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0章

作品:《商乱迷局

    朱子顺初六一早就从绿山动身,转了两班飞机,再从广州乘大巴到峤县,已经是晚上了。

    他先给雷声打去电话,告知自己已经从家中返回销司;雷声让朱子顺休整一天,初八上午会派人接他,覃老板要在他府上设宴招待他们,顺便把春季糖酒会准备工作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第二天朱子顺早早起来,动手清扫一下将近半个月无人居住的宿舍,打开门窗通风换气。

    忙活了一阵,朱子顺刚坐在沙发上点上一支烟,小憩一会儿,半敞的房间大门被人推开。

    “您回来了,朱哥!”阿珍一阵风似的走了进来。

    “你,你怎么知道我回来了。”朱子顺没想到回峤县,第一个见到的是阿珍。也很狐疑,她怎么会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回来的。

    “有人给我通风报信了,说您昨晚到的。”阿珍笑得很开心,说“你们宿舍门卫老头,上回我不是跟他呛呛过一回吗?谁知道他竟是我们店阿芹的房东。”

    “他告诉你的?”朱子顺摇了摇头“在你们这儿想查询个人,根本用不上公安挖地三尺,到处是‘贼眉鼠眼’,外来人根本无处藏身。”

    “阿芹昨晚就给我发信息了。”阿珍捂着嘴笑出了声,说“不怪他,是我让老头留意的。”

    阿珍见朱子顺正在收拾房间,二话不说挽起袖子,拦也拦不住。没多大功夫,就把二室一厅里里外外打扫的清清爽爽。

    “朱哥,我来是请您到家里做客的。”收拾停当,阿珍对朱子顺说“年前您帮了我大忙,婆婆一直和我念叨,说一定要谢谢您。”

    “总提那事儿就没意思了。本来就是顺便搭把手,真没什么。”朱子顺指了指窗明几净的房间说“这也算谢过了。”

    “去吧!我婆婆可等着您呢。”阿珍过来拉着朱子顺的胳膊,恳求道“她还说今天是初七,小人节;我们家里多少年没有男人过这个节了,您哪怕到家里坐一会儿,她都会开心得不得了。”

    正月里讲究多,但朱子顺还从来没听过初七“小人节”这一说。

    见朱子顺不解,阿珍便给他讲起了当地这一天的风俗习惯。

    “我们这儿从老一辈一直有这么一说法,初七这一天的天气,是老天爷对小孩子新一年健康运势的昭示。”阿珍说“天气晴好,那这一年孩子们就平平安安,要是这一天阴沉,又是风又是雨,那可就要注意了,孩子们容易染病或者出些意外状况。”

    “气象预报管24小时,初七这天天气管小孩一年?”朱子顺笑了,看了一眼窗外晴空少云,说“你们这儿的人都信这个?今儿天气我看不错,你和你婆婆放心好了。我去不去你家管什么用?”

    “还有呢。凡是这一天,全家吃过午饭,老豆就是爸爸,或者叔叔们带仔放一挂鞭炮,谢天谢地保佑孩子一年平安。”阿珍声音低沉了下来“这些年,我那儿子每到这一天,都趴在门口看着邻居男人带孩子们放鞭炮。”

    “你带他放不一样啊?”朱子顺说“干嘛非得是爸爸,叔叔。”

    “这是规矩,要是这天哪家是女人领着孩子放鞭炮,四邻八居会用那种眼神看你,小孩子也会起哄说些不好听的。”阿珍苦笑了一下“所以我那儿子,从来只有眼巴巴的看着别人放鞭炮的份儿。”

    “得了,要是这样你先回去,过了中午我到你家去,陪你儿子放一挂鞭炮。”朱子顺听了阿珍这番介绍,也觉得那个瘦瘦小小的男孩确实可怜。

    他的父亲造孽,这个无辜男孩来到世上,却承受了不该他承受的“恶果”。他的生存,成长环境,似乎是在替他横死的父亲还债,而这个孩子面对的小小世界,从没享受过最基本的正常童真,处处充满着歧视,残忍。

