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第 51 章

作品:《医女的药膳房八零

    好在许绍年很快转换了话题。

    他拿起桌子上放着的那个菜牌看了看, 问“现在还能点菜吗”

    “点什么菜你和小安还没有吃饭”宁欣这才反应过来。

    她连忙站了起来“别点了,这会儿的菜也不全了,我去厨房看看有什么给你们拿一点过来吃。小安呢”

    “她和我妈去洗澡了。”

    宁欣点了点头。

    他们这疗养所是新盖的, 里面的配套设施搞得非常全面。

    冬天有暖气, 夏天有风扇,还有一个小锅炉房保证暖气和开水的供应。

    虽然目前还做不到每个房间都有洗手间, 但是楼下却有一个条件很好的澡堂。里面有热水,有暖气,按照时间分男女开放。

    这样的条件, 即便是在许家现在租住的那套房子里也是达不到的。

    所以听到许母带着小安去洗澡了,宁欣没有一点惊讶。

    宁欣让许绍年在这里坐着等, 她去厨房帮他们找吃的。

    没一会儿, 就亲自端过来一个托盘, 里面放了一盘小炒肉, 一盘青椒土豆丝,一碗米饭还有一个白瓷的炖盅。

    “小安的我让人送到叔叔阿姨房间里去了。天太冷,她刚洗完澡就别乱跑了, 头发湿着再吹了风。”宁欣看许绍年盯着托盘,解释了一句。

    许绍年点了点头,然后将托盘接过来放在了桌子上, 顺手揭开了炖盅的盖子。

    “炖雪梨”

    “嗯, 里面还放了陈皮, 味道不错,你应该喜欢。”

    许绍年爱吃甜, 在他去家里第一次吃饭宁欣就注意到了。所以只要有机会, 她都会特意给他准备一份甜食, 反正这对于她来说并不难。

    许绍年开始吃饭, 宁欣在他的身边重新坐下。

    她没有再去整理她的那些单据,而是问出了在心里憋了一天的话“那天你和我哥在屋里谈什么了就是上个礼拜,你们不是在屋子里说了很久”

    许绍年抬起了头“怎么了”

    “我哥昨天晚上招呼都没打一声就跑了。”

    说起这个,宁欣现在还有几分气闷。

    在和许绍年说了事情的经过之后,她还是没忍住,问了一句“我怎么觉得这事跟你们那天说话有点关系你们是商量什么事了吗”

    许绍年放下了手里的筷子,他沉思了一下,还真的点了点头“可能确实有点关系。”

    “什么”宁欣虽然心里有这个念头,可这人真的承认之后,她还是感到十分的惊讶。

    “那天我问奕哥要不要考虑去学一下驾驶市运输公司在招人,我有一个关系可以用。如果他愿意的话,可以想想办法先把他安排到里面去做临时工。等把驾照考下来了,转正肯定没问题。”

    “然后呢”

    “然后奕哥说让他考虑考虑。”

