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2章 万言书

作品:《大宋悍臣

    第282章万言书

    张师德拿起宋煊的那封信细细的看起来。

    过了半晌,他才开口道:

    “当真是人心不古!”

    “昔日陈尧佐因为他哥陈尧叟秉公执法得罪人,遭到陷害被贬官,他依旧能坦然面对。”

    “如今他身居高位后,竟然会放任弟弟做出此等恶事来。”

    张师德长叹一口气:

    “这样的人身居高位,只能说明混在朝中的魑魅魍魉越来越多了。”

    范仲淹轻轻颔首。

    这种事他既然知道了,就不能不管。

    于是他请张师德帮他回绝一些前来问问题的学子。

    他要精心写一封奏疏,交给当即陛下,以正视听。

    “写吧,写吧。”

    张师德站起身来,拄着拐杖道:

    “老夫的身体,如今也就只能干干这些杂事了。”

    言罢。

    张师德慢悠悠的帮助范仲淹关上门。

    范仲淹坐在椅子上,屏息凝神了好一会,才突然睁开眼,拿起一旁的毛笔,沾墨之后,开始书写万言书。

    ……

    “这里可是宋老爷家”

    送信的站在门口,倒是大伯宋霖闻声搭言:

    “有事”

    “我是替宋状元送信的。”

    “宋~状元”

    宋霖倒是知道今年宋煊他们三兄弟去东京参加省试,若是考的好能中进士。

    这状元是怎么回事

    宋霖以前就想要夺了宋煊的凉浆铺子。

    此时听到宋状元三个字,心里就祈祷可千万别是他。

    哪怕是宋浩呢。

    此子一直都受到宋城知县宋祁的单独教导,他可是实质上的状元。

    如此以来,宋浩中状元的机会便大了。

    宋康刚做完心里建设,他爹拄着拐杖出来:“什么状元”

    宋老爷子知道家中几个小辈去东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这么快就出结果了

    “敢问这位可是宋家老祖宗”

    “正是。”

    信使连忙嘴里道喜,说是您家十二郎已经被官家当场钦点为大宋天圣五年的状元郎。

    如今可是大宋立国以来最为年轻的连中三元的状元,前无古人。

    当真是文曲星下凡了。

    我替他送信,可谓是三生有幸之类的。

    宋老爷子整个人都有些激动的打摆子:

    “此事当真莫要来诓骗我这个乡下老头。”

    “谁敢骗您老爷子啊!”

    信使笑呵呵的。

    宋老爷子拿过信件,仔细瞧了瞧封皮,这才当即吩咐道:

    “先留小兄弟在家中吃顿便饭,一路辛苦。”

    “你去招待。”

