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4.第 34 章 办厂

作品:《秦唐之好

    韩非闻言, 望向李斯的目光中这才带了几分热络。

    “你,你能,能让王上, 重用我”

    自打与小张良敲定了入秦以来的计划后,韩非便一直盼着能够在秦国一展宏图, 既可实现他自己的政治抱负,又可在秦王面前争取到更多的话语权,好劝说秦王不要对韩国动手。

    可韩非的计划执行得并不顺利。

    秦王虽肯定了韩非的才干, 但他给韩非安排的几个官职,都不怎么适合韩非。

    至今为止, 韩非仍然表现平平, 这与韩非的期盼落差太大, 让他颇感沮丧。

    “自然。”李斯热情地拍了拍韩非的肩“你我同出一门,又都秉承法家思想, 如今同在秦国为官,正该勠力同心, 争取在秦国尽快站稳脚跟。”

    他说得情真意切,韩非不免为先前对他的怠慢而惭愧。

    李斯又道“韩兄可知,眼下王上最看重的是何事”

    韩非想了想,不确定地开口道“变法”

    “不错, 正是变法。王上任命斯为左庶长, 给予斯诸多便利, 就是为了让斯为他行变法之事。可变法一事兹事体大, 斯一人终究独木难支,正需要韩兄这样的大才鼎力相助。”

    一说起此事,韩非就不由来气。

    正所谓,道不同, 不相为谋。

    韩非就是因为自觉与李斯理念不合,才对李斯这般冷淡的。

    这年头,若是政见不同,即使是亲戚之间,亦能形同陌路,何况他们只是师兄弟

    当下,韩非便恶狠狠地瞪向了李斯,出言斥责他“人之初,性本恶。唯有,唯有重法,方能抑制,抑制人之恶。你非但不思量加重刑罚,反而劝着,劝着王上放宽放宽限制,你简直是在纵容纵容黔首作恶”

    一段话,韩非说得磕磕巴巴,极没有气势,但他想要表达的意思,都在这段话里头了。

    在韩非看来,黔首懂什么呢唯有重刑,方能遏制住犯罪的风气,逼迫他们向善,让国家变得井然有序。在这方面,韩非与商鞅观点极为相似。

    李斯闻言,在心底叹了口气。

    这法,难道是李斯自己想变的吗还不是秦王想变

    在秦王的极力坚持之下,哪怕李斯不信奉新法,也只能尽可能把新法的诸多好处给掰扯出来,而后拿着这些东西去说服众人。

    李斯不是不在乎自己的学说,他不过是识时务罢了。

    “劝导秦王宽容待人,让秦王变成一个仁君,难道不好吗韩兄事秦的最终目的,是存韩。若是韩兄能够助秦国完成变法,彻底改善秦王对外的形象,这对于韩国来说,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李斯对着韩非循循善诱道“至少,仁君是不会随意攻打其他国家的。”

    拥有形象包袱的人,总比百无禁忌的人要好对付得多。

    韩非听了李斯的话,半晌都回不过神来。

    许久后,韩非才神色复杂地看着李斯“你、你,不是,一心,事秦”

    否则,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李斯面上的表情有些无奈“我当然是一心事秦,可与此同时,我也是一名楚国人。若我既能在秦获得高官厚禄,又能令秦与楚好好相处,那我何乐而不为呢”

    这自然是蒙骗韩非的鬼话。不是所有人都像韩非那样,一心惦念母国的。

    李斯与其家人在楚国也不过是底层人士,纵使李斯靠着识字一项在楚国混了个小吏当,他家的日子也仅仅只是比普通黔首要好过一些罢了。

    对于李斯而言,如今他在秦国得秦王看重,其余大臣们看在秦王的面子上,也对他客客气气,尊重有加。李斯可以在秦国朝堂上直抒己见,将自己所学尽数展现出来。

    从前的日子与如今的日子差别如此之大,李斯又怎会怀念在楚国的那些日子呢

    也别说什么爱国不爱国之类的话,春秋战国数百年征伐不休,大国吞并小国之事时常发生。楚国不也是吞并了别的国家,这疆域才一日日变得那么辽阔的吗往上数几代,李斯故乡那地界儿究竟属于哪国,还真不好说。

