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8章 论道2(二合一)

作品:《国运扮演:汉使怎么扮演?死这!

    “唉,你看这大河之水,可能逆流否?”

    老子没有直接回复孔子,而是看着面前的洛水,对孔子问道。

    “水走低处,不可逆回,大河之水不可逆流。”

    孔子看着洛水,摇了摇头道。

    “哈哈哈,是啊!大河之水不可逆流呐。

    它只能遵守着自然的规律,由上而下,终流入海。”

    老子点了点头道。

    “那依老子之见,周礼不能阻止天下刀兵吗?

    可昔年,周公以周礼治天下之际,天下泰然,民生安定,久不动刀兵,这........”

    孔子依旧执着于礼,但却也有了些迷茫。

    “天下的动乱,是诸侯的动乱,也是万民的动乱。

    这动乱源于人,人心是变幻莫测的,且这非一人之心。

    天下之动乱,此起彼伏,难以休止。

    这便说明,想要平定刀兵,想要永远太平,是人力所不能及的。

    周礼终究是人定的规则,这种规则或可使一些诸侯,在一定时间之中,安定泰然,不动刀兵。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日月的轮转,以及人心的比变化,周礼最终会失去它应有的作用。

    因为人心变化,此时的周礼对于诸侯,对于万民来说,便是一种束缚。

    于是,曾经那些遵守周礼规则的诸侯,万民。

    终究会打破这种束缚,再起刀兵,再生战乱。

    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必然的,人力无法平定。”

    见到孔子脸上出现迷茫之色,老子再次开口道。

    “敢问老子,这天下可有万全之法?”

    听完老子的话后,孔子微微点头,似是认可,但却再次询问道。

    “方才我便说了,这是必然的,人力无法平定,人制定的规则,也无法平定。”

    老子摇了摇头。

    “难道就完全没有一点办法吗?”

    孔子再次询问道。

    “有。

    人制定的规则,无论多么完善,都将有其缺陷,这些缺陷会被那些想要打破规则的人无限扩大,最终那些想要打破规则的人,就会利用这些缺陷,彻底的撕开这些规则。

    可你再看这大河之水,唐虞之际,它便在此流淌,夏商至今,他仍在此流淌,往前至亘古,它都在此流淌,往后千年,两千年,它都将在此流淌。

    朝着自然的规律,一直奔流不息。

    纵使河床改道,纵使人力干预,但它这从上而下的奔流的规律将永恒不变。

    这便是天地规则,自然之道。

    所以,人的规则,不应当以人来定。

    而应当遵循自然之道,如此方是永恒之策。”

    看着奔流的洛河,老子对孔子讲解道。

    “不由人来制定?这不可能。”

    孔子稍稍琢磨了一下老子的话,而后摇了摇头。

    “当然不可能了。

    天地的规则,或者说那自然的规律。

    它和弯弓射箭,所显示的道理一样的。

    若是高了,那就要压低一些,若是低了,那就把它抬高一些。

    拉得过满,就松一些力道,拉得不够,就补充一些力道。

    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用来补给不足的。

    就如这洛河之水,便是却有余而补不足。

    正因为遵循这些规律,天地才能正常运转。

    若是阻碍天地的规律,如这洛水,你若强行干预,在此筑起河堤,不让水往下而走。

    那这河水便会在此积累,用不了多久,河水就会冲垮河堤,出现灾害。

    这就是阻碍天地规律的惩罚,也是天地规律的发展。

    因此,我们便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便是天之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

    现在我们再来说说人之道。

    你也游历了诸国,想来也见了不少。

    你也学了周礼,想来对于礼也很有很深的认知。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不管是天下诸国,还是周礼。

