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1章 你要做这个时代的圣人么?

作品:《1977,开局女知青以身相许

    港督府的那一道厚重黑色铁门在身后缓缓地合拢,隔绝门外鼎沸的人声和刺眼的闪光灯。

    林火旺走在铺着深红地毯的长廊上,身旁是亦步亦趋、神情紧绷的高乔浩。林火旺的目光十分平静地扫过两侧墙上,那里挂着历任港督的画像,就是他的内心却在回溯着,这片土地未来二十多年的发展轨迹。

    居者有其屋!!!

    这是多么好的初衷啊!

    林火旺在心中忍不住感叹了起来。

    他记得很清楚,在真实的历史上,麦理浩正是要在今年的年底首次抛出类似的计划,试图缓解港岛底层恶劣的居住困境。

    不管他是为了政绩,还是真的为了港岛的底层民众也好。

    他的这一份热情和蓝图倒是描绘得相当的真切。

    然而,当理想真的撞上现实的冰山后,这艘名为“居者有其屋”的新轮,最终也只能说,是完成了一小半的航程,便偏离了轨道,甚至在后来的岁月里,甚至还无意中成为了推高房价的“帮凶”。

    为什么这造成这样的结果呢?

    林火旺来之前就已经认真剖析过,答案既简单又现实,那便是巨大的利益的捆绑与各方力量的博弈结果导致的。

    一方面,港府的运转,肯定需要庞大的财政收入,而土地批租是条捷径,是“土地财政”赖以维系的根基。

    不管是麦理浩,还是他的继任者们,并非不想多建、快建平价屋邨,但所要面对的现实却是,他们想做这些就更加需要依赖这些手握资源的“地产诸侯”。

    那些盘踞在港岛顶端的大亨们,无论是英资的怡和、太古,还是华资的长实、新鸿基、恒基,哪一个又能容忍大规模平价保障房涌入市场,冲击他们精心维护的高昂房价体系?因为这将意味着利润被大幅摊薄,甚至资产缩水。

    杀头的买卖有人做,赔本的生意无人问。

    这便是任何地方资本都遵循的铁律,放之四海而皆准。

    所以,当面对港府的高声呼吁,大地产商们要么阳奉阴违,象征性配合;要么干脆抵制、拖延。

    港府失去了强有力的执行伙伴,仅靠着自身机构,毫无疑问是效率低下的。为了维系计划,只能将时限不断拉长,申请门槛无形中提高,审核程序复杂冗长。

    底层那些真正急需改善、在“鸽笼”和木屋中煎熬的市民,看着渺茫的轮候时间和苛刻的条件,只能绝望地将目光投向私人市场,在漫长的等待中被迫耗尽微薄的积蓄去接盘日益高企的私楼。

    庞大的住房需求始终得不到有效满足,反而为地产商们维持高房价提供了支撑——“你看,居者有其屋也供不应求嘛,市价自然坚挺。”

    久而久之,这一盘原本为了惠民的好棋,竟演变成了助长垄断和推高房价的怪圈。港府被深深套牢在土地财政和地产经济的战车上,转型科技、金融的决心和空间被不断挤压。

    包括后来的所谓“数码港”,到头来也是被地产思维侵蚀,沦为一个挂着高科技羊头的地产项目。整个城市的经济结构变得单一而脆弱,物价畸高,贫富差距成了无解的顽疾。

    弯路,港岛的未来,走了太多的弯路了。

    林火旺的目光停留在画像上某位面目模糊的殖民者脸上,看到了未来二十多年港岛一步步走入的发展死胡同,错失了多少腾飞的契机。他心中忍不住唏嘘不已。

    穿过典雅的回廊,进入一间布置相当考究的会客厅。

    空气里弥漫着上等红木和皮革的味道,高乔浩紧张地拉开一张椅子,示意林火旺坐下,自己则有些局促地坐在旁边,他的身体微微前倾,双手紧握放在膝盖上。那份替老板背负的庞大贷款压力和对眼前局势的不确定感,让他额头上早就已经满头大汗了。

    港督麦理浩则是换了身舒适的便装,重新走了进来。

    他挥手屏退了侍者,脸上的凝重和适才在广场上被舆论逼迫的窘迫已经消散,恢复了作为殖民地最高长官应有的沉稳与从容。

    “小林生,请随意,到我这里来,不用拘束。”麦理浩在主人位的沙发坐下,甚至脸上还带着一丝轻松的笑意,“茶点还合口味吗?特意请老师傅做的。”