    运输公司那可是好单位。特别是在这个物流不发达的年代,能够开着车走南闯北的人,是受人尊敬和羡慕的。

    哥哥粮食的生意并不好干。每天骑个自行车,一蹬就是一天。这还不说,关键是根本没有赚到什么钱。

    宁欣知道,许绍年肯定也是明白这一点才会把这么好的工作介绍给哥哥的。

    要让宁欣说,这工作比哥哥现在干的要好太多了,稳定就不说了,关键是能学技术。

    家里又不指望他赚钱养家,踏踏实实在运输队干几年,把开车技术练练好,再有些跑长途的经验,到时候哪怕出来自立门户也是好的啊

    这么好的事儿,哥哥为什么连提都没跟家里提

    “奕哥也没拒绝,他现在跟着你们姑父去晋城应该也有他自己的想法。别着急,等他回来问问就知道了。”看出宁欣对于宁毅隐瞒的不满,许绍年出声安慰道。

    现在人都跑了,说什么也没用,只能先这样了。

    宁欣原本以为哥哥去晋城待个几天就回来了,可谁知道,宁奕这一走就是差不多两个月。

    眼看八零年就要过去,八一年的元旦就要来临,除了收到了他一封几乎没有什么内容的平安信外,人影都没有见一个。

    反倒是因为许家父母现在住在疗养所里,许绍年和小安几乎快要把这边当家了。

    想想其实也可以理解。

    许绍年以前做饭就不怎么行,除了在宁家蹭,要么糊弄,要么指望小安。

    可小安现在上学了,而且马上就要考高中,家里人谁也不会在这个时候还让孩子做饭。

    更何况她所在的学校还是新南的重点中学,对于学业抓得很紧。

    下午放学到家都得六点以后了,小安也没有时间买菜做饭。

    更何况爸妈在家,也没有让小安做饭的道理。

    所以来疗养所蹭饭简直变得再正常不过了。

    许家父母早早的找到宁欣,非要给儿女们把伙食费给补上。为了让他们放心,宁欣也没拒绝。

    于是许家兄妹俩来得名正言顺,更是有一点时间都待在了这边。

    这个元旦宁奕依然没有回来。

    不仅他,陈志刚也没有回来探望妻女。

    好在他们终于知道好好的给家里写封信,说明一下情况了。

    原来上次许绍年跟宁奕说了运输公司招工的事情之后,宁奕就动了心思。

    他这快一年的时间走南闯北,也不是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识。

    他赞同许绍年的话,也觉得学会驾驶,有个一技之长确实非常有用。

    但他并不想去运输公司做临时工。

    宁奕知道那临时工是怎么回事,其实说白了就是小工,给老驾驶员们做助手。

    按理说这不是什么坏事,有师傅教着,带着,肯定更加稳妥。

    但太费时间了。

    一般的小工从入门到能正式上手,最起码要两到三年,再从上手到能独当一面那又得好几年。

    宁奕过了年就实打实二十六岁了,让他从一个小工开始干,然后用几年的时间去拼,可能到了三十还不一定能摸着方向盘。

    这样的生活不是他想要的。

    这就是他为什么一直迟疑的原因。

    而陈志刚的归来则给宁奕打开了一个新思路。

    陈志刚说,他现在在的那个车队是私人车队,老板是京城有手腕,有能力的人。

    车队的车有一部分是老板买下来,雇人开的,有一部分是私人车主,带着自己买的车挂靠的。

    他们车队也在招人,但是没有那么多弯弯绕。

    开始去的时候,你没有技术就去给老司机做助手,在车场打杂,除了管你口吃的,一分钱都不给。

    但是,车队会要求老司机们以最快的速度把这些新人教会,带熟。

    等你考上驾照,就可以跟着老司机一起出车了。

    这个时候虽然工资依然不高,却比起只管口吃的要好很多。而且如果你能够独当一面,能被认可可以自己出车之后,那福利待遇更是会有质的提高。

    这样的好事在别的地方想都不用想,这简直是有人上赶着教给你技术,促你成才。

    可偏偏在晋城那边,运输的生意太好赚了,有多少辆车多少司机都不够用。

    车可以花钱买,司机不自己培养是怎么也招不来那么多,那么合适的。

    陈志刚就是赶上了这样的趟。

    他离开家半年,现在不仅驾照拿到手了,还和发小一起加入了运输队。

    之前他和媳妇省吃俭用,恨不得十几年才攒下来了一百多块钱,最后还全都被他娘,他哥给霸占了。

    而现在,他和发小随便谁跟着车跑一趟,赚到手的钱都不止一个一百,两个一百。

    所以,在听说宁奕做生意遇到了瓶颈之后,陈志刚对他提出了建议。

    而这建议对于此时的宁奕来说,简直就是正瞌睡送了个枕头。

    宁奕在信里说,他现在已经拿到了驾照,目前想趁着过节前各地对煤炭需求最多的时候,跟老师傅们多跑几趟,多练练技术。所以春节前就不回家了。

    不过他承诺过年的时候一定会回来,不仅要回来,还会给家里人都带礼物。

    “什么礼物不礼物的,让他赶紧回来我啥也不要”听了孙子的信,老太太顿时不干了。

    可她也知道这会儿谁都跟宁奕联系不上,他应该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出车去了。

    想到孙子连过元旦都不回家,老太太气得不行,却无处发泄。

    自言自语的把孙子骂了一顿然后直接回屋生闷气去了。

    其实宁欣也不想让哥哥在那里长待。