    “您知道朱哥,我家也不可能给您准备山珍海味,我婆婆昨晚就给您做好了她拿手的‘肉酿柚子皮’,您可别辜负我这个瞎婆婆啊。”阿珍央求道“您要不去,我都没法回去交代了。”

    朱子顺明白阿珍老少三代,是诚心实意邀请他去吃这餐饭,表达一份感激之情,再推辞便有些不近人情了。

    何况阿珍说起“小人节”的传统,如果和阿珍孩子一起放上一挂鞭炮,让孩子体会一次该有的快乐,也算是好事一桩。

    时间已经临近中午,走在去往阿珍家的路上,那些午饭吃过的家庭门口,朱子顺确实看到了不少男人,带着孩子们“噼噼啪啪”的燃放起了鞭炮。

    在路过的一家小店里,朱子顺坚持给阿珍瞎婆婆,买了两盒点心匣子,又挑了一挂万头爆竹,这才和阿珍走进了她的家里。

    瞎婆婆站在大门口,耳朵很灵,两个人刚一进巷口,便脑袋朝天笑眯眯地一个劲儿点头,冲阿珍说:“是把客人请到了吗?”

    阿珍喜滋滋的对瞎婆婆说:“来了,还给您买了礼物呢。”

    朱子顺向瞎婆婆问了声好,对一直躲在奶奶身后的男孩说:“拿着鞭炮,我们吃完饭,带你去放。”

    男孩没有伸手接,只是抬头看着阿珍;瞎婆婆倒是开心的直拍巴掌说道:“好啊,好啊,我的仔今年能放鞭炮了,一定大吉大利。”

    进到屋里朱子顺没想到,饭桌上瞎婆婆已经准备好了主食,和三四样菜肴;既有她亲手做的“肉酿柚子皮”,也烧了一条草鱼,锅底已经黑乎乎的砂锅里咕咚着一只小鸡。

    阿珍从柜子上取出一瓶酒,就要往玻璃杯中倒,被朱子顺拦了下来:“酒就不喝了,我下午还有事情做。”

    “要喝,您陪我老婆婆喝一口。”瞎婆婆摆着手对阿珍说“倒上,快给客人倒上。”

    朱子顺见状,只好比划了一下,示意阿珍酒少倒一点。

    四个人坐定后,瞎婆婆双手捧杯面向朱子顺,说:“我替我儿子,儿媳谢谢您了!”

    朱子顺连忙扶了一把瞎婆婆,让她坐下来,说:“阿婆不用谢我,我也没做什么,您这么客气我可承受不起。”

    “阿珍都跟我说了,您可没少帮她的忙。”瞎婆婆有些哽咽,说“这些年别说没有亲戚登我这个家的门,出了大事小情,谁理会这一对儿孤儿寡母。阿珍遇见您,可不是我们家走了大运了吗?”

    瞎婆婆说这番话时,阿珍的眼眶也湿润了;朱子顺忙端起酒杯,说:“婆婆我们吃饭吧,我可是饿了。”

    “吃,吃。”瞎婆婆眼睛看不见,手却很有准头,用她的筷子挑起砂锅里的鸡腿儿,就往朱子顺碗里送。

    阿珍的孩子在一旁,一直摆弄着那挂鞭炮,吃了几口,就迫不及待的将包装拆开,眼睛不住地盯着朱子顺。

    “我也吃好了,和你儿子把鞭炮放了去。”朱子顺放下碗筷,对阿珍说。

    男孩听罢,一个高的跳了起来;抱着鞭炮就往门外跑去。

    小巷里刚有不少家燃放过鞭炮,一帮孩子们都随着鞭炮响起的方向,扎着堆儿东跑西颠,凑着热闹。

    朱子顺点上一支烟,让阿珍儿子去点燃引信;男孩去紧紧地拉住朱子顺的手,把他拖拽到引信处,示意和他一起来燃放。

    朱子顺握住他的小手,将烟头触到引信处,点燃后迅速跑开。

    这一万头爆竹炸响后,引来了小巷不少孩子。阿珍儿子始终没有松开朱子顺的手,他面向邻居的孩子们,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

    “多少年了,儿子从没这么笑过。”阿珍对朱子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