    宋霖尚未完全接受宋煊中状元的事,但是听到自家老爹的吩咐,他连忙应声,请信使过去歇息,顺便打探一下具体消息。

    宋老爷子神情激动的捏着宋煊的来信,然后走到屋子里,仔细的摸索了一二,这才小心翼翼的打开。

    宋煊在书信里汇报了一下自己的成绩,顺带把宋浩宋铭的也说了,就是不知道他们能否通过殿试。

    宋老爷子嘿嘿笑着,其实有宋煊这么一个连中三元的孙子出现,那宋家在本地的地位会直线上升的。

    就算是宁陵县的县令到时候也得亲自登门祝贺,这也算是他的政绩之一。

    至于另外两个孙子,他当然希望也能高中榜单。

    如此一来,宋门三兄弟全都中榜,更要在县志当中大书特书一样。

    甚至宋老爷子觉得待到宋煊做到高官,兴许还能给自己挣来个封赠之类的。

    以前都是封一代,但是随着宋朝对官员优厚,也是往上封三代。

    死了就叫赠。

    第一件事是报喜,第二件事便是有关他的婚事。

    宋老爷子得知宋煊已经被当朝枢密使曹利用给榜下捉婿招为女婿,自然没有什么可异议的。

    反正这种事都是孙子自己做主。

    况且曹利用的名头他也是听说过的。

    再加上枢密使的职位,咱宋家小门小户,有什么好挑剔的

    也就是家族有几亩薄田,人丁兴旺一点,也有在县衙当小吏的堂侄。

    如此才能举全族之力,办个小私塾。

    就是宋老爷子一想到自己的儿子是烂赌鬼,将来还得出席自己孙儿的婚事,他就觉得有些丢脸。

    紧接着宋煊就在书信里交代了有关他爹的事。

    此事传扬开来,兴许会有人针对自己的父兄做局。

    还望祖父能够对他们严加管教。

    最后若是觉得此事为难,可以找曹帮主帮忙,让他派人协助看着他们的行踪。

    宋老爷子来来回回看了五遍,这才把书信放下。

    因为有些字他不认得了。

    宋老爷子把自己的孙子喊来,让他去勒马镇把曹帮主请来。

    曹帮主如今身体还是半死不活的,上一次他与宋老爷子见面,还是宋煊初到宋城,进了监狱。

    结果这小子好吃好喝的,硬是搞得当朝翰林学士没辙,最后还逼得他上吊自杀。

    那个时候,曹帮主就知道宋煊这小子心黑手狠,将来能干成大事。

    宋城的情况,他的养子曲泽也会时不时的汇报给他。

    如今宋城哪还有什么破落户啊

    现在他听着宋老爷子有请,倒是有些意外。

    但是他马上就叫人抬着自己去赴约。

    曹帮主赚了钱,倒是也没有搞什么新衣服,还是破破烂烂的。

    待到进了门,他发现一桌丰盛的席面,还有好酒。

    “什么大喜事”

    曹帮主又笑嘻嘻的道:“我那徒儿让我少饮酒,留着命等他发达呢。”

    宋老爷子给他倒了杯酒:

    “曹老弟,你识字吗”

    “认得不多。”

    “那你看看这封信。”

    曹帮主瞧着是宋煊写的。

    他当即精神一振,这么快就中进士了。

    除了此事。

    还能有什么值得大吃大喝一顿的

    待到看完之后,曹帮主眼里露出疑问:

    “当庭点为状元!”

    “连中三元”

    “我滴徒儿,他竟然如此厉害!”

    “哈哈哈哈!”

    曹帮主大笑一阵笑的眼泪都出来了。

    “该喝酒,自是该大肆庆祝一番。”

    两个老头碰了杯,自是感到前所未有的舒心。

    “我那逆子的事,还希望曹兄弟能够上上心。”

    宋老爷子长叹一口气:“幸亏我那孙儿自己个争气,没有学了他父兄那个样子。”

    “此事交到我身上。”

    曹帮主要不是知道父母死了,这官就两三年都当不了了。

    他真的会搞死宋煊那个烂赌鬼的老爹。

    “宋哥哥放心,我会差人日夜不休的看管他们,实在不行,待到十二郎大婚之后,用不着他爹出面,就找个由头把他关在监狱里。”

    “额,哎。”

    宋老爷子只能叹息。

    他打断孙儿的腿,妄图他别去赌坊玩,强制戒赌。

    可惜就算拄拐也拦不住他前往赌坊的脚步。

    “都是我这个当爹的心不狠,才让老三变得如此好赌。”

    “往事都过去了。”

    曹帮主夹了口菜笑了笑:“小辈儿争气,我等老辈子也不能给他拖后腿。”

    “不错。”