    奶奶年龄大了,现在又跟着他们住。在老太太心里,孙子就是家里的顶梁柱。在这种情况下哥哥实在不适合在外地长待。

    而且宁欣觉得姑父的那些想法,还有打算,是基于他自己本身没有积蓄的前提下。

    那么一边给人打工,一边攒钱这肯定是正途。

    可自己家又不缺这个钱。

    其实姑父是没有和小姑她们沟通好,宁欣觉得其实连姑父都不用这么“曲线救国”。

    别的不说,她现在给姑姑还有表妹的工资都开到一千块一个月了,而且马上要过年了,想来到时候她们能够拿到的提成还会更高。

    如果姑父真下定决心买车跑运输的话,以现在卡车大概三到四千块钱一辆的价格,想来小姑她们也不至于拿不出买车的钱。

    而哥哥就更不用愁了,要知道那店她当初办执照,还有存折都用的宁奕的名字。

    如果哥哥确实想搞运输,无论是自己买一辆车单干,还是和姑父合作一起干都可以。

    根本没必要在别人家的车队里耗着浪费时间。

    只不过这些都只是宁欣自己的想法,最后到底要怎么做,大主意肯定还得宁奕自己拿。所以,宁欣也没有和家里人说太多,而是如奶奶一般耐心的等着哥哥回来。

    可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哥哥没有等回来,却让她等到了一个大大的炸雷。

    那是一月底的一天,再没几天就要过年了。宁欣那天没有去店里,而是和奶奶一起在家里打扫卫生。

    一边打扫着,两个人还一边唠嗑,商量着这两天就给员工放假,让他们拿着工资排排场场的回家过年。

    “除了钱,给那些小孩儿们都备点礼,不论是肉啊,还是面啊,都给他们准备一点。孩子们外出不容易,这点钱不能省。”

    老太太对孙女吩咐道。

    “我知道,早早的就和采购打过招呼了,每个服务员月底都多发一个月的工资,然后每人给发一斤肉,半斤油,二十个白面馒头。奶奶你放心吧,咱这儿的福利待遇啊,我敢说,整个新南市都是头一份儿”

    老太太满意的点了点头,同时也不忘反驳孙女“那咱这儿还是新南最忙的饭馆呢。小孩子们可辛苦了。”

    自从宁老太跟着女儿,外孙女每天在小吃铺帮忙,她现在对于服务员们那是心疼的很。毕竟自己闺女和外孙每天有多累她看得清清楚楚。

    所以,随时帮家里请的员工们争取福利,都变成了宁老太的执念。搞得就跟宁欣有克扣员工待遇的前科似的。

    为此,宁欣即便是无语却也拿奶奶无可奈何。

    而无论小吃铺还是药膳房的员工待遇,也在老太太锲而不舍的要求下,直线增高。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终于不用再在门口贴招工启事了

    但凡听说宁家的店铺缺人,那来报名的人恨不得能把门槛挤烂。

    说完员工的事儿,宁欣又说起了小姑“奶奶,小姑他们过年是在咱家过吧”

    “那肯定的啊,你姑父不是说会跟你哥一起回来吗除了咱家,她哪儿还有别的地方可以去”

    “我的意思是说,”宁欣咬了咬牙,还是说道“我的意思是,过年你和小姑你们回不回老家”

    朱春红当初因为重伤宁欣被送去了劳改农场,可因为宁欣的伤势并没有那么重,所以她就只被判了半年,现在早就释放回家了。

    而她女儿宁玲更是只关押管教了十五天就放了回去。

    可这件事还是把她们给吓坏了,以至于后来再也没闹什么幺蛾子。

    当初老太太留在城里,用的理由是宁欣受伤,宁奕不会做饭,她要留下来照顾孙女。可这一照顾就照顾了大半年。

    在农村,像宁家这种两个儿子都还在家的情况,老太太跟着孙子,孙女住其实是会被人笑话的。更何况她长子宁成有还是生产队长,是村里的一把手。

    这半年来,宁成有一再的托人带话让娘回家,中间还亲自来请了好几回。可老太太哪里放心把宁欣自己留下来面对那一大堆的事儿

    最早她是惦记着得帮孙女支摊儿卖凉茶,后来又惦记着帮女儿开小吃店,所以对于回家的事儿坚决不同意。

    哪怕儿子,儿媳亲自来请了好几次,儿子还在她跟前哭了一场,她也没松口。

    可现在这是要过年了,而且还要祭祖,要给去世的男人烧纸

    这要是再不回去,显然就不光光是让儿子,儿媳难做的问题了,她自己心里也要惦记。

    看奶奶陷入了迟疑,宁欣连忙说“奶,等我哥回来,让他骑家里的三轮把你先送回去。等初二的时候,我们和小姑一家一起回去。”

    听孙女这么说,宁老太顿时喜形于色。

    她不愿意回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想让孙女觉得委屈。

    她知道老二一家实在让宁欣寒了心。

    家里现在还没有分家,老大,老二还都住在一个院子里,她要是回去了,老二一家子她一个做妈的,也不能视而不见。

    她就算是不理会老二媳妇,那还有一堆孙子呢

    但她也怕自己万一一个没拿捏好分寸,再让孙女知道了心里难受。

    总之宁老太这段时间虽然嘴上一直提都不提回家过年的事儿,但心里实际上一直在发愁。

    现在听宁欣说,他们也都要回去,顿时高兴的不知道要怎么办了。

    “初二一大早我就把你二叔他们一家子撵到她娘家去,保证不让他们在家里待着。欣啊,你放心,你们只要回去转转,去给你爷爷磕个头,别的啥也不用管。不想在家里待着,你们磕完头就回来。”

