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88章 三级动员体系

作品:《崇祯重振大明

    就在文官忙着制定《朝会法》时,京城的卫所改制,情况也基本明朗了。

    各卫世官已经完成掉换,军户按就近原则分配给驻扎当地的卫所。祖上军功也在计算中,按授予的世袭军士级别分配土地。

    袁可立代表枢密院上奏道:

    “京城八十八卫,除了亲军三十六卫之外,五城兵马司下辖的十五卫,已经完成整编。”

    “这十五卫尽皆被编成简编卫,有一百三十五名世官、五百世袭军士。”

    “初步估算三环内军民户数量约有八万户,按照十丁抽一、大约是四户出一丁,能征召两万士兵服役。”

    “加上十五个简编卫每卫会出一些军官和军士服役,神枢营的兵力,可常年维持在两万多人。”

    这个数字,已经达到朱由检的预期。

    因为他对神枢营的规划,就是维持两三万兵力,以服役三年的义务兵为主。

    义务兵在完成服役期限后,愿意继续当兵、且能提升为军士的,可以转为职业兵,进入神机营等军队服役。

    神机营将以职业军士为主,和被选拔出来的世袭军士和军官一起,作为京营的主要战力。因为职业兵需要发放饷银,朱由检只打算维持两三万兵力做主力。

    再加上五军营从各地征召、轮流进京戍卫的五万士兵,整个京营禁军,兵力维持在十万人。

    在听到袁可立的汇报后,朱由检很是欣喜地道:

    “能够完成城内卫所改制,枢密院功不可没。”

    “待到京城卫所改制完成,枢密院所有参与卫所改制的官吏都要记功,让兵部功勋司稽查功勋。”

    功勋司这个机构,是枢密院从兵部拆分出去后,兵部新组建的机构,和武选司、兵役司、宣教司一起,组成新的兵部四司。加上总务司的话,就是兵部五司。

    其中,武选司的功赏职责被拆出。仿照吏部的考功司、稽勋司,组建了专门负责武官和文职军官的功勋司。

    军功记录查验、军官授勋授衔,都由功勋司负责。

    武选司则负责实际职位选授,以及卫所世官、土司土官袭替。

    枢密院文职军官的功劳如何记,是由兵部功勋司负责的。

    朱由检为了鼓励文官当文职军官,决定为所有参与京城卫所改制的官吏授勋——

    他要让文官认识到,当文职军官是当前官场的一条捷径,能够更快立功,提拔到更高品级。

    而且卫所改制这件事,在朱由检看来不亚于一场大战。改革是否成功,关系到大明的军事根基。

    袁可立等枢密院官员听到皇帝要给他们记功后,顿时齐声谢恩。

    朱由检又有些好奇地问道:

    “之前估算十丁抽一不是不够吗?”

    “怎么现在又能征两万兵?”

    袁可立闻言回道:

    “之前臣是城中户口约有三成军民户估算。”

    “实际调查之后,臣等发现祖上曾是军户的要更多些。城中十四万户,约有六七万户能够划入军民户。”

    “再加上租种官田的民户同样纳入军民户,三环内军民户的数量,现在估算能达到八万户,甚至更多一些。”

    “神枢营从这些军民户中,每年能征召到六七千人服役。”

    朱由检闻言点头,对这个问题解决很是欣喜。又计算道:

    “每年七千人,按二十年计算,就能训练出十四万预备役。”

    “京城有十万禁军,再加上十四万预备役,城防当是无忧了!”

    这其实才是他从军民户征兵的最大目的,让京城的丁壮尽量接受军事训练,成为合格的预备役。

    这样纵然朝廷将来不会征召他们去外地打仗,京城遇到危险时,却能让他们守城。

    各种城防工事,也是这样安排。确保京城不会一下子被攻破,能等到勤王军队。

    对此非常关心的朱由检,又问袁可立道:

    “枢密院有没有统计过京城的常备兵力多少?有多少兵力能被第一时间动员起来?”

    “民兵预备役总数又有多少,能帮助守城的丁壮又有多少?”