    二人相视一笑,倒是没有再多说什么。

    反正宋煊考中状元这件事,足可以让他们欢乐许久。

    最重要的事有好消息,就立马写信告知,这说明宋煊心里有他们的位置。

    这才是让他们二人心中大为感动的地方。

    ……

    东京城的百姓这几日都在议论宋煊用实力证明自己,夺取状元的事。

    就算是鬼樊楼的那些下水道里的鼠鼠,也在交谈此事。

    仿佛谁不知道那就跟不上流行,会被人耻笑一样。

    大宋推崇读书人。

    再加上官方与民间都喜欢神童。

    宋煊以弱冠之龄连中三元,一下子就让许多家长在儿子面前耳提面命,要拿宋煊当榜样。

    可以说,自从宋煊被当场点为状元,东京城百姓三句话都离不开这个名字,一度成为热点话题,且经久不衰。

    东京城的青楼也放出风声来,希望宋状元能过来逛一逛。

    而孙羊正店直接打出广告。

    说宋状元在省试结束时,是在他们店铺里吃的,而且付钱极为豪爽。

    孙羊正店甚至还单独拿出了状元菜单。

    自是引得一大批跟风之人,来到孙羊正店来品尝状元菜单。

    他们大多数人虽然没见过宋煊,但是尝一尝宋状元吃过的菜,那也能收获一种满足。

    大宋商业氛围浓厚。

    这些能在历史留名的店铺掌舵之人,也不是傻子,自是会抓住一切热点为自己招徕生意。

    一时间跟风者如云。

    许多店铺和小摊贩都打出宋状元吃了都说好的商业口号。

    仿佛宋煊有八百个胃似的。

    一天啥事不干,他就从街这头吃到街那头,然后再从这条街吃到那条街。

    要么就是宋状元从我这里买了东西。

    “状元用了都说好!”

    甚至半掩门的姑娘,也说自己是宋状元用了都说好。

    不管宋煊是不是真的来吃过。

    反正是真的有人愿意与状元成为同道中人!

    以至于姑娘的生意都有些接不过来了。

    此等情趣。

    不足为外人道也。

    凡此种种,自是让宋煊在东京城百姓嘴里受到极高的追捧。

    不仅百姓,连带着许多读书人也是一度羡慕。

    尤其是宋煊被高官针对,还能绝地反击,实在是太励志了。

    哪一个人不想考取状元

    大相国寺的卦摊都挤满了人。

    毕竟宋煊是真的在那里算过卦。

    而且算卦的当初说的一日有五位宰相从我面前走过。

    更是被大肆宣扬!

    宋煊已然显露,但是当日在他身边同行的其余四人,全然不知道,都在猜测到底是谁

    也不知道有没有成亲之类的。

    甚至有人都在暗中监视宋煊身边的同窗,意图给自家闺女找个未来宰相的夫婿,将来自家也好沾沾光。

    像张方平等人全都被纳入抢婿了名单。

    至于樊楼不需要用宋煊来打广告。

    人家觉得宋煊这种状元,迟早会到他们店里见识一二的。

    樊楼岂能跟其余店铺一样费心招徕客人

    咱这店铺,官家都来过数次。

    几十年口碑在这里放着呢。

    若是公开喊话宋煊,岂不是凭空掉价!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这首诗形象地说明了宋代朝廷与士大夫的关系,以及士大夫的社会地位。

    宋煊受到如此追捧,实在是一件正常的事。

    在大宋,一个人的政治身份与社会地位,是可以通过读书来获得的。

    这是一种全新的观念。

    在大宋以前,是缺乏形成这种观念的现实条件和社会基础的。

    从宋代开始,自身获益的体验与官方的提倡,以及“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的现实。

    则像春雨入土一样,滋润并助长着世世代代的庶民与士大夫的梦想。

    而这种光荣与梦想,又不断地激励着他们的进取心。

    不可否认。

    利。

    对任何人都是一种诱惑。

    但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并不都是唯利是图。

    犹如“器”之于“道”。

    他们当中的不少人是以科举之“器”,来实现其理想之“道”。

    自古以来,在中国读书人的血液里,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

    由于客观环境与统治者的政策等因素,许多时期,这种责任意识使许多士大夫得不到舒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是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这种门阀制度及其残余观念一直影响到唐代。

