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01章 挖人

作品:《我的1999

    第1401章挖人

    听到这里,不止李光楠松了口气,包括雷俊在内的昆仑高层们也松了口气。

    昆仑工业集团涉及的行业太多了。

    而且很多都是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

    压力太大了。

    “呵呵,徐总不嫌我这个老头子烦人就行。”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您这种宝贝,我们昆仑工业永远不嫌多。”

    谈笑了几句后,会议的氛围明显轻松很多。

    雷俊笑道:“徐总,现在昆仑工业的主要问题,我认为人才问题比资金更严峻。”

    徐良点头示意他继续讲。

    “昆仑工业研究院是在吸收微软亚洲研究院三十多名骨干的基础上成立起来的。

    之后又从海内外吸收了上千名优秀工程师。

    尤其是上次收购华夏数码,让昆仑工业研究院的人才队伍和研发实力大大提升了一截。

    极大的解决了我们研发人才不足的问题。”

    说起华夏数码,所有开会的人脸上都不由自主的露出了笑容。

    联想积累了几十年,才攒出了上万名优秀工程师团队。

    结果直接被昆仑工业一锅端了。

    其中最优秀,最顶尖的一批吸收进了昆仑工业研究院。

    剩下的则补充进了各大事业群的售后团队。

    极大的提升了昆仑工业各大事业群的售后服务水平,提升了竞争力。

    可以说,昆仑工业的成功,联想贡献颇多!

    徐良面带微笑,看着慷慨陈词的雷俊,心里暗道老雷太实在。

    怎么说得跟人贩子一样?

    他只是给华夏数码天天做外包的优秀工程师指了一条明路,不希望看到人才被埋没而已。

    雷俊不知道大老板的内心戏。

    “后续我们又断断续续地从海内外各大科技公司挖来了几百名工程师。

    林林总总加起来,现在的昆仑工业研究院,已经拥有4000余名研发人员。”

    徐良连连摇头。

    “太少了!

    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再加快一点动作。

    现在的人力根本无法支撑多线出击。

    美国的科技巨头,一条业务线动辄就是几千名研发工程师。

    将来甚至会扩大至上万人。

    要想正常运营和维护一个承载数亿,甚至数十亿用户的平台。

    几千上万名工程师是少不了的。

    将来硅谷产生五万人、十万人的巨厂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听到这番话,周围高管皆露出了思索之色。

    他们突然悟了,昆仑工业在魔都建立的总部,可不就是按照入驻十万人的规模给规划的吗?

    虽然整个项目的建设平均分为了四期。

    但每期入驻员工数量依旧高达2.5万人。

    这哪里是脑力密集的高科技公司啊。

    简直就像是一家血汗工厂。

    不过话又说回来,有生活区、娱乐区、休闲区的大厂科技园区。

    除了没有配学校和医院,跟上世纪的官企大厂差不多了。

    整体待遇也算是全社会最高的一批人了。

    当然了,新世纪的大厂没有工人组织。

    高管们现在算是真正感受到了徐总做大做强昆仑工业的决心。

    原本他们还觉得张江科技园总部园区建得过大了一点。

    只是考虑到房地产很有搞头。

    加上又有官方提供了项目建设的一半贷款,这才没有进行劝谏。

    雷俊:“徐总,我们现在缺乏的是高素质人才。

    就算把国内科技公司挖空,一时半会儿也凑不齐那么多的科研人员。”

    徐良微微颔首,人才建设的问题确实有点棘手。

    昆仑工业研究院做的都是前沿科技项目,如无人机、物联网、工业互联网、芯片,现在又加上一个航空航天。

    一般的人才只能当一颗螺丝钉,缺乏的是技术骨干和技术领军人物。

    而且这种人还得是复合型人才。

    比如说工业互联网,既要懂工业,又要懂互联网。

    不然做出来的产品可能无法真正解决市场需求。

    东西都不好用,用了生产效率反而还下降了,自然也就没法获得市场份额。

    徐良:“现在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全面爆发。

    爆炸的冲击波从银行业席卷到了各行各业。

    各行各业的公司日子都不好过。

    自然也就削减了广告预算,普通居民则紧衣缩食的减少消费,降低个人债务。

    很多在华尔街混的华侨、华人都回国了。

    加入国内的银行、基金、证券、保险公司。

    这是一场巨大的人才回流行动!

