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 58章 考试的那点事

作品:《哈哈哈,大明

    考试需要合保。

    为了合保这件事余令在贡院那边跑整整一天。

    不是说余令找不到保人,而是余令的身份有些尴尬。

    余令是官员。

    官员身份考试需要证明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在大明立国之初的那一段时间官员科举考试一开始没有任何的规定。

    那些非进士出身的官员可以随便考。

    后来御史无意发现一个大问题。

    御史发现那些举人出身的官员嫌自已官职低了,虽然已经当官了,但是太想进步了,想考进士。

    然后当个更好更舒服的大官。

    于是,这些已经当官的举人就不怎么好好地当官了。

    拿着朝廷的俸禄,坐在衙门里屁事不干专心“刷题”,天天在那里诵读文章。

    天天想着进士及第。

    因为不用心,政务搞得那是一塌糊涂。

    这还不是最过分的。

    最过分的是为了考试这群举人请假去考试,一请就是大半年。

    举人有特权,去京城考试的花的还是朝廷的钱。

    地方的主官也不敢管,万一人家考中了回来报复自已咋办?

    御史发现了这个问题告诉了皇帝。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朝廷出了政策,当官的举人考进士可以考,但有了一个前提。

    前提是必须安心的在官位上踏踏实实的干三年。

    也就是放弃一次考试。

    本以为有了政策后会好点,结果更不好了。

    随着大明的一切步入正轨,随着科举考试制度的不断推进,举人越来越多。

    举人能当官,但是官职却是越来越低了。

    大明立国之初举人能当一个不错的官。

    那时大明需要人才,而且科举考试的题不难,要求不多。

    可随着大明不断的往前走,国力强盛,所需的官员越来越少时,可参加科举的人却越来越多。

    人多了,名额不变,题变难了不说,要求还多了。

    这群想进步的举人直接在衙门里上演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戏码。

    我就是想读书,谁也不能阻止我读书,我要当个大官为朝廷效力。

    朝廷没法,再次修改制度,改成了举人官员可以六年一考。

    也就是放弃两次机会,结果,为国效力的人更“努力”了!

    既然朝廷剥夺了考试的次数,那就从自身下手,机会少了,就往死里学。

    正统十一年内阁首辅曹鼐就是这么干的。

    他其实在永乐二十一年顺天乡试中就已经高中了举人,在宣德二年进京考进士没考上。

    那时候他其实不想考了,就用举人的身份在吏部侯官,得了一个山西代州儒学训导。

    一个正八品的官职。

    儒学训导,用余令的话来解释就是相当于县级市教育局副局长。

    宣德七年的时候,他带着泰和县工匠去京城执行工匠轮替的劳役。

    一时没有忍住,他就又参加乡试,直接考了举人第二。

    第二年,也就是宣德八年,癸丑科进士科举考场,他以二十七名的好名次成了进士。

    半年后的殿试,他又以一甲第一名的好成绩高中状元。

    吏部选官,这一次直接成为翰林院修撰。

    一个八品的儒学训导,一个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

    一个后面没有人可能要干一辈子的八品官,一个前途无量,万众瞩目起步就是从六品官身的鼎甲。

    他的事迹激励着无数读书人要心怀梦想。

    唯一可惜的是这位在正统十四年七月跟着皇帝亲征去了土木堡,去了就再也没回来了。

    他的坟墓到现在还只是一个衣冠冢。

    除了他之外还有翁正春。

    这位也是狠人,在万历七年中举后在延平府担任龙溪教谕。

    担任了两任教职后觉得不爽,决定以最难的教职身份再考。

    他这一考不但成了状元,还成了大明立国以来两位以教职身份登鼎甲者中的一位。

    这对举人官员来说又是一个榜样。

    余令虽然不是举人,但要做的也是这两位要做的事情。

    官员继续考科举能考,但是要求会很难。

    为了防止官员学生利用官身作弊,主考和同考会一起看官员学生的卷子,所有考官一同商量其名次。

    这其实也是朝廷的一种限制手段。

    那么多双眼睛盯着你的卷子,一人说一个缺点,那也是十多个缺点。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你写的再好,别人不认可也是一种错。

    余令是官员,他的卷子也要走一遭。

    余令觉得这一点就很公平了,好就是好,不好也糊弄不过去,不是某一个人说的算。

    但如果高中,那就很厉害。

    余令是官员,去找考生互保,别人自然不愿意。

    只觉得这人是真的脑子有问题,人家举人继续考是因为官职不理想。

    你余令这么年轻都五品同知了,还要考?

    这官职还不满足,难不成真的是瞅准了内阁往里冲,觉得自已一定会成为鼎甲?

    余令夹着一本书去了吏部。

    吏部官员在验明正身之后很快地就把需要的手续办好了。

    速度快的让余令以为吏部给自已下套了。

    望着余令离去,负责吏部“考公”的官员松了口气。

    “大人,我见这位穿着不一般,气度也不凡,家境想必也是极其优渥,就这么容易让他把事做好了?”

    办事的这位考公官员闻言呼吸一滞。

    都说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在考生的这个群体里“不让人考公,就如挖别人祖坟”,眼前的这位还是一个东厂千户。

    “来,我告诉你原因!”

    “大人你说!”

    望着小吏真的走过来听原因,气的肚子都在疼的金考功拿起案前的书,卷在一起握在手里就开始敲。

    “我让你好奇,我让你好奇,你是想老子夜里敦伦的时候被人盯着看么?”

