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8章 《武林志》vs《武当》,以及魏明英文新作
作品:《激荡1979!》 自从年初的《少林寺》上映后,这都半年多了,全国各地电影院里还热乎着,上座率不比新片差,流动影院也开始全面铺开,魏明他们剧组拍戏的时候还赶上了一场村里放《少林寺》,四邻八村的乡亲们携老扶幼地都来了,好不热闹。
可以说,现在李连节几乎成了全国知名度最高,热度最大,讨论最多的男演员,就连惊喜兄弟也因为是李连节的师弟而受到了剧组其他小朋友的追捧。
所以这时候其他电影厂也纷纷动了心思,开始筹拍自己的动作电影,而且是完全自主拍摄的,没有借助香港的力量。
既然他们拍了少林寺,咱们就拍武当吧,于是有了长春电影制片厂的这部《武当》。
而且这还是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电影,陈雪娇这个角色是戏份最重的核心主角。
导演孙沙和编剧谢文礼在创作剧本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古英雄出少年》的那个模样漂亮,打戏出彩的小媳妇儿,打听过后听说她拍完电影就结婚生子了,如今孩子已经一岁大了,所以特意请她出山。
这年头的中国女性出了月子就能工作,半边天不只是说说的。
听到对方这番话,彪子有些不死心:“那男主角呢,这片子总得有个男主角吧?”
“哦,男主角我们定的是赵长军。”
“他啊~”彪子撇撇嘴。
赵长军在他们这个圈子里确实挺厉害的,虽说第四届全运会长拳项目输给了李连节,但最近两年拿了不少金奖,是李连节之后打的最漂亮的,而且还曾教过甄紫丹一些武艺。
彪子倒也不敢瞒下这件事,晚上回家还是跟黄湫燕说了,还带回来了剧本。
这个剧本发生在清朝,主题算是复仇+打鬼子吧,感情戏只是一笔带过。
黄湫燕看的挺投入,拍了几天《西游记》,把她的戏瘾勾出来了,关键打戏的瘾没有得到释放,全都是看彪子在打。
如今看到师弟小李这么风光,她也不想荒废了自己的功夫。
看完之后燕子很喜欢这个剧本,女主角形象立体,而且主要打戏都是她的,对自己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太极她是会的,但并不是自己擅长的种类,肯定还得再练。
然而兴奋过后,他们看了看一岁大的赵子凤小姑娘,闺女现在都能叫爸爸妈妈,每叫一声,当妈的心就软一分。
可这样的机会非常难得,托魏明和朱霖的福,他们也跟着看过不少香港的动作片录像带,港产动作片基本就是男人的天下,女人在动作片里不是配菜就是花瓶,恐怕《武当》这样的机会错过了,将来就再也遇不到了。
“老公,我有点不知道该怎么选。”黄湫燕为难地看着抱着闺女的赵德彪。
彪子也为难,这部戏真的拍起来,肯定要离开京城的,那孩子怎么办,自己怎么办。
“要不……”两人对视一眼,同时想到了魏明。
一般有这种拿不定主意的大事就问身边最聪明的人,非魏明莫属。
“那就请教一下明哥,他懂电影,应该能看出这部片子的价值。”彪子道。
言下之意,如果明哥觉得值得拍,自己就全力支持媳妇儿,给她做好后勤保障。
打电话怕说不清,而且长途电话费多贵啊,于是彪子通过平安叔直接买了机票,空降成都。
他先去峨眉厂打听剧组目前的地址,恰好遇到了也有人想去《放羊班》剧组。
这两人一个著名导演,一个著名演员,峨眉厂干脆派了一辆吉普车,把两人送到雅安。
跟彪子同行的这人名叫张华勋,代表作《神秘的大佛》,还有一个儿子叫张扬,后来拍过《爱情麻辣烫》《洗澡》《落叶归根》等影片。
赵德彪和张华勋在车上很快就如雷贯耳,幸会幸会起来。
蝴蝶的翅膀已经悄然改变了一些人的命运,原本张华勋是跟北影厂合作的,这一世改成了峨眉厂,所以他的新作《武林志》同样是继续跟峨眉厂合作。
在车上,张华勋跟彪子聊了自己去雅安的目的,主要是找好朋友,同时也是峨眉厂艺术中心主任的韩三坪,跟他探讨一下武打新片《武林志》。
他一直觉得韩三坪很懂电影,当初电影差点被毙掉,也是韩三坪一直在鼓励他这条路走的没错,当然,也存了认识认识魏明的心思。
在去剧组的路上,张华勋首先跟赵德彪探讨起来:“德彪同志,《自古英雄》那部电影里打戏确实精彩,我甘拜下风。”
彪子得意道:“我明哥写的剧本也厉害啊。”
两部档期相近的商业类型片在大陆的成绩,《自古英雄出少年》显然是完胜的。
张华勋笑着:“是啊是啊,《神秘的大佛》除了剧情不如魏老师,打戏这一块明显落后许多,所以这次我打算请真正的武术名家来指导打戏,争取把这块短板补上去。”
彪子实诚道:“其实我不太看好你们,长影厂也打算拍一部武打片,也是找武术名家指导,我相信咱们的武术运动员能把动作做的非常漂亮,这点可能比香港的打星还要强,但动作设计这一块,按照我明哥的说法,会打有个屁用,这里面还涉及到了电影方面的学问,所以我不看好你们能超过香港那群龙虎武师。”
张华勋捕捉到了关键信息:“长影厂?他们要拍什么啊?”
