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百三十章 皇帝又在引导舆论了!

作品:《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在大米后面,则是各种来自海外的奇珍异宝。

    有各种各样的香料,散发着浓郁而独特的香气,让人闻之欲醉。

    有苏木、沉香等名贵的木材和香料,它们的质地坚硬,纹理清晰,散发着一种古朴而典雅的气息。

    甚至还有整车闪烁着银色光芒的白银和金色光芒的黄金。

    那些金银在阳光下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仿佛是一堆堆璀璨的星星。

    这些东西都被满满地装在马车和牛车上,并且毫无遮挡,然后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了京城的大街上。

    更重要的是这些还不是全部的东西,毕竟这次运回来的粮食和其他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没个七八趟跟本就拉不完!

    而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周围的百姓们瞬间瞪大眼睛,满眼都是不可置信。

    毕竟他们有生之年也没见过这样的阵仗啊!

    以往虽然也听过海外有各种奇珍异宝,但真正亲眼看到还是第一次。

    不过此刻,没有人敢对这些东西打什么主意,毕竟押运这些东西的可是福建水师和天津水师,他们个个身强体壮,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凶狠和警惕。

    而且进城之后,还有锦衣卫和五城兵马司在前后守护,这个时候谁要是敢上前一步,只会被立刻乱刀砍死。

    百姓们也不是傻子,自然不会做这种愚蠢的事情。

    “我的天哪,这么多的大米,这到底是从哪里搞来的?”

    一个年轻的百姓瞪大了眼睛,满脸惊讶地道。

    “不知道啊,不过看他们的样子应该是水师吧?难道这些东西是从海外运来的?海外居然有这么多粮食吗?”

    另一个百姓摸着脑袋,疑惑地问道。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这支商队是隶属于福建水师的,他们奉了陛下的命令去海外做生意,这才搞到这么多粮食,有了这些粮食,估摸着咱们京城的粮价也该降一降了。”

    旁边一个不起眼的‘百姓’插嘴道。

    “得对,东西多了,价格可不就便宜了嘛,这对咱们来可是好事啊!咱们以后就不用花那么多钱买粮食了,能吃上更便宜的饭。”

    紧接着,一个更加不起眼的‘百姓’也开口了。

    一瞬间,周围的百姓变的更加兴奋起来。

    但也有人有些纳闷。

    “不过话回来,大明不是禁海吗?怎么还有这么多从海外运来的粮食?”

    “你傻呀!咱们大明早就不禁海了,隆庆开海没听过吗?再了,要是能从海外买到便宜的粮食,还能赚钱,那禁海干什么啊?”

    “对对对,只要能从海外运粮回来,朝廷为什么要禁海?我可是听了,朝廷已经从海外运了两年的粮食了,要是没有这些粮食,咱们早就饿死了,就连现在吃的粮食,也有不少是从海外来的。”

    一个卖菜的老汉附和道。

    “这么的话,我感觉朝廷要是能解除所有海禁,那会不会更好?到时候粮食越来越多,商品也越来越多,咱们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

    一个像貌清秀的男子开口道。

    “唉,你这么,好像还真有点道理啊!”

    一时间,周围的百姓们纷纷点头表示认同。

    没过多久,京城各处的百姓都开始窃窃私语,谈论的都是关于海外的事情。

    不过当然,这其中也有朱慈烺的手笔。

    因为朱慈烺派了一些锦衣卫混在这些百姓之中,暗中引导舆论,然后时不时地发表一些对开海有利的言论,将风向转向开海一事。

    再加上开海本来就有利于百姓,毕竟谁不希望有更便宜的粮食可以吃、有更多的商品可以选择呢?

