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54章 内功深厚

作品:《文豪1978

    林朝阳(中国)文学研究会学术沙龙成功在燕大落下惟幕,总体而言这是一次胜利的学术会议它的成功不仅体现在过去一年会员们出的学术成果上,更体现在今年会员申请人数的增加上。

    去年研究会刚成立时,初始成员大多是来自于燕大、人大、燕师大等国内顶级高校的教授、副教授,一共有18人。

    年前研究会纳新,一下子收到了70多份申请表。

    研究会不是学生社团,是有相当高的准入门槛的,不仅是学历、职称这些硬性规定,最关键的是要确有对林朝阳本人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

    这个申请人数着实让研究会有些措手不及,花了不少时间审核,

    而诸多学者的踊跃申请,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林朝阳文学研究会可不止中国这一家。

    早在中国文学研究会成立之初,就与美国、日本文学研究会达成了学术交流活动的合作,每年双方都会互派学者进行交流学习。

    美国的交流高校是耶鲁大学、日本的交流高校是日本大学,国内的自然是燕京大学。

    出国交流当访问学者,而且还是去美国、日本的顶尖高校,对于国内的学者来说是难得的机会尤其是文学专业的学者,这样的机会实在是少之又少,所以大家的踊跃之情也就可以理解了。

    洪子成是林朝阳(中国)文学研究会的秘书长,学术沙龙结束之后他跟林朝阳聊着过去这一年研究会的发展。

    沙龙一开始的报告也提到了研究会的发展情况,但很多细节还是没办法拿到台面上说的。

    他在谈及文学研究会的发展时,脸上带着些骄傲,现在的情况可以说是蒸蒸日上。

    「你那部写得怎么样了?」聊完了研究会的情况,洪子成又关心起林朝阳的创作。

    毕竟研究会存在的意义就是研究林朝阳的文学作品。

    《人间正道是沧桑》发表距今已经过去了快三年时间,三年没有新作品,可不是林朝阳的风格。

    「第一卷才刚写完,还得修改修改,查缺补漏。」林朝阳说。

    洪子成也知道林朝阳这回要写的作品格局宏大,远非一般的长篇可比。

    哪怕是《闯关东》《白鹿原》这样的大部头作品,在林朝阳的新书面前恐怕也要相形见出。

    如此宏伟的作品,非弹精竭虑、披肝沥胆不可成。

    「修改完了就发表?」

    林朝阳沉吟着说道:「再等一等吧。等写顺手了再说,连我自己都不清楚要什么时候才能写完。现在就发,不负责任。」

    在文学界,许多作家都尝试过写些大部头的作品,规划的内容看起来十分宏大,但真正落笔却写不出三分气魄。

    有些人写出了前二三十万字就恨不得昭告天下,各种联络杂志社、出版社尝试发表、出版。

    面对这样的情况,其实杂志社、出版社通常是很为难的。

    像这一类大长篇作品,连作者本人都不敢保证他后期的创作质量是否能保持跟前期一个水准。

    前面写得不错,万一后面的部分水准大降怎么办?

