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7、晋江独家

作品:《五十年代小奋斗

    这时候, 林济民研究生毕业了。

    他的第一篇论文也发表了,题目是论中西医结合对疑难杂症的诊治分析。

    这篇论文反响很热烈,甚至引发了更层次的探讨。省医附院内部也组织学习, 还提出了设立分支机构, 专门开展中西医相结合的想法。

    这一想法, 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

    科室很快成立了,二十四岁的林济民成了最年轻的副主任。他带着一批青年医生, 在临床实践的同时继续开展研究工作。

    对他来说,有两件事是最重要的。

    一个是医学研究,一个是章小叶。

    二者缺一不可。如果非要做出选择,他宁可不要事业,也要跟小叶在一起。

    这份感情孕育多年, 早已融入了他的生命, 是他人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正如他写给章小叶的信件。

    “小叶,遇到你是最开心的事儿,我想成为你人生中的一部分, 跟你一起携手共进, 开拓我们共有的事业和生活”

    章小叶自然明白。

    林济民很稳重,可又有感性的一面。

    当她要去大西北, 林济民放弃一切追随而去,令她很感动。大学五年, 有多少人毕业分配时选择了工作和户口,而放弃了心爱的人名义上打着事业的旗号, 实际上呢,不过是选择了利益罢了。

    她呢,这辈子遇到林济民,又何其幸运

    事业有了, 爱情也有了,顺风顺水的,就像开了外挂。当然,这一切跟她的努力分不开,如果她不是这么优秀,也吸引不到同样优秀的人吧

    章小叶发散了一下。

    她跟林济民心意相通,就像两个灵魂在对话,旁人是插不进来的,任何暗示都是无效的。她陶醉在幸福之中,就像喝醉酒了一样,走路都是轻飘飘的。

    大院里,消息传得很快。

    “章小叶谈对象了”

    包括陈大姐在内,都很惋惜。

    “小叶是咱部队上的,咋让外面挖了墙角”

    几个大姐忿忿不平,恨不得立马把人夺回来。几位首长也受了影响,跟章长青开玩笑说“长青同志,你这胳膊肘可不能朝外拐啊”

    “哦,小叶跟济民是同学,早就认识”

    章长青忙不迭地解释,生怕得罪人。

    陈水秀也找到余大姐,愁得不行。

    余大姐笑呵呵地说“水秀,谁让你们家小叶是名人呢咱这院里,一个二个都盯着呢,早就想划拉到自己家里来。可小叶倒好,冒不通地搞起地下工作,一点风声都没透露”

    可说归说,余大姐还是帮忙转移了一下视线。

    齐海波也听说了。

    他故作镇静,可心里却空了一块儿。

    这不过是意料之中的事儿,有什么好失落的可失落感却挥之不去,就像错过了最宝贵的,再也无法追回。

    齐海波很懊恼,抓起笔想写一封信。

    可划拉了半天,什么都没写出来。他一把撕了信纸,恶狠狠地说“齐海波,这是软弱软弱你懂吗”

    齐海波不想自己软弱,对军人来说,这是最可怕的。

    他要克制自己,就来到操场上。

    顶着烈日,跑了一圈又一圈。

    汗水如雨而下,头脑也冷静下来。

    为了既定目标,这点舍弃算什么

    他今年二十五,没有必要考虑个人问题。他要建功立业,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也唯有这样才是一名合格的军人。

    齐海波又恢复了自信。

    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训练之中。他要以最饱满的状态迎接挑战,取得更好的成绩。

    跟齐海波不同,有一个人却很高兴。

    她就是陈建华。

    章小叶谈对象了,那她跟齐海波不就有希望了她打听了一下,齐海波忙着训练,连家都没回。

    “哼,搞事业谁不会”

    她也要向组织靠拢,争取更大的进步。

    一份努力,就有一份收获。

    秋季全军比武,齐海波拿到了优秀。

    紧接着,他的职务提升了,从连级升到了副营级。他很得意,如果早早地陷入温柔乡里,恐怕就没了斗志。

    陈建华也升到了护士长。

    她是大院里的一枝花,走到那里都光彩照人。陈大姐有了想法,时不时地叫人来吃饭。陈建华也不客气,跟陈大姐走得很近。

    齐海昱察觉到了,就给齐海波打电话。

    “哎,建华对你有意思,你咋想的可不能白白错过了”

    齐海波不置可否。

    他一门心思地钻研业务,顾不上考虑别的。

    陈建华也很有耐心。

    只要海波没定下来,她就有希望。

    跟昔日同学相比,崔建华就没这么幸运了。

    在派系斗争中,姜副主任利用了她,可到头来却把她当成了替罪羊,剥夺了一切权力。她从高处跌落,不得不去某厂办医务所当了一名卫生员。

    这对她打击很大。可这是她的选择,怨不得别人。

    崔建华消沉起来,再也没了往日的光彩。

    她很少回大院,吃住都在厂里,浑浑噩噩地混日子。她不想别人看到她落魄的样子,跟同学都断了来往。

    只有乔海宇来看她,跟她讲讲学院的事儿。

    “建华,要是不去省里就好了”

    “是啊,呆在学院里,大小是个领导,也不至于沦落至此”

    崔建华感慨万千。

    患难见真情,她只剩下乔海宇这一个朋友了。她甚至想过,若是乔海宇跟她表白,她就答应他,跟他好好过日子,再也不折腾了。

    可世事无常,就在崔建华的态度软和下来时,事情又有了变化。

    这天,乔海宇来找崔建华。

    他穿着白衬衣,军绿色裤子,头发理得整整齐齐的。

    “建华,我是来跟你告别的”

