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67章 1457再议宗室

作品:《隆万盛世

    “叔大兄,这鼻烟还是慎用,随时太医院没有发现此物有害身体,但我觉得,可能只是危害比较缓,所以查不出来。”

    魏广德看到张居正吸鼻烟,急忙提醒一句。

    “我也知道这外物提神终究不好,可最近时常感觉疲乏,也少不得这东西。”

    张居正苦笑一句,随即正色道:“你刚才说的话,我也觉得有道理。

    当初,我们在裕王府时,就在那读书的小院指点江山挥斥方遒,是何等书生意气。

    可惜啊,真正做到严阁老这个位置才发现,这朝廷上的事儿真不是当初想的那般简单。

    一点一面,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做什么事都要瞻前顾后如履薄冰。”

    “呵呵.”

    魏广德一阵轻笑。

    当初还是嘉靖四十年前后,一次高拱回裕王府和他们聊起,还在指责严世番卖官鬻爵,又对贪赃枉法的官员多有回护。

    当时他们想的很简单,以为只要严肃法纪,贪官自己就怕了,不敢继续了。

    可现实那那么简单,大明朝的贪腐,可以说前仆后继,根本就没个头。

    “我这些天就在想你说的那个,如果给勋阶、散阶也发俸禄,再有衙门里各职位都有朝廷发放俸禄。

    为官,也就是自家幕僚才需要自己掏腰包养活,对于杜绝贪腐是否真的有效?”

    张居正开口问道。

    “嗯?”

    魏广德听了张居正的话,微微有些发楞,他明白过来,张居正这段时间也在思考他提出的给大明官员涨工资的事儿。

    好吧,这事若成,对于大明朝制度来说,肯定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儿,基本上就扭转了什么祖制不可违的舆论环境。

    张居正胆子确实大,魏广德只敢提,未必敢做,而张居正已经考虑的是,来判断是否要做。

    确实是个干事儿的。

    魏广德在心里叹息一声,想到这样一个人,最后差点就被人从棺材里拔出来打,还真是可惜可叹。

    “厚禄未必能够杜绝贪腐。”

    对于张居正的问题,魏广德思考片刻后就答道,“宋时也有推行“厚禄养廉”之策,可后来仍频发贪腐,有次可印证“厚禄”与“连接”无直接因果关联。”

    闻言,张居正微微点头。

    宋朝在历史上的高薪工资制度十分有名,但高额的俸禄并没有带来廉政的效果,人们常以此反驳公务员的高薪对于防治贪腐有效性。

    宋朝给官员的俸禄有多高?

    必须承认,明朝官员的基本工资其实也不算高,但是架不住各种固定的福利补贴多,总计起来就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就拿北宋首都开封市市长包青天同志为例,他的主要工资在《宋史·职官志》有所体现:每月粮三十石,月发“公使钱”一千五百贯、“添支钱”一百贯。

    除此之外,包公还有龙图阁直学士的头衔,这个额外享受朝廷无偿划拨的职务耕地二十顷,一年收入二千石。

    把这些东西全部折算成铜钱的话,包公每年的收入大约在二万贯。

    一贯铜钱,大致相当于明朝一两银子,就是按照铜钱计算也是如此。

    包公一年两万两银子的年薪,已经达到甚至超过明朝亲王级别的俸禄了,这还是实薪,没有折色。

    如果你觉得包公官太大,那咱换个官小的,就拿一个县令来说。

    宋朝一个县令的月收入是80两白银,而《水浒传》中的宋江,宋押司当时是县城公安局经侦队队长兼任税务局局长,一个月的综合收入约为20多两白银。

    按照实价,宋朝县令的俸禄就超过当朝一品官员的俸禄,而宋江这个的末吏收入也和大明朝五品官员相当。

    如果考虑折色,把基本上就接近三品官员的水平了。

    所以,大明朝的俸禄,似乎真的没法和宋朝比。

    因为达不到,所以才羡慕。

    魏广德就是这样。

    如果大明朝的官员工资高,他可能都不会搞商业,就吃吃喝喝就行,余钱放贷,赚大明律允许的利息就好。

    再不然投资京城的房地产,通过出租赚银子,也是不错的法子。

    “既然厚禄不能够杜绝贪腐,又何必动这脑筋。”