    偏偏能写这一类题材作品的作家,往往还都有些名气,所以才会让人左右为难。

    相较之下,林朝阳的态度无疑要严谨和负责任多了。

    洪子成面露钦佩之色,「这样的大长篇,最好还是保持稳定的创作状态。草率发表,很容易打断那口气,影响作品质量,得不偿失。」

    「嗯-等全写完再发也不太现实,这部的内容太长了,我的计划是等进程过半了再陆续发表。」

    「这个还是要看你个人的创作状态。」

    又过了大半个月,林朝阳将新书第一卷内容修改完毕,没有急着继续创作,而是将书稿送到了燕大的王永兴处,请他帮忙斧正斧正。

    送完书稿后又过大半个月,林朝阳才接到王永兴的电话,说要请他到家里谈一谈。

    到了王永兴家,两人闲话几句,王永兴笑着说道:「年纪大了,看东西太慢,想着也慢,让你久等了。」

    「您说的哪里话,是我让您受累了。」

    说着话,王永兴拿出了笔记本,「现在记性不好,这书我边看,边写了些东西,权当是我的读后感吧。」

    他态度谦和,林朝阳接过笔记本翻看。

    「”..-朝阳同志此一部,要写的是中国封建社会巅峰的百科全书,场面宏阔,人物众多,

    事件繁富,矛盾丛生,多种人物同时登场,多种矛盾同时展开。」

    「第一卷内容大篇幅描述了隋末的群雄逐鹿,但实际上李氏王朝的权力更迭才是暗藏在其中的主线,贯穿始终。

    李家与隋朝的矛盾、李家与各路起义军的矛盾、李家内部的矛盾,形形色色纷纷攘攘,此消彼长此盈彼缩.」

    「总体来看,第一卷既有严格的历史依据,又有深刻的思想见解,较为真实的、深刻的反映了隋末李渊、李世民父子所主导的王朝交替和新生王朝的权力斗争。

    朝阳同志对隋末唐初的历史下了极大的功夫,内功深厚不逊于专家学者。

    对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社会状况、宫廷生活、典章制度、风土人情乃至三教九流略等,无不了如指掌,因而才能在作品中写出如此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王永兴的「读书笔记」记了足足十几页,要是细算起来,少说也得有五六千字。

    从各个角度阐述了对的看法,态度严谨又客观,其中不乏溢美之词。

    当然,也提出了几处可供完善的建议,主要是史料与之间值得推敲之处。

    读完这份「读书笔记」,林朝阳心中感动不已。

    再三道谢后,又跟王永兴探讨了一阵,欣然接受了这些建议,最后心满意足的离开。

    4月里,两年一度的庄重文文学奖再度开启了评审进程,在小六部口胡同西院召开了本届评奖的第一次会议。

    自1988年第一届举办以来,庄重文文学奖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

    因为这个特殊的年份,林朝阳破例受邀担任评委会荣誉主席,消息传出后,一下子为庄重文文学奖吸引了文学界的众多目光。

    成立十年以来,庄重文文学奖凭借着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奖制度,受到了文学界同仁和读者群体的广泛认可。

    在整体影响力上甚至已经隐隐压制了茅盾文学奖上,毕竟茅盾文学奖受政治因素影响太深。

    几届以来评奖周期时不时就要变动一下,而庄重文文学奖雷打不动的两年一届,稳定性更强。

    出现这种情况,文协作为组织方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早几年,为了遏制国内文学奖项泛滥的情况,文协取消、合并了不少文学奖项。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被合并进鲁迅文学奖的全国优秀短篇奖、中篇奖。

    但合并后的鲁迅文学奖并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效果,究其原因,还是评奖制度沦为了分蛋糕模式。

    去年首届评奖,设置了短篇、中篇、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等九个单项奖项,一共70

    篇/部作品获奖。

    一次评奖70篇/部作品获奖,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筹备近十年的鲁迅文学奖也几乎在第一届面世后,就失去了其问鼎当代文学桂冠的可能。

    而相较于鲁迅文学奖的贪大、贪全,茅盾文学奖则犯了另一个毛病。

    过分强调作品的史诗性,过分偏爱现实主义风格。

    这样的评审风格直接导致了过去几届评奖过程中,茅盾文学奖遗憾的错过了不少饱受文学界认可和读者喜爱的作品,如张炜的《古船》、王濛的《活动变人形》”

    在今年的第一次评审会议上,谈到两个奖项的竞争时,林朝阳坦诚的说道:

    「茅盾文学奖是文协的亲儿子,受官方影响比较深,更关注入选作品对于现实的影响力,这是奖项本身的调性决定的。

    庄重文文学奖与其不同的地方是在于,它关注叙事文本本身的艺术价值,挖掘在人的精神层面的探索。

    简单点说,茅盾文学奖更注重文学对社会的影响,而庄重文文学奖更贴近文学本身,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不是去跟茅盾文学奖竞争。」

    在林朝阳为新一届庄重文文学奖的评奖工作而忙碌的时候,远在美国的陶玉书也在美国忙成了空中飞人。

    上线接近两年时间的奈飞发展势头依旧迅猛,但这并不代表公司的前途是一帆风顺的。

    过去一年多时间里,行业内陆续涌现了几家竞争对手,借着DVD整个行业的发展潮流,都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势头。

    但就商业模式而言,奈飞还是甩开了对手们一大截。

    按照奈飞自己的测算,用户每月的订阅费用为19.99美元,固定盈利为4美元,这样的模式可以说是旱涝保收,为公司提供了稳健的现金流和发展动能。

    除了新兴的竞争对手们,行业巨头百视达终于开始重视起了奈飞这个挑战者。

    5月的第二个周二,马克·伦道夫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再三确认对方的意图,他经过一番考虑最终拨通了陶玉书的电话。