    这样就使大多数士大夫难以“达则兼济天下”,只好转而“穷则独善其身”。

    一部分人因此遁入山林,走向了积极入世的反面,做了隐士。

    宋代隐居名山者不乏其人。

    既有耿介拔俗、潇洒出尘之士,也有走“终南捷径”,以获取高官厚禄的投机取巧之徒。

    像比林逋大十二岁的种放,就通过“假容于江皋”的经历,明作隐士,暗地里跑官要官,最终得到了宋太宗、宋真宗父子的关注,当上了朝廷的谏议大夫。

    而林逋却从来没想过要走“终南捷径”,他隐得率真,更隐得彻底。

    范仲淹前些日子还给他写信来着呢。

    当初范仲淹在兴化当知县,去杭州旅游。

    他找三五个好友想要拜访林逋,结果因为暴雨没法乘船。

    范仲淹极为遗憾的写下了《与人约访林处士阻雨因寄》一诗。

    这位林逋是“山中宰相”,天圣五年,有两年的时间,宋仁宗都派人去慰问他来着。

    中国古代的隐士现象,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政治上极度压抑之下,产生出来的一种畸形解脱。

    当然也少不了终南捷径的思路。

    唐末五代的大动荡,较彻底地荡涤了残余的腐朽门阀观念。

    在宋代,已经基本上找不到唐代政治生活中常常出现的士庶之争了。

    门阀世家真的被杀的差不多了。

    此外,五代时期政权像走马灯似的不断更迭,打乱了固有的政治秩序,打散了传统的政治组合。

    也不可能形成和平时期出现的那种牢固的“门生故吏”式的政治派系。

    这就给绝大多数士大夫步入仕途,提供了一种相对平等的机会与可能。

    从皇帝的主观意图来看,赵宋王朝鉴于历史上出现的魏晋门阀政治、隋唐集团政治、五代武人政治的弊端,加之自身并未带有多少“君权神授”的光环。

    因此,这个同样是通过篡夺建立起来的政权,选择和制定了一种能够最广泛地笼络士大夫的政治策略。

    让他们都来参与政治,以增强士大夫对这个政权的向心力。

    这就是“与士大夫治天下”。

    此话不仅充满了一代士大夫的自豪与自信,也等于是提醒君主,我们是这个政权的合作者。

    它是一种船新版本的君臣关系!

    目前而言,士大夫群体对于赵宋王朝是极为满意的。

    这种满意,就激发了更多人通过读书科举来改变命运。

    尽管吕夷简给陈氏兄弟讲明了今后确信的道路。

    他们兄弟也差人去散播宋煊殿试疑似作弊的谣言,但是在夸耀宋煊的集体性声音当中,并不算突出。

    宋煊他在殿试都能作弊,一听就是陈氏兄弟散播出来的谣言。

    这不是侮辱我等是傻子吗

    尤其是你陈氏兄弟胆敢在如此隆重的殿试搞事,那便是孩视官家,下一步就是欺辱孤儿寡母。

    再下一步是不是就想要篡权夺位黄袍加身了

    这种可是大宋碰都不能碰的话题!

    因为赵匡胤非常清晰的知道自己的“来时路”,绝不能让后来者复刻。

    再加上有好事者爆出宋煊的家世。

    母亲改嫁,爹是烂赌鬼,大哥过继出去,二哥是烂赌鬼,继母也跟他爹和离,留下幼妹。

    宋煊以前还是家乡小周处。

    自从被应天知府晏殊偶遇后,劝他去考应天书院。

    宋煊直接一个浪子回头!

