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54章 出门抢收别国粟黍

作品:《我在盘庚迁殷时发起翦商

    燕国的商队,来到了铜川(今陕西铜官)。

    句龙江蓝看到了来人,笑容灿烂的出来迎接,与之相拥:“没想到,居然是将你派来。”

    燕国这一支商队的领头人,俨然是妟淮。

    “肯定是我的。我是从少梁过来的。”妟淮随意的应着,然后看了一眼修建得十分庞大的城邑,啧啧两声,“没想到就这么一会儿功夫,你就搞出了这么大的基业。”

    “都是侥幸。”句龙江蓝哈哈笑了两声,“没有将军府的通力协作,我怎么可能做出来基业呢?行了,远道而来,给你准备好饮宴了,好好给你接风洗尘。”

    两人一前一后,各自带着人入了铜官。

    城内,道路宽阔,与延安那边的地下窑洞比起来,铜官这边就更多了几分热气,或许和城内的冶炼区有关,下风向、水道旁,满是喷着烟的高炉。

    “你这技术,怕是需要多次加工才能用的吧。”

    “可不是嘛。”句龙江蓝苦笑一声,“效率可比不上北京府,但没办法,我需要铜来维持整个将军府的发展。

    不过你来了,应该是为了提前开始视察西京府的位置吧?

    铜川在里头吗?还是作为单独的郡县?”

    “你……可知道,一旦西京府设了,这个平南将军府,就怕是要迁徙了。”

    “迁徙,也不是全部转移吧。”句龙江蓝笑道,“安北将军府不是已经打了头阵,愿意北迁的,升迁赏赐,不愿意北迁的,就地并入新的将军府,或者转为郡籍。

    我都跟下边做过工作了。只要西京府能囊括铜川,那么他们将来前途就小。

    到时候,庶子跟着我离开,嫡长什么的留在原地。

    哪怕是转为郡民,那也是类似北京府的良家子。

    北京府的良家子,每年有限遴选入军,享受的待遇,谁不眼红呢?”

    “哈哈,说的是。我也眼红。”妟淮大笑。

    两人入了宴会之所,落定时,也都稍稍松了一口气。

    句龙江蓝不排斥之后的迁徙,朝廷这边也不会将平南将军府的人口全部迁徙,而是跟安北将军府一样,采取自愿原则,优先落籍。

    这么一来,各家发展十几年的地盘,也就不会没有人继承,甚至其他子嗣,还能获得更多发展通道,这才是最重要的。

    皆大欢喜。

    至于反感的可能,其实对于家中一堆小子即将成年的地方,继承权在嫡长继承制固定的情况下,如何让家里的后嗣能得到更好的升迁通道,才是每个合格家长要考虑的。

    至于迁徙,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安土重迁的概念还未完全形成。

    越是这个时候,迁徙越是阻力最小。

    尤其是燕国这边开始给治下郡县外放部分工匠与机械技术,能够极大提升开荒速度,这才能让句龙江蓝他们一路南迁的时候,抵触心思少很多。

    当然,这也需要背后有铜矿支撑,不然句龙江蓝的平南将军府,哪能这么快站稳脚跟。

    众人吃吃喝喝,爽快一夜。

    第二天,有点宿醉的妟淮,打着哈欠来见句龙江蓝:“昨天应该与你说了。接下来咱们的首要任务目标,是对关中地区的整体考察,然后开始安置人手与布置方略。

    还有就是,铜川南面,近千里的盐碱地整顿考察。”

    句龙江蓝的部下,也这里听着,然后震惊的看向妟淮:“敢问……这千里盐碱地,陛下打算如何处理?”