    「收购?」

    「是的,打电话来的是埃德·斯特德,百视达的总法律顾问。」

    「具体条件呢?」

    「他希望我们可以当面沟通。」

    「听起来很强势啊!」陶玉书的语气沉吟。

    马克·伦道夫苦笑着说道:「我猜,这也是他们谈判的一部分。」

    这两年,趁着美国的互联网热潮和DVD标准的诞生,奈飞成为了美国互联网+影视行业的当红炸子鸡,估值达到了12亿美元。

    但仍旧远远无法与百视达相提并论,目前的百视达正值巅峰,每天几乎都有一家新店开张,门店总数已经超过了9000家。

    年营收规模更是已经逼近50亿美元大关,成为了全美家喻户晓的品牌。

    因而埃德·斯特德的傲慢并不奇怪,考虑过后,陶玉书决定亲自去会会埃德·斯特德。

    此时她正在为亚洲新闻网的上市做路演准备,时间紧张,为了节省时间选择了包机前往达拉斯,那里是百视达的总部。

    里尔35喷气式飞机比陶玉书定的那架湾流GV小得太多了,飞机上唯一值得称道的设施是吧台。

    但陶玉书无心关心这些,她在飞机上跟马克·伦道夫了解了一些百视达的情况。

    没过多久,飞机便降落在达拉斯市。

    百视达的总部位于达拉斯最高的建筑文艺复兴大厦内,笔直的大楼拔地而起,像是一个完全由钢铁和玻璃组成的方盒子,毫无美感可言,整栋楼文艺的装饰就是窗户上巨大的「×」。

    电梯抵达23层,百视达的L0G0随处可见,墙上挂满了装裱起来的电影海报。

    在百视达的会议室,陶玉书见到了今天的主角百视达的CEO约翰·安迪奥科,打电话的埃德·

    斯特德就坐在他的左侧。

    两人身上都带着美国人特有的那种自信,谈判开始后,埃德·斯特德唱起了红脸,而约翰·安迪奥科老神在在,只偶尔插言两句,语气却不容置疑。

    绕了一阵圈子,见对方始终找奈飞商业模式的问题,却始终没有谈及收购条件。

    陶玉书敲了敲桌子,这样的举动显然是不礼貌的,但她却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百视达的傲慢配得上这个待遇。

    「先生们,我想你们应该谈点正事,如果想要谈收购,是不是应该拿出点诚意呢?」

    会议室内的气氛陷入了短暂的沉静,约翰·安迪奥科的眼神锐利,「林太太,我想你应该明白,对百视达来说,奈飞只是个可有可无的小物件。」

    「是吗?那你们又何必主动来找我们谈收购呢?」

    眼见气氛僵持,埃德·斯特德又出来当起了和事佬。

    「我们主动联系奈飞,当然是看中了奈飞的一些独有的在细分领域的优势,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奈飞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的原因。」

    「斯特德先生说的没错,电子商务是未来的趋势。」马克·伦道夫接话说道。

    气氛总算是缓和了一些,埃德·斯特德又列举了一些奈飞的发展轨迹和数据,最终给出了他们的报价。

    8亿美元,其中25%为现金、75%为百视达的股票。

    听到这个数字,陶玉书默默的摇了摇头。

    虽然早在出发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准备,但百视达的这个报价还是出乎了她的意料。

    「你们知道奈飞的上一轮融资估值是多少吗?」

    埃德·斯特德当然知道陶玉书问这话的意思,他没有直接回答陶玉书,而是转而阐述起了百视达目前的发展状况。

    坐拥9000家自营和特许经营门店,数万名敬业奉献的员工,近2000万个活跃会员组成的用户群体..—

    还有最重要的,百视达将在今年下半年启动上市。

    到时候,陶玉书这个老板所拿到的百视达股票必然会迎来一波大涨,8亿美元只是保底,15亿美元也不是不可能。

    听着埃德·斯特德画的大饼,陶玉书还是摇了摇头。

    拿着未可知的股票升值空间来谈收购,这算盘未免打的太精了一点。

    其实从一开始陶玉书就没打算跟百视达谈什么收购、合作,她这次来无非是试探试探百视达的虚实。

    现在看来,这个美国录像带行业的庞然大物,远没有他们看起来的那样声势煊赫。

    客气的表示会考虑这个报价后,陶玉书便带着马克·伦道夫离开了文艺复兴大厦。

    「马克,你觉得我们应该卖身给百视达吗?」

    「如果老板您想在最快的时间里,收回之前的投资,并且大赚一笔,那么将奈飞卖给百视达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

