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3章
作品:《商乱迷局》 局势的变化中,覃老板感觉到了“骑虎难下”的滋味。但他还是寄希望,身在高位的韩老,能通过他的位高权重,与高层疏通,来使这个先立项,先建设的大项目,名正言顺的批复下来。
每次去北京,覃老板都要到韩老府上拜访,顺便探听一下“北海项目”是否有实质性的进展。
韩老几乎回回都言之凿凿,让覃老板放手大胆的去做,并让他转告父老乡亲;虽然他身在“朝中”,依然心系家乡。“北海项目”这个造福子孙后代的宏图伟业,他本人一定会负责到底。
接下来“桂南北海别墅项目”,就是在覃老板对韩老表态几分将信将疑,几分无奈中,硬着头皮向前推进的。
直到半个月前,有位北京可以接触到核心圈的“代表”朋友,向覃老板透露了一个让他几乎瘫软的“噩耗”:韩老很可能要“从天而降”身陷囹圄!
这个消息意味着什么,覃老板比任何人都清楚。
所有的“北海项目”将烂尾,“桂南”会因为房地产公司的拖累,很可能面临破产危机。
果然,有和覃老板一样消息灵通的银行高层,开始 不断派员到“桂南”来催促还贷。这在过往,只要覃老板和银行领导只需一个电话沟通,贷款或展期,或左手倒右手,分分钟便可以轻松解决。
但此次的追偿贷款却完全不同。不仅熟悉的银行领导不再给覃老板面子,就连具体的经办人员,也明确告知公司财务总监,若不按时还贷,银行将冻结“桂南”相关资金往来账户。
这无疑是要窒息“桂南集团”命脉!
正在覃老板周旋于各个银行间,以期缓解这次给集团带来的生死存亡危机时;前一个周一早上,正要走出集团大楼门口的覃老板,被两位中年人堵在了大门里。
两位中年男人彬彬有礼,掏出证件给覃老板看了看,礼貌地指了指大门外停的一辆奥迪车,说:“请您随我们回北京,协助调查一些事情。”
覃老板看到中年人递过来证件的单位钢印,便一切都明白了;这个部门大到“老虎”,小到“蚊蝇”是一个一概疏而不漏,鼎鼎大名的强力机关。
当时站在覃老板旁边的只有童秘书一人,覃老板只对童秘书摇了摇头,示意他不许让任何人知道他的去处,便随两位中年人一同飞往了北京。
虽然这不是一段美好的旅行,将要面对的处境也一概不知;但覃老板还是心底坦荡的,并没有过多为自己的安危担心。
覃老板很清楚,他在与韩老的交往中,不似别人想象的那样,权钱交易,过从甚密。如果说有什么“不堪之事”,他能想到的大概只有一件。
熟悉韩老的人都知道,他特别重情。结发妻子韩老夫人早逝,韩老孑然一身多年。直到他坐上了自治区一号首长宝座后,才与一位老战友的儿媳私定了终身。
个人理解不同。有人觉得韩老这种做法有“不伦恋”之嫌。但细究,韩老孤身一人,老战友儿媳自从与韩老产生了感情,也与丈夫离异,从法律上讲无可厚非。
不过韩老与这位老战友儿媳是否领证,真正结为夫妻,却无人知晓。
“桂南集团”因为与东南亚市场有一些业务往来,又一直积极争取在港交所上市;所以覃老板经过多年经营,在香港也有一定的人脉。
一次,韩老给覃老板打电话,说他的小女友要到香港去玩儿两天,麻烦覃老板在香港的朋友照应一下。
覃老板记得,当时打给了香港朋友二万港币,让他在韩老小女友在港旅游期间,替自己尽地主之谊。
这件事已经很久远了,覃老板已经忘记那一万港币,香港朋友有没有多退少补给他,甚至记不清,韩老为这件事对他说没说过“谢谢”两个字。
但这毕竟是一桩可大可小,不清不白的与韩老往事。
在强力机关里,那两个中年男人一直负责与覃老板“沟通”。事已至此,覃老板很快便交代了这件实锤旧事。
在一间类似宾馆标准间的房间里,两个中年男人十分有耐心,轮流开导覃老板“再想想,再好好回忆回忆。是不是还有遗忘?”
整整一周的时间,在不知重复了多少次同样问话中,覃老板始终坚持说,他自身确无其它可报的隐情。
两位中年男人可能还急于去处理新任务,便戒告覃老板:“回去以后只要想起来新线索,第一时间报告给我们。另外,这几天你所看到的,听到的,不许讲与任何人听。这是纪律!”
离开北京,覃老板飞上海其实另有计划。韩老的未来已经可以预见,“桂南集团”如果不想随他陪葬。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将金主银行稳住,宽限他收拾残局的时间。
覃老板让童秘书在“锦江饭店”订好房间。自己分别给各银行行长打去了电话,邀约上海见上一面。
如在以前,这些行长们会屁颠屁颠儿的愉快应承下来,应约前往与覃老板一叙;但时过境迁,一圈电话打过后,这些往日与他称兄道弟的银行家们,都以种种借口推辞掉了。
“屋漏偏遭连夜雨”。没等覃老板飞到上海,雷声这个他给予厚望的接班人,竟发来一条信息,说“因个人原因,请辞‘桂南’销司总经理职务。”
覃老板后来得知,雷声同银行催贷款的那些行长们一样,已经对“桂南”前途产生了绝望,毅然决然投入到了“南沪公司”白老板的怀抱去了。
雷声辞职这个打击,相比银行过去那些“好友”给“桂南”下得“催命符”,更让覃老板心寒。甚至他把雷声在此时弃他而去,看成是自打他从商以来最失败的一件事。
没人知道,他这几天来承受了多少痛苦与压力。
但“桂南集团”上千名员工的生计,十几年辛苦打下的基业,就此崩塌,以覃老板的个性是绝不肯就此低头认输的。
尽管他深知,重拾破旧的河山,要比创业可能会更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