    我们也可以借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去海外挖点人才回来。

    昆仑工业名义上设立在硅谷的国际总部。

    实际上是我们的流动兵站。

    他们也该发挥作用了。

    让他们给硅谷的猎头公司发一笔大单,给我弄几千人回国。”

    “几千人?

    硅谷有那么多华人华侨?”

    林世伟忍不住道。

    徐良微微一笑。

    “网上不是有人说吗?

    十万清北复交的学生闯荡硅谷。”

    “哪有那么多。”

    昆仑工业HR曾仕维连连摇头。

    “不过两三万人,肯定还是有的。”

    徐良笑了笑。

    十万人是十年以后的说法,但现在也少不到哪里去。

    特别是现在国内互联网和科技大厂的待遇与硅谷大厂还有很大的差距。

    除了选择回国进行创业的人,其他人更愿意待在硅谷。

    “这是一个方向。

    另外一个方向,咱们是不是也可以尝试聘请外籍工作人员?”

    徐良:“一家国际大厂,那肯定不止有本国员工。”

    雷俊问道:“徐总,你是说在海外设立分公司和本地运营、研发中心?”

    “包括……但不限于,我想聘请外国人到华夏来工作?”

    雷俊愣了一下,很快思索起可能性。

    聘请一两个乃至一支外国专家队伍到华夏工作,其实不足为奇。

    不过他知道,一两个人不值得大老板开口。

    他既然说了,肯定是指规模化引进外籍工作人员。

    “徐总,美国白人怕是不愿意到华夏工作。

    人生地不熟的,文化、生活习惯、环境,都与他们的生长环境大不相同。

    除非你加钱,可这样成本就太高了。

    破坏了薪酬体系,也不太经济实惠。”

    徐良微微点头。

    这也是他为什么主要聘请华人华侨的原因。

    尤其是大陆留学生,让他们回国工作,更容易说服,流失率也要低一点。

    “美国人不是我们的主攻方向。

    即使招聘美国人,也只招顶尖科学家。”

    徐良目光缓缓从众人身上扫过。

    “这个世界上的顶级人才虽然是美国最多,但也不全部集中在美国。

    大毛和二毛家也有很多顶级人才。

    现在这俩兄弟经济不太好。

    顶尖科学家要么无用武之地,要么挣不过卖茶叶蛋的。

    我们只要钱给到位。

    肯定还是有专家愿意为五斗米折腰的。

    我们这太平盛世,而大毛、二毛日子越过越差,聪明人都知道该怎么选。

    大毛依靠帮人发射火箭,送送外卖,勉强能挣点钱。

    但日子还是紧巴巴的。

    估计他们的航天专家不太好挖。

    而且大毛可能还要阻止技术泄露。

    但是我们可以挖二毛的航天专家。

    二毛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继承的军工遗产真的成为遗产了。

    听说我兔都淘了不少好东西和专家回来,我们也一样可以。

    大毛的数学、计算机等工科专业的教育水平都很不错。

    我们就去挖点这方面的人才。”

    这可不是徐良独创,菊花厂里面就有很多来自大毛的专家。

    菊花厂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挥师进军大毛市场。

    不断深耕,早在2007年就成为了大毛电信市场的领跑者。

    雷俊和HR曾仕维的眼睛亮了起来。

    大老板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李光楠这时候也开口了。

    “挖人确实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不过从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我认为我们要好好考虑一下对人才的培养。”

    徐良说:“李院士有什么好办法?”

    李光楠笑道:“校企合作。

    清华有个姚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