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百二十三章 摸金校尉是否存在

作品:《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杜预十分清楚拿下西陵的重要性,于是派出一批精兵对此地展开了偷袭。

    张政却以为杜预刚刚上任,并不会立即发动进攻,便没有加强戒备,而他万万没有想到杜预会突然派兵偷袭。

    结果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吃了败仗。

    杜预并未在战后再次进攻,而是揣摩起了张政的心思。他猜测张政一定会因为害怕惩罚而不如实禀报战况,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来个借刀杀人。

    他知道吴主孙皓生性多疑,对很多大臣都不信任。于是他派人把西陵的战俘送到了东吴的首都建邺。结果如他所料,孙皓直接将张政换成了刘宪,而将帅的更替又动荡了吴军的军心。

    杜预眼见时机到来,立即上书司马炎请求开战,可是司马炎又因为反战派的一些言语变得优柔寡断,最后竟然把灭吴计划推迟到了下一年度。

    杜预遇见司马炎变卦,又先后两次上书陈述了自己的意见,最后还是因为张华的劝说,司马炎才同意了开战。

    之后,杜预因为指挥得当,屡出奇谋,先取江陵,再战荆州。他又配合其他地区的各路禁军向孙吴的都城建业发动了围攻。

    整个灭亡之战的走向完全处于他的预设之下,最终西晋结束了汉末三国以来的分裂状态,中国重归一统。杜预在此次战役中斩杀俘获了对方高级官吏14人,中级官吏多达120人。

    正是因为杜预的学识犹如兵器,将文略才智于一身,才被尊称为“杜运”,也因此位列于文武二庙之中,更是被一些现代人说成了当今的穿越者。

    【摸金校尉在历史中是否真实存在,曹操是否真的是摸金校尉的祖师爷#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摸金校尉、发丘天官、搬山道人,这些在小说中出现的盗墓门派,在历史中是否真的出自曹操之手?“人点烛,鬼吹灯”这样的说法是否真的存在?

    又是否真的有那么诡异?本期视频,我们就来了解天下霸唱笔下的摸金校尉在真正的历史中究竟是怎样的。

    故事要从梁孝王刘武的陵墓说起。刘武是汉高祖刘邦之孙、汉景帝的亲弟弟,于公元前168年被封为梁王。

    由于汉景帝对刘武特殊照顾,窦太后又对他特别宠爱,再加上他曾经评判过七国之乱,所以根据《史记·梁孝王世家》的记载,刘武拥有着巨大的财富。

    在其死后,还有40余万斤黄金藏于府中。刘武一直有个太子孟,虽然至死也没有继位,但他的陵墓级别却不亚于皇陵,其面积将近700㎡,墓内的珍宝更是无数。

    直到东汉末年,袁绍为了讨伐曹操出师有名,在官渡之战前夕,让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写了一篇《为袁绍檄》。

    文中历数了曹操的各项罪状,意思是曹操为了解决军饷问题,亲自带兵挖掘了梁孝王陵,不仅破坏了棺木,还掠夺了墓中的陪葬品。

    甚至还专门设置了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的官位,用于实施盗墓勾当。凡是被他们去过的墓,墓主的骸骨都会暴露。

    我们都知道,汉朝以孝治天下。作为一个社会的道德观念,“孝”对于汉代社会的影响很大,包括人在死后,其家属也会尽量安排厚葬。

    所以在那个“死者为大”的传统之下,挖人祖坟的勾当必定会被世人唾骂。但曹操一直以匡扶汉室自居,所行之事均会以天子名义,可见他对自己名声的重视程度。

    而曹操在历史上是何等奸雄,从不轻易落人把柄。危难之下,即使他想动别人坟墓,也不会专设一个摸金校尉的职位,明目张胆地施行盗墓之举。

    退一步讲,如果曹操真的创建了摸金校尉以及发丘中郎将,如此恶劣的行径,必然会有更多的史料记载。可是有关曹操盗墓的记录,却仅出现在袁绍的史料之中,所以袁绍对曹操有着很大的抹黑嫌疑。

    我国在1992年对梁孝王的陵墓展开了考古发掘工作,并出土了2万多件珍贵文物,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金缕玉衣。

    这足以说明梁孝王陵并没有被大规模盗取,陈琳在《为袁绍檄》中所说的更像是对曹操的政治污蔑。关于曹操的盗墓行为,确实只有袁绍的一面之词。

    不过“校尉”这个官职在正史中确有记载,但其真正的设立者是南朝的宋废帝刘子业。刘子业在位期间,荒淫无度,残杀大臣,其性格狂悖无道,以至于自己仅在位两年就被杀了。

    根据记载,刘子业因为受到了陈琳《为袁绍檄》的影响,果真设立了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两个官位,并且让晋安王刘休仁以及山阳王刘休佑掌管。

    除此之外,正史中再无有关盗墓官职的史料,更无门派一说,最多将其分为官盗和民盗。

    既然如此,刘子业所设立的摸金校尉是否真的存在“人点烛,鬼吹灯”的说法呢?小说中是这样描述的:摸金校尉在盗墓时,必须要先在墓室内的东南角点燃蜡烛,再行盗墓之事。

    如果蜡烛突然熄灭,财物则必须要放回原处,并且要给墓主磕三个响头后空手离去,这其中所透露出来的是一股诡异的气息。

    而天下霸唱曾经对此有过澄清,说“灯灭不摸金”的说法完全是他自己编的,历史中并不存在。其实摸金校尉只是一支普通的军队,只不过是用途不同。

    当然,其中不乏有些人懂得风水之术。要说“人点烛,鬼吹灯”存在的根本原因,也仅仅是对墓室照明以及对空气的测试。

    如果蜡烛在点燃后又突然熄灭,则说明人在进去后会有缺氧的风险。所以真实的摸金校尉并非小说中那样神秘莫测,它只是在真实的历史框架之下,被作者渲染得更加精彩而已。

    【唐朝十七座皇陵,无一幸免,李世民的尸骨都没有翻过,他真的是主谋?#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是历史上最大的盗墓贼,唐朝的17座皇帝陵墓被其盗取一空,就连唐太宗李世民的尸骨也未能幸免于难。