“哦,他们要拍武当,找我媳妇儿演女主角呢。”彪子直接说了出来。
张华勋暗叫,太不要脸了,人家少林正火,你们就要拍武当,这纯纯蹭热度啊!
不过黄湫燕人漂亮,动作更漂亮,他们倒是好眼光。
张华勋眼珠一转:“德彪同志,我突然觉得你跟剧本里的男主角东方旭很像,要不你来演这个男主角吧。”
“啊?我?男主角?”
“对,就是你!”张华勋道,“要不要跟你媳妇儿和师弟打打擂台,咱们先诛少林,再灭武当!”
这句《倚天屠龙记》里的台词彪子看过,后来明哥给他买过金庸全集,用在这里,顿时让他热血沸腾起来。
就是啊,难道自己会比他们俩差?
“你带剧本了。”
“带了,冥冥之中,感觉就是特意给你准备的。”张华勋哈哈一笑,掏出本子。
不过彪子看了一会儿就觉得不对劲:“这个东方旭年纪跟我对不上吧。”
“啊,对不上吗,三十多岁?”
彪子脸一板:“我才二十出头。”
“啊?”张华勋一愣,忙道,“哎呦,我还说呢,你怎么保养的,看着跟二十出头似的,原来真的二十出头啊,都是你演的铁彪太深入人心了,这也不是问题,可以调整剧本,或者通过化妆嘛。”
彪子继续看下去,这个剧本的主角是练八卦掌的,媳妇儿那边的《武当》是打日本鬼子,这个《武林志》打的是俄国大力士,主要是擂台赛,这种模式看起来还挺有意思,他一下子就看下去了,甚至都没注意变了天色。
~
此时天色阴云密布,这几天他们一直在等雨,没想到雅安还有连续这么多天不下雨的时候。
今天等到了,剧组成员立即收拾东西,回到了小学,拍摄位于小学的钟老师的住处。
这场戏简单来讲就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男主角在用盆盆碗碗接房子里漏下来的雨水时,听到了雨水滴落在不同容器里发出的不同声音。
于是他通过调整容器的高低和水量,以及不同的滴落频率,竟然把令人烦躁的雨滴声变成了颇为悦耳的旋律,然后他安心躺在床上睡觉。
这一段胡伟立全程参与,并和魏明两个音乐人碰撞出了不少火花。
这段戏结束后,雨还没停,这边的剧组成员都被困在学校这里。
为了方便拍摄,剧组成员都在范山村安了家,村支书提供了很大帮助,硬是腾出来了两个院子,其中一个是电影里村长的家。
这会儿吴惊魏喜他们几个小孩都在家里,点着蜡烛玩扑克。
王霏是最大的孩子,别说喜子喜欢了,京子也喜欢啊,感觉两人打牌自己赢不赢不重要,但夏琳姐一定不能输。
他们几个孩子正玩着,村支书喊了一嗓子:“有人没?有人找。”
~
雨停了,当魏明他们从剧组回来后,看到多了一辆吉普车,韩三坪一看就知道是峨眉厂的资产。
果不其然,很快就看到了张华勋,魏明也惊喜地看到了彪子。
晚上的时候魏明通过彪子口述大概了解了一下两部影片的剧情,其实都不用他说,魏明都能把两部片子的剧情复述下来。
因为这两部电影当年都非常火,《少林寺》之后,武打片彻底解禁。
于是从83年之后,每年拷贝最多,票房最高的基本都是这类影片,83年的《武林志》《武当》《少林寺弟子》,84年的《少林小子》《南拳王》《自古英雄出少年》,85年的《木棉袈裟》《新方世玉》,86年的《神鞭》等等。
《武林志》《武当》魏明在村里流动放映,在电影频道看了不知多少次。
客观上讲,《武林志》成色更好一些,影响力也更长远一些,擂台赛模式对《霍元甲》《叶问》等影片也有一定启发,但都不如《少林寺》影响深远。
“你想拍这个?”