    张居正又说道。

    “叔大兄,厚禄未必养廉,薄禄必不养廉啊。”

    魏广德苦笑道,“都养不活自己,谁还能安心做官,朝廷又把养三班衙役的差事儿给到官员手里,就算正直之人遇到这样的环境,早早晚晚也会沦陷下去而不自知。

    只要在杂税里多拨弄一点小算盘,那钱财就唾手可得了。”

    明朝形成集团贪腐的情况,其实就是朱元璋低工资导致的。

    进士考进官场,首先就被生活给压趴下了。

    当官那点正当收入只能维持温饱,如何交际?

    再一看,制度贪腐的温床都有了,那不就直接陷进去算了,大家一起干,一起贪。

    本来正直点,或者胆小点的进士,也逐渐沦陷进去,成为贪腐集团的一份子。

    “国朝现在的情况是,地方上小吏仰仗官府的权势剥削百姓、甚至勾接地方士绅移花接木转嫁赋税。

    而地方官员,则通过摊派杂税贪赃枉法,大肆侵占国家税银。

    到了朝廷衙门这一级,则是在财政支出中不断“漂没”财物中饱私囊,已经形成自下而上传导终使得官僚队伍的整体性腐败。”

    魏广德继续说道,“叔大兄今日安排各地提报衙门里职位,或许有心但还未真正下决心。

    说实话,给小吏发俸禄还不能太少,仅以养家糊口怕是不够,而县令若维持现有禄米就更不行,若是不能加钱,地方上肯定会乱的。”

    “一条鞭法、增加俸禄一起执行,给县吏发俸禄也一起做了。

    你说的有道理,薄禄必不养廉,杜绝贪腐的土壤都没有了,如何指望官员廉洁奉公。”

    张居正或许在心里对一系列改革加重了砝码,基本上已经下定决心利用这次清丈田亩后国朝财政大增的机会,把这事儿一并做了。

    虽然不可能因此彻底解决贪腐,但至少给了土壤,让所有进入官场之人可以选择要不要贪。

    最起码,朝廷发放的俸禄,要绝对满足官员过上体面的生活。

    至于早就形成的潜规则,也只能一点点,慢慢的来处理。

    增收的赋税,有了这么个去处,也好过被

    实际上,随着清丈田亩的即将结束,张居正对来年赋税是抱着极大期望的。

    但是魏广德这几次为朝廷增加财税之源的过程看,财政增加后支出也会大增,甚至会超过增加的收入,不仅没有形成结余,反而局势更糟。

    倒是魏广德,没增加一项财源就考虑到该用到何处,剩余不多的份额补贴朝廷支用不足。

    就算各部、寺巧立名目,可户部没钱,也只能拖下去。

    现在张居正也学精了,所以早早的考虑该如何花销增加的国税收入,最起码用到实实在在的地方,好过被浪费掉。

    “这里面还有个问题。”

    很快,张居正又想到一个棘手的问题,而且和他们刚才讨论的话题息息相关。

    魏广德没说话,静等张居正道来。

    “宗室禄米问题,给朝廷官员涨俸禄比较容易过关,可宗室必然大闹。”

    张居正说道,“宗室之事若不能有个善了,始终是个麻烦事。”

    “这”

    魏广德听到是宗室的事儿,也觉得有些头大。

    张居正心大,居然想解决宗室痼疾,也是想瞎了心。

    但是正如他所说,刚才商议之事行起来简单,宫里也可能说服,但宗室那边肯定不干。

    凭什么官员涨工资而他们还得领折色的禄米,而且还是纸面上的禄米,实际上根本就拿不到多少。

    说句实在话,后世都说大明朝是被宗室吃垮的,这谣言看着似模似样,但却没半点真相在里面。

    确实,从数学角度计算你会发现,万历朝的时候,如果宗室禄米实发,那真的会拖垮大明财政。

    可宗室真的能拿到那么多钱粮吗?