    如此人物,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在宋煊那个位置上,根本就做不到他如今的成就。

    这么一对比,民间的各种舆论,根本就不惯着陈氏他们兄弟。

    甚至有好事者,都给陈家去扔臭鸡蛋,以及泼粪的。

    东京城好事的膏粱子弟以及胆大包天的破落户多的是。

    反正各种版本的谣传都有。

    只不过其中的恶人全都是陈氏兄弟俩。

    民意汹汹之下,自是有言官弹劾陈尧咨。

    那就是作为宋煊竞争对象的失败者程戡。

    他与曹利用的关系不错,否则也不会被别人推荐当他的女婿。

    此事就是被曹利用暗示程戡去弹劾的。

    但是奏疏被刘娥留下,没有差人去查探。

    因为这种事,没有证据,也不好说什么。

    刘娥并不是要偏袒陈氏兄弟,只是政治斗争不是一杆子买卖。

    自是要牵一发而动全身。

    刘娥要看什么时候动什么人,是她自己做主。

    而不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宋煊的事,在东京城变得如此热闹。

    她下意识的是认为有人在暗中推波助澜。

    这种超出掌控的事,让刘娥感到烦躁。

    所以她下意识的留中不发,待到合适的机会再做决断。

    最为重要的事没有影响到宋煊的成绩。

    他依旧是天圣五年的状元郎,而且是陛下当庭钦点的。

    这是连刘娥都轻易改变不了的事。

    就算是太后临朝称制,也不能随意更改皇帝当众说的话。

    否则君威全失,以后谁还正眼瞧天子

    至少在明面上,作为天子母亲的刘娥,要主动维护天子的权威。

    同时也是在维护她的合法统治。

    当然,对于曹利用的议论更是不在少数。

    毕竟一个连中三元的女婿都被他给抢走了。

    为此宋煊还拒绝了当朝宰相吕夷简以及张士逊的招婿。

    放到哪里讲。

    曹利用都是极有面子的!

    尤其是老曹如此的行径,更是让一大帮武将家族极为羡慕。

    今后曹利用怕是真的能成为世代将门的一份子。

    若是他孙子再争口气,兴许也能被宋煊给督促着,考中进士。

    不少武将家族都想要从武职转为文职。

    奈何都极为失败。

    可能就是家庭里没有那个氛围。

    曹利用都给宋煊带话,不仅仅是曹彬家族有人想问问,宋煊教不教学生

    他们也太想进步了!

    愿意把后代子嗣培养成读书人。

    毕竟宋煊会在东京为官也不是什么隐秘之事。

    大概率就是个清贵官,没什么太重要的工作,主要就是熬资历。

    尤其是大宋官员体系臃肿的很,一个职位好几个人,分到你手里分管的工作能有多少

    在大宋官府谁正常点上下班,那就是一个“卷逼”官员!