    “有劳费心,非常精緻。”林火旺从容地点点头,端起白瓷杯啜了一口微凉的香茗。

    这桌上摆放的几碟中式点心,的确算得上是可圈可点,清香的绿豆糕,精致的核桃酥,非英式甜点的齁甜,更显雅致。他刚刚尝了一块绿豆糕,清甜适口,确实是地道的老手艺。

    麦理寒暄几句后,目光便落在了面前那厚厚一沓林火旺呈上的计划书副本上。他收敛起笑容,拿起文件:“小林生请稍候,这【居者有其屋】计划,容我先大致过目一番。”

    林火旺微微点头,做了个“请便”的手势,便和高乔浩安静地等待。会客室内,此时安静得就只剩下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麦理浩的目光在目录和摘要间快速移动,然后是项目概述、合作模式、财务模型的关键部分。他脸上的轻松惬意渐渐被惊异和凝重取代。他看得很快,但越看眉头皱得越紧,不是因为计划不好,而是因为它太好了!好到超出了他作为总督的预期,甚至颠覆了他对资本家追逐利润本能的认知。

    这份计划书,相当细致、具体、操作性也强,不像是刚刚在仓促之间就拟就的,倒像是经过长时间详尽调研和周密计算而制定的商业提案。

    更让他心头震动的是其中关于置地集团的条款。针对保障性住房的开发和运营,置地几乎只收取一个象征性的“服务费”和极其微薄的管理成本加成。文件中设定的利润率区间控制在1%至5%,在麦理浩看来,这根本就没有任何的盈利,而是赤裸裸的亏损!

    一个小时过去。

    林火旺和高乔浩几乎未发一言,品着茶,吃着点心,耐心等待着。

    当林火旺拿起第二块绿豆糕,刚咬下一口时,麦理浩终于将手中的文件放回了桌面。他抬起头,眼神里充满了审视、困惑,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警惕。

    “小林生,”麦理浩也没有过多的试探与客套,直接就开门见山说道,“看完这份计划,我真的很震惊,而且更加的疑惑。”

    “港督阁下,请指教。”林火旺笑着放下糕点,神色平静地应道。

    “我不明白。”麦理浩盯着林火旺的眼睛,,“据我所知,为了拿下置地集团的控股权,你可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在汇丰银行和怡和洋行那里都借了巨额债务。

    你现在最应该,也是最迫切的任务,难道不是尽快掌控置地的核心业务,利用它旗下那些价值连城的优质土地和顶级物业,创造丰厚的盈利,迅速提升股价,稳定财务,甚至偿还部分债务吗?这才是最符合商业逻辑,也是作为置地主人的职责所在。”

    他拿起计划书,轻轻拍了拍:“可现在,你却拿出了这样一份方案。以近乎免费的姿态,提供土地和开发资源,协助港府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这其中的商业损失,恕我直言,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不符合常理,更加完全不符合一个商人,尤其是一个刚刚进行了一场高风险杠杆收购的商人的行为逻辑。”

    麦理浩说到这里顿了一下,才十分慎重地说道:“除非……你想效仿你们历史上那些备受推崇的人物?宁可自己亏损巨大,也要为港岛的草根阶层谋福祉?你要做这个时代的圣人?”

    面对这近乎摊牌的质疑,林火旺的嘴角却勾起了一抹耐人寻味的笑意。他没有直接回答“圣人”与否,而是提出了一个反问:“麦理浩爵士,您是从哪里得出的结论,认为这样做我一定会亏本呢?”

    “哦?”麦理浩眉梢微扬,身体靠回沙发背,仿佛听到了意料之外却又意料之中的有趣回应,“这难道不是显而易见吗?就在你的计划书里,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

    他翻开计划书,准确地点向那些关键条款:“你们置地集团与港府的合作方式,无非两种:一种是置地出让自有土地用于保障房建设;另一种是港府提供土地,置地负责开发运营。但无论哪一种,计划书里都明确规定了,置地将完全被隔离在保障性住房的最终定价和销售环节之外!你们只能收取一个基于成本的‘建设和运营费用’。

    虽然你设定了1%到5%的利润率区间,但麦理浩以一个深谙此道的局内人口吻说道,“在我接触过的所有港岛地产企业中,没有一家,会把综合成本,土地、资金、时间、人力、管理等压缩到这个极限低位来做!

