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4章 高铁狂人想进步?我赵瑞龙没那么好忽悠!

作品:《重生汉东赵瑞龙,开局放弃美食城

    柳志恒眉头紧锁,陷入沉思。

    他原以为赵瑞龙做事雷厉风行、特别追求效率。

    肯定会支持在八月一号之前,就正式开通试运营。

    然而现在……

    赵瑞龙竟然态度鲜明的直接反对。

    按照赵瑞龙的说法。

    不严格认真的完成联调联试。

    别说八月一号、九月一号,甚至十月一号,也不能开通试运营。

    在铁路行业工作多年的他,也不是不知道高速铁路比普速铁路更复杂,更需要严谨认真。

    但现如今的他……

    早就走上了领导岗位,更习惯于考虑政绩,而不是实际。

    就在他发愣之时,赵瑞龙身子微微前倾,低声道:

    “柳叔,我能理解你的迫切心情,我也巴不得早点开通、为国献礼。”

    “但高铁技术先进、组成复杂,指挥调度、运营组织、维护保养等等,都不是普速铁路能比的。”

    “而这还是咱们投资建设的第一条高铁,要是很快就出事,咱们不就愧对了国家和人民的信任吗?”

    “信任一旦失去,再想重建信任可就难了啊!到时候,你那雄伟的八纵八横高铁计划,还怎么实施?”

    “老百姓不信任也不敢坐,高层又对高铁建设的安全性和必要性存在顾虑,这不就因小失大了吗?”

    柳志恒微微叹息了一声后,略略点头。

    “行吧!我听你的!”

    赵瑞龙暗暗松了一口气。

    “这事儿不是听我的啊柳叔!”

    “我虽然是股东,但项目主导权还是在铁路总署呀!”

    “我是觉得高铁的建设运营,是很复杂的系统性科学。”

    “既然是科学,那咱们就实事求是,严格履行规章制度、满足相关要求。”

    “在充分做好了联调联试的基础上,开通试运营,咱们心里也能更踏实不是?”

    “而且开通运营后,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了高铁的安全舒适与舒心快捷,后续的投资建设也更顺利不是?”

    柳志恒不轻不重的嗯了一声。

    “其实我也不是急功近利,急着出风头。”

    “早一个月开通或晚一个月开通,对我来说都没什么影响。”

    “我是很相信咱们的参建各单位,相信他们有能力在八月一号前完成联调联试!”

    “是是是!”

    赵瑞龙连连点头。

    做出恭请手势,然后一边往前走一边笑道:

    “我其实也不是反对八月一号开通,我是反对设定准确的时间节点。”

    “你也知道咱们国内就这么一个情况,上面的话,传到下面必然会变味!”

    “咱们说希望八月一号能开通试运营,下面的人就必然会定死这一天,当成必须完成的任务来抓。”

    “一旦定死这一天,所有人就必然会有心理压力,一些原本应该多测几遍、多优化改进的就必然会省略掉。”

    柳志恒微微昂首。

    “我知道,你是不想设定准确时间,给大伙儿心理压力。”

    “让大伙儿能放松心态,不图快、不争先,认真尽责的做好联调联试。”

    “没错!”

    赵瑞龙拍手道:“第一次嘛,本就会紧张,我想咱们就不要再给太大压力!”

    “有了成功的第一次后,咱们后续的燕沪二期,以及燕香高铁、江京高铁……”

    “等一下!”

    柳志恒突然打岔,停下脚步皱眉问道:

    “什么江京高铁?燕京到香江的高铁我知道,但这江京高铁,我怎么没听过有这么一个项目?”

    迎着柳志恒疑惑的目光,赵瑞龙连忙解释道:

    “之前我去临江省投资风电产业,张书纪就跟我聊过要加大铁路方面的投资。”

    “前两天不是召开风电产业论坛吗?我去了后,他又跟我聊起铁路投资建设,说能不能建一条高铁将京海两大城市紧密连接起来……”

    柳志恒插话问道:“因为连接江城和京海,所以叫江京高铁?”

    “没错,这条高铁其实也是八纵八横计划中沿海通道的一部分,咱们可以先把这段建成,后期继续往东北和西南方向延伸,从而建成串联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带的沿海高铁!”

    赵瑞龙抬手示意,两人继续往前走。

    “由于这还只是一个初步构想,也不知道铁路总署会不会同意,所以他让我这次来天海见着你,征求一下你的意见。”

    柳志恒呵呵一笑。

    “既然是八纵八横计划之一,我还能有什么意见?”

    “铁路总署穷得叮当响,只要你们能出钱,那就建呗!”

    “就像燕沪高铁和燕香高铁,有钱就能建,没钱就只能等!”