    书卷打人啪啪响,吏部里面的那些文选、验封、稽勋等官员赶紧错过脸。

    看不见不雅,就没有不雅。

    “错了,错了,错了……”

    ……

    从吏部出来余令就去了贡院,那里的考生多,方便互保。

    为了服务考试,有衙门的官员在那里稽查审核。

    审查完了之后签署具结文书。

    考生互相担保的制度在唐代就有了,庆历年间范仲淹推行科举,总结了以往科举制度优劣,建立了新的制度。

    合保的最终目的是科举的公平性。

    有了吏部的出具的文书证明,余令立马就不尴尬了。

    衙门核验的余令保书,盖上了戳,接下来只需要找四名学子就行了。

    “你叫余令?”

    余令见这名学子面带疑惑赶紧道:

    “放心,我不是那个余令!”

    “真的?”

    余令觉得这些读书人一点都不好骗,跟说书人讲得不一样。

    细细一想余令觉得说书人真是需要治了。

    这群人太无法无天了。

    戏文里说王宝钏一人一牛苦守寒窑十八载,最后终于等来的薛平贵。

    这个凄惨又圆满的故事让闷闷哭的泪眼婆娑的。

    余令是听的直叹气。

    这故事的这个版本得改一下,这年头有牛的可不算穷人。

    王榆晚他家这么大的家业也才三头牛。

    整个黄渠村一百多户都找不到一头牛,往上数一代也是如此。

    见这人狐疑地望着自已,余令赶紧道:

    “兄台,看书么,钱大学士家借来的,你看这本书的上面有他的作序,还有私印,我可以借你看一会!”

    这位学子闻言脸色稍霁,轻声道:

    “余兄台,敢为你这是第一次考么?”

    “是的,第一次!”

    “来,我与你互结作保!”

    余令最懂借坡下驴,闻言大方道:

    “来,书给你看,记得别舔手指翻书啊,钱大学士最不喜欢这些!”

    “好嘞!”

    这不是余令在瞎说,而是凉凉居士真的很讨厌这个行为。

    他这类的文人翻书不用口水舔一下手指。

    他看书翻页用的是“书拨”,还是玉做的,他的那个书拨还是从隋朝的古物。

    这玩意,它不仅用于翻书,还可以作为书签或镇尺使用!

    除了玉制书拨,金银铜翡翠都有。

    看什么书,用什么书拨他都记录的,因为这个书拨也是书签。

    查资料的时候,他对照记录去找书拨就可以了。

    不光钱谦益,很多文人看书都有书拨,有的是当书签,有的是当镇尺。

    实际上,大文豪根本就不舔手指来翻书。

    也不是说书人讲宋朝王安石看书入神,翻书太多,手指沾染了油墨把嘴唇染黑。

    只能说,写这个王安石认真读书故事的这位作者家境和学问一般。

    他都不知道大文豪读书会有这么多门道。

    余令其实也不知道,余令开始也是舔的。

    因为没有页码数字的确不方便,书本不隔断,密密麻麻,越是古老的书越难找,也越是不好翻阅。

    后来为了方便,余令看过的书都会在书角写上页数。

    余令以为自已很聪明,只有去了钱家余令才看到“天宫的一角”。

    人家的一个书拨竟然是隋朝的。

    “天啊,真是钱大人的书!”

    这一声叫唤,吸引了不少的学子过来看热闹。

    余令信心大增,忍不住喃喃道:“早知道这么简单,前面也就不用跑断腿了!”

    “余兄台说什么?”

    “哦哦,我是说你刚才怎么问我是不是第一次考?”

    “考试需要个好兆头,我们这些学子互保自然要和第一次考的一起,这叫好彩头,也叫一举中第!”

    “落榜的?”

    “霉运,我们不沾!”

    余令懂了,这应该就是鄙视链了,那些经常落榜的学子不是很受这些头一次考的考生待见。

    他们认为他们落榜不是实力不行,是身上带着霉运。

    一脸郁闷之色的姜云安也来到了贡院这边。

    他郁闷是因为他觉得家里人的安排是多余的,去见那个刘大人。

    结果在大门前站了半天都没能进去。

    拿了那么多礼物,大门进不去,像猴一样被人指指点点看了大半天。

    姜云安觉得真是多余。

    科举考试靠的是真才实学,自已觉得自已行,为什么偏偏要去做这些虚头巴脑的。

    今日也是,被家里人逼着来这贡院。

    他来这里不是为了什么互保,他的互保什么家人早就弄好了。

    他来这里是为了让大家认识他姜云安。

    他姜云安也顺便认识这些要考试的人。

    这个非常重要,要是认识的人考上了,彼此之间就有了情谊,俗称年兄年弟。

    认识了,之后大家在仕途上可以互相提携,是一种非常重要关系。

    这个

    "关系

    "不亚于同乡之谊,且可以一代一代传下去。

    那时候这个关系就是年叔年丈。

    姜云安一来,他立刻就成了这里的耀眼人物,大家纷纷前去拜会。

    余令觉得有意思,也跟着大家一起去拜会。

    “我认识你!”

    余令拱手后笑道:“我也认识你,多亏了你的推荐,那古琴很好,我妹妹很喜欢,如今是爱不释手!”

    姜云安笑了,扭头对身边的仆役说道:

    “去,把我的名刺给余同窗一份!”

    说罢,他扭头对余令道:“今后若是得空,可拿着名刺来我府上,你我可亲近亲近!”

    在众人羡慕的眼神中,余令接过名刺,毫不在意的打量了几眼后笑道:

    “荣幸之至!”

    余令毫不在意的样子让姜云安不喜的皱起了眉头。

    他觉得这个余同窗傲气的不行。

    他姓余没错,他还以为他是东厂的千户余令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