“嗯,可燕子也想拍《武当》,她身手那么俏,就在家里给我带孩子,太可惜了。”彪子叹息,他也希望自己媳妇儿能够光芒万丈。
但孩子那么小,总得有一个留下来照顾家里吧。
彪子本来想问问明哥,哪个更值得拍,然后用他的观点决定谁做出牺牲。
可明哥说了,这年头剧本不那么重要,只要趁着《少林寺》的热乎劲儿快点拍出来,就可以成为一时之经典,区别不大。
所以他犯了难。
魏明无法帮他做决定,于是拍拍彪子的肩膀道:“这个就要你自己做取舍了,到底是牺牲自己,还是牺牲媳妇儿。”
后来彪子回京,跟媳妇儿说了《武林志》的事,两口子一合计,干脆谁也别牺牲,还是牺牲孩子吧。
他们决定把赵子凤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然后彪子去天津拍《武林志》,燕子去湖北拍《武当》,两全其美,他们都卯着劲想要明年一决雌雄呢,这决定了将来谁在上面。
一晃到了国庆节,但剧组没有停工,他们的目标是春节之前完工。
所以紧随其后的法兰克福国际书展,魏明自然也无暇参加,虽然去年的同行者都希望他能再来一趟,但能陪他们的只有魏明的新书《舌尖上的中国》。
虽然人不在法兰克福,但魏明在国内也时刻关注着法兰克福的消息。
这次国内的媒体对法兰克福书展的报道也及时了许多。
在书展上,《舌尖上的中国》、《第九区》、《侏罗纪公园·终结篇》作为魏明今年的三部力作受到了极大的追捧,人们也感慨他的创作精力之旺盛。
《舌尖上的中国》魏明还都配上了照片,还好他有拍照留念的好习惯,让美味变得具体了。
而《第九区》身处全球政治漩涡之中,话题度拉满,在此之前英文图书市场已经卖爆,这次多个译文版权也都高调售出,更是被非洲出版社誉为《新圣经》。
在麦克米伦的最后一部作品其实应该算是《侏罗纪公园3》,因为翻译的问题,比中文版晚了一些,最近才刚刚完成,有前作打底,销量自然不差,起步就是百万起印(包括英美市场)。
而且米高梅即将开拍《侏罗纪公园》,并为此片砸入重金的消息也成了宣传的重点,让世界各国书商趋之若鹜。
只是今年魏明新作不如去年的多年积攒,再加上缺少了正主在现场的影响力,所以魏明想要复刻去年的百万收入怕是没那么容易。
至此,站完最后一班岗的梅琳达跟老东家麦克米伦出版社算是和平分手了。
她甚至都等不及回伦敦,在母亲的帮忙筛选下,直接就在法兰克福收购了一家小型英文出版社。
然后转头就给魏明发电报,催促他快点交货,自己已经饥渴难耐了。
这封电报自然落在了魏红手上。
最近魏红跟香港的阿敏通信频繁,经常跑邮局,因为比较关心铁娘子一跪之后自己在香港股市赚了多少。
所以她顺便帮忙收了老哥的电报,并转头寄到了四川。
魏红总觉得大哥跟梅琳达余情未了,回头自己得劝劝他啊,你这样对得起太平山下的周阿敏吗。
收到魏红来信的这天是下雨天,而且下的不合时宜,所以今天休息,魏明正在奋笔疾书进行创作。
不过不是英文,是中文作品,一个话剧本子,当初答应给人艺的。
他这个本子荒诞讽刺的风格倒是有点像马老的《夜谭十记》,但不是发生在西南,而是选择了荒凉的西北。
随信一起来的还有阿敏的第二张专辑,也是第一张正式专辑《初恋·周惠敏》,魏明带着Walkan,把磁带放进去想听听阿敏的声音,顺便也听听辉黄二圣给她打造的新歌。
“咚咚咚~”
“进。”魏明按了暂停。
只见王霏端着晚饭进来,此时雨已经停了,但天也黑了。
“小夏,怎么是你送的,这个冯晓钢今天可是不勤快了。”魏明打趣了一句,平时这种事都是冯晓钢鞍前马后的。
王霏忙道:“冯老师去给您烧水沏茶了,是我主动要来的,魏老师,我想跟你说个事儿。”
“哦,你说。”魏明放下笔,做倾听状。
“我妈妈最近来信,说我爸爸要去香港了,”她补充了一句,“我祖父在香港,他要去照顾祖父。”
