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8章 怎么可能?

作品:《芙蓉帐暖

    赏花宴后,李尚书的夫人在松鹤堂向长公主辞行时,意有所指地提了一句:“殿下,那位许侧妃……看似柔顺,实则言语间滴水不漏,怕不是个省油的灯,您还需多加留意。”

    长公主端着茶,只淡淡地应了,心中却掀起了惊涛骇浪。

    她终于明白,常规的宅斗手段,对付许绾,根本没用。

    这个女人,你给她一巴掌,她能顺势躺下,再反手绊你一跤。

    当晚,伶月早已睡下。

    许绾坐在桌前,静静地看着窗外那轮残月。

    时机到了。

    她不能再等下去。

    长公主的耐心已经耗尽,下一次出手,必然是雷霆万钧。

    她必须冒险,为自己,也为孩子,博一条出路。

    她从一个隐秘的妆匣暗格里,取出了那个小小的香炉,和老大夫当初留下的最后一包香料。

    支开窗,夜风微凉。

    许绾点燃了香料。

    没有烟,也没有寻常熏香的馥郁气息,只有一股极淡、若有似无的草木清气,几乎在出现的瞬间,就消散在了冰冷的夜风里。

    她不知道,这无色无味的信号,能否越过王府高高的围墙,能否被那个她素未谋面的人接收到。

    但这是她棋盘上,必须落下的一子。

    落子无悔。

    那缕若有似无的草木清气,像是投入深潭的一颗石子,没有激起半点涟漪,便消失无踪。

    许绾静静地等了一夜,又等了一整个白天。

    王府内依旧是那般死气沉沉,张嬷嬷的眼梢耷拉得更低了,像两把随时会落下的刀,监视的目光几乎要黏在许绾和伶月身上。

    伶月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好几次欲言又止,都被许绾一个安抚的眼神压了回去。

    直到夜幕再次降临,一个负责修剪花木的老花匠挑着担子,慢吞吞地从慧兰苑的墙外经过。

    他似乎是脚下被石子绊了一下,身子一歪,担子里的工具哗啦一声散了一地。

    老花匠嘴里嘟囔着,手忙脚乱地去捡拾。

    墙内的张嬷嬷只隔着窗子不耐烦地瞥了一眼,便收回了目光,显然对这种下人的笨手笨脚不感兴趣。

    老花匠很快收拾好东西,挑着担子蹒跚而去。

    第二天清晨,天还蒙蒙亮,伶月拿着扫帚在院角清扫落叶。

    扫帚划过地面,发出一声轻微的叩响,似乎碰到了什么硬物。

    她拨开落叶,发现是一颗指甲盖大小,被泥土和晨露包裹着的蜡丸,看样子是从墙外滚进来的。

    伶月心里一咯噔,下意识地抬头看了眼主屋的方向,张嬷嬷还没起。

    她飞快地将蜡丸攥进手心,一颗心砰砰直跳,快步走回屋里。

    “侧妃,您看这个……”伶月摊开手掌,声音发颤。

    许绾接过那颗尚带着泥土和凉意的蜡丸,神色不变,指尖却微微用力,将蜡丸捏开。

    里面是一张卷得极细的纸条。

    展开纸条,上面没有一句多余的问候,只有一行行蝇头小楷,字迹清晰,罗列着一桩桩一件件触目惊心的记录。

    兵部尚书李成,于元丰三年,克扣边关军饷三万两,以劣质粮草充数。

    元丰五年,借修缮京畿防务之名,虚报工料,贪墨银两近十万。

    元丰七年,收受下级贿赂,将一草包校尉提拔为都司……

    每一条都写明了时间、经手人、以及赃款去向。

    这不是一份捕风捉影的指控,而是一份足以让整个尚书府满门抄斩的铁证。

    许绾的指尖有些发凉。

    她本以为对方会给她一个脱身的法子,或是送来一句安抚的话。

    却没想到,送来的,是一把能捅破天的刀。

    这把刀,比她预想的任何一种武器都要锋利,也更危险。

    她将纸条凑到烛台边,看着它化为灰烬,心中那块悬了许久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又过了两日,到了探视孩子的日子。

    松鹤堂里依旧暖得像春天,长公主的态度也依旧温和得让人不安。

    安哥儿和宁姐儿被乳母抱在怀里,粉雕玉琢,看见许绾,都伸出了小手。

    许绾的心瞬间软成了一滩水,快步上前将两个孩子一左一右抱进怀里。

    许绾紧紧抱了抱孩子,在他们肉嘟嘟的脸蛋上亲了一口。

    她陪着孩子们玩了一会儿,眼看时辰差不多了,便起身向长公主告辞。

    走到门口时,她像是忽然想起了什么,回过头,脸上带着几分天真的崇敬,对长公主说道:“殿下,妾身听闻兵部尚书李大人为人清廉,两袖清风,实乃我朝官员的楷模,更是王爷将来要倚重的肱股之臣呢。”

    长公主正端着茶盏,闻言淡淡地嗯了一声,眼皮都未抬一下,显然没把她这句恭维放在心上。

    一个后宅妇人,懂什么朝堂之事。

    许绾垂下眼,恭顺地退了出去。

    三天后,上京里最大的茶楼百味楼中,说书先生的惊堂木还没拍下,邻桌的几个富商便已经闲聊开来。

    “哎,听说了吗?那兵部尚书李家,最近可是风头无两啊,都说要跟端王府结亲了。”

    “结亲?我看悬,”另一人压低了声音,神神秘秘地说,“我可听说了,那李尚书看着清廉,府里的用度却比亲王还奢靡,他女儿头上的一支凤钗,就够咱们这些小老百姓吃喝一辈子了。你说,他那点俸禄,够吗?”

    “就是就是,我一个远房亲戚在工部当差,说前几年修河堤,拨下来的银子就跟流水似的,最后连个响儿都没听见,多半……”

    一言激起千层浪,类似的流言蜚语,像是长了脚,在短短一天之内,就传遍了上京的大街小巷。

    起初只是坊间闲谈,可说的人多了,便有了鼻子有眼,甚至有人言之凿凿,说亲眼见过李尚书收受巨额贿赂。

    御史台立刻闻风而动,几本措辞严厉的奏折,悄无声息地递到了御案之上。

    消息传回端王府时,长公主正在和李尚书的夫人商议纳征的细节。

    当陆管家面色凝重地将外面的传言禀报上来时,李夫人的脸唰地一下白了,手里的茶盏都端不稳。

    长公主挥退了惊慌失措的李夫人,一个人坐在堂中,脸色铁青。

    她不信这些空穴来风的鬼话,李成是她亲自为儿子挑选的岳丈,家世清白,为人稳重。

    这必然是政敌的恶意中伤!

    可不知为何,许绾告辞时说的那句话,毫无征兆地从她脑海里跳了出来。

    “听闻兵部尚书李大人为人清廉,实乃我朝官员的楷模……”

    那温顺谦卑的语气,此刻听来,却像是最恶毒的讽刺,每一个字都带着冰冷的寒意。

    长公主猛地站起身,目光穿过重重院落,死死地望向许绾所在的方向。

    一阵寒意,从脚底板直冲天灵盖,让她浑身的血液都几乎要凝固了。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一个被她困在后宅,连院门都出不去的家生子,怎么可能撼动一位朝廷二品大员?

    :https://u。手机版:http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