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85章 大明礼法公约总则

作品:《崇祯重振大明

    第785章大明礼法公约总则

    “掣签选举法?”

    “这种办法能行吗?”

    看到刘理顺和张溥的奏疏,朱由检琢磨道。

    虽然他对票选不满意,想过用抽签代替票选。但是这种选举议员的办法后世没有国家大规模采用,他的心里自然有所疑虑。

    所以思量之后,他把这份奏疏在内参刊登。然后召集大臣,召开有关国会筹办的会议。

    徐光启在前段时间奉命写了有关掣签和票选的文章后,对掣签选举很赞同,率先出言上奏道:

    “臣听景教会的神甫提到,泰西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议员和官员,就是用抽签和票选产生。”

    “威尼斯是先抽签、后票选,佛罗伦萨是先票选、后抽签。”

    “此二国已实行数百年,一直延续至今。”

    “臣以为大明的选举,可以借鉴二国。”

    将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制度详细介绍了一下。

    前来大明的传教士,显然对这两个国家很了解。毕竟教廷所在,就离二国不远。

    群臣听到泰西竟然有两个国家早已实践掣签和票选,甚至更古老的雅典、罗马也曾使用抽签。对于泰西的了解更深一层,不再把他们当成普通外夷对待。

    对于徐光启的以西补儒、吸收西方有益的部分融入儒家,杨景辰、成基命等和传教士有往来的也很赞同。认为可以把有益的部分,融入大明的重制礼乐。

    但是也有人对此很反对,不认为泰西夷人的制度,能够用在大明。

    左都御史王在晋道:

    “大明地域广阔,威尼斯、佛罗伦萨不过二城邦,制度有何借鉴?”

    “若要掣签选举议员,用吏部的掣签法就行了,何必去学夷人?”

    其他不喜欢西学的臣子,也纷纷群起攻击。认为大明自有国情,不需学习外夷。

    朱由检听着他们的话,眉头微微皱起。

    好在不用他下场,礼部尚书成基命就出言反驳道:

    “威尼斯、佛罗伦萨的制度,自然不适合用于整个大明。”

    “但是他们对掣签和票选的实践,却是可堪借鉴。”

    “香山澳、香江岛两个自贸区都有很多外夷,臣以为可在三地,试行掣签和票选。”

    杨景辰也出言赞同,认为可以尝试。

    他和很多福建的士人,都和艾儒略等传教士有交往。成基命作为叶向高的弟子,对传教士也很有好感。

    两人虽然分属阉党和东林,但是在这点上是有共同语言的。在他们的支持之下,很多官员同样认为可以试行掣签。

    朱由检听着他们的讨论,目光又看向刘宗周。

    重制礼乐是刘宗周主持的,他也是国会筹办处的主任。无论采用什么办法,都需要他的同意。

    刘宗周看过刘理顺的奏疏,而且还收到了刘理顺的来信。他虽然坚持儒家正统,却不是食古不化之人。建议道:

    “古之国人大会,能够把都城的所有国人聚起来。”

    “如今大明的国人众多,必须实行代议。”

    “臣以为无论掣签还是票选皆可使用,只要能够代表民意。”

    他的这个态度亮出后,朱由检就再无疑虑了,下令道:

    “既是刘理顺的提议,那就在苏松新区试行。”

    “香山澳、香江岛和满剌加,可以仿照泰西城邦的制度试行一下。”

    “如果效果良好,那就总结出办法向其他地方推广,在府和省试行。”

    “若是能用掣签快速选出府议员、省议员,国会的建立就会大大加快。”

    “朕期望那一天早日到来,君臣民共治天下。”

    这个表态,自然让在场的臣子很是欣喜。

    当今皇帝别的不说,对臣子、对士人那是真的尊重,就连君臣议事,都能坐下谈论。

    对民众也一直放在心上,堪称一位仁君。

    刘宗周之所以愿意帮助皇帝,就是因为他认为皇帝在践行仁义之道,得了尧舜和孔孟的真意。

    尤其是“君臣民共治天下”这句话,在杨景辰提出之后,如今正式被皇帝确认。

    这代表着臣子在重制礼乐中,找到了自己的地位。

    提出这点的杨景辰,在官员中的声望陡升,很多人不再把他视为阉党和幸进。

    或许是知道杨景辰对自己的威胁,首辅韩爌忽然道:

    “陛下制定《大明礼法公约》,就是与臣民约定,立下共治天下的办法。”

    “臣以为‘君臣民共治天下’这一条,应写入礼法公约。”

    这个提议,让官员们很是欣喜。他们认为韩爌不愧是首辅,敢当着皇帝的面提出来。

    如果这句话被写入礼法公约,以后皇帝想否认都否认不了。大明的臣子也能凭借这一条,获得和皇帝共治天下的权力。

    朱由检当然明白这一点,知道这是改变立国根基的大事情。所以他虽然不反对这一点,却必须保证自己的权力。

    所以他斟酌之后,说道:

    “《大明礼法公约》制定,需要有个总则,把一些原则性的内容定下来。”

    “朕看君臣民共治天下这一点,就可以写入总则。”

    “在总则之中,确定君主、臣子和公民的权力。”

    这显然是他的奇思妙想,仿照的是后世宪法的序言。

    群臣一时跟不上,只能听着皇帝道:

    “总则之中,首先要确定大明的性质,确定天子的地位。”

    “朕以为可以这样写:”

    “大明由太祖驱逐胡虏开创、成祖靖难奠定,皇位由其男性子孙继承之,遵循《大明继承礼法》。”

    “不知这一句话,众卿以为如何?”

    群臣揣摩着这句话,知道这是皇帝提出的条件。

    既然要君臣民共治天下,那么自然要确定君主的权力。

    大明皇帝的权力来源是什么?当然是祖上传下来的。所以皇帝确定的总则第一句话,就是确定太祖朱元璋有开国之功、成祖朱棣有靖难伟绩,所以他们的子孙能够继承大明皇位,获得治理天下的权力。

    群臣中有对太祖、成祖不满的,但是对于这句话,却普遍不敢反驳。因为反对这句话,那就是质疑大明皇帝的合法性,是要掉脑袋的大问题。

    而且他们对皇帝表态遵循《大明继承礼法》这一点,普遍非常赞成。认为这一句话,确实应该写入《大明礼法公约》。

    然后,朱由检才在斟酌之后,继续道:

    “大明皇帝与臣民共治天下,依照礼法治国,约定《大明礼法公约》。”

    “并依《大明分封礼法》,为臣民册封爵位、分封领地。”

    “君臣民共治天下。”

    加起来短短的三句话,就把三大礼法纳入,并且把君臣民共治天下这一点,写入礼法之中。明确《大明礼法公约》的性质,是皇帝与臣民约定。

    群臣对于这一点已经不能说是满意,简直就是狂喜了。

    当今皇帝的这个表态,让他们感觉自己,也成了大明的主人。

    他们齐声称颂,为大明有这样的明君而欢喜。

    甚至还有人道:

    “臣以为大明不但由太祖开创、成祖奠定,还有陛下重制礼乐。”

    “应当把这点写入总则,确定以后的皇帝,必须由陛下的子孙继承。”

    “如此方能彰显陛下的功绩、断绝宗藩异心。”

    这番话语,是把当今皇帝和太祖、成祖并论,并且要把大明的帝系,彻底留在当今皇帝这一脉。

    群臣对此是赞同的,因为他们对太祖、成祖的观感实在称不上好。认为与其推崇二祖,还不如推崇当今皇帝。

    而且以当今皇帝这几年生下的众多子女来看,帝系也没有转移的可能,还不如尽早定下来。

    他们对此纷纷附和,认为皇帝有直追二祖的功绩,应该写入礼法公约。

    朱由检听到他们的话语,简直有些受宠若惊了。因为他从来没想过,自己现在的功绩能和太祖、成祖相提并论。

    为了避免成为笑话,他坚决拒绝道:

    “朕刚登极三年,内忧外患都未平定,有什么资格和太祖、成祖相比呢?”

