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百八十章 首倡徙戎 刘禅求教

作品:《糜汉

    对于诸葛亮,曹叡从未轻视过。

    但面对着王基的疑虑,曹叡却不能给出一个准确的答复。

    在思索良久后,曹叡只得缓缓吐出一句话

    “尽人事,听天命。

    天若公允,卿当无此忧也。”

    天若公允,当不会让大汉出现两位妖孽同朝的景象。

    听到曹叡的回答后,王基眼波流转,不知在想着什么。

    而王基对曹叡的回应,亦只有一拜一请而已

    “臣自请随大司马出镇豫州”

    面对王基的这个请求,曹叡没有过多思考就答应了。

    他十分器重王基,正因为如此,他才不会拒绝王基一切能提升自己的机会。

    可曹叡的神情却有些肃穆,因为他知道王基之所以会自请去豫州而不是洛阳,乃是王基认为糜旸最后会去的地方正是荆州。

    这个推断与曹休截然相反,显得颇为大胆。

    但这个推断,却并非没有着依据。

    可以预见的是,来日的荆州将会面对曹魏与东吴的双重压力,荆州的压力远在长安之上。

    似此情形,糜旸这位当世第一名将,难道不应该接下这番挑战吗

    同样的,王基也愿意接受这番挑战。

    “朕会下诏拜卿为平南将军。”

    曹叡的话,代表着他答应了王基的请求。

    得到了曹叡的允许后,王基躬身一拜渐渐退去。

    望着王基离开的身影,当下的曹叡心情却再难轻快起来。

    天若公允

    曹叡不由得想起来曹操在世时对他说的一句话

    “当今乱世,势强者即为天”

    曹操的霸气宣言曹叡音犹在耳,可那时听,与这时听,对曹叡来说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

    大父,天变了呀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备崩逝的消息,也渐渐传遍了天下。

    当这个消息传播的时候,有人喜,有人悲,更有人在暗处冷眼旁观着局势的发展。

    正如曹叡与孙权预料的那般,刘备的崩逝对大汉的民心造成了一次不小的冲击。

    刘备在大汉臣民心中的地位,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

    但幸运的是,今天下大势,已然时移世易也。

    特别是刘备留下的三位辅政大臣中,有一位威名煊赫当世的糜旸。

    在糜旸威名的震慑下,纵算是之前对大汉隐有不满的部分西疆异族,也不敢在这个时候冒头。

    相反的是,在得知刘备的死讯时,有许多异族首领哭的比一些汉室大臣还难过呢。

    这也不难理解,只要刘备在朝一日,仁义显着的他手段终不会让糜旸太过酷烈。

    可糜旸就不一样了,哪怕时间已然进入三月,但关中的天气依然显得颇为阴冷对于这种反常的气象,许多关中时人都在暗中说,这是十数万魏军的亡魂被鹿蹄镇压久久不能散去的缘故。

    太,太残暴了。

    西境异族的顺从乃至于惊慌,有些出乎了糜旸的预料之外。

    之前刘备在世时,尚有些脑袋短根筋的异族在天水郡作乱,这让糜旸还命姜维率数千汉军前去镇压。

    没想到还未等姜维镇压的行动开始,刘备的死讯一传开,西境的些许骚动瞬间就安静了下来。

    据姜维传回的奏报可知,西境的异族甚至还学起汉人,自发地为刘备披麻戴孝起来。

    刚刚得知这个消息时,糜旸颇有些不解。

    摸着胡须的他,就此事询问起身旁蒋济的看法。

    最后在蒋济憋住笑的解释下,糜旸方才明白了内中缘由。

    可这并未让糜旸开心起来。

    糜旸不由得用诧异的目光看向蒋济,似是在问这等败坏他清誉的谣言,怎么可以任由它乱传呢

    当世都传成这样子,后世人还不知道会写出什么演义来进一步破坏他的名声呢

    面对糜旸的无声询问,蒋济强忍心中笑意,选择以沉默回应了糜旸。

    你当初杀的少点,也不至于今日会有这等谣言呀。

    蒋济没告诉糜旸的是,在一些友人得知他投效糜旸后,还私下里给他写信,问他糜旸是不是真有三头六臂呢。

    士人都如此,更何况平民百姓。

    好在糜旸没多追究这一点,糜旸自己也知道,这样的谣言最好的方式就是不予理睬。

    不然后面保准会有更离奇的言论出现。

    在放下这件事后,糜旸看着手中姜维送来的奏报,他对着身前的蒋济再次说道

    “虽说羌氐两族当下表示顺从,但非我族类,依然不可掉以轻心。”

    从后世来的糜旸,对汉末的异族是抱有很大戒心的。

    “骠骑将军病重,似有命在不测之象。”