    但是,这位千古罪人是否为此次行动的真正主谋?他的背后是否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本期视频,我们就来了解历史上最大的盗墓头子温韬。

    温韬生年不详,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梁国人,祖籍金州花园,即今天的陕西耀州。

    此人之所以能够出现在史册之中,并非因其精于文墨或是立过战功,而是因为他臭名昭着的盗墓行为,尤其被现代考古学家所痛恨。

    《新五代史》对温韬有这样的记载:少为盗,后依附李茂贞,为华原镇将,冒姓李,名彦韬。

    我们可以通过此猜想,温韬这个人在年轻时要么是以偷盗为生,要么是经常做些打家劫舍的强盗勾当,再严重些,他有可能早在年少时就有过盗墓的行为。

    史书中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他身上的“盗”字是出于何意,但是我们通过

    当时,李茂贞作为五代时期的一方军阀,有着非常强劲的实力。温韬因此向其投靠,甚至还把姓名改成了李彦韬,并且混了个耀州刺史的位置。

    可见其拍马屁的功夫实属不错。不过,温韬这个人很会见风使舵。901年,李茂贞伙同宦官韩全诲结识了唐昭宗,后梁太祖朱温则率兵将李茂贞围困于凤翔。

    此时的温韬为了保全自己,居然以献出耀州为条件投靠了后梁。可是没过多久,他又不知为何叛离了后梁,再次回到了李茂贞麾下。

    而李茂贞不仅没有怪罪于他,反而对他再次重用,并任命其为节度使。

    唐朝灭亡后,后梁已经进入到了末帝朱友贞时期,温韬再次背叛了李茂贞,投靠了后梁。和之前一样,温韬还是没有因为之前的叛变行为而受到惩罚,同样成为了后梁的节度使。

    要知道当时的节度使可以全权管理某地区的军事、民事以及行政方面的事情,可见其权力之大。

    在这里,我们有个疑问:温韬作为一个反复无常、见风使舵的小人,他为何在反复背叛两方势力后依然能够坐上如此重要的节度使之位?

    这便回到了之前所说的“盗”字。

    我们猜测温韬能够从盗贼一跃成为拥有巨大权力的节度使,其根本原因并非是他那拍马屁的功夫,而是他在年少时就练就了盗墓方面的技能,这才是被李茂贞和后梁人所看重的。

    如果他只是一个普通盗贼,既无文韬又无武略,别说成为节度使,恐怕连见到李茂贞的机会都不会存在。所以关于他的“盗”字所指,极有可能是盗墓。后面的事情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说到挖墓,汉王朝的流芳千古的董卓以及东陵大盗孙殿英,每一位都是盗墓界的佼佼者,但是在温韬面前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

    唐朝从高祖李渊到哀帝李柷,共21位皇帝,除去唐昭宗李晔被葬于河南偃师、唐哀帝李柷被葬于山东菏泽外,其余的19位皇帝均被葬在关中。

    由于武则天和唐高宗是合葬,所以在关中只有18座唐陵,俗称唐十八陵。其中规模最大的当属李世民与文德皇后合葬的昭陵。然而,温韬却成为了唐十八陵的噩梦。

    《新五代史》记载,温韬在当节度使的7年时间里,他先后光顾了唐17陵,金银珠宝被他全部取走。

    其中李世民的昭陵最为坚固,其死后还把众多珍贵的名家书画真迹作为陪葬品,但是不通文墨的温韬却将这些价值连城的作品当成了废品,把上面的绸缎取走后,剩下的全部撕碎,包括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也不知所踪。

    之后,温韬动员万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准备对最后的乾陵盗掘。可是刚要动手,天空却突然狂风暴雨,众人被吹得人仰马翻。

    温韬只能退去,奇怪的是人们刚走,天空便瞬间转晴。温韬再次组织开挖,暴雨再次袭来,如此反复三次之后,温韬有些恐惧,不敢再挖。乾陵才因此逃过一劫。

    不过,此事并未结束。温韬除了盗取金银珠宝、毁坏真迹之外,就连李世民的尸骨也没放过,居然将其肢解出手。

    直到北宋时期,宰相赵普才花了大价钱把李世民的部分遗物收回,同时将其送到了昭陵安葬。按理说温韬已经盗取了很多财宝,为什么连一具尸骨也不放过?

    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盗墓最大的受益者并非是他,他只能从中得到一小部分利益。所以他自己才卖了李世民的尸骨。

    除此之外,温韬还曾把盗取的财宝编成了名册公诸于世。虽然五代处于非常混乱的时期,但是如此明目张胆的行为也必定会遭到众人的唾骂。

    难道他真的会傻到如此程度吗?还有,温韬实施如此大规模的盗墓行为,如果不能得到后方支持和允许,想必仅凭他一人之力不太可能。

    所以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温韬为了立足于乱世,几帮主子倒了唐氏陵寝,又替主子背上了盗墓贼的骂名。

    923年后梁灭亡,温韬又投靠了后唐,并向后唐的刘皇后实施贿赂,从而再次得到重用。三年后,后唐明宗李嗣源继位,他认为温韬狡诈,又有盗墓之举,便将其下令抓捕入狱。

    之后,不知为何李嗣源又将温韬赦罪归田。可是没过多久,温韬便被刺死,乱坟岗成了他的最终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