    大多数当官的全都是迟到早退。

    甚至公然饮酒开趴体的也不在少数。

    御史弹劾就弹劾呗,皇帝都不管,你算老几

    大多数官员都是潦草小狗去文化馆工作的状态,故意迟到俩小时,那还是第一个到的人呢。

    宋煊目前对于培养武将的子孙读书没什么兴趣,他正在思考自己出任开封县知县一职的事。

    他看着手里的信件,附件则是院长范仲淹写的万言书。

    因为自己的一封信,老范他洋洋洒洒的邪恶了万言书《上执政书》,关键他现在是丁忧期间。

    再加上老范是有着基层经验,又有与山中宰相林逋的沟通,净化自身。

    所以此时的万言书一下子就成为朝廷的热议。

    不仅如此,甚至都被传扬到隐士林逋那里去了,搞得他一直都想要看看具体内容。

    可惜求而不得。

    其实范仲淹这就是对大宋目前对弊端提出了针对性的改革主张。

    在范仲淹看来,别看如今大宋处处都很好。

    可实际上整体国力已经严重下降,内在不足,以后也无法长久发展,更不足以抗衡强敌。

    只有变,才能似的国运长久。

    范仲淹如此系统性的提出来了“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等六项改革之策。

    在宋煊看来,这几个都是老生常谈,范仲淹只是给出了大致方针,并没有具体的操作手册。

    许多地方都不是很成熟。

    但是范仲淹在县令以及知府方面,他是真的干过的,所以写的特别详细。

    因为现在的县令一般都是循例授予。

    年纪大的呢,就要为子孙考虑,私心就会膨胀,往往是能捞一笔就捞一笔,能交换利益就交换利益。

    反正往上升没太大的希望,还会退休。

    年纪轻的又看不上县令这种地位低,又看不到希望,工作消极应对。

    如此一来,如何能过管理好一方呢

    虽然范仲淹目前没有那么的显名,只不过是威震应天府以及周遭一些州县。

    但是大多数是在一些读书人嘴里。

    此前又因为应天书院学子霸榜之事,被一些官员议论,但也只是小规模的讨论当中。

    后期苏轼说自己平生最遗憾的事就是没有结识范仲淹。

    若是老范在文中提过他苏轼一两次名字,那可真是让他感到无上荣光。

    如今范仲淹趁着应天书院学子宋煊考中状元之际,更是上了一份万言书。

    为此,赵祯当即下令让范仲淹进京来详谈。

    宋煊捏着信,既然老范在万言书当中如此评价年轻人当县令没前途。

    他觉得倒是可以利用此事,为自己谋取开封县知县一职。

    如此,也好为老范做个背书,同时让其余人也争相效仿。

    我一个连中三元的状元都肯干知县,你们这群不如我的进士,还发什么牢骚

    一举多得。

    宋煊嘴角微微勾起笑意,就是不知道老范他如今到没到东京城呢!

    范仲淹其实到了东京城,但是并没有面圣,而是住在驿馆当中。

    他刚刚送走来说和的人。

    这也是吕夷简的暗中授意,如今民间以及官场都对陈氏兄弟有意见。

    这不利于今后对他们兄弟二人的提拔。

    最好能够找个从中说和的人,把此事压过去,过一两年,他们也有机会往上走一走。

    否则这颗雷点不排除,待到提议他们升职的时候,总会被拿出来说的。

    政治影响还是要顾及的。

    一旦不能提拔陈氏兄弟,那可就耽误吕夷简的计划了。

    至于后续瞧着郭家对付宋煊,那就不关他的事了。

    范仲淹双手背后,倒是也不着急去寻宋煊,他给自己留了地址。

    前十名是要由皇帝亲自审批的,还有官职的任命之类的,在殿试的时候,唱名也是油皇帝亲自主持念名字,被视为进士的荣耀。

    赵祯瞧着吏部送上来的名册。

    至于寄禄官大理评事根本就不用在意。

    他看着给宋煊提的实际官职是应天府推官、司录参军事两个选择,就眉头皱起。

    这不是故意的

    陈尧佐如今是开封府府尹,陈尧咨又在那里干过几年,难免没有几个心腹。

    让宋煊去那里当差,这是什么居心!

    气的赵祯都没看完,直接抬头看向一旁的王曾:“王相公,宋十二的官职是谁给安排的”

    王曾走过来看了看,这才开口道:

    “官家,想必是吏部的官员按照惯例所做,吕相公,可是如此”

    吕夷简连忙上前开口:“官家,此事已经让大娘娘看过了。”

    赵祯靠在椅子上,他点点头:

    “朕知道了。”

    吕夷简一时间摸不准皇帝的话。

    王曾却是明白他们的所作所为,但是他并不打算这个时候出手相助。

    宋煊是个人才,但是也有傲骨。

    还需要被打磨一二,方能成熟起来。

    如此在他眼皮子底下,晾陈氏兄弟也不敢做出多过分的事情来。

    “范仲淹可是到了东京”

    “回官家,已经到了。”

    “好,那便叫范仲淹与宋煊一同来,朕觉得他们师徒之间的想法是不错的。”

    “喏。”

    王曾与吕夷简当然知道范仲淹上万言书的事,只是顺便把宋煊叫进宫来,他们都猜不透是为何

    吕夷简觉得官家对于宋煊好像有所偏坦。

    毕竟宋煊的官职,安插在这种实缺上,是极为锻炼人的。

    放到哪里都能说的过去!

    就算是范仲淹他考中进士,那也是被分配到广德军当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

    这些进士起步都不高的。

    宋煊留在京师,还是从七品正七品,甚至推官都是从六品的官职。

    其余进士只有羡慕的份!

