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百五十四章 定下国策 孙登妙用

作品:《糜汉

    众臣的义愤填膺,最主要的内因在于心中对孙权行为的不齿。

    除此此内因外,当下的大汉国力不同往日,也是个很重要的因素。

    孙吴与曹魏结盟,对大汉来说是一件危险的事,可大汉已经是今非昔比了。

    以目前大汉的国力,想要攻灭江东,绝非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而孙权贸然称帝的行为,亦是在根本上挑衅大汉的权威,从这方面来说众臣建言征讨江东的行为,可谓是合情合理。

    但这种合情合理的行为,并未得到刘备的允准。

    刘备微微抬手作向下压状,在看到刘备的这个举动后,殿内群情激涌的众臣很快就停止了建言。

    望着脸上有着愤愤不平之色的众臣,刘备说出了他的看法

    “连年征战,士民疲敝,今非再启大战之时。”

    “况我朝乃续两汉法统,岂有弃中原不顾,而逐蛮荒之地之理乎”

    刘备的声音沉稳有力,引得在座的众臣脸露思索之色。

    而诸葛亮的脸上却是浮现了笑意。

    幸亏刘备没被心中怒意冲昏了头脑。

    诸葛亮脸上的笑意被糜旸注视到。

    想起昨夜刘备比众臣更愤怒的神色,又想起昨夜自己苦苦相劝的情景,糜旸只觉得他的苦劝到底没有白费。

    刘备说的话有道理吗

    那自然是有的。

    单单刘备说的第一点理由,就是大汉如今无法忽视的问题。

    再强的军队,也不是永动机。

    再肥沃的土地,也不可能生产出无限的粮食。

    就这两年来,大汉连续经历了南中之战,南郑之战,北伐关中三场战役。

    再厚的家底,也禁不起这样的消耗。

    可以说要不是诸葛亮的理政才能实在是旷古难见,再加上南郑之战后糜旸缴获了魏军大量的粮草辎重,北伐之战汉军是绝难再发起的。

    哪怕当下大汉收复关中,但关中是残破的。

    先不提关中多年遭受战乱的事,就说曹真主政关中时,为了河西之战和南征之战,就多次从民间搜刮民脂民膏。

    曹真涸泽而渔的行为,引得关中怨声载道,也让关中各地渐起流民。

    在这种情况下,大汉要做的第一要务一定是先稳定关中的民生。

    大汉不是曹魏,当年刘备起兵为的是给天下百姓带来稳定的生活,而不是单纯的为了皇图霸业四个字。

    本末倒置,忘记初心的事,刘备是不会做的。

    至于刘备说的第二点理由,则更是让人无法反驳。

    孙权的行为是在挑衅大汉的权威,也的确够恶心人,但若因为这一点就将江东作为接下来主要进攻目标,那却是不妥的。

    原因很简单,大汉自建立那日起,向世人宣称的就是他才是华夏民族的正朔。

    在这一点政治口号下,收复关中后,下一步汉军的作战目标一定要是中原。

    于政治意义上,中原亦可被称为中国。

    “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之外也,中国内也。

    夫中国者君臣所自立也,礼乐所自作也,衣冠所自出也,冠昏祭祀所自用也”

    从这段话就可以看出,大汉收复中原是一件多重要的事了。

    身为帝王的刘备亲自说出这两点理由,一是为缓解众臣激愤的情绪,二是为用他开国之君的身份,在为大汉接下来的发展方向定下基调。

    既然刘备都已经发话了,且刘备的话又有道理,那么众臣的激愤情绪也就缓解了不少。

    可是等激愤情绪下降后,一种名为担忧的情绪又接踵浮上心头。

    熟悉军事的黄权率先开口说道

    “纵使我军暂时放过江东,可难保孙权与曹叡,不会联合对荆州发起进攻。”

    黄权的话一说出口,顿时引起了殿内许多大臣的注意。

    特别是张飞。

    张飞下意识地就想附议,可还未等张飞的话说出口,糜旸便起身对着在座众臣言道

    “这点无须担忧。”

    糜旸的判断,引得殿内众臣诧异。

    黄权起身拱手问糜旸道“为何”

    在殿内众臣的注视下,糜旸分析道“关中一战后,逆魏元气大伤。

    损兵折将之际,国内人心定然起伏。

    对逆魏来说,他们当务之急绝不是再启战端,而是如何安抚国内人心。

    于常人看来,逆魏与逆吴结盟,乃是强强联合。

    可在孤看来,逆魏之所以会与逆吴结盟,目的在于祸水东引,让江东成为我朝的眼中钉肉中刺,好让彼有休养生息之时机。

    而要是逆魏不与逆吴共同出兵,单凭逆吴一家兵力,如何能在短期内攻下荆州

    这一点孙权心中定然也清楚。

    正因为如此,他才不会贸然出兵。

    两家都在等着另一家先出兵,所以两家最后不会有任何一家出兵。”

    听完糜旸的话后,殿内众臣纷纷点头。

    当然在战略上糜旸可以断言,荆州短期内不会有危险,可为了万无一失,战术上的一些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接着糜旸就将他让蒋济释放流言的事,告知给了殿内的众臣。