    这个账面上的‘微利’,按照置地的体量和港岛地产的正常盈利水平换算,本质上就是巨额的亏损。这就像让一个顶级厨师去街边档卖大包,只收个柴火钱。”他做了一个有力的手势,强调其不可行性。港岛地产的暴利是常态,而这份计划书要求置地做的,等同于放弃了这份暴利的大头。

    “总督阁下,您看到的,”林火旺脸上的笑容更深,而且还带着一种俯瞰棋局的从容,“只是计划书里写出来给您看的部分。”

    他不等麦理浩反驳,继续说道:“是的,单看保障房这一块,置地几乎无利可图。但请再仔细看看计划的配套部分,甚至我附带呈送的商业开发规划书。”

    林火旺又敲了敲另一份文件:“每一处‘居者有其屋’大型新市镇的中心位置,都将由我们置地集团主导开发并持有核心商业物业——龙广场(DragonPza)!这不仅仅是购物中心。它将是集顶级零售、餐饮、娱乐于一体的超级商业综合体。更重要的是,”

    紧接着,林火旺便抛出了最关键的核心点,“围绕每一个大型保障房社区、每一个龙广场,我们同时规划了配套的高阶写字楼园区、龙JUMP主题乐园,以及……毗邻的高品质、市场化的商品住宅项目!”

    “与此同时,为了支撑整个社区巨量人口的出行便捷和商业活力,港府必须配合我们,将规划中的港铁未来线路,在这些新社区的中心位置——龙广场的门口,设立站点!站点名称,必须是‘龙广场’站。”

    “总督阁下,当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低成本住户被导入一个新社区时,他们需要消费,需要娱乐,需要就业。龙腾广场提供零售、餐饮和基础就业岗位。

    高阶写字楼吸引公司入驻,创造本地中高层职缺,也为邻近高端住宅的居民提供服务需求。主题体验区吸引家庭和游客。而社区内庞大的居住人流和高品质的生活配套,又反过来支撑了中心商圈、高端楼盘的价值和租金!”

    “保障房项目,为我们精准、快速地锁定了巨量的基础客源和人气。而我们在其周边配套开发并持有的高端商业地产龙广场、写字楼、主题娱乐和高端住宅项目,才是真正的利润源泉所在。保障房建设本身产生的微薄利润,甚至可以说,是我们获取政府优惠政策、优惠地块以及这项巨大基础客流垄断性‘导入协议’所必须付出的……渠道费用!”

    “这一套打法!”林火旺丝毫不怕泄露地说道,“不仅仅是建房子,是在造城!以平价甚至微利的保障性住房为抓手,导入人口规模,带动周边多元化、高附加值的高端物业开发,形成内部经济循环和品牌价值高地。

    人口的规模效应和龙腾品牌的聚集效应一旦形成,其带来的长期租金收益和资产升值潜力,远非传统‘拿地-盖楼-卖楼’模式可比。龙腾广场在哪里,哪里就是核心商圈!哪里就是资产增值的中心!”

    麦理浩陷入了沉默。他确实看到了林火旺文件中那些商业配套部分的文字,但在这个年代,他无法彻底理解这种“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买单”的高维商业模式。

    在1970年代末的港岛,地产商们的玩法原始而高效:拿下一块地,修盖大厦,住宅或商用,进行宣传,预售楼花,借助持续上涨的房价预期进行炒卖,高价出售。

    或者持有高端物业收租,坐享其成。在这个黄金时代,只要拥有足够的资本和渠道拿到位置不错的地块,躺赚几乎是常态。

    就像李嘉城的长江实业,刚刚在地铁上盖物业的竞标中击败置地,中标消息传出,长实股价便如火箭般蹿升。

    即使当时长实几乎“兜比脸还干净”,汇丰等银行也毫不犹豫地提供十数亿的贷款支持其后续开发。

    为何?因为市场认为这是包赚不赔且利润丰厚的“金蛋”。一切核心都在“地段、开发、卖出

    持有”这条简单价值链上。

    林火旺现在提出的这套计划,在麦理浩看来,无疑是画蛇添足。置地本身坐拥金钟、中环的核心地块,只做高端租赁或豪宅开发,利润足以支撑发展。

    为何要费尽心机去涉足那些偏远土地上的大型平价社区开发,还要搭配巨额投入做商业中心、主题乐园?这成本、这精力、这潜在风险与收益比,似乎完全不成比例。

    尤其是那计划书里保障房项目可怜的利润数字,简直就是赔本赚吆喝。只有一种解释似乎说得通——林火旺在下一盘更大的“非商业”棋局,他想收买民心,博取巨大的社会声望和草根支持,为自己的商业帝国打下不可撼动的政治根基。

    但这样做的代价……动辄数亿乃至数十亿港币的利润舍弃?麦理浩内心摇头,觉得这太过疯狂。

    在麦理浩的面前,林火旺当然不会向麦理浩完全展露未来的图景。

    比如品牌聚合效应、长线资产价值倍增、对抗经济周期的能力以及获得土地资源的效率优势。他只需要将未来要做的一些表象逻辑说清楚,然后再顺着麦理浩部分“正确”的猜测,去包装一层合理的商业外衣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