    妟淮看向说话的人,笑了笑:“自泾上引水,横渠入渭,黄龙山所有南流的河流,全部汇入横渠,然后南流。

    泾水多泥沙,浑浊,但只要使用得当,就能获得大片沃土。

    事实上,海河的治理方案,与关中的治理方案类似。

    海河中东部分的盐碱地,就全靠燕山、太行的山水与泥沙来冲刷。

    因此,我们是有相关工程经验的。”

    句龙江蓝的手下们面面相觑,然后将目光投向句龙江蓝,他却是很平静的点头说:“北京府的海河我去看过。

    陛下为了解决运河的问题,确实将所有北方水系,全部汇入海河主干道,至于过程中的泥沙淤积与分流,我是不怎么清楚。但听闻天津入海口,正在每年往外探出一步之多。而且这个速度会越来越快,尤其是随着幽州的人口总数在增加的情况下。

    关中的方向,也确实最适合这一套。”

    “所以,留在西京府的人,之后要承担的兵役会很少,短期内的劳役会很多,而且有进度的规划,可能未来三十年,都要在这里干土木。”

    妟淮悄悄恐吓了一句,众人脸色都变化莫名几分。

    虽然西京府的愿景很好,但这里毕竟不是燕国的核心区,而是陪都。

    有西京,那么中京、南京、东京会不会有?

    肯定会有的。

    因为燕国是郡国并行的体系,核心的节点必然是进行郡县化。

    为了节约治理成本,辛屈必然会依托唐宋大运河、元明大运河这两个后世的支点,来设置地区中心。

    那么西京府是关中。

    中京府自然是洛阳。

    东京府辛屈还在考虑,但其实能留给他选的不多,济南、曲阜、彭城这三个地方基本上就是辛屈能选的核心了。

    南京府自然是金陵。

    也能看出来,辛屈设计将核心区,通过水运全部捏在一起。

    如今的黄河,径流也不小的。

    未来一百年,完全能撑得起贸易所需。

    但比较尴尬的是,西京府并不是燕国能快速控制的核心区,不管水运还是陆运,都需要借道。

    走陆路要么走草原南下,要么走山西过蒲津渡。

    走水路只能走洛阳,然后过三门峡入关。

    不管是怎么走,关中始终是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而燕国的政治核心在幽州,虽然这边只要解决黄河水患,开发起来就能很轻松,但也是最容易爆发动荡的地方。

    太平了。

    一路无险可守。

    而西京府却能封关自守,不管是割据还是进取,都是绝佳宝地。

    因此辛屈对这里的设计,就是将关中拆解,不让他当战备区,而是当后勤区,然后在潼关、蒲津渡、风陵渡这些地方单独设置兵马,切断割据可能。

    不过在那之前,还得让关中能快速发展起来,才能将粮草往外运输。

    这么一来,平南将军府的人,就需要老老实实干几代人的土木了。

    而这么一搞,他们大概率会错过升迁的机会。

    因此是安心留在此间当顺民,还是跟着平南将军府出征殷商后迁徙离开。

    就看他们的抉择了。

    “都不用有太多压力。”句龙江蓝安抚了众人两句,“接下来的平定召氏,大家也都是可以建功立业的。”

    “召氏才多大,哪里够分?”不少人都无语的看了一眼句龙江蓝。

    召氏看起来占地面积辽阔,但实际上他们只有二十六座城邑,总人口五万多,能抽调的总兵力顶天了一万。

    而这一次平定召氏的先锋,并不是平南将军府,而是辛屈带来的神武军。

    神武军三校尉,材官善射、虎骑重锋、护羌兵多,这是针对西边塬地的特种部队。

    在地势平坦,且塬地有高差的关中。

    材官能快速射蹋敌人阵势。

    虎骑是重骑兵,专门用来冲阵的。

    护羌营则是直接从河西、陇右征募本地的羌人,这就一群熟悉本地地形的军队,三支组合起来,对关陇河西绝对的锋锐。

    真要开战,应是无人能与之当锋。

    所以,召氏的军功,他们能吃多少?

    不言而喻。

    “都是为了家人与后嗣,我们都苦了一辈子,也不差这一天。”句龙江蓝将所有人思绪拉回来,“就算要享受,也得等老点再说。你们说,是吧?”

    众将也是微微颔首。

    他们苦了一辈子,翻身了,也必然不会希望子孙如他们一般。

    想到这里,不少人都重新振作了起来。

    “南迁了,也不见得不能回来。”妟淮忽然说了一句。

    众人心底一颤,看向他。

    “给你们透露了些宫内的计划。”妟淮压低了声音。

    众人凑上来,认真听着。

    “还记得致仕的规矩吗?”

    “记得。”

    “听闻阿启就致仕了。”

    “对啊!”