    要知道范仲淹提前考中进士,干了这么多年,也不过是个正八品的地方知县。

    只要宋煊一当官,就抵得上范仲淹数年在基层的认真工作。

    如今范仲淹可是快要四十岁了,仍旧是正八品的小官。

    他们两个人怎么比

    范仲淹因为万言书的事,又被王曾、晏殊举荐才又机会当京官,又被外放,直到刘太后病逝,皇帝亲政才被调回来。

    当然了,宋煊比大宋提刑官里的刁光斗还是要差一些,他也没有连中三元,初入官场就是正五品。

    若是没有陈尧佐当开封府尹,这两个官职对于宋煊而言,绝对是肥缺了。

    但是赵祯却是不这么认为是肥缺。

    把宋煊安排到那种职务上,就是对他的故意报复。

    只是吕夷简对于范仲淹的万言书,觉得不是很看好。

    完全是书生之见。

    宋煊这个新科状元在他们看来,年轻人,总是要被磨砺一番,才能用的顺手嘛!

    毕竟自己也是这样过来的。

    宋煊瞧着传口谕的宦官,只觉得十分面熟。

    “是你”

    “是我,史志聪。”

    史志聪躬身道:

    “当日多亏了状元郎开口,才让小人免于一死,如今又被调到了官家身边听从差遣。”

    “说到底是有人要害我,殃及鱼池,倒是我该跟你道歉。”

    宋煊毫不吝啬的塞给他一片金叶子:“多谢了!”

    史志聪呆愣了一下,因为他主动跑这趟差事就是想要谢谢宋煊。

    未曾想宋煊反过来谢自己。

    “这可如何使得”

    “哈哈哈,等我正式当官了,可没这种事了。”

    宋煊拍了拍他的肩膀:“毕竟你帮了我大忙,要不然考试间隙点燃,我真就中招了。”

    史志聪也没有推辞,毕竟坊间传闻宋状元为人豪爽。

    如今一见面,果真如此。

    金叶子,当真没有几个人看过。

    史志聪连忙给宋煊说了他知道的消息,就是与夫子范仲淹一同去面圣。

    还有一条就是他瞧见官家看见宋状元的官职,脸色不是很好看。

    宋煊明白。

    定然是吕夷简暗中发力了,他要护着自己人。

    朝廷厮混,不护着自己人,谁还愿意跟你厮混

    真以为都是蠢笨如猪的郭皇后啊

    在宋煊看来,宰相王曾,选择隔岸观火,估摸是想要用自己来对付对付吕夷简,他在暗中推动一二。

    政治场上,哪有心思单纯之人

    于是在宫门口,经过搜身后,宋煊领到了自己提前发放到牌子。

    就是在大朝会上,皇帝亲自唱名时候到身份牌。

    这个身份牌与他参加殿试时不太一样。

    宋人将殿试称作“丹墀对策”,意思是在漆成红色的殿堂前答卷。

    殿试的前几天,士人到官府委托的机构书铺缴费,得到一册《御试须知》,然后由书铺人引领到吏部,按省试榜次每人书写姓名领取考号。

    考号是由尚书、侍郎、郎中等官员签字画押的白纸卡片,上面记有殿试当天在崇政殿监门的宦官的名字。

    考号如果丢失,就无法进入殿内考试。

    宋煊瞧着自己手中的牌号还是殿试时的旧牌。

    只是多了“崇政殿试讫”印记和一行宦官的姓名画押。

    待到发榜唱名时候,要拿着这个。

    宋煊在这里正看着,便瞧见范仲淹下了车,奔着宫门这里走过来。

    宋煊连忙迎了上去:“哈哈哈,院长来了!”