    这些人所制定的规则,其实是与天道相驳的。

    这些规则往往不是减少有余的,去帮助不足的。

    反而是掠夺不足的,供奉有余。

    于万民而言,诸侯是有余的,然却还需万民供奉诸侯。

    于诸侯而言,天子是有余的,然却还需诸侯供奉天子。

    这是从大的方面来看是如此,若是再往小一些,你会发现,仍旧是如此,主家掠夺仆人,仆人驱使奴隶。

    人,往往都是弱小者,或不足者,供奉着有余者。

    由此,我们便又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

    显然,这人所制定的规则,与天道而言,便是相驳的。

    如此一来,先前我说的天之道,在此时就会发挥自然规则的威力。

    人制定的规则,就宛如是在洛水之上修筑了河堤。

    而那些被掠夺的人,不管诸侯也好,万民也好,亦或奴隶也罢。

    他们就是被囤积起来的水,终有一日,水会摧毁堤坝。

    这只是一个时间长短的问题,若是堤坝稳固,也就是这制定的规则完善,少有漏洞。

    那么这个时间或许会长一些,或百年,或两百年,或三百年,或更久。

    但不管这堤坝如何稳固,在自然的面前,它终究是会被摧毁的。”

    老子对孔子讲解道。

    “丘也曾见过乐善好施之人,也曾见过降低赋税,甚至是开放粮仓接济灾民的君主,周礼之中,也有安定民生的规则,难道如此也不行吗?”

    孔丘沉默了一会,而后又询问道。

    “嗯,我先前便说过了,人心是变幻莫测的。

    虽然大多情况下,人遵循的是人道,是不足者供奉有余者。

    但在人心的变化无常之中。

    总有那么一小部分人,他们是有余者,却遵循天道,为不足者提供补给。

    对于这种人,他们便是参悟自然之道的人,是有道之人,可谓之圣人。

    只是在人道之下,个别圣人的出现,并不能说明,人所创造的规则,就符合自然规则。”

    老子摇了摇头道。

    “自然的规则,之所以能够永恒运行,便在于它们的运行,并非是为了自己。

    所以这些规则,不会因为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人若想创造出能够永恒运行的规则,那这些规则,便不能为人。

    若是规则的运行是为了人,那这些规则,必然会因为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届时,再完善的规则,在变化之中,也会失去原本的意思。

    然而,人心有私,是不可能创作出这种规则的。”

    未等孔子开口,老子再次说道。

    听完老子这一段讲述之后,孔子沉默了下来。

    老子也没有继续开口,而是看了看天上的日光,而后便在那静静的坐着。

    “嘶,我去,这思想,这见解,这真是古人?”

    “好家伙,这老子是真神仙啊!他这番言论,那真的是透过了一切的表象,直指本质了,并将社会学和天地运行结合的太好了。”

    “唉,不愧是道家开山老祖,这算的是真准啊!

    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几千年过去了,天下依旧是没有万全之法,这可太准了,这人性把握的.......”

    “其实老子算的准不恐怖,恐怖的是,几千年过去了,人性却还是没有一丝丝的改变,这一点才是最为恐怖的。”

    “嘶,看着楼上这一句,让我想起了丁仪的话,几百年过去了,他还能教物理。

    老子这都是几千年过去了,他依旧能够教社会学,真就是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人心还是几千年前的那一套啊!”

    “以前确实是,但从今以后那就难说了,别忘了咱们现在修仙喽。”

    “你可别说是修仙,你就是成仙又能如何?规则就在那,世界是不会变的。”

    “我都修仙了,餐风饮露难道还收费不成?真当我修为是摆设啊!”

    “也许到时候,你成了恶龙,你成了有余者后,还会这样想吗?

    三国中,曹操刺杀董卓的时候,他会想到日后会有一个叫吉平,也会为走上他的路,去为大汉刺杀国贼吗?”

    “咳咳,别扯那么多,你们还是好好看直播吧。”

    “话说我听的怎么有点上头啊!感觉抓到了点什么,又没完全抓住。”

    “静心咒第四层突破了,就听了几段,便突破了,不愧是道家老祖,不愧是能让义父都不敢做声的大佬啊!”

