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百一十五章 驭人之道!老朱的西巡路!
作品:《退位让贤》 第四份,是由宫中太监,根据都察院及军务处下属军纪司递呈的各项奏报,编制的《都察速报》。
此报列举的是各级官员,尤其是军政重臣,所涉的不法行为、失职渎职、政务懈怠等情况,其中也包括将领的失察行径。
这份《都察速报》乃是绝密文书,仅供御览。
都察院有“风闻奏事”之权,凡朝中或地方有风吹草动,哪怕尚未查明实情,只要有所耳闻,亦可据此呈报。
至于所涉内容是否属实,尚须进一步核查。
有时不过是道听途说,有时却也暗藏真实的贪污受贿或官员的其他违法乱纪之事。
军纪司所侦知的情报,也多半类似。
而其中所涉诸事,有的虽谈不上罪大恶极,亦未必构成明确的犯罪,凡属尸位素餐、敷衍职守、擅权妄为之流,亦照样记录在案。
更有些事情,看似寻常,却隐有异样,或是内中涉及官员众多,责任归属难以厘清,暂无法定罪,便以“待察”之名,列于简报之中。
种种问题,千头万绪,不一而足。
朱允熥令都察院与军纪司每日将此类情报汇编成册,专供自己亲阅,以掌握朝廷官吏、军将的动向与言行。
这,实则便是一份最高级别的人事监察专报。
此报虽然与前述几份简报在内容上偶有重合,重点却大不相同。
前者意在通览大局,掌控国家的军政事务。
而这份《都察速报》则更侧重于对官员将领的情报收集。
也能揭示官场上存在的各种问题,捕捉风向,是朱允熥维系朝纲、洞察官场动向的重要凭依。
由于这份《都察速报》涉及大量朝廷高官、军中将领的私密事务与言行失当之处,内容极为敏感,故其整理与归档的工作,皆由宫中心腹太监亲自执行,以防消息泄露,流于外朝,引发不必要的纷扰。
这四份简报之间,内容虽各有侧重,却往往彼此交叉、相互印证。
如其中一处信息有虚妄不实之嫌,常可由其余几份中窥出端倪、查出破绽。
如此安排,也是一种无形的监督机制。
另一方面,由于是“简报”体例,其内容多为精炼提要,省去冗长细节。
朱允熥每日不用花费多少时间,便可全部一遍。
倘若有需特别引起皇帝注意之处,便会在页眉或标题上以红笔标注“急”、“重”字样,或附上请求皇帝批注的建议。
如果朱允熥读后认为某件事有必要进一步了解详情,就会令下面再补递一份有关此事的详案。
有时他也会直接在简报上批以手谕,或作圈点点评,以示态度。
但这一切,均取决于他个人意愿。
也就是说,简报呈上之后,朱允熥究竟看不看,看得是否仔细,是否批复,全由他自行决定,无需对任何人交代,更无人能知晓他有没有看。
无论是政务大臣,还是军务大臣,皆不得过问,亦不敢过问。他们只知职责所在,不敢妄度圣意。
朱允熥也有意保持这种神秘。
既然朝中设有政务处、军务处,许多事务本就应由两处自行裁断。
若无圣旨,便由大臣依例办理。
若有明诏,方按旨行事。
如此分权设制,既可减轻天子负担,又能提高政务效率,避免事事皆赖皇帝裁决而致朝政壅滞。
当然,若有大事临头,政务大臣或军务大臣认为事关根本,必须得有皇帝御旨,自己又不敢擅作主张,而陛下又迟迟未发批示,他们便会觐见皇帝,请求圣上裁断,以正事理。
如今大明朝内外事端繁多,大小事务皆堆积如山,实在难以一一亲理。
西南金川之战,自然重要,但尚未到“十万火急”的程度。
既无崩盘溃败之警,亦无摧枯拉朽之捷,一切都在稳步推进,尚属可控之局。
递呈陛下的几份简报之中,自然也有提及此战,记述得中规中矩,按例行文。
皇帝是否,是否细览在心,他们并不清楚。
既未见批示,又无召见大臣面授机宜,他们便默认此事无需特别请示天听,自行斟酌裁决。
