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49章 巴黎的最后通牒

作品:《法兰西1794

    第949章巴黎的最后通牒

    18世纪的最后一个平安夜,巴黎街头本应洋溢着节日的欢愉,人们沉浸在对新年的憧憬之中。然而,一声突如其来、令人心悸的巨响,如同一记重锤,瞬间敲碎了这份祥和。

    发生于巴黎的平安夜爆炸案,尽管从伤亡数字来看,并未造成太大的伤害。不仅安德鲁执政官在那场变故中毫发未损,甚至连伤者也不过区区七八人。

    但这看似轻微的表象下,实则暗流涌动,在那声巨响过后,对刚刚正式迈入新世纪的法国、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政治格局,都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爆炸发生后,法国当局迅速反应过来,第一时间展开了紧锣密鼓的调查。在政-府高层的强势推动下,调查的矛头从一开始便无情地指向了彼时正在恢复势力的雅各宾派。

    很快,在巴黎刑事法庭之上,超过两百名的左派激进分子,仅仅因一些“莫须有”的罪名,便被粗暴地强行流放到海外殖民地。

    依照“热月时期”以来的规定,对于试图推翻共和国的暴力分子,都没有二次上诉的权力。

    那些被认定为雅各宾派残余分子的人们,处于命运的至暗时刻。在被押解上船的那一刻,海风呼啸着扑面而来,咸涩的气息充斥着鼻腔,他们却浑然不觉。

    每个人都拼尽全力,扭转身体,目光痴痴地回望逐渐远去的共和国。那片熟悉的土地,有着他们的亲人和回忆,可如今却只能渐行渐远。他们的心中,满是深深的无奈,如同被一块巨石沉沉压住,无法喘息。

    有的人,再也压抑不住内心的愤怒,张开干裂的嘴唇,声嘶力竭地呼喊着。那呼喊声,在波涛汹涌的海面和嘈杂的押解声中,显得如此微弱,却又饱含着无尽的悲愤。

    然而,无论他们如何挣扎、呼喊,都无法改变被命运无情捉弄的结局。他们的命运,就像无根的浮萍,在政治的漩涡中,被轻易地改写,身不由己地朝着未知且残酷的方向漂去。

    只是,这些可怜的人们全然不知,法兰西第一执政安德鲁,有着旁人难以企及的敏锐洞察力,仿佛拥有“预见能力”一般。

    那是他知道在1800年的上半年,这些被视为雅各宾派残余分子,又或是被称作山顶派的群体,将会策动两三场未遂暴乱。

    其实,从本质上来说,这些所谓的暴乱,不过如同跳梁小丑的闹剧罢了。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竟能蛊惑一小撮现役士兵一同起来闹事。这一行为,无疑触碰到了共和国独-裁者的最后底线。

    毕竟,对于法兰西第一执政官而言,军权乃是其稳固统治的最大倚靠,更是保障自身安全的坚实壁垒。

    安德鲁深知这一点,所以,当察觉到这些潜在威胁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斩立决”,提前出手,将可能出现的危机扼杀在摇篮之中。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政治的博弈往往就是如此残酷,没有丝毫的温情与怜悯可言。

    数周之后,随着警务部调查的深入,线索逐渐清晰起来。

    一周前,富歇在掌握了一系列证据后,在参政会议上拿出了最终的调查报告,这份报告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将幕后真凶的矛头果断地指向了隔海相望的英国。

    参政院的代表们经过慎重商讨,一致认定,是英国情报机构在背后支持法国保王党人,在巴黎发动了这场令人发指的恐怖袭击。消息一经传出,如同野火一般,迅速在各国之间传开。

    一时间,整个英吉利海峡的上空仿佛被一层厚重的阴霾所笼罩,阴云密布,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紧张与不安的气息。

    伦敦,白厅,英国外交部大楼内,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平日里宽敞明亮、彰显着大英帝国威严的办公室,此刻却显得格外压抑。

    外交大臣格伦维尔独自坐在办公桌前,眉头紧锁,仿佛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压抑着内心的波澜。

    他的手中,紧握着一份从瑞典大使转交来的紧急信件,这信件在他手中,仿佛有干斤重,压得他的手微微颤抖。

    信中明确且强硬地转达了法国方面最强烈的外交抗议,每一个字都如同寒光闪闪的利刃,精准地刺向英国的外交底线。

    法国外交部长克拉克言辞斩钉截铁,毫无回旋余地地认定,是卑劣无耻的英国情报机构,金融调查局,深度参与了1799年12月24日那个平安夜,旨在刺杀法兰西第一执政安德鲁的惊天阴谋。

