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7.腊八粥 润物无声。

作品:《爆炒挑食小少爷(美食)

    民间有俗谣, 腊八不吃粥,来年不丰收。

    提前五日,紫烟和宝源两兄妹便已经架着板车, 在集市云府来回几趟,把熬煮腊八粥的佐料备齐了。

    腊八前一夜,史如意和香菱忙碌着,将各式豆米栗粟都倒在竹匾上, 泼了井水清洗过,又倒入瓦罐中泡发。装满豆子的瓦罐和木桶挨挨挤挤,并排堆在灶台上,很是热闹。

    就连专做下人大锅饭的沈婆子,和她每一动手就抱怨两声的孙女杏果, 也不情不愿地来大厨房帮忙了。

    不为别的, 今年腊八要熬的粥份量可不一般。

    太太曾氏前几日去慧明寺礼佛,和一群官家娘子相谈甚欢,约定自发善行,在腊八那日, 由各家在西市支开摊子,免费施粥予穷苦百姓。

    云老爷作为一府知州,乃是安阳城最大的官了,他们云府做的施粥摊子, 味道自然也要争个最好, 给底下大小官吏家属做表率。

    这施粥之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关键在于“润物细无声”几个字。若是做得好了,在老百姓嘴里传开, 也算是一桩助云老爷提升声望政绩的美事。

    故而太太曾氏对熬制腊八粥一事颇为看重,特地使了身边伺候的大丫环珠云来,替她盯着灶房。

    倒不是怕温妈妈她们偷奸耍滑,而是有人在旁督着,无论指挥谁帮忙都便宜许多。

    夜里星月幽幽,清凉如水。

    史如意提着暖黄的灯笼,趟着夜色,和温妈妈来到大厨房。

    这回腊八施粥,太太曾氏把温妈妈叫到正房仔细商量过,决定做一甜一咸,味道不尽相同的两样粥,把南北的口味都顾上。

    史如意执勺做甜粥,里头放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零零总总十几种。

    这是备去外头施粥的大锅粥,如果是府里老爷太太用,还要放桂圆、荔枝肉、和糖渍腌的桂花。

    史如意在瓦罐中放好了料,把长木勺递给香菱,让她盯着炉火,自个儿去帮温妈妈做咸粥。

    做这咸粥,讲究也不少,稻米、胡萝卜、青江菜,是为其中三宝。

    青江菜只取嫩叶,不要茎梗,且不能放太多。

    花生,提前一晚浸水泡发。莲子白果要熬煮到烂熟,香芋、豆腐和油条提前油炸过,晾在一边。

    熬粥之前,要先把油锅热了,提前放米炒过,再将炒米倒入热水中,合上盖子熬上两个时辰,起锅时还要焖上一刻钟,这样煮出来的粥油光水滑,入口绵软有味。

    滋味有了,颜色也要好看,才能撑起云府的门面场子来。

    所谓“五味调和百味香”,整锅腊八粥色彩鲜明论黄亮有油条,论白糯有莲子白果,论红软有萝卜,论黑脆有木耳,青绿当属青江菜所有食材浑然一体,香味亦勾人。

    史如意自个儿尝过味道,盛了一小碗来,给珠云试吃。等珠云点了头,回去秉过太太曾氏,便可以装车了。

    宝源和他爹许叔吭哧吭哧,两人一齐用力,把几个沉重木桶都扛至板车上的大竹筐里,用麻绳仔细栓好,防止路上倾倒。

    柴火和铁锅是昨日便已送到粥摊上去了的。

    这天时凉得快,木桶里的粥到了摊上,还要倒出来,在铁锅翻滚加热。热气腾腾一碗,才好端给外头百姓吃用。

    一共两辆牛车,一辆运粥,一辆坐人。

    香菱先利落地跳了上去,搀过温妈妈的手,又把史如意向上一提,三个人稳稳当当地坐了下来。

    车刚刚拐出窄巷,未至观音桥,西市的正大街上,已是被围得水泄不通,密密麻麻排了好几条长龙。

    史如意定睛一看,其中多是衣衫破旧的百姓,想是得到施粥的消息后,一大早便成群地聚集到此等待。

    从拄拐的老人到牙还没长齐的幼童,男人女人都有。不少人端着磕了一角的碗,踮起脚尖,看前方队伍的行进,脸上带了久违的欣喜和期盼。

    史如意心下默然,平常西市热热闹闹的,瞧不出来,这安阳城内缺衣少食的人竟有如此之众。

    宝源在前头驾车,吆喝着让人避过“哎,让让咯

    老大爷,劳驾让条路出来,给牛车过去。”

    那老大爷眼睛浑浊,扫一眼宝源,又看看车上结结实实码着的几个木桶,忙不迭地让开了,“你们也是来施粥的,敢问小伙是哪家的”

    宝源忙着驾车避人,顾不上说话,温妈妈温和地回了他“是云知州云大人府上的。”

    那老大爷闻言,眼神骤然一亮,他再无知,也晓得知州大人可是安阳顶大的官。

    当下,也不管排着的队了,四处挥舞手臂,吆喝一声“云知州家的粥来了乡亲们,快来吃啊,晚了又排不上了”

