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08章 蛮夷是不是人

作品:《崇祯重振大明

    朝鲜有两三成的人拥有大明公民身份,这是一个遗留问题。

    去年朱由检为了鼓励朝鲜抗虏、搜集粮食坚壁清野,特意允许朝鲜人捐纳大明公民身份——

    只需要二百石大米或一百两银子,就能成为大明公民,而且还许诺世代传下去。

    这在当时没有什么问题,毕竟那时的大明要拉拢一切力量牵制建虏,甚至把元世祖都重新请回帝王庙内。

    朱由检那时想的,就是尽一切可能避免己巳之变,把建虏的力量引到别处去。

    这个策略也收到了成效,朝鲜、蒙古两方,至少拖住了建虏一年精力。

    利用这一年的时间,朱由检完成了京营改革,把新式火铳推行下去。

    然后满桂在草原上的一战,让朱由检认识到大明消灭建虏只是时间问题。

    他的精力也转向对天下秩序的构建,之前仓促采用的措施,问题凸显了出来。

    元世祖是否迁出帝王庙已经让朱由检险些丢面子,朝鲜的大明公民身份,更是和如今推行的教化政策相悖。

    庄廷臣道:

    “朝鲜捐纳大明公民身份的人,粗略统计有二百多万人。”

    “大部分两班和中人,都捐纳了这个身份。”

    “按陛下前些日子定的政策,海外大明公民至少需要通过丁等考试,下一代才能继续成为公民。”

    “但是当时朝廷却向朝鲜人许诺,可以世代拥有大明公民身份。”

    “臣以为须对他们教化,让他们完全转变成华人。”

    明着没指责这其中的矛盾,其实却还是为先前的政策擦屁股。

    打算世代教化,兑现当初承诺的大明公民身份。

    不过这个办法,不治标也不治本。

    因为按照正在制定的礼法,朝廷对所有大明公民都是一视同仁的。即使在海外居住,也是侨居在外的华人。

    国会设立的华侨委员会,就是专门针对这些人的。那些朝鲜人拥有大明公民身份,就要让他们选举代表,参加大明国会。

    朝鲜王室是否愿意且不说,这么多的人口,在国会定然占有一席之地。大明国会的议员,可不见得会接纳他们。

    朱由检想想就觉得头疼,觉得拍脑门的决策实在要不得。当时临时使用的政策,谁想到后续遗留下这么大的问题。

    黄立极为君分忧道:

    “陛下设有外籍公士,享有选举和被选举权之外的一切权力。”

    “不如将朝鲜捐纳的公民定为外籍公民,不给他们选举的权力。”

    “想来那些人对这些也不懂,悄悄加上就是。”

    这种馊主意,朱由检当然不采取,摇头道:

    “朝廷重制礼乐,最重要的就是立信。”

    “哪能为了这点小事,消耗朝廷的信誉。”

    “这二百多万公民朕认了,按照庄卿所说,好好教化他们。”

    定下这个政策,朱由检道:

    “如果朝鲜以汉语为官方语言、有一半以上的人说汉话用汉语,那就定为汉语区。”

    “朕发一道诏书,特许在朝鲜汉语区的大明公民,不需要考试即可世代拥有大明公民身份。”

    “但是普通公民只有选举权,想要拥有被选举权成为国会议员,需要拥有公士以上身份。”

    “海外的公士必须通过丙等考试才能入籍,拥有被选举的权力。否则就以外籍公士对待,享有有限的权利。”

    “黄卿你来拟诏,不要和之前定下的教化政策相违背。”

    这个措施,几乎是把朝鲜当做大明本土对待,把朝鲜的大明公民也当作了汉人——

    此前只有汉语区的汉人,后代才能天然拥有大明公民身份。

    如今则加上了朝鲜、那些先前捐纳公民的人。

    黄立极、庄廷臣都感觉有些不妥,但他们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

    毕竟皇帝和朝廷的信誉重要,总不能推翻之前的措施言而无信。

    他们也只能期望朝鲜脱夷入华能做好,把这个政策作为对首个半华之国的优待。

    提到半华之国,朱由检为了显示它的尊贵、吸引其他外夷脱夷入华,下令道:

    “对待半华之国,不能以蛮夷视之。”

    “要按中国之礼,把他们视为文明人,不用夷狄等蔑称。”

    “其他三星、四星国家同样,同样不要完全以蛮夷视之。”

    “要按和平共处三项原则,与之和平共处、互相尊重、互惠互利。”

    这是外交政策的重大转变,意味着大明不再把所有的外人都视为夷狄、承认他们是人——

    这个问题说起来有些可笑,但是在后世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里,“中国人是不是人”,同样是一个大问题。

    大明以前也自诩天朝上国,平等地蔑视一切外夷。

    如今承认一些外夷有文明,堪称一大转变。

    庄廷臣道:

    “陛下,戎狄人面兽心,这是唐太宗所言。”

    “苏轼《王者不治夷狄论》曰:夷狄不可以中国之治治也,譬若禽兽然,求其大治,必至于大乱。”

    “五胡乱华、安史之乱的教训,必须引以为鉴。”

    “不可对蛮夷用中国之礼!”

    黄立极同样劝谏,不认为蛮夷有文明,用中国之礼对待。

    但是朱由检却知道,西方文明已经通过大航海和殖民完成初步的物质积累,科学技术也处于爆发的前夜,即将由牛顿开启,迈入下一个阶段。

    如果仍旧把他们蔑视为蛮夷,这不但不实事求是,还会带来很多大问题。未来因此和泰西国家产生冲突,实在是不划算。

    而且最重要的是,朱由检希望大明的士大夫放下架子,积极吸收其他的文明的有益部分。如果把其他国家都视为蛮夷,必然会影响这一点。

    所以他坚持道:

    “三星、四星国家,已经拥有文明。”

    “大明如今说起来也不过是四星,必须正视他们。”

    “这件事交给外交部,让曹思诚派遣使者,和一切愿意与大明和平相处的国家,签订和平条约,承认他们是文明之国、礼仪之邦。”

    “不愿意签的、或者签了之后违反的,那就视为蛮夷,不承认其为文明国家。”

    “例如荷兰,如果敢违反条约再次进犯大明、劫掠大明商船,那就继续开战,把荷兰完全赶出去。”

    “朕希望大明与荷兰开战的时候,没有其他国家干扰。”

    “一定不能让泰西的国家,联合与大明为敌。”

    用这个具体的例子,说明自己要承认他们是文明国家、签订和平条约的原因。

    黄立极、庄廷臣听到这番话,情绪慢慢稳定下来。知道皇帝还是那个态度,一切以实用为先。

    之前把元世祖请回帝王庙、给朝鲜人大明公民身份都是如此,如今不过是合纵连横,分化泰西外夷。

    黄立极琢磨着这件事情,说道:

    “臣以为对待一般的三星、四星国家,只需要签订和平条约即可。”

    “只有和大明结盟的国家,才能用中国之礼对待。”

    “对这些盟国,也要让他们承认以大明为尊,允许大明公民侨居、承认双重国籍、允许有双重国籍的人做官。”

    庄廷臣听着这个折中言论,同样表示赞同。

    文官出身的他不是好战分子,当然愿意和其他国家签和约。

    对于盟友用中国之礼对待,也是应有之义。

    否则连横的时候,很难找到愿意侍奉大明的外夷。

    朱由检见他们都是这个态度,只能点头认可。暂时只承认盟友是文明国家,对其他外国和平相待。

    至于敌国,那就要重拳出击了,首先不承认他们是文明人:

    “与大明为敌的国家和势力,尽皆视为蛮夷。”

    “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

    “对他们不要想着用德行感化,要用蛮夷的方式,首先展示威严。”

    这是大明对待外夷时,经常犯的错误。

    很多人心里蔑视外夷,但是在具体动作上,却又妄想用德行感化他们。

    大明对待女真人、李成梁对待努尔哈赤,就犯了这个错误——

    忘记了努尔哈赤等女真人作为蛮夷,根本就不怀德。

    所以朱由检明确要求,对待蛮夷就用蛮夷的方式,先打服了再说,让他们知道大明天威。

    黄立极、庄廷臣听到这番话,又是一阵不适。

    他们觉得皇帝对待外夷,实在是很矛盾:

    对有些蛮夷太过宽待、对另一些却太过强势。

    这种态度,实在让臣子很难办。

    却不知在朱由检看来,传统的对待蛮夷办法,才是精神分裂:

    很多士大夫心里蔑视蛮夷为禽兽,却又妄想用德行感化他们。

    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典型案例。

    这或许能让一些蛮夷被感化,但留下来更多的是教训,根本就不可取。

    所以他对待其他国家的态度,就是实用主义:

    对大明有用的就优待点,承认他们是文明人。

    心向大明的同样要优待,培养精神华人,逐步教化他们。

    敌对的则完全视为蛮夷,用蛮夷的方式对待他们。

    为了让理藩院知道如何对待其他国家,朱由检让理藩院派遣使臣,为各个国家和势力评定星级。

    首先评级的自然是朝鲜,按照朝鲜的实力,定下三星国家的条件。

    冒辟疆就被安插入使团,前往朝鲜调查情况,摸索如何用夏变夷、把朝鲜转变为半华之国。

    朝鲜世子李汪,对此很是支持。专门写了一封信把冒辟疆举荐给朝鲜国王,同时说明半华之国的意义——

    对于朝鲜来说,这绝对是大事,意味着他们将从夷狄禽兽,真正转变为一个人。

    ——

    英国公府,张维贤得知理藩院的动作,对此很是关心。

    他对朝鲜是否是半华之国不敢兴趣,担心的是朝鲜脱夷入华后,会不会给安南带来改变。

    毕竟相比朝鲜,安南的汉化程度犹有过之。永乐年间的时候,交趾还曾是大明的一个省。

    如果安南的人来到朝廷请求,同样有可能被认定为半华半夷。

    那样英国公府在交趾的开藩,将会有很大变数。

    想到这里,他向儿子说道:

    “你去仔细查查,朝廷的文书近期有没有提到安南。”

    张之极不知父亲要做什么,疑惑道:

    “查安南做什么?”

    “难道父亲这就打算开藩?”

    眼前猛然一亮,心中很是兴奋。

    显然,他对开藩现在已经很热衷,想让家族拥有一块封地。

    张维贤有些无语地看着他,再次警告道:

    “开藩的事,完全有世泽负责,你不要随意插手。”

    “现在世泽已经在广东练了一万兵,就算只有满桂东平军的一半战力,也能把安南北部打下来。”

    “你不要给他添乱,拖了他的后腿。”

    张之极没料到自己在父亲心中的形象如此不堪,在这件事上一再警告自己。

    他心中很是不悦,但是看着父亲严肃的神色,只能答应下来。

    张维贤在他做出保证后,声音有些虚弱地道:

    “别怪爹爹严苛,这是为了张家。”

    “京城需要人主持,藩国同样也需要人。”

    “连皇上都对外地的事情不随意插手,更何况是你?”

    “英国公藩国的事情,一切由世泽主持。”

    张之极听着这番话,心里才有些服气。

    他对当今皇帝是很佩服的,觉得能称为明见万里的明君。

    但是就连这样的君主,对南北直隶之外的地方事务都大多不插手。更何况自己中人之姿,对藩国的情况完全两眼一抹黑。

    看着父亲虚弱的神色,想着父亲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离世,他有些动情地道:

    “爹爹好生歇息,外面的事情自有儿子打理。”

    “只要爹爹安好,外面什么风波,都影响不到咱们。”

    这话有些见识,张维贤点了点头。

    身为当今皇帝认定的登极功臣,只要他在一天,张家的威严就没有人敢挑衅。

    就连皇帝对他,也是极为尊重。涉及安南的事情,必然和英国公府商议。

    不过越是这样,张维贤就越谨慎。

    如果不是感觉时日无多,他不会如此激进:

    『无论如何,开藩的事要在我离世前定下来。』

    『没有了我,英国公府不一定能保住膏腴之地。』

    『说到底张家还是臣子,敌不过皇亲国戚!』

    在开藩越来越热门的现在,张维贤很担心有宗室藩王看上安南,和英国公府争夺封地。

    所以他打算加快动作,推动英国公府开藩。(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