    “行。”看老太太这么高兴,宁欣答应着,在心里悄悄叹了一口气。

    这事儿她其实也想两天了。按照宁欣的本意,她不想和老家那些人再有任何的交集。

    可奶奶还在呢,要是连扫墓都不去老人家心里得多难受啊。

    更何况,过年了,宁父那里也得去拜祭。

    既然一定要回去,那就早点把态度大大方方的表现出来,也不让奶奶提着心,让老人家难受了。

    祖孙俩正说着话,外面忽然响起了开门的声音。

    随着大门被咣当一下推得大开,陈静的声音在外面响起“姐,姥姥你们在家吗”

    这声音又急又喘,还微微带着点哭腔。

    听得人心里一颤。

    宁欣连忙跑出去,一把扶住正要往里冲的表妹,问“怎么了这是发生什么事了”

    而宁老太也跟了出来“小静咋了店里出事了还是你妈有事了”说到后面,老太太的声音里都带了颤。

    “店里没事,我妈也没事,是我哥,我小奕哥”

    “我哥怎么了”宁欣顿时急了

    她哥现在正在外面跑车呢,要是有点什么事宁欣不敢想,只觉得脑子里嗡的一声。

    “不是我小奕哥,是,哎呀,是我小奕哥的儿子找回来了”

    “啥”宁欣和老太太同时震惊的问道。

    老太太甚至快速的抓住了旁边的石桌,以便稳住身体。

    “小静你到底在说什么我哥哪儿来的小孩儿,他还没结婚”

    “是,是我小奕哥以前那个媳妇给生的”

    陈静说着,又望向老太太“姥姥,就那个跟我哥结婚没几天又离婚的那个女的。”

    “放屁她哪儿有孩子她来了在哪儿呢,走,走,带我去看看那个龟孙我到现在还没有见过她,我一直想见见那个贱人到底长的什么样,有没有脸”

    陈静还在和宁老太说着话,宁欣的脑子里却像是过电影一般的飞快掠过了很多画面。

    她这个身体就是这样,之前的记忆几乎没有,就算是有一点也仿佛是被尘封住了。只有被某件事触发,她才会回想起来一些。

    而陈静和宁老太的话,就成了今天触发她记忆的一个钮。

    在记忆里,大概四年前宁奕回过一次家,回来的时候还带来了一个和他一起下乡的女知青。

    那时候他们已经结了婚,是回来探亲的。

    在宁欣的记忆里,宁奕和那个女人结婚并非完全是因为感情,更多的可能是一种无奈。

    他们插队的那个地方很艰苦,知青点的房子非常差。基本上除了有个屋顶,和住在露天野地也没什么区别。

    那时候,别的地方可能排斥知青,但他们去的那个村子实在是太穷了,不仅穷还非常缺乏劳动力。

    为了留住这些人,他们村子里自己出了个政策,就是如果知青们同意在当地结婚,入他们村的户籍,那么就可以给分一间小屋子。

    虽然那屋子也是土胚房,但至少能遮风避雨。

    为了这个屋子,好多知青都在当地结了婚,一小部分人选择了嫁给当地人或者娶了村里的姑娘。但更多的是知青之间内部自行消化解决了。

    除了像许绍年这种年龄特别小的,其他的人差不多都两两的分了对儿。

    宁奕这个妻子就是这么娶的,他们虽然同在一个城市,但插队之前根本不认识。

    可那种情况下,能来自一个地方,是老乡就是非常般配的了,所以在那个女人主动找到他,提出要跟他结婚的请求之后,宁奕也就答应了。

    不管怎么说,儿子结婚了,而且娶的妻子还是本地人,两个人也算是有共同语言,对于宁父来说都是老怀甚慰的事情。

    那时候虽然不能大半,宁父还是准备了好多喜糖,在街坊邻居,还有工友,亲戚间全都分了一个遍。

    还备了一大桌子好菜招待了女方一家子。

    不仅如此,还在女方家人离开的时候,给带回去了一份厚厚的礼。

    当时两家人相处的很愉快,宁父还在琢磨怎么想办法把儿子,儿媳妇给弄回来。

    他甚至动了提前退休的念头。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