这种默认与沉默,本身也是一种君臣之间磨合后的默契。
朱允熥早在数月前,便已定下了西南战事的战略总方针,并将具体指挥权全权交予军务处,由他们独立统筹调度、掌控战局。
除非出现特殊情况,比如急需大规模增兵,或是取得足以震动朝野的重大战果向他报捷,否则相关信息多半只会在每日简报中寥寥数语提及,不会专门奏请皇帝过问,也无需向他逐一请示。
这一段时间,朱允熥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投注在科研领域,日夜奔走于大明科学院与京师大学之间,亲自指导一项项新技术的研发和落地。
他对所收到的各类简报,往往只是匆匆翻阅,草草一瞥,更多时候干脆束之高阁,未曾细览。
遗漏一些信息,再正常不过。
这一阵子,他最常翻阅,甚至几乎每日必读的,是由大明科学院与京师大学联合编撰的《科学前沿》月刊。
与《大明科学》期刊及其各专业子刊不同,那些刊物更偏重原理阐述与技术论文,行文艰深,术语繁复。
而《科学前沿》则是面向决策层的简明科普,内容直观清晰,重点突出最新科技成果、工业动态及其潜在应用。
例如,某某科研机构近期攻克了哪项核心技术。
某座大型工厂新研发什么样的生产设备,提升了多少产能。
又或是某种新式机床、新型火器的试制成功,其性能优于旧制几何、制造成本下降几成、功能拓展几项。
凡此种种,皆详加列举,便于朱允熥快速掌握大明的科技发展情况。
他之所以这般关注这份科技专报,是因为自己前世所学的那点“杂而不精”的知识,虽然不能写论文,却在评估项目、指点方向、提出关键构想时屡屡奏效,有时甚至能一言定成败。
也正因如此,他的心思与热情几乎全倾注于此,而对朝政军务,不免便显得有些漫不经心。
在朱允熥看来,大明军务处聚集了天下最老练的将帅,个个久经沙场、身经百战。
战术如何布置、兵马如何调动,实不必他这个皇帝事无巨细地掺和其中。
更何况,如今的大明,国力鼎盛,军备精良,火器之先进,远不是西南那些土司的乌合杂兵可以抗衡的。
就连山高路险、气候恶劣的自然条件,也难挡大明科技加持下的步步推进。
在他心中,战争的胜负早已成定局。
是以,即便简报中偶有提及西南军情,他也懒得深究,视作例行公事,一眼略过便罢。
在朱允熥的设想中,眼下这场战役,不过是既定剧本的按部就班。
大明的铁军终将碾压群山,夺下乌斯藏诸部,彻底扫清边患,而他只需等着听捷报、然后庆功便是。
却未曾想到,作战布署中竟还藏着这样的隐情。
朱允熥对于人事方面的动向特别关注,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自身权力是否能保持稳固。
只要掌控了人事大权,具体的办事细节,他还真不用管太多。
任命官员就是让他们来办事的。
非必要的情况下,皇帝插手进行“微操”反而会起反作用。
朱允熥可不想当“微操大师”。
所以,他仅仅看了《都察速报》和《每日简报》上汇报的关于魏国公徐辉祖和梁国公蓝玉吵架的事情。
但具体两人因何而吵架,却没有详细的说明。
若不是徐妙锦此刻提及,朱允熥还真一直不知道其中的缘故。
此番出外北巡,除非紧急要务,或必须由他亲自裁决的重大政务,其余日常军政事务皆由军务处与政务处代为掌理,他也就更无暇顾及这些细枝末节。
徐妙锦显然早有准备,只是一直等待一个恰当的时机,向他进言而已。
她开口时言辞得体,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既未说哥哥的主张更优,也未妄自评判蓝玉的看法,仅是将两人对策之争一一如实转述,态度坦诚,不带倾向。