    “遇到最极端的情况,能够动员多少人守城?”

    “能守多长时间,等来勤王大军?”

    这么多的问题,枢密院当然不能都顾到,但是一些基本的数据,袁可立还是清楚的。

    他在思索之后回道:

    “京城的常备兵力,大概有京营禁军十万人,陛下内廷的御营一万多人。”

    “改名为鹰扬军的巡捕营,同样一万多人。”

    “这些加起来有十二万多人,再加上城内二十七卫的守卫队,按三百名估算,兵力约有八千人。”

    “加起来一共十三万人。”

    这就是京城的常备兵力,能够随时投入作战的力量。

    这十三万兵力全部满员的话,京城基本不可能被攻陷。

    很多枢密院官员也认为这个兵力已经足够了,但是皇帝的问题还得回,袁可立继续道:

    “京城二十七卫,皆能第一时间动员。按每卫135名世官、500军士计算,能动员17145人,从原本的八千兵力翻倍。”

    “如果把退役六年内的士兵重新征召服役,能够再动员四万人。”

    “这样加起来的话,就增加了五万大军。”

    这个兵力,在袁可立看来已经足够。

    不过朱由检还有些不满,因为他觉得更极端的条件没有考虑进去。

    见识过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那种城市攻防战的他,认为必须要全民皆兵,才能应对工业时代的战事。

    所以他下令道:

    “预备役要分级,按不同的情况征召。”

    “所有属于卫所的预备役,还有退役六年以内的预备役,都划作一类预备役,每年的徭役时间都用于军事训练。”

    “这些人平时出远门要向民兵队报备,守备区每月统计,确保在发生战争时,有足够的预备役改服现役。”

    “一级动员令下,一类预备役要立刻入伍服役。”

    “二类预备役同样要开始训练,准备改服现役。”

    “三十五岁以内的退役士兵、还有取得训练合格证的民兵,都编入二类预备役。”

    “二级动员令一下,这些人就改服现役。”

    这个措施,无疑能征召更多士兵。

    袁可立虽然觉得京城不至于需要动员预备役,但是做好准备也没什么坏事。

    他在思索之后,说道:

    “民兵是从服兵役的民户中挑选,取得训练合格证的民兵编入二类预备役,就需要在二级动员时入伍。”

    “其他民兵却不编入,臣担心这样会让民兵丧失训练动力,都不愿取得合格证。”

    “不如在一级动员时同时动员未取得合格证的民兵,征召他们做民夫,帮忙运送物资。”

    “这样民兵为了不被第一时间动员,自然会积极训练,取得训练合格证。”

    朱由检点头颔许,说道:

    “确实可以让民兵做民夫,在守城时辅助。”

    “一级、二级动员只动员民兵预备役,三级动员则动员所有丁壮,甚至把壮妇编为民夫、老弱生产物资。”

    “三级动员将是全民动员,动用所有的人力和资源投入战争。”

    “朕不希望发生战争扰乱民众生活,但是更不想发生贵阳那样的惨剧。”

    “今后所有的城池,都要由守备区制定三级动员体系。确保在遇到战争时,能够人尽其能、物尽其用,尽一切努力争取战争胜利。”

    群臣闻听此言,才明白皇帝为何要制定三级动员体制。

    实在是贵阳保卫战太惨了,城中十万军民,被围十月之后,最后仅存千余人。

    从西南升到朝廷、曾任贵州巡抚的朱燮元,更是出言说道:

    “奢安寇乱之后,贵阳里井萧条。臣在崇祯元年察之,贵阳民不及五百家,山谷悉苗仲。”

    “若是遇到战事,确需全民动员。”

    “臣以为三级动员体系,当在全国推行。”

    群臣纷纷附议,认为应该在京城建立三级动员体系,再在全国、尤其是边疆地区推行。

    朱由检更是让朱燮元写一篇贵阳保卫战的文章,告诉所有人战争的残酷。只有积极支持动员,才能更好地活下去。

    朱燮元接下这个任务后,又提到了一件事,那就是李橒的金盆案,他说道:

    “李橒金盆一事,刑部、都察院已派人勘明,又经臣再勘,纯属子虚乌有。”

    “臣请以贵阳之功封赏李橒,如此干才应当起复。”

    朱由检对金盆案是很重视的,没有听朱燮元的一面之词。说道:

    “金盆一事是否存在,应当由三法司查明。”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让贵阳军民满意。”

    朱燮元闻言说道:

    “臣去贵阳赴任时,乡绅士民马文卿等、及通省将士章有功等,皆为李橒鸣冤。”

    “此事人尽皆知,贵阳军民皆以李橒为冤。”

    这顿时改变了朱由检心中的倾向,对大明官员操守不抱什么信心的他,本来是倾向于金盆案为真的。

    但是贵阳残存军民都认为李橒是冤枉的,朝廷如果不理会,那就是在冤枉功臣。

    再加上贵阳军民对于李橒没恶感,封赏他不会引来军民反对,所以朱由检当即道:

    “召李橒进京,让他申报财产上疏自辩,由三法司为此案做定论。”

    “如果查明确实冤枉,就为李橒叙功,为其册封爵位。”

    贵阳保卫战的功绩,是足以和朱燮元守成都媲美的。解围贵阳战死的王三善都被册封了世袭千户,李橒至少也能获得这个等级的世官。

    朱燮元当然能听出皇帝的意思,代李橒向皇帝谢恩。打算写信让李橒进京,不能不明不白地承受污名,让西南将士的功绩蒙尘。

    朱由检在这个插曲之后,继续完善动员体制,向群臣道:

    “每一类预备役人员有多少、战时如何征调、需要多少军械和粮食,都要做好准备。”

    “京城的武库中,要储备能供全民皆兵的武器,粮食也至少要能满足全城人三月所需,确保能守到勤王大军前来。”

    “如果时间足够、没有被全城包围的话,还要在遇到战争时尽快从通州仓运粮,满足全城人一年所需。”

    “京城的防守也不止靠城内,周边的守备区、兵备道,都要做好全民动员的准备,在京城被围困时解围。”

    可以说,这才是朱由检改革军制的最终目的,让大明拥有打全民战争的潜力。

    今后战争将不再是卫所和士兵的事情,而是所有人都有责任。

    枢密院官员对此议论纷纷,感觉这样大明的军事潜力是强了,但是民众对于兵役,估计会很抵制。

    卫所制下,大明的民众并没有服兵役的责任。最多是作为民夫运粮,或者一部分人应募从军。

    现在所有人都有责任服兵役,可想而知会引起多大反对。

    对此,朱由检道:

    “周朝国人能够参政议政,也都有服役责任。”

    “大明的国人也必须服役,否则就取消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及担任官吏等权利,甚至剥夺大明公民身份。”

    “这点将来要写入礼法,规定每一个大明公民都不能拒绝纳税和服役。”

    这是朱由检在准备制定《大明礼法公约》时就决定的,既然要和万民共天下,万民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纳税和服役,就是公民的两大义务。拒不履行这两个义务的,不配称为大明的公民。甚至有可能取消公民的身份变成允许在大明长期居住的居民,就像周朝的国人变成野人。

    这件事情,朱由检之前就提过,只是当时的反对声音比较大,他也没有坚持,没把这件事定下来。

    如今在卫所制度改革,不得不从军民户甚至民户中征兵后,枢密院很多官员对此不再反对,而是认为民众确实应该有服兵役的责任。

    否则就没有足够的兵源,无法满足边防所需。

    在他们的支持之下,公民服役的事情,渐渐成为朝堂共识,《大明礼法公约》也又拟定了一条:

    大明帝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每一个大明公民的神圣职责。

    大明公民可在大明领土生存和居住,每个大明公民都应维护大明帝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大明公民有服兵役的义务,并有参政议政的权力,可以选举议员代行参政权力。

    具体由《大明律兵律》《大明帝国选举法》规定之。

    兵役征集和三级动员体系,被写入大明兵律。(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