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5章

作品:《[红楼]林夫人种田日常

    第95章

    095

    贾滟还在盘算去庄子的日子。

    林如海已经跟着圣人去了避暑山庄,除了林如海,裴世英也一起去了。

    想到贾母出门比较讲究,贾滟干脆去荣庆堂找贾母,跟老人家一起看着黄历挑了个宜出行的好日子,就定在三天后。

    贾母说:“我一个老人家在庄子那里,也想找个人说话,喊上你的母亲和芸儿一起,刚好芸儿也能帮着看看宝玉和绛儿他们。”

    贾滟脸上带着微笑,“我已经跟妈说过了,她本是不想去的。后来听说老太太要去,便同意了。”

    卜氏要去,贾芸自然也会去。

    贾府的老祖宗要出门,宁国府那边自然也是会知道消息。

    尤氏听说贾芸和卜氏都要去庄子,就跟贾滟说如今尤二姐忙着准备秋天出嫁的事情,尤三姐却还在陆清洛那里学刺绣。这次去庄子,那么多年龄相仿的姐姐妹妹们都去了,能不能让尤三姐也一起去。

    尤氏的话说得好听,“卜三嫂子年轻时的针线活是极好的,三妹妹便是跟着姑姑去了庄子里,也能跟着三嫂子学。”

    贾滟望着尤氏,笑着没说话。

    尤氏见贾滟不说话,就有些急了。前几日她跟王熙凤在一起说闲话的时候,王熙凤还说贾琏的朋友看中少年贾芸,想将家中妹妹嫁给他。

    但是贾滟却说贾芸的年龄还小,不急。

    贾芸急不急,尤氏不清楚。

    但尤氏挺急的。

    上次尤三姐回来宁国府与母亲长姐相聚的时候,便已经透露了心事,她心悦少年贾芸。

    尤大娘听了小女儿的话,有些惊讶。惊讶过后,觉得此事也不是不能成。

    少年贾芸虽不比宁、荣两府的年轻主子们,可到底也是贾家的人。如今姐夫林如海是吏部尚书,少年平时跟在贾琏和王熙凤夫妻身边,十分受那对夫妻的器重。

    要是这门亲事能成,尤大娘也不必再为尤三姐的下半辈子操心。

    尤氏想着二妹妹的亲事已经尘埃落定,三妹妹的亲事如果能定下来,当然是最好的。

    贾芸已经是贾氏一族的年轻子弟里比较出挑的人了。

    为了尤三姐,尤氏当然得抓紧时机,让两个少男少女多些相处的机会。

    此时见贾滟不说话,尤氏又笑着说:“咱们家的老祖宗出门,带的丫鬟婆子定然不会少。加上几个少爷姑娘的贴身丫鬟和婆子,也不少人。三嫂子如今眼睛不太好,尤其是到了傍晚时分,便不大看得清,三妹妹伶俐周到,她若是去了,也能替姑姑和芸儿陪伴三嫂子。”

    贾滟啼笑皆非,“无缘无故的,怎么好意思劳动三妹妹?”

    尤氏见贾滟不接招,没辙,只好跟贾滟挑明了,“……上次三妹妹到家来,妈说起二妹妹的亲事已定,让我也为三妹妹说个好人家。三妹妹却说不要,她心中已经有人,若是这人愿意娶她,她便嫁给他。若是他不愿,也不勉强,她可以跟着陆姑姑学刺绣,一辈子留在锦绣坊。妈听她那么一说,连忙问她心里的人到底是谁。三妹妹说她心悦芸儿,想嫁给他。”

    尤三姐会说出这些话,并不奇怪。

    因为在原著,尤三姐就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

    似乎她的一生,仅会喜欢上一个人,一旦喜欢上,就矢志不移。

    只是在原著,她喜欢的是柳湘莲。

    而现在,她喜欢的是贾芸。

    两情相悦,贾滟又不是什么老古板,自然是乐见的。

    只是贾滟私下其实也探过卜氏的口风,卜氏是觉得贾芸是吃过苦的孩子,如今靠着姐姐和姐夫,才让人另眼相看。尤三姐是个好姑娘,长姐又是东府的主母,卜氏只担心会委屈了尤三姐。

    贾滟倒是不觉得有什么委屈不委屈的。

    少年男女,浓情蜜意的时候,眼里只有对方,哪有成年人心里那么多的顾虑?