    老大爷一呼百应,不少人都从队伍里钻出来,自发跟在她们牛车后头。

    也有那些还犹豫的,见队伍人少了,趁机上前几步,占住空出的位置。

    牛车经过时,史如意看见那老大爷回身,推一个头发稀疏松乱的小女娃,“翠丫,发什么呆,快跟上”

    那小女娃捧着碗,仰头朝老大爷笑了笑,露出几颗参差不平的细牙,声音稚嫩地道“大伯,我不去,据说这边有仙女姐姐在施粥呢”

    史如意听了这话,心头好奇,趁着路人避过牛车的间门隙,往那粥摊前一瞧。

    拥挤的队伍尽头,果真有位“仙女”似的人物。

    那女郎上穿水红色的撒花褙子,下穿银白绣线的绫裙,腰间门不坠香囊,只以一个通透的玉环压住裙角,很显贵气。

    却不是沈通判府上的表小姐江心月是谁

    仔细说来,这江小姐与史如意还颇有缘分,是史如意售卖花点的第一位客人,当时举办诗会,给了她不少赏银。

    江家的丫环家丁在旁警惕守着,生怕前面这群莽夫粗儿不知轻重,冲撞了自家小姐。江心月却泰然自若,嘴角含了抹笑,关切地与来人嘘寒问暖。

    明明是盛粥递碗的动作,却做得优雅又娴静。

    那排在队伍前头的几个人,都红了脸,一个劲地盯着江小姐瞧。

    江小姐身边的丫环气急了,冲一个瘦弱的尖嘴男子喊道“看什么看再看我们小姐,把你眼珠子都剜出来。”

    那男子被捉个正着,羞愧低下头,脸上神色讪讪。

    江心月出言制止,道“夏荷,不得无礼。”又歉意地朝那男子笑笑,立时博得周围一片好感。

    不少人都在探问这是哪家的小姐,交口称赞,说她是菩萨转世。

    史如意心下惊叹,虽然这粥铺的主意是官家娘子们提的,可无论哪家夫人或是小娘子,都是交由底下丫环婆子来操办,自个儿是万万不会到粥铺里来的。

    今个儿江小姐亲自来铺子里分粥,不论是不是为了闺誉名声,这份作派都是难得的。

    有多少小娘子,明知能赚一个善心娴慧的美名,任爹娘好说歹说,也是不肯与这帮乡野村夫打半点交道的,更别说亲自捧粥给人了。

    牛车驶到整条街最繁华正中之处,云府的铺位早已经搭好了,旁边插一面“云”字幌子,底下堆着柴火,上头架着大铁锅。

    宝源和他爹跳下车,把木桶卸下来。

    眼见着周围人开始聚集,温妈妈拿出长木勺开始盛粥,让他们不要急,排成队,每人都有份。

    香菱蹲下身子,二话不说开始生火,史如意则在旁边分送粥的小菜。

    单是小菜都做了四样选那肉厚腔小的碧绿黄瓜,加了盐,封在陶罐里腌制,待黄瓜失了水,表面出褶皱,瓜身就会变成如落日一般金黄的渐变色。

    这瓜皮加了蒜和小米辣炒香,又脆又爽,咸酸可口,嚼起来甜滋滋的,满嘴生津。

    两种萝卜干,一黄一黑,是香菱照她娘的法子腌成的,和腊肉片放一块儿翻炒过,油光发亮,散发着浓郁的香气。

    最后一样是鲜嫩的蕹菜,切成段,焯过水凉拌,酸辣适口,让人直呼过瘾。

    一般说来,这腊八粥都是甜口的分得快,因着这些小菜的缘故,除了那些喜甜的孩童,大人们都反而都争抢着要盛咸粥了。

    分到粥,捧着碗,就旁边的干净地坐了,呼噜呼噜,吃得头也不抬。

    一传十,十传百,最后四面八方的人都涌向这边,把粥铺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起来。

    “大家,不要挤啊,往后退粥还有的多”

    宝源和许叔在外边艰难地维持秩序,脚下布鞋都被踩掉了好几次。

    温妈妈一个人忙不过来,史如意只得丢下小菜,让盛粥的人自个儿去夹,转来帮温妈妈分粥。

    本来每人是不限量的,后来大家伙看这腊八粥煮得美味,都舍不得走,吃了一碗,又来一碗,后头的人都吃不上。

    最后便只能限量供应了,每人只得两碗,就算再重新排队也是这般。

    史如意毕竟人小,搭了板凳,似这般片刻不停地辛苦盛粥,一会儿便觉着胳膊酸痛,脸上笑容都僵硬了。

    但前边还有这么多人看着盼着呐只能咬着牙支撑。

    旁边却突然斜过来一只素白的腕,接过史如意手中的木勺,“如意,放着,我来罢。”

    史如意沿着那手腕往上看,只见红玉笑得眉眼弯弯,自然而然地上前两步,顶了她的活计,接碗盛粥,一套动作行云流水,不忘嘱咐来人,“哎,您拿稳,别把粥洒了。”

    史如意十分惊讶,道“红玉姐姐,你怎么来了”

    红玉努了努嘴,还没来得及回话,就听见另一边,温妈妈惶恐不安的声音传来,“哎哟,千姨娘,使不得啊,这等事让我们做就好了,怎么好让您亲自来盛粥呐”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88780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