    糜旸又紧接着说出了这句话。

    听到糜旸的话后,蒋济的神色也瞬间肃穆起来。

    蒋济绝对是个好臣子,好就好在他不仅颇有智略,代入感来的还特别快。

    尽管他投效糜旸没多久,但他现在一心都放在糜旸的大业上。

    “大司马所言甚是。”

    “骠骑将军在羌氐异族中声望显着,与大司马在伯仲之间。

    将来若无骠骑将军坐镇长安,朝秦暮楚之羌氐异族,难免不会心生二意。”

    在进一步肯定了糜旸的顾虑后,蒋济紧接着又提出了他的想法

    “为万全计,臣以为不若徙戎。”

    蒋济口中的徙戎二字,成功引起了糜旸的注意。

    就在糜旸要进一步听蒋济陈述的时候,门外的丁封却进来汇报道

    “大司马,门外一小黄门前来,说是陛下有召。”

    丁封的汇报,将糜旸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了他的身上。

    自刘禅登基以来,不执掌朝政的他,每日都在宫内读书,很少会主动召见他。

    而要是刘禅主动召见了,这就说明是有大事难以决断。

    意识到这一点后,糜旸连忙起身朝外走去。

    在走出几步后,糜旸又转身对着蒋济说道“卿可将卿之徙戎策写于纸上,待孤回来后再仔细阅览。”

    吩咐完这一件事后,糜旸便在蒋济的目送中离开了大堂。

    大司马府距离皇宫并不远,没用多久的时间,糜旸就在侍卫的护送下来到了朝阳殿外。

    有着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特权的糜旸,要想进入朝阳殿自是容易的很。

    不一会儿,糜旸就进入大殿内,看到了坐在御座上的刘禅。

    而不出乎糜旸预料的是,诸葛亮亦赫然在殿。

    诸葛亮在糜旸并不意外,可张飞的出现就不是如此了。

    自刘备崩逝后,张飞悲痛难以自抑,日日在灵殿内号哭。

    后来虽说在众臣的劝谏下,张飞的悲痛缓解了不少,但依然无法视事。

    仔细算算,除去私下里的拜会,糜旸已有许久未在公开场合见到张飞了。

    今日是什么事,让张三爷重新出山呢

    在对着诸葛亮与张飞一拜后,糜旸坐在了属于他的位子上。

    而随着糜旸的入座,刘禅便示意一旁的黄皓将手中的奏表送到糜旸的手中。

    接过奏表的糜旸,第一时间就浏览起奏表内的内容。

    这封奏表是镇东将军陈到送来的。

    陈到在奏表中所言的事,正是孙权遣使一事。

    当然若仅仅是此事,诸葛亮一人便可决断,但重要的是,陈到在奏表内清楚的说明,此番东吴使臣还带来了孙尚香的尸体。

    一般两国通使为的是交好,但孙权让东吴使者带着孙尚香尸体来长安,为的可不是交好,而是恶心大汉朝廷了。

    孙十万,你还真是一点没变呀。

    就在糜旸心中的感慨升起的时候,察觉到糜旸看完奏表内容的张飞,登时气呼呼地说道

    “先帝尸骨未寒,孙权小儿就用此卑劣之举,妄图玷污先帝英名。

    是可忍,孰不可忍

    依我之见,管他什么使臣不使臣的,我先用长矛在那张温身上捅上几个窟窿,方才能告慰先帝在天之灵。”

    这下糜旸知道张飞为何会在今日出现了。

    而当张飞话音落下后,诸葛亮便用眼神示意糜旸,让他劝一劝张飞。

    尽管东吴是敌国,可人家好端端的派出使者前来,大汉总不能做出强盗般半路劫杀的举动吧。

    况且张温乃是江东一流的名士,若贸然杀了张温,只会引起江东士民对大汉的反感,这不利于大汉来日的统一战争。

    最不济真要杀,也不能明目张胆的杀,得缓缓图之。

    得到诸葛亮的眼神示意后,会意的糜旸登时看向张飞言道

    “若贸然杀害张温,恐正合孙权之意,到那时对先帝的英名伤害更大,大将军三思。”

    劝人是一门功夫,特别是劝张飞这样的人。

    张飞并不愚笨。

    纵使他不能看出孙权的险恶用心,诸葛亮也定然会为他解释一番。

    而在知道孙权险恶用心的情况下,张飞还囔囔着要捅张温,这纯粹是他心中对刘备的情感在作祟。

    所以要想劝动张飞,就不能跟他讲道理,要跟他讲刘备。

    果然在听到糜旸的话后,张飞脸上的怒色消散了不少,也不囔着要去捅张温了。

    在稳定住张飞的情绪后,刘禅的声音又响起

    “敌国怀险恶用心遣使前来,大司马以为当如何应对”

    表兄,接下来我该怎么做,快点教我。

    在线等,加急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