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67章 殿试
作品:《皇叔且慢》 春闱的日子很快到来,同往年不同,这天气一日热过一日,原本需要供炭的贡院,今年则运来了不少冰块,免得举子们考着考着中暑晕了过去。
会试审阅,这次赵德昭并未多加参与,全数交给了政事堂和礼部,他相信贤良之才,薛居正不会错漏一人。
果然,榜单呈到赵德昭面前时,就见榜单上写着王旦、寇准以及几个契丹士子的名字。
而贡院外也正热闹着。
中了的考生满面喜悦,呼朋引伴去饮酒庆贺,没中的垂头丧气,预备着回去收拾行李,来年再战。
喧嚣声中,几个名字引起了更大的波澜,如同巨石投入湖心。
“你们看,那个名字...是契丹人吧!”
“是...是...朝廷当真取了胡虏为进士。”
一时间,质疑声、议论声,尤其是落榜的那些考生,他们愤愤不平,心想或许就是因为这些契丹人,才挤掉了自己的名额。
挤在人群中紧张得手心冒汗的契丹士子,在看到自己名字的瞬间,先是巨大的狂喜和难以置信,遂即被周围投来的复杂目光刺得低下头去,喜悦中掺杂了难以言喻的窘迫和压力。
他们互相看了一眼,眼神中有激动,更有一种沉甸甸的、仿佛被架在火上烤的使命感。
殿试的日子转眼即至,紫宸殿外,气氛庄严肃穆,新科进士们屏息凝神,伏案疾书。
殿试考题果真是治边之策,还是皇帝亲自拟定的,治新土安边策。
考题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不同背景、不同心境士子的所思所想。
一日光景,所有殿试卷子收起,赵德昭却没让人送去政事堂,而是直接挥手让考官们入了紫宸殿。
“官家这是要亲自阅卷?”
“这一届收了北地学子,官家慎重些也是应当。”
除了王祐避嫌没有参与阅卷,政事堂薛居正带着吕蒙正,以及礼部、户部、工部等几位实干大臣,并枢密院、大理寺等臣子,一同来阅这些考生的卷子。
赵德昭翻看了殿试名单后,命人将王旦、寇准、孙何、姚铉以及那几个契丹士子的文章取来,他亲自看,其余若是有好的,最后也一并送到御前亲阅。
虽还未定下名次,但朝中这些人心中有数,前三甲,怕是就要在这几人中出了。
赵德昭先取了王旦的卷子来看。
只见他下笔沉稳,立意高远,策论核心在于“润物细无声”,主张不宜在北地急于推行与中原完全一致的政令,提出“因俗而治,渐进王化”。
具体而言,包括保留部分适合游牧的草场分配旧俗,同时大力兴办官学,优先选拔通晓汉文的契丹子弟入学为吏,让其在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后,自发成为王化的宣传者。
“人心之附,在利在德,不在威逼!”赵德昭看到这句话微微颔首,这是要求朝廷派去的官员首重德行与耐心,而非苛求政绩。
放下王旦的卷子,赵德昭又拿起寇准的来看。
同王旦不同,寇准的答卷则如一把出鞘利剑,锋芒毕露,他开篇直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乃迂腐之见,天下一家方为帝王之胸襟”。
寇准这篇文章显得强势主动,更是主张移根换土,大规模招募中原贫民北迁垦殖,与当地百姓杂居,同时,选拔北地各族俊杰,不仅允许其参与科举,更可入国子监深造,或直接冲入御前班直,名为恩宠,实为质子,使其家族与朝廷利益捆绑。
他又着重提出,需在北地广设常平仓,平抑物价,赈济灾荒,让百姓切实感受到归附朝廷远比昔日辽国统治时生活更有保障。
其他几个学子也多有良策,比如有人详陈屯田积谷之法,有人精算漕运拓宽之利,有人建议鼓励边贸、以商道柔化疆界,皆务实而切中要害。
而那几名契丹进士的答卷,则显得格外沉重与恳切。
他们并未过多谈论宏大的战略,笔触更多落在北地普通牧人和农户的艰辛之上,他们希望朝廷能轻徭薄赋,尤其是在牛羊繁殖和作物生长的关键时节。
同时,他们请求朝廷派遣真正懂畜牧的医官,而非只知诵读诗书的文人。
他们甚至小心翼翼地建议,能否在推行汉礼的同时,也适当尊重部落祭天等旧俗,以免激起不必要的抵抗。
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故土百姓的深切关怀,以及一种渴望被新朝真正接纳、并未同胞争取一线生机的卑微期盼。
赵德昭一份份仔细批阅,时而颔首,时而沉思,他看到王旦的格局与仁厚,看到寇准的锐气与权谋,也看到中原士子的实干,更被那几位契丹进士笔下流露的真切民情所触动。
“官家,请看这份!”薛居正突然走来,手中捧着一份卷子放在赵德昭面前。
赵德昭观其神情,笑着道:“能得薛相亲眼,朕也好奇写了些什么!”