    在听到糜旸的这一点安排后,殿内众臣心中的担忧情绪渐渐减少。

    糜旸虽不在荆州已有数年,但荆州可一直在流传着糜旸的传说呢。

    等糜旸说完后,诸葛亮亦起身对着殿内的众臣说道

    “大将军之举,可让逆魏与逆吴投鼠忌器,可吾更有一计,能让逆吴自顾不暇。”

    见是诸葛亮发言,糜旸便识趣的回到座位上坐下,等着诸葛亮的良策。

    没有让糜旸等太久,诸葛亮就说道“公安一战后,孙权曾送来长子孙登作为质子。”

    “今孙登在荆州已然渐渐长成,陛下可召孙登来长安,加以封赏。”

    听到诸葛亮的这番话,众臣感到不解。

    孙登的父亲孙权公然反叛大汉,正常来说大汉不取孙登的性命,已经是仁义之举。

    怎么还要对他进行封赏呢

    看到众臣脸上不解的神色后,诸葛亮笑着说道

    “孙权明知孙登在我朝,却还敢悍然自称伪帝,原因有二。

    其一,彼之二子孙虑渐渐长成,他无子嗣无忧。

    其二,孙权是想借刀杀人。

    若我朝对孙登痛下杀手,反倒称了孙权的意,可让他以此为缘由,蒙蔽江东士民,正他反叛之名。

    还能借我朝之手,为他清理隐患。”

    乍一听,诸葛亮说的话好像有逻辑不通的地方。

    明明是孙权先反叛在先,大汉杀孙登乃是名正言顺之举,这件事又怎么会被孙权利用呢

    但实际上诸葛亮说的话,却是精准预判了孙权的心理,并且符合当世的实际情况。

    别忘了当世的信息流传十分闭塞,而且很容易在有心人的利用下,造成一种时间差。

    只要大汉杀了孙登,孙权就可以向世人宣称,是大汉先杀孙登在前,他怀抱哀子之恨才不得已与大汉决裂。

    孙权一旦这么做了,或许大汉境内的人会了解真实情况,但孙吴、曹魏境内的呢

    那时候孙登的死亡是事实,大汉亦没办法让孙登复生来解释。

    颠倒黑白,扭曲事实,是孙权一向擅长的事。

    历史上孙权在拿下荆州后,就曾这么做过反正在后世,依然还有不少人认为那时孙权与刘备不是盟友,而且认为是刘备先对不起孙权的

    当然这样的事在中国历史上,也不止孙权这么一人做过。

    就如有名的奴儿哈赤的七大恨

    在对孙权的为人有了进一步了解后,众臣都觉得诸葛亮的分析十分有道理。

    因此他们接下来就很好奇,诸葛亮该通过什么样的封赏方式,来破解孙权的小人之举,并成功引起孙吴的内乱。

    诸葛亮并未让众臣失望,他接下来献上的策略,可谓是让人拍案叫绝。

    诸葛亮先是一笑,然后对着众臣说道

    “孙权有意放弃孙登这位长子,可不论如何,孙登身为孙权长子的身份,早已经在江东深入人心。

    这一点是孙权无法抹杀掉的。

    既然如此,我朝可下诏让孙登过继为孙策的嗣子,并让孙登承袭吴侯之位。”

    封孙登为吴侯的提议,倒并未让众臣有所惊艳,之前糜旸就曾提过类似的建议作为来日反制孙权的措施。

    但将孙登过继为孙策儿子的这一举措,却是让众臣的脸上纷纷流露出喜色。

    这招妙呀

    众所周知江东基业的开创者,实际上就是孙策。

    孙权说到底只是江东基业的守成者而已。

    在这样的事实之下,哪怕孙策死去多年,但他的名字也绝对不可能被江东士民给遗忘。

    更别说孙策临死前,还给孙权留下了大批的臣子。

    正所谓家国天下,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吴”的天子就是孙氏的家主。

    而按照当世礼法来说,孙策一系才是在法理上应该继承孙氏家主的。

    在事实上,孙策一系也才更应该继承“大吴”基业

    当然孙策是有儿子在世的,那么为何不在他的身上做文章呢

    一方面原因在于孙绍并不在大汉手中,另一方面则是孙登的特殊性。

    孙登是由孙权的长子身份,转变为孙策继承人的身份的。

    从这点来说,无论是孙策遗留下的大臣,还是孙权一手提拔起来的大臣,他们都会倾向于让孙登成为江东基业的继承者。

    要想扰乱一个国家的内政,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在当世,一国储位被称为“国本”

    与孙登相比,哪怕孙虑在江东,他又有什么资格与孙登争夺储位。

    而将“大吴”的最合法继承人握在手中,国本不定,孙权又怎么会心安

    “大吴”众臣又怎么会心安

    不过诸葛亮的策略,能起到的效果却不止这一点。

    想儿子造老子的反,有时候也容易的很。

    在此万分感谢龙战于野盟主的打赏

    本章完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