    如果真那么有钱,河南等地宗室何必还要闹禄米之事,那是因为纸面上的禄米,一般宗室根本就拿不到。

    朱元璋在明朝开国之初制定了非常丰厚的宗室俸禄标准,而且亲王郡王的爵位可以世袭罔替,他们的子孙除了长子继承原有爵位以后,其它儿子还可以降一级受爵。

    按照这个标准,随着朱元璋的子孙数量不断增长,两百多年下来,领取俸禄的宗室人数可能有十几万,而宗室俸禄数量到明朝末年就可以达到一个足以把明朝财政吃垮的数字。

    历史学家万明等整理《万历会计录》的记录,认为万历初年宗禄总额数达到了七百万石,占据明代夏税、秋粮米麦总额的26.8%。

    如果真按照这个数字发放禄米,确实是一个可以把明朝财政吃垮。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明朝宗室俸禄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宗室人数的增加不断的削减。

    朱元璋本人,在洪武二十八年就把洪武五年确定的亲王宗禄减去了五分之四,郡王宗禄减去了三分之二。

    魏广德其实知道点,那就是明朝宗室禄米到了万历中期就被冻结了,也就是宗室禄米定额,永不增减。

    实际上到了万历二十五年,朝廷终于下定决心冻结宗禄总额,也就是说,不管宗室人口再如何增加,宗室俸禄总额都以万历二十五年的总额为准,不再增加了。

    这样,网络文章所谓的朱元璋子孙不断繁衍、“指数增长”吃垮财政的逻辑基础也就不复存在。

    而实际上,行定额之法早在嘉靖朝就有人提出,只不过不管是嘉靖皇帝还是隆庆皇帝都没有下旨颁行。

    “永为定额”后的明朝“名义上”需要实际支付的宗禄,也就是156万多两银子。

    数量不小,但也绝对到不了能拖垮明朝财政的程度。

    但真正的问题是,不管是嘉靖还是万历年间,这个数字也都是“名义上”需要实际发放的数量。

    而“实际上”真正发到宗室头上的俸禄,很可能只有这个数字的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也就三十万甚至十几万两银子,对明朝财政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可以当它不存在。

    别看魏广德已经是内阁次辅,如果不专门派人去查,都不知道到底发放了多少宗室禄米。

    以大明地方官员的贪腐程度,实际上就算衙门里备案支取的宗禄,可能都没有真正的发下去,而是被官员直接运回自家了。

    之前河南宗藩就爆出过,从嘉靖三十八年到三十九年,河南周王府就欠禄四十余万两之多,拖欠率高达94.97%,也就是实际支付不到一成。

    嘉靖三十九年到四十三年,韩王府总共欠银五十八万余两,以每岁该支宗禄银十三万两算,则韩府这四年的拖欠率达到了89.87%,将将超过一成。

    就在几年前的万历三年,代王府闹禄米,大同抚按郑雒等疏言:“本镇王府……自隆庆三年至万历三年止拖欠应交禄粮二十季该银八十余万两。”

    从隆庆三年到万历三年,代府禄粮银拖欠率至少为88.59%,也只支付了一成的禄米。

    拖欠不仅比例高,而且时间长,“亲王以下有给禄仅半者,有给十之二三者,有经年不得关领者,有三年五年不得关领者,而诸宗乃大困。”

    怀仁王府奉国将军聪涽、俊棜等六人申诉,由于自己的禄米长达二十一年分毫未发,因而“饥寒迫身,救死无策”。

    这种动辄百分之八九十、长达十多年甚至超过二十年的拖欠,让字面上应该发放的宗禄数量失去了意义。

    明末义军攻占王城,王府多不愿出钱助战,许多人因此认为明朝这些藩王是猪脑子,不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但未必真相。

    毕竟李自成、张献忠攻陷王城都曾大杀藩王,他们不会不知道厉害。

    但大部分藩王都不愿意出钱,其实未必是因为吝啬,而是真没钱可“输”。

    除新封王爵如福王得到皇帝厚赐外,其他宗室有多少家底?

    族人受困,总要搭手,否则就真饿死人了。

    再有明朝对藩王府姻亲的限制,为防王府做大而限制王府姻亲做官,直接导致藩王府只能和地方上“烂人”接姻,失去外助。

    王爷的爵位再高,毕竟手上没权,又禁止经商,收入有限而骄奢淫逸。

    宗禄长期被拖欠扣押,能随时动用的真金白银可能真没多少,最值钱也就是富丽堂皇的王府,这还是门面不得不修。(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