    妟淮点了点头笑道:“以后致仕会成为常例,毕竟忙了一辈子,总要有几天享受的不是?

    所以,到了年岁的臣僚,会自动上致仕名录,然后大家伙自己写陈情。

    愿意致仕的,朝廷会根据你一辈子的功勋安置你,看看是留你在京中为顾问,还是送回原籍荣归故里优养。

    而我们这一代,儿孙若是运气好,各自占一块大乡当封君了,就可以自己选择去哪个子嗣的封地颐养天年。

    当然也可以回到自己的封地去。

    诸侯也可以选择致仕,到了年纪,上陈朝廷,然后将位置交给继承人,自己出去走走,又或者搬迁进入大县、大郡内居住。

    具体的方案如何处置,还需要等后续。

    但我可以告诉你们的是,朝廷已经有了预案,绝对不会让你们日子难过的。”

    “这个好。”不少人都欣喜了几分。

    句龙江蓝虽然也笑着,但眼底却有几分隐晦闪烁。

    辛屈已经开始布局了啊!

    这是在强干弱枝啊!

    一旦允许地方封君,到了年岁之后,致仕搬迁进入大郡、大县,那么会不会导致这些地方军侯入京府与大郡安家呢?

    他们进去了,是不是会导致他们在地方经略的财富,全部跟着他们流入京府与大郡呢?

    而这些京府与大郡,未来可都是要直接由朝廷官员直辖的。

    去了这里,那真是任人鱼肉了。

    至于说,地方诸侯不过日子了,跑去大郡大县做什么?难道自己田园别墅不香吗?

    还真难说。

    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的老兄弟,你的财富,都需要经过这些大郡、大县流转,你真的以为致仕了,就不用盯着家里的运转了?

    开什么玩笑?

    权力这玩意儿,就是毒药,放不调的。

    而天下对权力最敏感的地方,无非京府与大郡。

    因为这些地方,才是核心区啊!

    放不掉权力,就必然会被吸引进来。

    足见,未来诸侯想要做大的难度,将会几倍的暴涨,因为他们的人才、财富,大概率会被致仕的家长带走。

    而境内的人口想要发展起来,难度也会更大。

    辛屈必然会在郡县铺开教育学校,然后吞掉地方所有向学之人,完成基础的人才收割。

    地方诸侯,只能自己培养人才,或者捡漏人才。

    但不管是哪一个方向,他们的消耗都不小。

    除非天下大乱了。

    想到这里,句龙江蓝轻轻叹了一口气。

    他就是放不下权力,才宁愿抱着平南将军的名头,选择按照燕国的政策进行迁徙的。

    “报,司马府来函句龙平南。”

    外头信使走了进来,将秘密谈话打断。

    众人看过去,句龙江蓝伸手拿过来,打开看了两眼,顿时笑了起来:“陛下也没忘了我们。司马府令,秋收在即,先遣平南将军,南下抢收召氏米粮。若有可能,对塬上进行攻略,先行打造营寨,为后续进兵做准备。”

    “哈哈!好!可算是有机会了!”

    众人顿时大喜,之前一些阴霾,一扫而空。

    妟淮也微微挑眉。

    没想到辛屈居然将抢粟的活,交给了平南将军,他还以为辛屈会将豳氏拉进来呢。

    让豳氏去抢召氏的粟,直接坐实豳氏的叛乱。

    不过,辛屈有安排,他也不好置喙什么,便对句龙江蓝说:“我已经让鲜虞氏在蒲津渡铺设浮桥。

    最多半个月,鲜虞氏与邛方总计八千兵马,就能入境关中。”

    “八千!这么多!”句龙江蓝明显差异了一下。

    “不多,他们过境,是要去攻打郑氏的,那边可不好打。”妟淮看向句龙江蓝说,“那么我们两家分分,我带鲜虞氏与邛方打郑氏与虢氏。帮助你们按住他俩回援的可能。”

    “好。”句龙江蓝点了点头,“召氏有二十六大小城邑,我们平南军的总人数有限,必须重点针对。

    龙首塬与西边的三原,将作为本次的目标。”

    平南将军府的众将士一听,立刻明白要怎么做了。

    纷纷去点兵马了。

    至于后续的粮食收割,交给留守的女人就是,他们的男人们,要出门抢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