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6章 孙秋硕的用意

作品:《正气永昌

    对杜可心等原本在柳坪县的领导而言,要抛出的话题就比较多,也可随意一些。但对孙秋硕这个新书记,既对柳坪县陌生、不了解情况,又因为是众人的核心角色,自然要引领话题,还要笼络人心才行。

    喝着茶,孙秋硕小呵呵地说,“张强书记、可心县长,两位是柳坪县的老资历,对县里的情况熟悉。是不是给我们介绍介绍?”

    这个话题抛出来,对孙秋硕而言,也是想变被动为主动。张强被点名,笑笑,说,“要说对县里熟悉,那得请可心县长来介绍啦。她对县委县政府两家都熟知,一事不烦二人,可心县长,你来说说吧。”

    张强在张国栋时期,完全是一个稻草人的角色,因此对县里不闻不问,确实所知不多。这一次,柳坪县塌方了,张强没被卷走,继续留在县纪委书记这个位子上,他也没想做出什么业绩来。

    县纪委的业绩,不过是县委书记想不想让他们发挥功能,是县委书记手里的一把镰刀。挥不挥刀,不在于刀本身,而是在拿刀的人。这一点,张强是有体会到,也知道该怎么做。

    杜可心被点名了,对孙秋硕笑笑,说,“书记,张书记谦虚呢,张书记是老资历,洞察如火。张书记谦虚,那我给书记和东卫书记、王书记、吴部长介绍介绍情况吧。”

    杜可心没有推却的意思,如今,她还在代理行使县长职权,又是常务副县长的职位,是县委常委之一。论对柳坪县的了解,确实是比较熟悉的。

    “可心县长,辛苦你。”孙秋硕笑着说,“我们好几个都是今天才到柳坪县,哪怕在来之前做了一些准备,查找一些资料,资料和如今的现实情况,依旧是有区别的。可心县长,我们洗耳恭听。”

    “书记,您是来至省城,之前在省城这样的大都市,到柳坪县来,生活上肯定有一定的反差。再者不仅仅是日常条件的差距,还有气候、环境等方面的差距……”

    孙秋硕没接过话题,不动声色地喝茶,作为人群里的老大、核心,这点定性还是有的。孙秋硕在省团委时,早已经琢磨过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正职,及作为正职该有哪些表现,才让下属们归心。

    “柳坪县是以农业为主、少量的经济果林,工业方面,遗留一些六七十年代的痕迹,但这些所谓的工业生产,基本上退化为手工作坊。没有多少产出和效益,即使有几家,不过是糊口而已。

    书记在会上定下发展工业产值,作为提振我县经济的大方针,引进工业项目、招商引资,将是我县接下来的工作重心。

    在过去,柳坪县也曾提出过招商引资的策略,但因为大家都没这方面的资源,即使到外面去参观、学习、参加招商会议等,效果寥寥。

    我想,书记到来定下这个策略,肯定有这方面的资源和规划,一定能够改变我县的未来前景。

    柳坪县在农业上的发展,实际上早出在瓶颈,少数乡镇曾经开发过产业的发展,但因为对项目研究不透,缺少市场观念,也是陆陆续续地失败。到目前,剩下有产业的乡镇不多了,又以坪辽镇作为最具代表。

    特别是今年,坪辽镇的金秋梨卖得特别好,坪辽镇各村农户的实际收入,是近些年来的三五倍。同时,目前坪辽镇的水果产业与省农科院做了项目合作,开发新的产品香梨产业,据说香梨是目前市面上最优质的水果之一。

    在省农科院的帮助下,坪辽镇各村的金秋梨嫁接成为香梨的工作,已经到收尾阶段,期待两年后,坪辽镇水果业的大丰收。

    坪辽镇作为乡镇这一块工作的探索者,其他乡镇也看到产业发展的优势,不少乡镇跃跃欲试,都想找省农科院合作,开发适合各乡镇的产业来……”

    杜可心也是有意地陷谈县里的工业情况,再提到农业和乡镇的产业发展,自然而然地将坪辽镇扯到众人面前。不可以去突出杨平华的个人表现,而是将省农科院先拉出来,顶在前面,如此,新到来的领导对杨平华这个太年轻的镇党委书记,印象会冲淡不少。

    然而,杜可心提到这里,却被孙秋硕一句话冲洗掉所有努力。孙秋硕沉吟一下,说,“可心县长,坪辽镇目前的党委书记是杨平华?”

    “是的。”杜可心说,没做任何说明和解释。

    “就是省府来电话,要他去省城的那个年轻人吧。”孙秋硕又说。

    “是的。”杜可心说,“平华书记今年才三十岁,确实比较年轻的。”这个事情肯定避不开,索性说出来,也显得自若。

    “确实太年轻。”孙秋硕说,“我在省城这么些年,也只看到两三人在三十岁前是正科级的干部。乡镇里,年轻干部就更稀少了。”

    孙秋硕没对杨平华做什么评价,但却将杨平华的异常突显出来,如此,新来的领导们对杨平华会有什么印象,那就看各人的心思了。孙秋硕自然不会在这个问题上多费心,转而说,“这样年轻的干部,能够得到省府关注。也不知是什么事?与我县有没有关联?”

    “书记,这个就不知了,具体情况,有钟部长在,肯定有分寸。”杜可心自然不会提起谭向东在省府办公厅的话,这种事情,谁不知情,那是他自个不敏锐。

    一般而言,到地方后,是要理顺地区里有哪些紧要的人,他们有什么紧要的关系联络到市里、省里,甚至京都。一旦有这样关系的人,在处理问题时,便要酌情,有区分地对待。

    杨平华和谭向东之间的关系,虽说原本仅仅是书记和秘书之间的工作关系,而且时间也不长,当时谭向东对杨平华也不怎么在意,但谁知谭向东去了省城学习,反而成就了杨平华的提拔。

    偏偏杨平华极为争气,在坪辽镇闹出这么多的大动静。

    杜可心也知道,只要这些领导到县里时间稍长,就能够找到杨平华与她之间的关系是比较亲近的。杜可心也没有想做什么隐瞒,仅仅是不主动提出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