留给朱允熥自行权衡裁决。
这当然不是她真的对军事谋略一无所知,小姑娘自幼便读过不少兵书,又出身在徐家这样的军武之家,对军政之事,自是熟悉不过的。
要不然,以前徐辉祖也不会事事向这个妹妹请教。
这当然不是单纯的宠妹妹。
而是徐妙锦真的能帮他出谋画策。
眼下徐妙锦不发表任何看法,不过是为了刻意避开“后宫干政”的嫌疑。
她深谙其中分寸。
朱允熥沉吟片刻,才缓缓开口:“你哥哥的方案颇有见地,舅姥爷的考量,也不无道理。”
“只是,舅姥爷有些操之过急了。”
“须知,拿下乌斯藏,不过是第一步。”
“接下来,朝廷还需长期驻军镇守,好好经营西南,那就必须依赖持续不断的物资供给。”
“路不通,兵难驻;供不继,势难固。”
“与其一味追求速胜,不如步步为营。”
“边打边修路,边战边建设,不失为长远之策。”
“徐徐图之,也可避免将士无谓的伤亡。”
朱允熥很清楚高原反应的可怕之处。
虽然眼下的大明,在他的指导,已经知道了空气中各种不同的气体,知道有氧气存在,也知道了“冷瘴”的真实原因是缺氧导致的高原反应。
但大明还无法像后世那样系统化,规模化的的制造纯净的氧气,供战士吸氧。
虽然也有一些药物能稍微缓解高原反应,但“吸氧”才是根本。
不能吸氧进行救治的情况下,不顾高原反应,不等将士们的身体适应高原环境而快速行军,那伤亡必将十分惨重。
这是朱允熥不愿意看到的。
而且,不断有人倒下,这也会严重动摇新军的军心士气,从而影响新军的战力。
可能对战事造成预想不到的后果。
反过来说,只要让将士们慢慢适应高原的环境,以大明的火器之利,乌斯藏的战事,就稳于泰山了。
“金川碉楼的攻势,也毋需急进,就当是实战磨炼,正好让将士多演练几种战术兵法。”
他说至此,微微一笑,道:“科学院那边近来不是刚试制了几种新式火器?其中不少尚未在实战中检验,正好借这次战事试试锋芒。”
徐妙锦唇角泛起一丝浅笑,轻声道:“此事有陛下定夺,我哥哥与梁国公也便无需再争得面红耳赤了。”
“待我们抵达行辕驻地,就让电报站向金陵发电,传达陛下的旨意。”
不料,朱允熥却摇了摇头,笑道:“这道电文,便让随驾的杨荣去发。措辞可稍作暗示,传达出朕的态度即可,但毋须以圣旨明发。”
他补充道:“圣旨一出,便成铁律;而眼下这件事,尚属可议之策,需留几分转圜。”
“二来嘛,这个方案等于全盘否定了梁国公的意见。”
“舅姥爷是一个很爱面子的人,这会让他脸上挂不住。”
“不以圣旨明发,舅姥爷能自己下台阶,也就保全了他的颜面。”
徐妙锦轻声一笑:“陛下驭人之术,已臻化境,愈发炉火纯青。”
“此举周全得体,比直接下旨好多了。臣妾先前思虑不周,远不及陛下高明。”
她说着,语气中却忽然多了几缕柔媚,面颊泛起一层细细的绯红,如桃花初绽,春意盎然。
朱允熥一愣,片刻后才猛然醒悟。
自己的手,此时还放在她身上的某个部位上呢。
刚才只顾着说话了,现在回过神来,刹时情意翻涌,原本静止的双手,也在不自觉间再次轻抚起来,动作温柔却带着一丝挑逗。
徐妙锦气息愈发急促,胸膛起伏不定,芳心似被撩拨得无处安放,呼吸间尽是轻喘之声。
不多时,马车之中,帷幔低垂,香气氤氲,一片旖旎春色,仿佛连四周的天地都悄然静默,屏息以听。
……
就在朱允熥北巡的时候,此际,在别失八里西界边疆,明军龙旗招展,中军大营内,老朱正召集诸将议事!
……
:https://u。手机版:http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