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0章 饭局试探,李冬生上桌

作品:《重回61:我赶山御兽带全家吃肉!

    “你就不怕,后面孤立你?”

    李冬生没喝茶,望着窗外,语气很淡:

    “我不靠他们。”

    “我靠——谁该提、谁不该提。”

    “谁站在该站的位置上,谁就能上。”

    “不是他们说了算。”

    “是,我说了算。”

    李冬生最近发现,自己的电话少了。

    以前一天三四个系统打来求流程、求指标,现在——没人敢求了。

    不是没人想,而是没人敢。

    因为他们都知道——

    现在的李冬生,不是政策处长。

    是——书记口中“组织图线负责人”。

    一句话能点人,一句话能掐人升迁。

    ……

    可李冬生也明白,这种时候,表面的清静,其实是风暴前的安静。

    你不动声色,别人就在琢磨你是不是“站队了”。

    你动了人,别人就在找“你动谁了”。

    所以,当你一个人站在高处,真正的试探才开始。

    ……

    这天晚上,财政系统那边一个副局约饭,说有几个系统的中层一起吃个便饭。

    李冬生没答应。

    他清楚,这种“便饭”,桌上不说人事,桌下全是人事。

    但第二天一早,市委老秘书长的司机,亲自来找。

    “李处,老领导想见你一面。”

    “中午在老地方,小聚一桌。”

    “书记也去。”

    ……

    这句话分量很重。

    “书记也去”——什么意思?

    试探你是不是书记亲信,还是只是在制度线上被临时推上来。

    李冬生看了司机一眼,没表情:

    “我吃食堂。”

    “有什么话,书记办公室见。”

    司机没回嘴,点了点头就走了。

    可谁都知道,这句话传回去,那一桌饭就散了。

    ……

    张伟当晚听说这事,急得直转圈:

    “你这样搞,不怕老系统真集体对你拉黑?”

    “你一人一张图,怎么斗一桌老油子?”

    李冬生坐在桌前,一边翻着手头档案,一边说:

    “他们不是怕我。”

    “是怕——我不和他们吃饭。”

    “我要真坐下去了,他们就更不安。”

    “我现在不坐,是给他们留口气。”

    “但我一旦落座,就是要命。”

    ……

    果不其然,第三天中午,财政那边主动送来一份“系统流程优化建议”,附带一份“合作轮岗计划”。

    通篇写得和气,语气也软。

    但实际上,就是两个意思:

    ——“咱不撕了,咱谈点实在的。”

    ——“你别揪住那几个名字不放。”

    ……

    陈默看完冷笑:

    “他们就是怕了。”

    “你要是真追查泄密名单,怕是得扒掉三层皮。”

    “现在就是想用‘合作’来挡刀。”

    李冬生合上那份建议书,语气平静:

    “合作不是交换。”

    “我要合作,是你该退就退。”

    “不是你先埋雷、我再替你拆。”

    “这次,得让他们知道,制度不是商量出来的。”

    “是——立起来的。”

    ……

    当天傍晚,李冬生亲自去组织部长办公室。

    递了一份正式建议:

    “建议对近期名单提名单位开展一次‘流程规范’专题回访,对近三个月流程情况开展节点式问责。”

    组织部长看了一眼,点头:

    “你这是要打第二轮?”

    李冬生回得干脆:

    “我不是打第二轮。”

    “我是让他们知道——你不上桌,我也不请你吃饭。”

    整个市机关这两年有个不成文的规矩:

    ——正科升副处,至少排到前十名。

    ——谁后排了,等明年。

    可这规矩,从这天起,被李冬生亲手打破。

    ……

    组织系统官网挂出一条通知:

    “拟对张少云、郑耀平、吕一南三名同志进行处级任前公示。”

    这三个人全都不在机关前列排名,而且属于边角科室,平时说话没人听,吃饭没人带。

    但李冬生签了字,组织部长拍了板,书记点了头。

    ——公示发出,就是正式上人。

    ……

    系统哗了。

    朋友圈、微信小群、午饭桌,全都在传这仨名字。

    “郑耀平?那谁啊?还在大门口登记过访客的吧?”

    “吕一南我知道,去年在下乡组摔断过腿,写过材料,就是没人看。”

    “我靠,张少云不是那谁调过来的老乡,怎么这么快就能上?”

    有人骂娘、有人愤愤、有人酸笑。

    机关内部的“老黄牛”“会写稿”的“站过台的”全炸窝了。

    尤其几个排在第9、第10的正科干部,直接坐不住了。

    “凭什么?”

    “我一篇稿发过三次省委网报。”

    “他呢?连材料都没流通过!”

    ……

    有人在组织系统门口“碰瓷式”撞见李冬生,假装寒暄,实则挑衅:

    “李处,您这次选得真有胆量。”

    “我们都排队十几年了,您直接‘插队带娃’啊?”

    李冬生只回了一句:

    “你排队这么多年,除了站着——你干过啥?”

    “这三个人,一个跑了七个系统、一个下过四个县、一个在环评组替代主任做了两年。”

    “你呢?光写稿,稿都没人改。”

    “我不管你牌桌在哪——我只认谁动手。”

    ……

    这话传出去,全系统鸦雀无声。

    不是服气,而是怕。

    怕李冬生真的不按套路来。

    怕他真的能把“新规矩”变成“老命令”。

    ……

    而书记这时候也发话了:

    “干部选拔,要重实绩、重担当、重一线。”

    “不能再让‘卡位论’‘排资历’变成选人的主干。”

    这话不是讲给下面听的,是——给机关中层一个明示:

    你在办公室泡十年,不如人家县里扛一周。

    ……

    晚上,陈默看着评论区一堆“打抱不平”的话,笑着摇头:

    “你这是真的捅了我。”

    “他们不是觉得选得不公,是觉得——自己多年积攒的‘等待值’被你清零了。”

    张伟倒是佩服:

    “以前咱搞画像,是凭数据提人。”

    “现在你直接搞逆排名,是凭胆子提人。”

    “这要是书记没点头,你这次就栽了。”

    李冬生点根烟,语气很淡:

    “我不是给书记交成绩。”

    “我是给整个官场交个信号。”

    “以前是‘你在哪’,以后是‘你干了啥’。”

    “没人带,没关系,没人捧——不重要。”

    “只要你真干了,我就能把你拎出来。”

    “哪怕你——连名字都没人记得。”

    :https://u。手机版:http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