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千零六十五章 并非儿戏

作品:《穿越大明,我要逆天改命

    不知不觉中,朱兴明已经将这里当成了皇宫了。他想刻意隐瞒身份,也如欲盖弥彰。

    赵德彪深深一揖:“贵人说过,他就是个举人。”

    朱兴明一呆:‘什么?’

    一旁的胡善庸躬身施礼:“回贵人的话,贵人说那郑彦就是举人。”

    朱兴明恍然,这俩货早就知道自己的身份的,这是给自己挖坑呢,

    “哼,你们都知道朕的身份了,还装什么大尾巴狼。”

    二人跪地,行君臣之礼,齐声道:“万岁爷金口玉言,说什么就是什么。”

    朱兴明看向窗外,夕阳的余晖洒在府衙的屋檐上:“赵德彪。”

    “微臣在。”

    “以后若有类似难决之事,可直接上书。”朱兴明从怀中取出一枚小巧的玉牌,“持此物,奏折可直达御前。”

    赵德彪双手接过,激动得声音发颤:“微臣......微臣叩谢陛下信任!”

    “记住,”朱兴明意味深长地说:“为官一方,既要有霹雳手段,也需有菩萨心肠。今日之事,朕很满意。”

    ”微臣谨记陛下教诲!”

    “嗯,你任职一方,和朕治理天下其实都是同样的道理。大名府治下,不过是一个缩小的天下,你可明白。”

    赵德彪明白,可他装作不明白。

    一旁的胡善庸大为的松了一口气,伴君如伴虎。一句话,就有可能让你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皇帝能把一个直达御前的玉牌给了赵德彪,自然是砍中了赵德彪的能力。

    你一个小小的大名府,怎敢和天下作比喻。皇帝可以这么比喻,但是你不行。

    你若是同意,那就等同是在造反。所以,该说的话就说,不该说的最好是闭口不谈。

    朱兴明倒是兴致颇高:“为官一任,赵德彪,你还是太过保守。不过,你治下的大名府虽无甚大功,却也无甚大过。朕不祈求天下的官员,都能政绩斐然。能如你这般,朕已经心满意足了、”

    赵德彪唬的慌忙跪地:“微臣不敢。”

    “行了,治理好你的地方。希望你让大名府的百姓,都能记住你。若是遇到什么困难,可对朕实言以告。”

    “这、这个...”

    朱兴明皱着眉头:“怎么,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赵德彪欲言又止,一旁的胡善庸慌忙施礼:“陛下天恩浩荡,万岁万万岁。”

    朱兴明“哼”了一声,也就不再说什么。

    而这个赵德彪,似乎是有话要说的样子。看到胡善庸打断他,他思付之下还是忍耐不住。

    赵德彪不顾胡善庸的阻拦,毅然决然的:“陛下既然问,那臣就实话实说了。”

    朱兴明有些讶然的抬起头,最终还是问道:“还有事?”

    胡善庸在一旁坐立不安,赵德彪却高声说道:“臣觉得,科举有弊端。”

    此言一出,一切瞬间安静了下来。

    科举,延续了千年的科举制度,为国家选拔了多少的优秀的人才。

    可以说,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顺利的运转,科举制度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可偏偏现在,这个赵德彪大言不惭,说什么科举有弊端。

    朱兴明的眉头皱了起来:“你想说什么。”

    原本,胡善庸一直都在劝阻,他不想让赵德彪说出来,以免惹祸上身。

    可既然赵德彪开口了,胡善庸也就干脆豁出去了,他跟着站了出来。

    “陛下,恕臣等一言,臣和赵大人时常聊天。我二人井底之蛙,斗胆评论起历朝历代的施政方针。臣等二人皆以为,历代之科举虽说重视的选拔人才。然八股害人,培养的,只是一些庸碌之辈。”

    “你二人知不知道,你们这番的高谈阔论纸上谈兵,毁掉的是国本。”朱兴明冷冷的说道。

    “陛下,科举取士之弊,如刀剜心,臣等实不忍见啊!”

    府衙深处,山东学政胡善庸声音微颤,面对座上君王朱兴明,他躬身拱手,言语间痛楚弥漫。知府赵德彪亦面色凝重侍立一旁。

    朱兴明神色微凝,目光如针般刺向二人。

    胡善庸深吸一口气:“八股取士,如铁锁缚蛟龙,锁住了多少天纵英才?考生们只知埋头于文章墨卷之间,绞尽脑汁去填塞那些空洞格式,心思全然困囿于字字句句的牢笼之中。试问,如此所育之人,何来经天纬地之才,不过是一群泥塑木偶,徒有虚名而已!”

    “胡大人慎言,经天纬地之才,唯有当今陛下一人而已。”吓得赵德彪慌忙提醒。

    胡善庸却不管这些:“就是咱们这些恭维的话,使得陛下难以窥见真理。臣,冒死以谏。”

    朱兴明原本散漫的目光逐渐收束起来,他未言语,只是沉默,沉默中竟悄然生出一丝若隐若现的探询。

    胡善庸旋即上前一步:“陛下岂不闻坊间传唱,‘十年寒窗苦,一纸功名误’。多少真正有识之士,胸藏锦绣,腹有良谋,却偏偏被这僵硬如枯木的八股文章所拘囿、所阻绝,不得伸展抱负,只落得满腹才华空对月。”

    胡善庸再次开口,声音愈发低沉,如绷紧的弦:“更有甚者,如郑彦之流,虽不敢说才华卓绝,志气凌霄,可竟被这无情的牢笼生生逼得神魂离散,最终癫狂!”

    “陛下,臣等泣血叩请,”胡善庸与赵德彪一同深深拜伏于地,“望陛下明察秋毫,革除积弊,为天下苍生开一线生机,为社稷江山留万千真才!”

    大殿内刹那静默,唯闻二人沉重而压抑的呼吸声。朱兴明缓缓起身,踱至窗边,目光投向远处榜下仍不肯散尽的人群。沉默良久,他方才转身,声音低沉而清晰:“尔等今日一派胡言,朕就当什么都没听见。自以为读了几本书,就想着动摇国本,其心可诛!”

    朱兴明的一番疾言厉色,使得二人噤若寒蝉。

    朱兴明当然知道八股取士的弊端,可贸然的改革,真的会动摇国本。搞不好,往严重了说天下大乱都不无可能。

    就凭一个知府和一个酸儒学政的一番话,就想着改革,改革可不是儿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