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二十六章

作品:《给古人盘点我推的历史名人们

    下一个,茅元仪,一位由于明末激烈的官场争斗,而一生写满了壮志难酬和意难平的明朝官员。

    茅元仪字止生,号石民,明末守边将领及文学家,是嘉靖年间大名兵备副使茅坤之孙。其家学渊源深厚,平素喜读史书喜谈兵,且熟知军务,素有报国之志。

    明末,辽东战火纷飞,明军却战斗力低下,屡吃败仗。由于忧心边事,茅元仪刻苦钻研历代兵法理论,花费十五年时间辑成兵书武备志。

    明嘉靖时期

    年纪不大的茅坤内心升起新奇的感觉“是,我的孙子”

    明崇祯时期

    茅元仪,这不是前段时间来找过朕的那个大臣吗朕还把他留下了

    朱由检大喜。

    原本在历史上茅元仪这次是没有被启用的,但由于光幕的影响,朱由检做事更加谨慎,当茅元仪来进呈武备志时他并没有因其对朝廷军备上的尖锐批评而生气,反倒是把人留了下来。

    武备志是继宋朝武经总要之后涉及面最广的一部百科全书式兵书。其内容不仅包含了作者茅元仪精辟的军事思想观点,还保存了不少古代军事资料,尤其是收录了郑和航海图航海天文图以及明代罕见的舰船兵器和火器。这些内容为后世研究古代军事了许多重要线索,故武备志在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而在当时,武备志的刊行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明末重文轻武、将军不知兵法韬略、武备废弛的状况。

    但我们都知道,由于明末激烈的官场争斗,茅元仪的一生也是写满了壮志难酬和意难平。

    嬴政刘邦刘彻李世民又是一本我们很想要的书,可惜,还是看不见摸不着。

    朱由检松了一口气,看来这次他的选择没有出错。

    面对强大的外敌,军事上的人才真的不可或缺。

    清乾隆年间,由于武备志中多处出现“不敬之语”,官方将其列入违碍书目,下令毁禁。后出版商对其进行修正处理,并重新推出新版武备志,使得该书不仅在清朝再次广为流传,还先后传入日本和欧洲,出现了多种翻刻本。

    熟悉的清朝,熟悉的禁毁。

    茅元仪完全不感到意外,作为明朝的臣民,我对自己国家的敌人没好话不是很正常吗

    接着是王锡阐。这是一个跟前面几位大佬相比,显得稍微有点特殊的明朝学者。王锡阐出生于崇祯元年,前面几位独当一面的时候,他还是个奶娃娃呢。

    王锡阐生于吴江县一个贫困潦倒的农民家中,他没有显赫的家世,基本所有知识都要靠自学,但他又极具天资,在艰难的乱世中自学成才。

    吴江县的一个小乡村

    已经想好要给自己未出生的孩子取名为王锡阐的王父惊呆了。

    这个王锡阐,不会就是他的儿子吧

    王锡阐十七岁那年,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帝朱由检吊死在煤山的老歪脖子树上,明朝灭亡。身居穷乡僻壤的王锡阐得知此消息后十分悲恸,试图以身殉国。他一开始准备上吊,未遂;接着跳河自尽,却因被人救起而没能死成。于是他又琢磨了一下,决定誓死绝食,这可吓坏了他的父母。经多次劝说无果后,他的父亲忍不住威胁道“你小子胆敢饿死自己,咱们全家就一起死”王锡阐这才勉强放弃了轻生的念头。

    “此人乃是忠义之士”朱由检出言赞道。虽然“老歪脖子树”这几个字有点刺眼,但这并不能影响他心中的感动之情。

    另一个时空,还活着的朱由校一边为大明能有此忠义之人而动容,一边对着“老歪脖子树”这个词发愁。要不以后别让五弟靠近树了吧他想。

    虽然自杀未遂,但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从此伴随着王锡阐的一生。

    对明朝的长期怀念使王锡阐性格孤僻,难以与人相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与人相见,终日缄默”。但如果你要跟他谈论反清复明和天文历法等话题,他又会变得口若悬河,“纵横不穷”。他坚持只穿明朝衣服,在各种场合,他都不使用清朝年号,写字时也坚持只写明朝的篆体式楷书,让普通人难以读懂,以至很难与他进行学术交流。

    王锡阐一直有一个梦想,即是等反清复明成功时,他要为光复后的“新明朝”奉献一部最精准的新历法。为此,他穷尽毕生心血著成了一部晓庵新法。

    晓庵新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真正中西合璧的新历法,达到了中国历朝历代的最高水平。由于科研成就的突出,王锡阐获得了同时代权威学者的最高评价。他与当时北方的历算名家薛凤祚一起被并称为“南王北薛”。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顾炎武曾专门撰文赞扬王锡阐“学究天人,确乎不拔”。清朝权威天文学家梅文鼎也高度评价晓庵新法是“历学至今之大著”。

    南宋

    “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也算是遗民泪尽胡尘里了吧”看完王锡阐的人生经历,陆游感到十分唏嘘。