    因此很快这件事情便在京城中开始发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讨论此事。

    想必要不了多久,京城的大街巷都会开始谈论开海,到时候开海的舆论基础也就差不多奠定了。

    没过多久,郑家商队进京的事情也传到了京城那些文武官员的耳中。

    一场围绕着开海的新的风暴,正在京城中悄然酝酿

    画面转向户部衙门。

    此时,户部衙门内一片忙碌景象,官员们或伏案疾书,处理着堆积如山的账目与文书,或低声交谈,商讨着各项事务的进展。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与纸张的气息,夹杂着偶尔传来的低语声,显得既忙碌又有些压抑。

    就在这时,一个身影如脱缰野马般莽撞地冲进了户部衙门。

    此人衣衫略显凌乱,发丝也被风吹得有些散乱,脸上满是慌乱与焦急之色。

    他脚步匆匆,目光直直地锁定前方倪元璐的公署,一路上引得周围官员纷纷侧目。

    大家看到他这副模样,皆是满脸好奇,却因知晓此人身份不算太低,并未出手阻止。

    此时,倪元璐正端坐在公署内的书桌前眉头紧锁,苦思冥想着该如何劝其他六部尚书同意开海一事。

    这件事显然已经成了他心中一块沉甸甸的巨石。

    下一秒,那个莽撞的人影猛地冲进了公署,脚步急促,带起一阵风。

    随后他便大声呼喊道:

    “大人,大人,海外的粮食到了!”

    那声音在安静的公署内回荡,显得格外突兀。

    倪元璐听到这话缓缓抬起头来,眼神却是平静如水,随后淡淡地道:

    “知道了。”

    那语气,仿佛此事不过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

    前来通报消息的官员顿时一脸懵逼,他瞪大了眼睛,满脸不可置信。

    要知道在这之前,自家大人还为了海外粮食一事愁得睡不着觉,整日唉声叹气,眉头从未舒展过。

    可怎么这会儿听到了这个消息,反而如此淡定?

    难道是没听清楚?

    想到这,他定了定神,然后又重复了一遍。

    “大人,下官的由郑家运送的海外粮食到了,除了粮食之外还有不少金银以及奇珍异宝。”

    倪元璐再次抬起头来,依旧面无表情淡淡道:

    “不是了吗?本官已经知道了,下去吧。”

    那声音平静得没有一丝波澜,仿佛一潭深不见底的湖水。

    这下子,那个前来通报消息的官员彻底懵逼了。

    他呆呆地站在原地,张嘴还要些什么,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只能是悻悻地退了下去。

    就在这时,倪元璐突然又冲着一旁正在忙活的一些官员道:

    “你们也出去吧,本官需要静一静。”

    那些官员听到这话,赶忙停下手中的活计,躬身行礼,随后便鱼贯而出。

    不多时,整个公署内便只剩下倪元璐一人,四周安静得只能听到他轻微的呼吸声。

    紧接着,倪元璐揉了揉眉心,一脸的无奈。

    刚才的话他自然是听得清清楚楚,但因为有了朱慈烺之前的告知,所以他对这件事情并没有什么意外。

    而且他知道伴随着粮食运到京城,接下来他也必须要行动了。

    毕竟今天之内,关于海外的事情就会传遍整个京城,这件事情也瞒不下去了。

    与此同时,京城各个衙门内也都收到了这个消息,瞬间又是一阵轰动。

    大臣们围坐在一起,交头接耳,脸上满是忧虑之色。

    他们大概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无非是皇帝在制造舆论,想要趁机开海。

    在他们看来,这种事情是万万不能做的!

    因为这意味着要打破现有的格局,意味着要面对诸多未知的风险,这对于他们这些习惯了按部就班、维护现有利益的大臣们来,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挑战。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便夜幕降临。

    京城的大街巷中,灯火摇曳,映照出人们忙碌而又焦虑的身影。

    这一天晚上,京城里的官员来往异常密切,许多官员在忙完公事之后,便成群结队地聚在一起,然后讨论起了白天发生的事情。

    酒楼里,包间内,官员们围坐在一起,桌上摆满了美酒佳肴,却无人有心品尝。

    他们的脸上满是凝重之色,话题始终围绕着开海一事。

    有人眉头紧锁,忧心忡忡地道:

    “这开海一事,若是真的推行开来,恐怕会引发诸多乱子啊。”

    另一人则点头附和道:

    “是啊!朝廷怎么能与民争利呢?再了,若是百姓都去海外做生意了,谁来种地?”