这个香港的大人物爷爷曾经是他们家避之不及的话题,她随了妈妈的姓,还改了名字,也是为了跟那边划清界限。
不过时代不同了,现在人们对香港可太向往了,而且这种向往不再藏着掖着。
王霏道:“我爸爸说在香港安顿好之后就接我们也过去,你说我们要去吗,那里毕竟是资本主义社会。”
“那有啥不能去的,就当是一场历练了,你看我不也常去香港吗,我有被腐蚀吗。”
王霏小嘴一歪,剧组恨不得顿顿都有肉吃,艰苦朴素的作风一点没有,还没被腐蚀呢。
“那以后我可能要改名字了,其实我本名叫王霏,魏老师你记住了。”
魏明:“那以后我叫你王霏吧。”
他早就想这么干了,好几次都差点叫错。
“那王霏同学,明天是你的重头戏,有信心吗。”
王霏小脸严肃地点点头,不就是面无表情吗,自己可太会了。
在钟老师的课堂魅力下,班里学生连续回到学校,只有三个问题学生迟迟不回,一个小草,一个采蘑菇的小姑娘,一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孤儿陈皮皮。
王霏演的就是倔强的小草,就像这个名字一样,倔强且生命力顽强,作为家里第四个女儿,她原本应该是一个溺婴。
幸好被人发现,又给送了回去,无奈长到这么大,父母又想让她辍学,和其他姐姐一样供养唯一的弟弟耀祖。
她话不多,直接进了砖厂搬砖,赚了一把零票交到父母手上,冷冷问:“我现在可以去上学了吗。”
当然不可以,有的父母是没有怜子之心的,最终还是钟老师出面,才让她重回课堂,并发掘了她的好嗓子。
魏明打算让王霏自己给自己配音,她的嗓音是很有特点的。
表了决心后,王霏刚要走,看到桌子上一盒磁带的外包装,封面是一个很漂亮,很洋气的女孩,她又走不动了。
“魏老师,这是香港来的歌吗?”
魏明笑道:“明天你好好表现,我就让你听。”
“嗯,好的!”
她一走,魏明调低声音,自己听了起来,黄霑顾嘉辉这次给阿敏写了一首魏明没听过的歌,叫《喜欢你》。
不是Beyond的那个《黑凤梨》,而是一首非常好听的,很适合阿敏嗓音和风格的小情歌。
魏明确定这应该是一首原本并不存在的歌曲,否则这么好听自己前世不可能没听说过。
看来确实算是量身打造,用了心的。
虽然自己抄了一些作品,但也激发其他音乐人创作出了更多优秀的作品,加起来比前世的好歌更多,于歌迷来说,自己还真是功德无量呢。
魏明心情大好地一边听歌,一边给小红回信。
自己一直惦记着给新公司写一部作品,只不过来四川之前没写完,最近才刚刚完成。
“小红,你打开我那台电脑,从桌子上找到一盒软盘……”
魏明指导着,让小红把之前写的存稿转移并打印出来,加上自己手上这部分英文手稿,就是新的全部内容了。
一盒5.25英寸的软盘空间有1.2M,魏明不仅写了多版本中篇英文,还有一些其他英文创意的开头。
当魏红打开之后,忍不住目瞪口呆,虽然大部分故事都只是一个名字,少数会有一些剧情梗概,但几十个故事,亲爱的大兄这脑子也太灵光了吧!
这要是全都写出来,这辈子估计都要过去了吧!
把英文稿件打印出来后,加上手写稿件,魏红一并寄到了梅琳达在伦敦的住处。
梅琳达也没有完全指望魏明,梦工厂出版社成立后,她当即把手下人都撒了出去,并利用自己从前的人脉寻找合适的作者和作品。
她甚至还跑了一趟美国,跟唐人出版公司的龚必扬达成合作,互通彼此的欧洲和北美渠道。
这样魏明的作品可以更加轻易地进入北美市场。
当她从美国翻回来的时候,魏红的海外包裹也到了。
打开之后,看到打印稿和手写稿都有,摸了摸厚度,一个中篇的量。
魏明在首页写道:“建议做成绘本。”
看来是写给小朋友们的故事,这是梅琳达的强项。
但故事的主角是成年人,一个倒霉的博物馆保安~
……
(昨日保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