    赵瑞龙笑道:“说笑了,偌大的铁路总署,怎么可能会穷得叮当响呢?”

    “难道还不穷吗?”

    柳志恒停下脚步,很窝火的吐槽道:

    “铁路在国民经济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加大铁路领域的建设投资力度,对改善国计民生和促进经济发展很有好处。”

    “九七亚太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扩大内需、化解产能过剩,咱们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大规模发债投入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振兴东北、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三大战略,一批重大工程项目上马,包括什么叁峡水利工程、西气东输工程等等。”

    “咱们铁路总署是获得了不少财政拨款,集中上马了不少新建和改造工程,但一年才几百亿的投资,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哪怕咱们将大量的学校、医院、物资、通信、运输、勘察设计等等,陆续分离了出去,减轻了不少负担,但还是缺钱啊!”

    听着柳志恒的抱怨,赵瑞龙感觉他就差把‘急功近利、渴望进步’八个字写脸上了。

    他只看到铁路总署缺钱,看到在大规模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背景下,铁路投资份额不多。

    他也不想想,为什么龙国最近几年,要大规模投资搞基础设施建设?

    从源头来说,是八十年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不顺,导致经济一度濒临崩溃,之后经过铁腕改革,全面转向外向型经济道路。

    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外贸出口变成了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外贸出口的扩大,不仅掩盖了内需的不足,还带来了投资过热、产能过剩。

    当亚太金融危机爆发,外需不足导致外贸出口下降,通货紧缩叠加产能过剩,同时还遭遇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许多人都笃定龙国即将崩溃。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龙国不得不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发行大量的国债,带动银行增加基建类贷款,通过基建投资弥补出口不足带来的影响。

    但是靠基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完全是饮鸩止渴。

    大量的国债基建项目,基本都是国营企业承担,这不就是典型的国进民退吗?

    钢筋水泥等中低端产能本就过剩,发债搞太多基建项目,便是用未来更大的过剩,掩盖现在的过剩。

    而且大量发行债券,就是给未来增加税收负担,收税还不上,那就只能印钱。

    钱印多了,国债偿还倒是容易了,可货币贬值引发的通货膨胀,谁来买单呢?

    为了化解通货膨胀压力,也为了让超发的钱有去处,势必会加速推动房产、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市场化与产业化。

    让老百姓要花很多钱才能买得起房、看得起病、读得起书,生活压力增加,消费需求就会降低,最后结婚生孩子的人都越来越少。

    作为穿越者的赵瑞龙,当然知道靠发债投资基建拉动经济增长,只能用来暂时摆脱经济危机,不能当成经济发展的灵丹妙药吃个没完。

    可柳志恒不一样。

    他不仅不是穿越者,没有体会过基建狂欢后,高房价下的生活有多的艰辛。

    他还是一个渴望政绩、渴望进步的政客,自然巴不得能有更多的国债项目。

    站在他的立场,能来一场大规模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就更好了。

    那样的话,外贸出口下滑越厉害,基建投资的规模就会越大。

    若真如此,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三千多亿国债还分三年投资基建,并且还分散到中西部多个地区、涵盖多个领域。

    肯定一年就一次性砸下几万亿,铁路领域必然能拿到一万亿以上的资金,那么他柳志恒就再也不愁没钱实现他的高铁梦了。

    至于几万亿的基建狂欢过后,是否会带来更严重的产能过剩?是否会导致房价飙升,地产金融泡沫化,老百姓背负上沉重房贷?

    柳志恒肯定会说,他相信后人的智慧。

    不过……

    等一场更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喜迎基建狂欢的美梦,柳志恒注定是无法实现了。

    不是这个世界的米国,随着经济脱实向虚,未来几年不会爆发次贷危机。

    而是赵瑞龙穿越来后,从赵立春开始,就已经深度影响高层的发展思路。

    经济增长长期忽略内需,严重依赖出口和投资,未来会有什么样的恶果,赵瑞龙做过详细的推演。

    而让汉东成为高质量经济发展试点省,并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便是国家发展战略的一次大胆试验。

    以前的思路,是将农村劳动力纳入全球经贸体系,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

    这样既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也能赚取宝贵外汇,同时获得西方转移的技术和经验,从而完成原始积累,为后续的产业升级奠定基础。

    为此,从八十年代开始,龙国对内提高利率、对外降低币值,高利率导致国内资金成本过高,极大压抑了国内企业利润空间,迫使更多企业出口创汇。

    龙国集中力量发展纺织、轻工、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凭借劳动力和原材料的廉价优势,在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低端产能过剩。

    外向型的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外需,从资金技术需求,转变为了市场依赖,加上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也需要进口,进而演变成了对国际金融市场的依赖。

    这就导致国际金融市场,一旦爆发危机,就会对龙国的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即便没有危机爆发,针对某个行业反倾销调查,也会影响到很多企业生存。

    并且大量的技术都源自于国外,每年都要给国外企业大量的技术专利费用。

    相当于国内无数企业,忙来忙去其实就挣点血汗钱。

    这点血汗钱,往往还是靠不顾环境污染、压榨劳动力得来的。

    比如不给高工资、不交社保、不发奖金……

    劳动人民收入低,哪有能力消费?

