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57章 西京府的涟漪(新书题材有推荐的吗?)

作品:《我在盘庚迁殷时发起翦商

    辛屈攻下关陇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东面。

    子平才接管了风陵渡,然后就看到了他不想看到的消息。

    “也就是说,召氏已经完了?郑氏希望东迁?”

    子平问站在他身前的虢昔。

    作为第一代虢氏君主,他可以说一手创造了如今的虢氏基业,但也正是这个原因,他也对召氏多少有些怨气。

    因为姬姓在关中整体是属于守势的。

    所以守在风陵渡的他,根本就不可能得到太多资源。

    真正吃得饱的,则是西北的豳氏,西部的周氏,潼关的郑氏。

    如此差别对待,他对召氏没有多少好感,而郑氏算是好心接济他多次的人,因此虢昔,还是不想看到郑氏被彻底覆灭。

    郑氏如今眼瞅着就要守不住潼关了,必须物色新的出路,求到他这里,因此他也是想替自己的兄弟们求一条活路。

    当然更是为了能在河内获得更多话语权。

    子平终究是需要靠他们扼守西边的。

    因此郑氏只要迁徙过来,虢氏+郑氏,总人口也能有六千多人,再加上他这段时间搜罗的部民,凑一凑七千人了。

    这要是放在其他地方,都可以当区域小霸王了。

    结果挤在中原附近,只能说他们勉勉强强。

    毕竟接下来中原是两个当世霸主在争锋,他们这些小弟,也只能摇旗呐喊,不可能真的上台面是参与争斗的。

    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心思,虢昔才会亲自求到子平面前。

    他只是思考了一阵,就答应了虢昔的请求:“不过,为了解决郑氏难以管束的问题,从现在开始,你们就是洛阳郡芮县的县令与县尉。

    并且你们以后只有一个氏——芮氏。”

    “这……”虢昔张了张嘴,最终没有反对,答应了下来。

    而改氏的操作,并不是什么不可接受。

    氏本身存在的意义,就是在同一个姓下进行分支,让各个族群得以庞大,也能更好的区分谱系。

    因此虢氏也好,芮氏也罢,都只是一个区域内,不同族群的不同称呼。

    辛屈他也没少给臣服他的氏族改氏,因为赐氏,本身就是一种统治力的体现。

    只是让虢昔膈应的是,芮氏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氏,而是从商朝的时候就存在的。

    比如这一代的芮氏国君,姓姒,为有辛氏所并,一路北迁。

    换而言之,芮氏本该有人掌握,但在几十年前,有辛氏还在中条山附近给大邑商牧守边疆的时候,芮氏被有辛氏的上一代干掉了。

    虢昔来守着风陵渡,边上就是芮氏故土,他也有去看当地的情况,很清楚子平给他弄个芮氏,是什么心思。

    无非就是敲打他,让他时时刻刻心中敲响警铃,不要再一次被兼并了。

    毕竟上一代有辛氏,就是如今的幽燕。

    只是虢昔一念及此,忽然感到恐惧。

    有辛氏不过北迁三五十年,就变得如此庞大,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面对这样的庞然大物,他有赢的机会吗?

    惴惴不安的虢昔,辞别了子平。

    子平并没有在意他的神情变化,而是将目光放在了三门峡方向。

    想要阻止辛屈从这边进攻,三门峡以及后方的孟津、渑池,都需要提前布置,最好是能形成一套联防。

    “我记得可以安排三座城来着。嗯,叫河阳三城好了。”

    子平有了决断,先把郑氏接过来,然后让他跟虢氏合并为芮氏,然后让他们守着风陵渡,并且尝试攻打首阳山与蒲津渡,只有这样才能替他施工争取足够的时间。

    很快,郑氏一边阻击燕国的攻略,一边将族人撤往芮县。

    等到辛屈这边初步完成对关中大部分塬地的视察,冬日来了,大雪纷纷,潼关也被收复了。

    辛屈立刻就带着人来到了潼关。

    这个时候的潼关,还是一大片桃林。

    辛屈伸手折断一根挂满霜雪的桃枝,笑着说:“回头也移栽一部分去幽燕。等明年开始营缮潼关,这片林子,只怕很快就要消失了。”

    听着辛屈的话,不少人都暗道可惜。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因为潼关是一定要建的。

    只是早晚的问题。

    辛屈给子孙留的后路,其实都布置在北方周围。

    东北的满泾是一个,西北就选在了关中,西南则是云贵,东南自然只有南京最合适。

    虽然现在的南京,大部分在海里。

    但架不住长江够大,只要再来个几十年,南京一样会得到巨大的爆发。

    毕竟,历史上,盘庚迁殷之后,黄河水涝趋于缓和。

    然后两百年左右,殷商末年,中原开始出现了小冰期,进而导致粮食减产。

    既然中原开始出现小冰期,那就意味着江南之地,即将迎来发展的舒适期。

    这也是荆楚能够一路迁徙进入云梦泽发家的原因。

    就是因为小冰期,云梦泽萎缩,这才给了楚国获得大片肥沃土地的机会。

    毕竟云梦泽萎缩之后,大片沼泽,在初期只要水利修得畅通,妥妥沃土。

    就跟现在的海河腹心,燕国的粮食产出,三成出自这里。

    因此辛屈只是有点感慨桃林的毁去,却也不会有任何的停留。

    发展,才是硬道理。

    潼关现在一座城就不好打了,未来要修至少六座,到时候就可以在这里,阻击关东的敌人。

    一旦朝中变故,西边他也可以留下一线生机。

    辛屈回到了帐内,看着地图,开始圈圈点点。

    关中是辅助,因此这里可以封建一堆的子嗣,辛屈稍微算了一下,能王族十二个。

    相当于给出十二个县的地域。

    然后就是汉中,这边也要塞五个。

    上庸(竹山)、房陵、襄樊……

    辛屈又花了两天时间,而自己未来的第三十子——第四十七子的地盘全部画好了。

    这就是为什么鲁父上次接到辛屈送来的玉牒,吐槽辛屈又给他添了一堆侄子的缘故。

    这些还都是已经序齿的孩子,没序齿夭折的还不少。

    “陛下。”

    辛屈听到寺人的呼唤,抬起头看向寺人。

    “妾灵鱼上报其有孕了。”

    听到这话,辛屈收回视线,低着头继续翻着地图说:“按照常例配置给养。其余不论。”

    “唯。”寺人躬身退下,不过看向辛屈的目光中,多了几分崇拜。

    多子多福,谁都想得到,但可不是谁都跟辛屈一样,能掐女人的生育时间的。

    这个灵鱼,半年前在宁夏被上贡,养在辛屈的后宫也有段时间了,结果才第一次侍寝,就中了。

    他若是有神职,一定是兼职生育权能的。

    也不知道,他的命根子,有没有机会恢复。

    寺人暗暗想着。

    而辛屈再一次看向地图。

    他已经将可以封建的地方都圈好了。

    接下来就是努力生够一百二十个。

    摸了摸腰子,辛屈暗叹一声命苦。

    要不是为了心中的野望,他现在是一个女人都不想碰的。

    “有机会,回去得拿参禅当挡箭牌。”辛屈看向丹江佛在地图上的位置,“来人,遣使召一下丹阳大法师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