    范仲淹脸上也带着喜色,他本想着先公后私,待到完成官家的召唤后,他再去看望宋煊,未曾想竟然在这里遇见了。

    “大宋最年轻的状元郎。”

    范仲淹伸手拍了拍宋煊的肩膀:

    “好啊,十二郎终于连中三元,走上正途,没有辜负我等的期望。”

    “嘿嘿,若不是被设计了,我殿试的策论能写的更好,可惜急匆匆,也未曾打磨一二。”

    范仲淹闻言点头,他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记在心中。

    况且此事已经完结,再怎么惋惜都没有用。

    唯有抓住当下,才能有机会改变大宋。

    他深呼一口气,走进宫门登记搜身。

    然后被宦官领着进入皇城。

    直到此时范仲淹才询问:

    “你也是被官家召见的”

    “确实,但是我不知道什么事。”

    宋煊压低声音道:

    “兴许是与院长的万言书相关吧。”

    范仲淹就更感到奇怪。

    虽然自己给宋煊誊抄了一份,可是他相信官家绝对不知道这件事。

    而且宋煊也不会往外宣扬。

    一时间范仲淹想不通,他并没有见过当今官家。

    因为当年他中进士的时候,还是真宗皇帝念的他名字。

    范仲淹明白言多必失的道理,况且这里又是皇宫,前面带路的宦官耳朵兴许极为灵敏。

    有些话是不能在宫城内说的。

    此时的大殿内刘娥并不在场。

    她并不想要召见范仲淹,因为刘娥自己执政就比较保守。

    而且她也没心思按照范仲淹的谏言去改变。

    如今的官家是小孩子,心态不稳,喜欢听风便是雨,且让他好好听一听,满足一下又如何呢

    反正又不实施下去。

    正如刘娥所想一般,想法激进的赵祯,确实觉得范仲淹是真心为大宋着想。

    他说的万言书十分诚恳且在理。

    必须要面对面的详谈。

    此时在大殿当中的,只有赵祯、王曾、吕夷简三人。

    吕夷简是提前知道了皇太后的意思,才会派人去找范仲淹谈一谈。

    因为他知道范仲淹此番进京,也不过是做无用功罢了。

    “原兴化县令范仲淹,见过官家。”

    “见过官家。”宋煊也跟着行礼。

    “免礼。”

    赵祯打量了一下范仲淹,倒是一副老成持重的模样。

    老范这个岁数了也不毛毛躁躁的了。

    他的次子范纯仁估摸还有三个月就要呱呱坠地了。

    范仲淹同样也在打量着眼前这个年轻的皇帝。

    毕竟在士大夫们的思维当中,大家是合作者。

    他也要瞧瞧皇帝是否有担当的能力。

    否则他的万言书落实不下去,那便全都是空谈。

    大宋也不会改变,如何能重振国力

    二人先是相互打量了一二,赵祯主动开口:

    “范卿所上万言书,朕已经全都看过了,写的很好。”

    “朕钦点的状元郎殿试文章也是对吏治腐败有所涉及,故而便叫他一起来看一看。”

    “来人,赐座。”

    师徒二人道谢,宋煊接过范仲淹的万言书,装模作样的瞧了起来。

    赵祯给宋煊时间去看,他看着范仲淹道:

    “范卿如何有如此洞察力的”

    范仲淹便说了自己为官的所见所闻,再加上与林逋交谈、与晏知府等等详谈,这才在心中有了框架。

    待到听闻自己的学生在殿试当中,遭遇如此不公,心中极为愤慨。

    这个恶劣的开头若是不加以整治,以后地方上的发解试,会不会也有所效仿

    到时候科举舞弊大肆发生,谁敢保证不会培养出第二个黄巢来

    此话引得宋煊都为之侧目。

    直娘贼。

    老范在书面上写的如此委婉,可是嘴里说出来的话,却如此激进!

    王曾虽然对范仲淹极为欣赏,此时听着他刚见面,就说出如此猛话来,他看了看宋煊。

    因为他记得宋煊好像也提过什么黄巢之类的。

    还当真是一瞧就知道是同一个门派的!

    吕夷简也是如此看法。

    他本来以为宋煊是孤例,结果连应天书院院长都如此言谈。

    那是否意味着应天书院其余学子,差不多也全都被他范仲淹给影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