    李斯觉得,韩非这般看重韩国,不过因为韩非是韩国公子。韩非对韩国,天然便多了一份认同感与责任感。

    倘若韩非只是一介普通士子,他一身才华,在昏庸的韩王手底下却得不到重用,难道他还会一心为韩国考虑吗

    当然,李斯现在正要忽悠韩非来与他共事,他自然要表现出一副对韩非感同身受的样子。

    韩非在听了李斯的话后,果然对李斯多了一分亲近感。只是,他对李斯的所作所为,仍然不大赞同“你这岂不是,背叛了,背叛了自己的理念”

    法家认为应该以严法治国,加重刑罚,以此来震慑黔首。李斯却劝秦王放宽刑罚,做一个仁君,这岂非与法家理念,与他们所学背道而驰

    李斯道“世间安得两全法若要尽可能从秦国的虎狼之师下保全故国,便得劝着秦王做个仁君。若要劝着秦王做个仁君,便当对黔首施以仁政。”

    “如今难得秦王听得进我的劝告,肯依照我的计策行变法之事。为楚国,也为我自己,我无悔。”

    韩非闻言,沉默了良久。他既钦佩李斯的忠义,又难以在“坚持自己的政治理念”与“存韩”之中做出抉择。

    李斯似乎也明白他心中的纠结,并不催促他立刻给出答案。

    在犹豫许久之后,韩非心中的天枰终是偏向了“存韩”。

    他长长地叹了口气,喃喃道“也不知你我这等背叛一身所学之人,往后会落得什么样的下场”

    李斯见韩非有了松动之意,眼中闪过一丝笑意。

    “前路如何,又有什么要紧我辈行事,但求无愧于心。”

    于李斯而言,在秦国谋得高位,顺利为秦王完成变法,便是他之所求,他并不后悔忽悠韩非一事。

    可这话听在韩非耳中,却有了另一层涵义。

    “但求,无愧于心么你说的,极是。”韩非朝着李斯伸出了手“秦国的新法你拿来,给我看看吧。”

    当李斯忙着为自己网罗变法人才之时,嬴政也忙着与诸大臣们商议在秦国境内开办造纸厂之事。

    如今正值冬日,黔首们不需去田间劳作。在嬴政看来,这段时间正好让黔首们都给他去造纸厂打工去。待到来年开春,地里需要播种与劳作之时,留一部分女子与老人在造纸厂干活就是,那些壮劳力则依旧回田间劳作。

    与此同时,嬴政还要求底下的大臣们尽快为他招揽一批商业人才。

    对于嬴政的种种举动,秦国大臣们都感到一头雾水。若说从前嬴政行事还算有迹可循,那么最近,他们已经跟不上嬴政的思路了,而嬴政也没有事事都向他们解释的意思。

    他们隐约明白,嬴政的种种“异常”,都与他从大唐太女那儿得知的“未来”有关。可他们并不知道嬴政意欲何为,又究竟准备将秦国导向何方。

    于是,忧心忡忡的秦国大臣们只能时不时劝谏秦王步子不要迈得太大,行事莫要操之过急。

    无论谁对嬴政说这话,得到的回复都是“放心,寡人有分寸。”

    此时,年轻的秦王在诸臣心中虽有一定威望,但这威望还远远达不到后世的始皇帝那种程度,可以凭着一己之力推进许多亘古未有之事。

    但秦王那成竹于胸的模样,还是让许多秦国大臣们选择相信他。

    无论如何,他们的王上自上位一来,行事皆有章法可循,从未令他们失望过。

    既是王上坚持要做的事,自然有其道理。

    秦国朝廷的效率高得惊人,没过多久,嬴政与大臣们便根据派出去的人打探到的情报,在咸阳城附近择定了四处地点,用来开办造纸厂。每处造纸厂根据其实际情况,雇佣三四百名黔首入厂干活。

    造纸厂为其工人一顿早食,一顿午食,以及若干秦半两。

    给的钱虽不多,但在负责督办此事的王绾看来,仅仅只是早食与午食,便足以令住在附近的许多黔首趋之若鹜了。

    然而,出乎王绾意料的是,当建议造纸厂修建完毕准备招人时,黔首们只是缩在后头小声交谈,并不敢上前来“应聘”。

    负责打探消息的小吏身着便服,在黔首们之中晃悠了一圈。

    回到王绾身边后,那小吏对王绾道“此前秦法严禁黔首雇佣旁人,或是接受旁人的雇佣。再则,这造纸厂对于黔首们而言,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之物。他们一时踟蹰不敢上前,倒也在情理之中。”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