    “突破第四层?不是,哥们,咱们是修的一本功法吗?你咋突破的,怎么突破的?第四层突破之后,有没有什么特殊的能力?”

    “刚突破,太大的表现没有,就是感觉神清气爽了一些,精神好了许多。

    还有就是能感应到一些他人的情绪波动。

    嗯.........不对,我感觉到了我老妹的恶意了,初步估计又要被爆金币了,先撤了。”

    “好家伙,同款老妹了属于是。”

    “别管什么金币不金币的,能爆多少嘛,我给你出了,兄弟,快说说心得,怎么突破的?

    我刚刚听两人论道的时候,也有那么一点感觉,可就是抓不住,现在又不敢看回放,怕漏过了后面的。

    快说说那感觉到底是什么。”

    “感觉?我也有那感觉,很强烈,不过我是现在就二层《静心咒》,感觉很快就能突破第三层了。”

    “嗯,我也有感觉,兄弟,快说说,我给你打赏。”

    “呃.........真要说起来,也没什么。

    就是听老子讲解天道运行的时候,心中有一点悸动,就自然而然的突破了。

    不过我这人本来就有些心性淡薄,对于外物没什么追求,或许跟心态也有关系吧。”

    “多谢兄弟了,好人一生平安!”

    蓝星上,在老子和孔子论道的时候,直播间的弹幕并不多。

    而在这停顿之际,直播间中的弹幕直接就刷屏了,而后还飘过几个加红的弹幕,这种是被很多人点赞的弹幕,所以就会有些特效。

    洛水边。

    孔子在听完老子的话之后,沉默了许久。

    “听闻先生之论,丘受益良多。

    只是先生之所论,乃天地之变化,乃自然之大道。

    丘斗胆相问,不知先生可有治国之论?

    虽然先生有有言,人所创造的再好规则,也只是一道较为坚固的河堤。

    治国最好的办法,便是顺应天意,效仿自然之道。

    可人心变化无常,世人皆有欲望,效仿自然之道,怕是难以成效。

    所以,丘还想请先生赐教。

    若能为这洛河筑起一道更坚固的河堤,对于天下万民而言,也能少些许刀兵之苦。”

    沉默良久之后,孔子再次对老子询问道。

    “治国之论?”

    听到孔子的询问,老子也不由思量了起来。

    “欲要效仿自然之道以治国,其必须先削弱人之欲望。

    首先要做的,就是减少推崇,国家不能过度的推崇贤能,如此便能使人减少对名誉的欲望。

    其次便是不过度看重珍稀之物,不论是金银还是珠宝,当视为山石。

    如此一来,便能减少人对于珍稀之物的追捧,也会杜绝很多盗窃的发生。

    而后便是那些有余者,若是不能损己利人,那便不能让他们过度显摆。

    如此,才能让其他人不动贪心,不起邪念。

    因而,我以为欲要效仿自然规则来治国。

    那应当让万民心中少有所求,但要让万民都能吃饱穿暖。

    应当让万民减少不必要的追求,但要让万民强身健体。

    只要万民没了太多欲望,不在追求名利,不在固守成见,那么国家就不会生乱。

    同时,因为万民都有了强壮身体,便也有了反抗的能力,如此有余者,也就不再敢肆无忌惮的打破规则去掠夺不足者。

    这样一来,也就相应的,让诸侯们不敢过度欺压万民,如此,国家自然也就安定了。”

    老子想了想之后,看着孔子说道。

    “这........”

    听老子说出这治国之论后,孔子先是点了点头,他对于这说法是很认可的。

    但是,孔子又很快的摇了摇头,不由露出一丝无奈的笑意。

    这道理是这么个道理。

    可这未免也过于苛刻了些。

    人是逐名逐利的。

    让人放弃对名利的追求,放下对钱财的贪欲,放下成见与争执。

    这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了。

    若是能将老子说的这些施行下去,那么四方诸侯,也就不至于礼崩乐坏至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