    没有消费,又何谈内需?

    按照这样的发展思路搞下去,龙国可能需要一两代人,付出相当沉重的代价,才能完成资本和技术的原始积累,开始从劳动力密集型转向技术与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升级。

    作为穿越者的赵瑞龙,自然不想让这个世界的龙国走老路。

    想逆天改命又系统附身的赵瑞龙,便说服父亲和高层,让汉东试着搞高质量经济发展,尝试走一条不一样的发展之路。

    简单来说,就是将靠资源投入和出口驱动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改变为靠技术进步和效率驱动的集约型发展模式。

    而要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自然也需要完成相应的体制改革、法治建设。

    因而汉东同步开始反腐倡廉、转变作风、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法治建设、重视民营经济……

    在基建领域,汉东也改变了传统的政府举债投资模式,大胆尝试了国退民进,吸纳社会资本参与。

    事实证明,对外开放二十余年,经济飞速发展,有相当一部分人早就富起来了。

    只要政策允许,并且项目有不错的回报期望,他们还是很愿意拿钱出来投资的。

    就比如京州到天海的这条高速公路升级改造工程。

    这条高速公路,每天的车流量有多大,过路费有多高,连老百姓都一清二楚。

    经济发展迅猛,导致车流量暴增,必须要升级拓宽,以便满足更多车辆通行。

    这样的工程,用得着担心投资回不了本吗?

    根本就不用汉东政府出一分钱,无数的民营企业就愿意投资参与。

    类似于此的工程项目,在汉东还有很多很多。

    让社会资本参与基建项目,既减轻了汉东的债务压力,也促进了资本流通,社会资本的参与还能更好的监督工程建设,起到降本增效的效果。

    同时汉东也能将宝贵的资金,投入到没多大经济收益,但却能惠及广大民生的重要领域,比如治安、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农村建设等等。

    眼瞅着汉东这两年不仅没有增加债务,反而在上缴更多税收同时,将基建搞得更快更好了,民生也弄得相当不错,老百姓增收致富、消费越发旺盛。

    试问,高层又怎么可能还疯狂举债,大规模投资基建?

    明知道这种刺激经济增长的方式,如同喝毒药止渴,能不喝当然就不喝了!

    于是乎。

    这才有了八纵八横高铁计划通过,却并没有发行几千上万亿的国债支持建设。

    柳志恒也才会说,临江省筹划的江京高铁,有钱就能建,没钱就只能等。

    至于等到什么时候?

    那可就不一定了。

    反正投资作为经济发展三大动力之一,为了稳定经济增长、满足国防和民生需求,每年铁路领域的投资规模还是不小的。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为了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将来从几百亿元增加到一千亿,甚至几千亿也是有可能的。

    不过全国各地要新建或改造的铁路可不少,大家都会觉得自家的项目更重要,为了尽早开工,必然要争破了头。

    如今这种‘有钱你就建,没钱你就等’的模式,倒也相当不错。

    高铁是典型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每公里造价比高速公路贵多了。

    各地财政拿不出钱,自然想要掀起高铁建设热都不行。

    毕竟吸纳社会资本投资?

    那也要民间有企业有老板愿意投资才行!

    可问题是……

    谁能轻易拿出几亿甚至几十亿呢?

    就算有这个实力,也不一定有这个兴趣。

    谁都知道建高铁,工期再快也要两三年,收回投资成本,更不知道要多久。

    所以即便高铁允许社会资本进入,但超高的投资门槛、超长的回报期限,还是一度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直到这燕沪高铁一期工程快开通了,很多人才对二期工程感兴趣,燕香高铁甚至吸引了香江濠门的富豪们。

    总之。

    国家不疯狂举债投资,民间也没有大老板们积极参与。

    柳志恒想要更快实现高铁梦,也就只能在赵瑞龙面前哭穷了。

    “放心吧柳叔!”

    “等燕沪高铁一期开通运营,产生不错的社会效应。”

    “我保证有的是资本愿意投资建高铁,到时候你想哭穷都难!”

    说罢,赵瑞龙拍拍柳志恒的肩膀,两人走进大楼,步入会场。

    四个小时后。

    随着指挥部一声令下。

    高速综合检测列车鸣响长笛,驶出天海南站……

    :https://0d6f590b。手机版:https://0d6f59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