    他的言外之意是,你最好别卖。

    其实两人都明白,奈飞发展到这个阶段,已经几乎不可能卖身了,毕竟美好的前景就在不远处向他们招手。

    这次来达拉斯,不过是试探试探对手而已。

    「那觉得如果我们拒绝了百视达之后,他们会有什么动作吗?」

    「我们从事的虽然都是录像带行业,但却有着本质的不同,百视达现在其实很难对我们形成有效的打击,否则他们也不会优先选择收购这一步棋。

    我猜,我们拒绝之后他们大概率会从发行方面下手,加强对最新大片的发行垄断,这也是他们为数不多的手段。」

    陶玉书微不可察的点了点头,「你觉得我们在跟百视达的竞争中有几成胜算?」

    「百分之百!」马克·伦道夫毫不迟疑的说道。

    他的这个回答多少显得有些盲目,但这也是自奈飞成立以来一直在做的准备,从一开始陶玉书就给奈飞锚定了百视达这个行业巨头作为竞争对手。

    所以近两年时间里,奈飞对于这个竞争对手早已研究得无比透彻。

    马克·伦道夫的信心除了来自于奈飞独特的商业模式,还来自于百视达这家公司的短视,

    百视达以录像带租赁为主营业务,而他们的核心商业模式却是五个字「可控的不满」。

    百视达清楚的知道大多数顾客实际上并不喜欢从它那里组电影的体验,高昂的滞纳金、差劲的库存、参差不齐的门店、糖糕的服务.

    美国的录像带爱好者当中流行一句话「人人都恨百视达」,就是源于以上这些原因。

    但让这些客户无可奈何的是,百视达激进的扩张策略击垮了大量的个人音像店,导致很多客户不得不选择他们的服务。

    除了客户的不满,电影行业也同样讨厌它。

    这几年随着百视达连锁店市场份额的不断增加,它在与各大电影公司谈判时极其强势,让这些电影公司苦不堪言。

    从商业角度来讲,百视达本质上就是一家中间商,它连通了产业的内容生产商和观众,这本来是一件好事。

    可偏偏店大欺客的习惯让他们坚持的认为是自己创造了大众对电影的需求。

    在奈飞的多次内部分析和推演中,百视达的这种商业模式和行事方式一旦遭遇挫折,必然会兵败如山倒,遭受极其严重的反噬。

    现在百视达与奈飞看起来是巨头与后起之秀的竞争,偏偏却因为互联网而建立了屏障,

    奈飞可以循序渐进的发展,并蚕食百视达的市场。

    除非百视达大象转身,完全放弃自己在线下投入几十亿美元打造的护城河,否则它就很难在奈飞所擅长的领域击垮这个对手。

    双方看似力量悬殊,实际上奈飞站在了历史大势的一边,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陶玉书的问话并非是在问计,更多的是让马克·伦道天表态。

    收购提议被拒绝之后,百视达的报复应该很快就会到来,马克·伦道夫现在是奈飞的领头羊,

    如果表现的太过软弱,可不是件好事。

    「我很好奇,他们既然决定收购我们,为什么又要报一个如此低的价格呢?」马克·伦道夫心中有些不解。

    陶玉书思着刚刚约翰·安迪奥科的态度,结合马克·伦道夫之前提到的这个人的履历,说:

    「约翰·安迪奥科这个人很明显是实体经济的忠实拥是,他对互联网其实没什么好印象。

    刚才他不是也说了吗,‘整个互联网热潮都是被炒出来的」。

    这话其实没错,他们要收购奈飞,大概率还是为了明年的上市。

    百视达加上奈飞,线下+线上,几乎可以说是垄断的美国的录像带租赁行业,一旦上市,绝对会收到资本市场的热捧,股价翻一倍也不成问题。」

    分析完约翰·安迪奥科的心理,陶玉书并无太多面对巨头的压力,轻松的说道:

    「现在看来,我们只能把百视达打得屁滚尿流了。」

    闻言,马克·伦道夫本来沉重的心情也轻松了几分。

    「没错,打他们个屁滚尿流!」

    离开达拉斯时,陶玉书坐的是波音的客机。

    接下来她将飞往纽约,开启亚太新闻网上市前的路演战役。

    飞机掠过云层,陶玉书突然想到了她定的那架湾流GV。

    可惜距离交货时间还有几个月,要不然这回路演应该会轻松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