上的种种分歧。”

    “挺好。”

    善文栋很满意。

    这份改革不激进,是在前些年全国文艺剧团改革总方案的基础上深化出来的。

    大方向上不出错。

    小细节上有心思。

    如果说是影响了谁的利益……

    那肯定就是文艺剧团的相关领导了,他们不再握有掌握那些艺人生死的权力。从管理者,变为了服务者,要讨好他们、挽留他们,以服务艺人为宗旨,变成了“经纪”模式。

    善文栋批准,改革方针通过!

    可以推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