    明崇祯时期

    朱由检和徐光启都看沉默了。

    “这样的感情太过沉重。”朱由检道。

    “但现在还没到那种程度。”徐光启转头看向尚还年轻不成熟的皇帝,“陛下,我们还有努力的机会。臣相信,这次王锡阐不需要期盼为新明朝贡献新历法,他会在真正的大明朝施展他的才华”

    接着是徐霞客,一位旅游达人。

    徐霞客生于万历十五年,逝于崇祯十四年,本名徐弘祖,字振声,又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探险家、文学家。

    在徐霞客有生之年,他到处考察人文、地理、水流、气象、动植物等现象,“达人所未达,探人所未知”。他在湖南、广西、贵州和云南等地作了详细考察,对各地不同的石灰岩地貌作了详细的描述、记载和研究,是世界上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科学考察的先驱。

    通过亲身的考察,徐霞客以无可辩驳的史实材料,论证了金沙江是长江的正确的源头,否定了被人们奉为经典的禹贡中关于“岷山导江”的说法。同时,他还辨明了左江、右江、大盈江、澜沧江等许多水道的源流,纠正了大明一统志中有关这些水道记载的混乱和错误。

    徐霞客与西方大旅行家马可波罗分别被推尊为“东、西方游圣”,其创作的散文游记徐霞客游记,生动传神地描绘了涉及今天大半个中国的众多山水名胜、奇观异景乃至风俗民情、社会生活等,给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文化财富,在旅游学、地学、文学、文化、经济乃至动植物、生态、政治、社会、宗教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被称为“明末社会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国旅游史及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被认为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20部著作之一”。

    如今,为纪念这位“千古奇人”,我国不仅建设了徐霞客纪念馆,还将其游记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定为了中国旅游日。

    “岷山导江居然是错的吗”

    光幕前的众人再一次接受了新知识的洗礼。

    唐

    “看来只读书还是不够的,得多去外面走走。”李白有感而发。

    明崇祯时期

    正在游历途中的徐霞客闻言,宠辱不惊地笑了笑道“若是没有母亲的全力支持,我亦不会有此巨大的成就。”

    徐霞客对旅游的热爱其实还有点家族渊源,这得从他的高祖徐经说起。对,没错,就是第一期提到的那个,跟唐伯虎一起被卷进科举舞弊案的举子徐经。

    徐经

    突如其来的惊喜直接把徐经砸懵了,他完全没想到这么出息的人居然是自己的后代

    朱祐樘怪不得一个普普通通的案子能被后世惦记上,原来是因为被卷进去的都不是什么小人物。果然,光幕每提及一个人都不会是无的放矢。

    科举舞弊案后,徐经一心想鸣冤翻案,但一直未能获得成功,最终,他写下贲感集悲愤而亡,死时年仅三十五岁。临终前,徐经留下遗言子孙耕读传家,决不再踏进科举考场半步是以从徐霞客的曾祖父开始,到徐霞客的祖父,再到徐霞客的父亲,徐经的后人真就再也不写八股,纷纷投入了大好河山的怀抱。

    大概这就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吧,如果没有这份熏陶,说不定就不会有徐霞客了呢

    朱祐樘尴尬了,朕居然能把一个学子气到告诫子孙不要踏入科场半步吗

    朱厚照谁还没当过几次大反派呢父皇,习惯就好。

    徐经不就是旅游吗我家有的是钱,就算没科举舞弊案我也能熏陶

    接下来让我们有请抗疫专家、瘟疫学鼻祖吴有性先生。

    吴有性,字又可,号淡斋,江苏吴县人,生活在明末清初之际,是“温病学派”的创始人。著有温疫论一书,开发了一套温热病的辨证论证方案。

    “温热病”张仲景看着屏幕若有所思。

    原来还可以这样分吗

    崇祯时期瘟疫肆虐,十户九死,医生们都用伤寒法治疗,毫无效果。吴有性亲历了每次疫情,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他潜心研究,依据治验所得,撰写成了温疫论一书,开我国传染病学研究之先河。吴有性以毕生的治疫经验和体会,大胆提出“疠气”致病之学说,这是在中国乃至世界传染病医学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吴有性也因此赢得后人的广泛尊重。

    划重点,会治疫。

    先不谈什么鼻不鼻祖的,就凭吴有性能治疫这点,崇祯年间的百姓们就对他充满了无限的好感。

    关于传染病阿藜在这里还有几句话要说。就是大家遇上大疫的时候千万不要惊慌啊,染了病的别乱跑,要积极联系医生配合治疗,不要拖延,越拖病越严重,有些病一开始是能治的你拖太久反倒就治不了了。在家勤通风,因为密闭空间更容易滋生病菌,导致病情传染或加重。没不生病的人要勤锻炼,加强身体素质,身体素质越好越不容易被传染。在防护方面,如果有防护服,能严严实实把全身上下都裹起来那是最好的,如果没有条件,那就尽量戴口罩遮住嘴和鼻子,平时也要勤洗手,要知道很多致病源都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染,这样做可以有效避免病菌从口鼻侵入身体,防止疾病感染。

    这都是有用的干货啊屏幕前的大家急忙开始抄作业。

    “病菌”吴有性疑惑,“难道这是后世对疠气的称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