    “众卿不必多言,若是朕的功绩足够,后人自然会把朕写入礼法内。”

    “若是功绩不够,现在写进去也会被移出来。”

    拒绝了这些臣子的提议,认为自己还不配。

    群臣见皇帝如此冷静,有的暗暗钦佩。

    更多的则是叹息,因为他们确实想把当今皇帝写入礼法内。

    那样以后的皇帝就会都属于当今皇帝的子孙,他们可以拿着祖制的名义,逼迫以后的皇帝遵守礼法公约。

    可惜皇帝没答应,认为功绩还差得远。

    这让一些大臣更坚定了建功立业的心思,希望和当今皇帝一起建立功绩,把重新制定的礼乐,完全传承下去。

    大明君臣在其乐融融中,结束了这次会议。

    ——

    会后,朱由检特意留下了刘宗周,向他道:

    “若是掣签选举法试行成功,那么府议会、省议会,很快就能建起来。”

    “省议会成立之后,国会的成立也就迫在眉睫。”

    “不知先生筹办到了哪一步,能不能及时建立国会?”

    刘宗周看着皇帝,慢吞吞地说道:

    “陛下先前决定二十年建成国会,如今又为何如此急切?”

    “臣以为国会之设,应当按部就班,按照定下的计划来。”

    “若是操之过急,恐会适得其反。”

    这是他的态度,认为国会重要,却更不能急。

    万一急中出错,那就适得其反。

    还不如按照之前的计划,一年一年推进。

    朱由检听着他的表态,再对比一众大臣急着建立国会分享权力的态度,知道刘宗周确实是一位堪当重任的大臣。国会交给他筹办,自己能够放心。

    所以他向刘宗周仔细解释道:

    “完整的国会,可以按部就班筹办。”

    “但是国会的一些机构,可以在完善后迅速运转起来。”

    “例如金融委员会,现在就可以推选熟悉金融的候选人,用掣签法选出金储会委员。”

    “民间金融活动,也需要他们监督,避免民众的财产被钱庄、银行侵吞。”

    这是加强国会影响力的举措,也是为了向民众表明共治天下的诚意。

    刘宗周虽然对金融不是很懂,却还是十分赞同。想着刘理顺提出的办法,他说道:

    “可以让金融协会和金融委员会对接,先从他们中选出临时的金融委员。”

    “还有国会的一个职责是商议赋税和徭役,臣以为应当据此,再成立两个委员会。”

    朱由检点头赞许,说道:

    “国会要确定税率,还要审核户部的预算和决算,没有经济知识可不行。”

    “成立经济委员会,从财经委致仕官员中,选择一些人先加入里面。”

    “徭役的事情,可成立公民委员会。确定公民的服役时间,以及公民资格认定、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权力。”

    说着,他又想起了一件事,说道:

    “公民委员会下,还应成立教化委员会,负责把民众教化为合格的公民,尤其是入籍的异族人。”

    “国会或许还需要成立民族委员会、宗教委员会,专门负责民族和宗教的问题,留一些议员名额给他们。”

    “如果大明公民侨居别的国家,也应该给他们留出议员名额。可以成立华侨委员会、外事委员会,负责对外工作。”

    “这样全部加起来,一共有多少个委员会?”

    刘宗周算了一下,说道:

    “先前已经设立礼法委员会、道德委员会、监督委员会,还有负责农工商的农业委员会、工业委员会、商业委员会,以及金融委员会。”

    “如今又设立经济委员会负责赋税和预算决算、公民委员会负责徭役。再加上民族委员会、宗教委员会、华侨委员会、外事委员会,一共十三个委员会。”

    “臣以为教化委员会不应在公民委员会之下,应当和这些委员会并列,和礼部对接,负责教育风化。”

    朱由检点头认可,又觉得十四个委员会不好听,想了一会儿说道:

    “最后再加上资源委员会,负责资源开发、以及环境保护等工作。”

    “无论是土地还是山川,都是老祖宗留给咱们的。咱们既要利用好,也应该留给子孙。”

    “设个资源委员会,让所有公民受益。”

    确定国会下属,暂设十五个专门委员会。

    这些委员会都要陆续开展工作,让民众看到属于他们的权力。也让官员适应,习惯国会议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