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6章 抓住钱袋子,就好改革了

作品:《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我为太子!

    大唐原本,自然是没有试点这个说法的。

    但李承乾掌权之后,在推行各项改革的时候,往往都会先挑出一块地方试点一下,看看效果如何。

    所以。

    大殿上的文武百官都理解魏叔玉是什么意思。

    “是啊,陛下。”

    “兵制改革并非是小事,所要考虑的方面,可谓是千头万绪,保险起见,不如试点一年,以观后效吧?!”

    “臣附议!”

    “臣等皆附议!”

    一众官员出列行礼,都是赞同魏叔玉的说法。

    但李承乾却是在心中苦笑一声。

    空窗期的时间充其量也就是三年左右,如果试点一年的话,就只剩下两年时间进行改革了。

    两年时间,属实不太够……

    说到底还是有外部威胁在,否则的话,哪里需要如此斤斤计较?!

    “魏大人此话差矣!”

    “兵制改革,岂能和其他方面的改革相提并论?!”

    李厥转投看着魏叔玉,一边摇头,一边继续反驳道:

    “府兵制度是一个整体。”

    “你牵一发就是动全身,试点是根本就不可能的,只能一步步的改革,一步步的试错,一步步的总结经验才行。”

    “相比于盲目试点,这种初步推行的策略,才是最好的!”

    李厥说完后。

    大殿上也有不少人出列支持他。

    其实这个道理,很多人心中都很明白,兵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是不一样的,试点的话不仅耽误时间,恐怕还会引起不必要的动乱。

    相比之下,不如渐进改革!

    魏叔玉被反驳了几轮,也已经不想再继续纠缠了,于是拱了拱手,就退后一步,不再说话。

    而没人阻拦之后。

    李厥也终于可以把自己这段时间以来,跟幕僚和属官们商量出来改革策略讲出来了!

    “儿臣以为,兵制改革首先最重要的,无外乎一个钱字!”

    “府兵们也是人,也有家眷要养活。”

    “所以只要钱财方面顺应大势,改革成功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一切都将会顺理成章的完成!”

    钱财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只要将士们兜里边的钱财比以前多了,那么朝廷想怎么改,就怎么改,谁会闲的蛋疼?嫌自己钱多?!

    李承乾深以为然。

    当年。

    他就是靠着这个法子,收拢了大量的人心,从而一步步走到今日的。

    当将士们午夜醒来之际。

    摸到自己枕头边放在布袋子里边的铜钱时,第一个念头,就是会感叹陛下有德,应当竭尽全力报答!

    “说的有道理。”

    “二郎,展开说说,具体该如何?!”

    “是。”

    李厥行了一礼,随后继续侃侃而谈。

    “如果要对将士们的收入进行改革的话,那么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把将士们的各项收入,给固定下来!”

    “比如勋阶的收入,比如日常赏赐地收入等。”

    “把这些钱统筹一下,然后以月,或者是季度为一期,发到将士们的手上。”

    “这笔钱,称之为“军饷”!”

    有无军饷。

    是衡量一个兵制制度到底是不是募兵制的重要标准!

    其实。

    大唐现在,也是有募兵制地雏形的。

    但这种募兵制和所谓真正的募兵制有很大的差别,最主要的就是没有军衔,招募的士卒也是临时的。

    这些人需要自备武器,为大唐朝廷冲锋陷阵。

    而他们这么干的收获,就是行军打仗取得大胜时的赏赐,以及战利品!

    这一类士卒。

    在大唐军中的占比实际上很高。

    像薛仁贵。

    当年跟着李承乾平叛时,就是属于这种招募而来的兵马。

    从这一点上。

    也可以侧面的印证出府兵制度的确已经出问题了。

    而有了军饷之后,将士们的收入也就有了规律,只要花销得当,在不遇上生老病死的情况下,日常生活也就有保障了。

    军饷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儿臣计算过,在统筹平均将士们各项收入之后,根据不同的战功,不同的勋阶,定下了不同的军饷标准。”

    “最普通的将士,一个月能拿到200文钱!”

    “随着勋阶得提高,军饷也就会提高,但最高却有个极限,儿臣将这个极限设置在了500文!”

    按照大唐的物价。

    这么一来的话,普通的府兵一个月收入,就可以40斛粮食!

    40斛!

    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说,这都是一笔巨款了!

    毕竟除了军饷之外,府兵还有田地,还有其他的一些收入,林林总总加起来,一个月少说也有300文左右!

    “两百文…是不是有些多了?”

    有人不禁暗暗皱眉。

    “其实并不多,因为除了军饷改革之外,接下来还要进行军队规模的改革!”

    “我大唐现在有几百个折冲府,数十万府兵。”

    “可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作战经验不足,甚至是有伤的将士,这群人的战斗力,其实很多堪忧。”

    “所以,就好缩减编制!”

    “将府兵人数精简到三十万人左右!”

    三十万人。

    这当然是一股庞大的军队。

    但问题是,大唐的国土太过于广阔,三十万人其实还真不够用。

    “这三十万人,是一线部队。”

    “换句话说的话就是我唐军的精锐,在精锐之外,自然是还要再组建一支兵马,作为补充的!”

    “这些精锐部队,本王称之为现役军。”

    “而再组建的兵马,则作为预备,因此本王称其为预备役军!”

    现役军。

    预备役军!

    这两个名词,是李厥从李承乾那里学来的。

    “现役军的将士,如果负伤之后,可以退出现役而成为预备役军,一应的收入,只会出现一定小幅度的下降而已。”

    “而服役的年限,为五年、十年、十五年……”

    “简单来说,就是每过五年进行一次筛选,如此一直持续下去,就可以保证我唐军的战力一直维持在巅峰状态!”

    李厥说到这里。

    已经把自己关于兵制改革的计划说出了大半。

    而剩下的一部分,其实非常重要,因为这涉及着唐晶日后的培养体系!

    “父皇,诸位。”

    “与缩减编制配套的,是构建出一整套成体系的将士培养制度。”

    “而最能够培养士卒的,除了战场之外,还有讲武堂!”

    “因此。”

    “我以为可以扩大讲武堂的规模。”

    “在每个州都设置相应的讲武堂分堂,从一州之地选班人才,进入讲武堂中深造,并在日后进入大唐军中服役,成为万千唐军的一员!”

    “从县到州再到长安。”

    “构建出一个成体系的培养体系,确保我大唐可以一直威压四海,震慑四方蛮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