    每一个字,都像一颗沉重的铅弹,重重地砸在格伦维尔的心头,让他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压力。

    身为大英帝国的外交大臣,格伦维尔十分清楚,这场突如其来、由平安夜爆炸案引发的外交风波,对于英法两国而言,就如同高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稍有不慎,便会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之前,小皮特首相因病不得不暂时休养生息,国家的诸多事务重担便悄然落在了代理首相波特兰公爵的肩头。

    尽管波特兰公爵表现的性格强硬,在对待法国的态度上,坚决拒绝和谈,秉持着绝不妥协的立场。

    然而,格伦维尔本人却有着自己的考量。为避免两国陷入全面战争的泥沼,他暗自默许自己的心腹亲信,与法国的外交官展开私下接触。

    在双方小心翼翼的试探与沟通下,很快,英法两国就像是达成了某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悄然恢复了外交领域的非正式会晤。

    尽管这些非正式会晤在短期内,并未取得突破性的重要成果,也没有戏剧性的立场转变,但它们却如同一座脆弱却珍贵的桥梁,至少保证了两国之前达成的某些关键妥协得以延续。

    其中,法国明确表示,将一如既往地尊重英国在泽西岛和根西岛,也就是海峡群岛(诺曼底群岛)的主权;不仅如此,法国驻印度洋海军也将陆续释放那些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上“被错误扣押”的英国商船。

    而作为回报,大英帝国的海军也将陆续释放,近期在大西洋上扣押的法国商船,另外……

    在那间宽敞却因紧张氛围而显得格外逼仄的办公室内,外交大臣格伦维尔正眉头紧锁,全神贯注地盯着摊开在办公桌上的文件。

    不知何时,一阵突兀的敲门声,宛如一记重锤,打破了这份死寂,也打断了格伦维尔沉浸其中的思绪。他的身体微微一震,脸上闪过一丝不悦,显然这突如其来的打扰,让他颇为烦躁。

    “进来!”格伦维尔的声音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与烦躁,在这空旷的办公室内回荡。

    只见一位年轻的秘书,身姿微微颤抖,小心翼翼地推开门,轻手轻脚地走进来。他的眼神中满是紧张与敬畏,不敢直视顶头上司的眼睛,只是垂着头,低眉顺眼的轻声说道:

    “勋爵阁下,法国方面转发来的第二封紧急照会已经送达。”说话间,年轻秘书的手微微颤抖着,递上了一份文件。

    格伦维尔听闻,眼中闪过一丝警惕,迅速抬起头。随后,他伸出手,一把夺过文件,动作急切而果断。快速打开文件的瞬间,他的目光迅速扫过上面的字迹,原本就凝重的脸色愈发阴沉,犹如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乌云密布。

    只见文件上赫然写着法国方面的强硬要求,不,此刻看来,这已然属于一份措辞严厉的“哀的美敦书”,也就是最后通牒。

    上面明确写道:英国必须立刻改弦易辙,停止一切针对法国的“非理性,不绅士”的敌对行动,并在3天时间内交出所有参与平安夜爆炸案的罪犯。

    在那长长的名单之首,格伦维尔一眼就看到了金融调查局的实际负责人,威廉?9?9威克曼的名字。

    格伦维尔的嘴唇微微颤抖,心中暗自思忖,这份最后通牒,无疑是法国方面即将采取最强烈报复行动的明确信号,他们显然是要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一纸通牒,极有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引发两国之间的全面战争。

    然而,就在格伦维尔满心忧虑之时,他的目光突然停留在文件的一处细节上。他微微眯起眼睛,眼中闪过一丝疑惑。那是外交大臣注意到,金融调查局的直接主管,现任英格兰银行的首席行长托马斯?9?9雷克斯爵士并未被列入这份通缉名单。

    这一发现,让格伦维尔的心中涌起无数疑问。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意?是法国方面的疏忽,遗漏了如此关键的人物?还是有着其他不为人知的考量?又或许,这是法国高层在愤怒之下,仍保留的一丝理智行为,刻意留下了谈判的余地?

    格伦维尔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的手指不自觉地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有节奏的声响,仿佛在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寻找出这背后隐藏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