    原来,高考暂停后,学院就开始精简人员,不是下放到基层,就是去“支边”。乔海宇是行政干部,也在精简之列,弄不好就要去农村。他考虑了一下,干脆报名去大西南支援三线建设。

    “海宇,你真得要走吗”崔建华心里一沉。

    “嗯,报告批下来了,下个月就出发”

    乔海宇的眼睛闪闪发亮,就像读书时那样,意气风发。

    崔建华看着,很是不舍。

    这恐怕是最关心她的人吧可乔海宇就要走了,只剩下她自己了。她忽然萌生了一个想法,要不要跟着一起去

    “海宇,那边的情况,你了解吗”

    “建华,那边有医院,规模很大,正需要人手,我过去管人事”

    崔建华权衡了利弊,就下了决心。

    “海宇,我想跟你一起去”

    “建华”

    乔海宇很激动,就像看到了当年的崔建华。崔建华也涌起了一股豪情。对她来说,换个地方,才有新的开始

    可她跟乔海宇不同,不是说走就能走的。

    “海宇,我在厂里,不晓得单位放不放人”

    “建华,你打报告,我帮你递上去”

    “好,那就拜托了。”

    崔建华看着乔海宇,眼里闪过了一丝柔情。

    乔海宇心里一动。

    “建华,你还跟过去一样”

    “是嘛”

    在乔海宇的心目中,崔建华永远是那个昂着头,挥舞着手臂,发表即兴演说的师妹,青春亮丽,光彩照人。

    崔建华报名去大西南,崔旅长和余大姐舍不得。

    可崔建华说“爸,妈,那是奋斗的地方,我要重新开始。”

    “好,建华,爸爸妈妈不拦着你,可你一定要吸取教训,好好努力”

    崔旅长和余大姐既欣慰,又有点伤感。

    建华长大了,明白事理了,可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这几年出风头,得罪了不少人,弄得院里没人跟她说话,灰溜溜的。

    现在好了,终于振作起来了。

    章小叶听到消息,有点不敢相信。

    崔建华真得醒悟了还是去搞投机要说,“三线建设”开展数年,已颇具规模。这时候报名参加,跟摘取胜利果实差不多。

    当然,这是崔建华的选择,跟她没什么关系。不管是她还是林济民,都埋头钻研业务,从未想过投机取巧。

    这就是人与人的区别吧

    不同的选择,会走上不同的道路,也会拥有不同的人生。

    “国庆节”过后。

    崔建华和乔海宇登上了南下的列车。

    余大姐揪着心,找陈水秀说话儿。

    “建华二十四了,该找对象了,本来想在部队上找一个,可看来看去没有合适的。这一走,就更没指望了”

    “大姐,不要着急”

    “哎,你不知道建华眼界高,一般人瞧不上”

    余大姐叹了口气。

    陈水秀想宽慰一下,就说“大姐,上次来的那个男青年蛮不错的,个子高高的,模样周正,说话也和气”

    “哦,那是乔海宇,建华的大学同学”

    说到乔海宇,余大姐也有点动心。

    “听建华说,海宇去那边又升了一级,是处级干部了,可建华一捋到底,还是个科员”

    “大姐,建华还年轻,慢慢来”

    陈水秀为崔建华感到惋惜。那么聪明的姑娘,模样也好,就是心术不正,弄得大院里没人敢接触,婚姻大事都快耽搁了。

    陈水秀操着心,见了叶子就打听起来。

    “叶子,你认得乔海宇不人品咋样啊”

    章小叶一听,就明白了。

    “妈,您操啥心呢乔海宇喜欢崔建华,等了她好多年”

    “哦”陈水秀恍然大悟。

    原来,根子还在崔建华身上。这闺女就不能安生一点甭再让家长操心了。

    说到操心,陈水秀就叨叨开了。

    “叶子,你大娘来信了,说啥时候带济民回去看看”

    “妈,单位里忙,哪有空啊”

    章小叶嘴上说着没空,可心早就飞回了老家。

    上山下乡开始了。

    公社办了知青点,都是城里来的学生。按照国家政策,高中毕业就要去农村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表现得好就能招工进城,还能推荐上大学。

    去年,大娘退休了,继涵顶替上岗。他初中毕业正赶上运动,高中也耽误了。大学不再招生,有个正经工作比什么都好。

    大娘退休后,就在老家照顾爷爷和太爷爷。

    爷爷今年七十整,还喜欢下地干农活儿。赶上队里开会,请他上台发言,就摆摆手说“呃,俺都一把年纪了,腿都迈不动了,讲啥话啊”

    爷爷行事低调,生怕给家里抹黑。还捎口信说“小叶子啊,要好好工作,不要挂念家里。俺跟你太爷爷都好,能吃能喝的”

    说到太爷爷,更得夸一声。

    老爷子今年八十七,身子骨还硬朗。整天拄着拐棍晃来晃去的,还逢人就夸“社会主义好啊要是搁在解放前,俺这把老骨头早就入土了”

    这话的确不假。

    解放后,国民人均寿命从三十来岁,一下提高到了五十多岁。生活安定是一方面,卫生水平更是提高了不少。尤其是农村,每个大队都有赤脚医生,基本上做了全民医疗。

    当然,跟后世比起来,还要继续努力。

    作者有话要说  这篇文快完了,先有个思想准备哦

    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