    同样的,户部尚书倪元璐和首辅薛国观的家门口也被人堵了个水泄不通。

    毕竟这两位一个是户部尚书,掌管着国家的财政大权,一个是内阁首辅,文臣之首,更是皇帝的狗腿子。

    发生这样的事情,这两位总不能毫不知情吧?

    他们迫切地想要知道皇帝这到底是什么意思?难不成真的还要开海吗?这可是万万不能的事情啊!

    可惜的是,他们都没有见到倪元璐和薛国观本人。

    因为此时此刻,这二人正在一处私密的地方品茶。

    这里是薛家的一处别院,位于京城西南方向,环境清幽。

    本来是隶属于薛国观儿子名下的一处房产,只不过他儿子不在京城,所以这里就成了薛国观的清静之所。

    每次遇到什么烦心事的时候,薛国观总会来到这里,独自一人,或是邀上三两知己,品茶论道,排解心中的忧愁,因此知道的人并不多,只有他的几个家人和朋友知道而已。

    薛国观和倪元璐已经到达这里有些时辰了,并且他们已经商议好了该怎么劝其他尚书和内阁大臣。

    此刻两人的脸上都带着一丝凝重,却又透着几分坚定。

    没过多久,又有脚步声响起,紧接着几个人结伴而来。

    正是其他五位尚书和三位内阁大臣,很明显,他们也是被薛国观邀请的。

    那些大臣们大概猜到是为了什么事情,所以都没有推辞,即刻便赶了过来。

    毕竟开海一事关系重大,牵一发而动全身,他们不能不重视。

    薛国观和倪元璐见状,赶忙起身站了起来,对着几人拱手道:

    “诸位都来了,快坐,快坐。”

    他们的声音温和而又恭敬,尽显待客之道。

    几个人看到这一幕,脸上的疑惑神情更重了。

    因为他们没有想到倪元璐居然早就到了,而且看样子来的也有些时间了。

    很明显,这次不只是薛国观邀请他们,还包括倪元璐。

    这让他们越发觉得白天发生的事情这两位必定已经知道了,只是在刻意瞒着他们而已。

    但他们也没有先开口质问什么,而是各自坐了下来。

    就这样,整个大明王朝的核心大臣们基本上全部聚集在了这处的别院之中。

    实话,要是被皇帝看到了,肯定会大惊失色。

    因为正常情况下这样的大臣们聚会是不会被允许的,难免有结党的嫌疑。

    更何况这几位都是位极人臣的大臣,他们要是结党,估计连皇帝晚上都睡不着。

    因为朝堂上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将会引发一系列不可预测的后果。

    薛国观自然也知道这点,所以在邀请他们的时候特意明了,此次要商量的事情已经告知过陛下和太子了,包括这次邀请陛下和太子也是知情的。

    因此这几位大臣才敢相约而来。

    片刻之后,兵部尚书李邦华率先打破了沉默。

    只见他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然后放下茶杯看向薛国观和倪元璐问道:

    “薛首辅、倪尚书,今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你们倒是啊!你们二位是不是早就知情了?”

    “皇帝到底又要干什么?是不是想要开海?”

    李邦华这一开口,基本上是把所有的问题都问了出来,他的声音在亭子内回荡,显得格外清晰。

    倪元璐和薛国观对视了一眼,最后两人都默默的点了点头。

    倪元璐清了清嗓子道:

    “李尚书猜的不错,陛下确实有意要开海,因此这才有了白天的事情。”

    果然!

    听到这话的时候,在场的所有人瞬间恍然大悟,因为他们猜对了!

    李邦华多少也是有些激动,他是南方人,深知开海的好处。

    随后他站起身来,颇为激动的道:

    “若是朝廷真能彻底解除海禁,那么我大明必将能获取更多的海外财富,到时候百姓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他的眼中闪烁着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开海之后大明繁荣昌盛的景象。

    薛国观和倪元璐相视一望,多少都有些惊讶,因为他们都没有想到李邦华居然会第一个站出来支持开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