    这个世界的男女,定亲成亲都很早。至于成亲后,两人的感情如何,生活会如何,全看两人怎么相处。

    只是卜氏既然有那样的担心,贾滟也没法三言两语让她释怀。

    卜氏的意思,还是希望贾芸能做出点事情,至少有能顶门立户的样子时,再去跟尤氏说亲,可能会有底气一些。

    贾滟哭笑不得,随即又觉得心酸,想来在贾璧去世后,卜氏带着两个孩子受了不少冷眼,人便不自觉得变得卑微,总觉得自己和孩子们还不够好。

    ——少年贾芸分明已经够好了。

    贾滟将卜氏的顾虑委婉地告诉尤氏。

    尤氏愣了下,连忙说道:“我们家本也不是什么富贵人家,芸儿如今这般已经很好,三妹妹都非他不嫁了,在她心里,芸儿自然是一千一万个好。至于妈,她只要两个妹妹找个好人,以后能好好过日子,就已经很欣慰。更别提芸儿是我看着长大的,知根知底,妈哪有不满意的道理。”

    贾滟听尤氏这么说,于是笑着说:“既然姐姐都这么说了,我就带上三妹妹去。只是她和芸儿的事情,光是我和妈同意还不行,得看芸儿的意思。”

    婚姻大事,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可贾滟又不是土生土长的古代人,她和卜氏可以给贾芸一些建议,至于同不同意,还是得看贾芸本人的意思。

    毕竟,成亲后的日子谁也说不定会怎样,不论是岁月静好,还是鸡飞狗跳,都是贾芸本人要面对的。

    尤氏听贾滟这么说,顿时心花怒放。

    “我是看着芸儿长大的,他若是无心,三妹妹不会如此死心塌地。我看此事一定能行!”

    贾滟笑着端起茶盅,没再说话。

    等尤氏走了之后,贾滟又让派人去裴府,跟杨夫人说三天后裴辙去庄子的事情。

    打点完这些事情之后,贾滟靠在不羡园正房的炕上,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锦葵在旁边帮她摇着扇子,笑道:“这下子咱们姑娘的庄子可就热闹了。”

    可不是么。

    光是贾母和府里的几个姑娘的贴身丫鬟、婆子,还有小厮……加起来就几十号人,再加上贾滟自家的几个人,还有裴辙。

    阵仗是挺大的。

    但京都的百姓们对这些贵族人家出行的阵仗早就麻木了,不会觉得怎样。

    城里的百姓们对贵族人家出行的阵仗看多了,见怪不怪,可乡下人家却没见过贵族人家出行。

    竹青早两天就已经到了庄子里打点,让管事跟庄子里的人家打过招呼,说是太太要带着姑娘哥儿们到庄子避暑,太太娘家的母亲和老祖宗也会来,大家看热闹归看热闹,可不要轻易去惊扰了太太和姑娘们。

    林绛玉和林黛玉都是去过庄子里小住过的人,对这些田园的生活已经不感到陌生。

    裴辙则是从小就跟着母亲一起去庄子里,到了林黛玉的庄子,只觉得很亲切。

    正值夏天,进入庄子的主路两旁是已经挂了穗的水稻,主路宽敞平坦。

    仿佛每个庄子的入口处,都会有一棵上百年的老古树,树冠如伞,老者们在老树下坐着小马扎纳凉,一边摇着扇子,一边闲话家常。三五成群的小孩们在旁边嬉闹,不时发出欢畅的笑声。

    见到贾滟等人的马车进村,嬉闹的小孩们停了下来,眨巴着眼睛好奇地盯着。

    老者们停止了谈笑,路边的庄稼人们也停下劳作,看着马车进庄。

    他们都很好奇这个庄子的新主人会是什么样的人,会是个善良厚道的人家吗?每逢天灾,会体谅村民,免除他们的佃租吗?

    因为竹青已经到庄子里打点过,村民们心里虽然好奇,但并不去打扰他们,只远远地看着。

    贾滟和两个玉儿同一辆马车。

    林黛玉撩起马车的帘子,远远地看着那些村民。

    林绛玉凑过去,跟姐姐一起看,感叹着说道:“他们看上去跟城里的人是那么不一样。”

    三岁多的小孩记忆就跟金鱼似的,林绛玉记得自己去过庄子玩,记得的都是跟裴辙一起的记忆,上山捉鸟,下河摸鱼,十分快乐。

    至于庄子里的人言行如何,装束如何,那不是一个三岁小孩会留意的事情。

    时间一晃,两年多过去。

    五岁的林绛玉已经开始通过人的言行举止和穿着来观察他们。

    “那当然不一样啊。庄子里的人都是村民,以种田为生的。”

    跟弟弟不一样,陶然山庄小住的那几天生活,林黛玉记忆犹新。她还记得自己的第一个朋友叫春兰,是陶然山庄的一个小女孩,很活泼很有生命力,跟荣国府的姐姐妹妹们都不一样。

    在不羡园西书房的案桌上,摆放着一只竹篾编成的八哥。

    就是因为那只八哥,林黛玉回扬州后才会想着要养一只八哥。

    裴辙知道林黛玉想养一只能说话的八哥,回扬州后,就让父亲把自己养在府里的八哥送去了林黛玉。

    两只八哥,从扬州的闲云阁,到京都的不羡园,都一直陪着林黛玉。

    林黛玉每次看书累了,一擡眼就能看到书桌上和走廊上的八哥。

    不知道曾经的小玩伴,如今怎样了?

    林黛玉想起春兰,回头看向贾滟。

    贾滟仿佛心有所感,杏眼含笑,温声说道:“你若想知道陶然山庄的事情,等裴五婶婶从扬州回来,我请她到家里来玩。”

    林黛玉一怔,随即笑着点头。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