赵德昭展开卷子,跃入眼帘的便是八个字,“华夷一体,共为宋民”。
赵德昭眼睛一亮,继续朝下看去。
此人核心论点是,辽国已亡,疆土尽归大宋,如此,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无论契丹、汉、渤海,便不再是“他们”,而是“我们”,都是大宋皇帝的子民。
“朕一直便是如此说的,可这些卷子的论点,还是泾渭分明...”赵德昭频频颔首,心下激动。
自己发去北方的政令,便是将契丹百姓当做大宋子民来看待,可今日的这些卷子,考生所言治理,仍旧将契丹人看作外人,用另外一种方式来治理。
只有这一份,当真是写出了自己所思所想。
“治理新土,不应在着眼于如何对付契丹人,而应着眼于如何让所有宋民安居乐业,共享太平。”
赵德昭深吸一口气,继续往下看去。
过度强调胡汉之别,本身就是一种分裂,朝廷的政策不应再区分“中原”和“北地”,而是建立统一的标准,让北地百姓感受到的是皇恩浩荡,雨露均沾,而非征服者的施舍。
这就在政治认同上,一下子拔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完全契合自己想要建立一个超越民族、真正大一统帝国的终极理想。
具体方案,此考生也提了几点。
其一,在制度上坚决一统,主张军政、财政、司法大权必须毫不迟疑、毫无差别得收归朝廷,立即推行统一的赋税制度、法律条文、官员考核标准,这确保了朝廷的绝对控制力。
其二,文化上柔性浸润,但在文化教育和日常生活层面,他反对粗暴替代。
比如在北地建立官办学堂,不仅教儒学经典,也教医术、农术、算学等实用技能,无论胡汉,入学即有补贴,成绩优异者包揽前程。
用实实在在的好处吸引人,让追求宋式教育成为北地百姓自发的、荣耀的选择。
另外,也尊重北地百姓的习俗,明确哪些是必须统一的,哪些是可以保留的,比如服饰、节庆、祭祀仪式。
不易其俗,而渐革其心,通过时间和平和的引导,让旧俗自然演化和融入新的文化氛围中。
王旦的方案最优,但稍显被动和缓慢,是完美的执行者蓝图,而寇准的方案最锐,见效快但后遗症风险大,是乱世能臣的猛药。
而这位的方案,兼具了王旦的柔和寇准的刚,加上拿过来最高层次的“道”,即构建一个超越民族隔阂的天下国家的统治哲学和实施方案。
他的策略不仅解决了眼前问题,更指向了未来百年甚至数百年的统治根基,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内部认同上的摩擦,为即将到来的盛世所需要的长期稳定和内部凝聚力,提供了最高层的设计思路。
同时,赵德昭也看出此考生文笔雄厚,词藻华丽而不浮夸,说理透彻而富有感染力,既能以情动人,又能以理服人。
文章通篇洋溢着一种开国盛世应有的自信与包容气象,他好像不是在解决一个如何治理契丹人的麻烦,而是在描绘一幅天命所归、万国来朝的宏伟蓝图。
看了他的文章后,好似所有人都能相信,若采用他的策略,不仅能安定北疆,更能彰显大宋无与伦比的德政和王道,成为吸引四方归附的样板。
状元,若不出意外,便是他了。
赵德昭这才想起还不知这答卷出自何人,抬眸朝卷首看去,“苏易简”三个字赫然在上。
“原来是他啊!”赵德昭一点也不意外。
苏易简,原本就是状元之才。
原以为命运的齿轮转动后,凭借寇准或者王旦之才,也能做一回状元,不料苏易简再度同他们一科,且凭借敏锐的思维和雄浑的文笔,再度胜了他们一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