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6、改朝换代
作品:《听说我是神童(科举)》 谢琰经过忠王叛乱之事后,便对武力有了想法。他之前以为自己武功好就可以了,可是这在万千军队面前,实在是蚍蜉撼树。
谢琰知道穆帝给每位公主府都配备了一千护军,谢琰便起了心思。私下里和仪珑商量能否交给他管理,至于养军的钱财都有他来承担。
谢琰的想法是这一千护军一分为二,各分五百人。五百人主攻军事能力,为天部。另外五百人化为暗谍,侦探各种要事,为地部。
天部的主事人是他挑选出来的一名勇士刘升,出身清白,地部的主事人是韩五,两部互不相连,也彼此不知。谢琰拿对现代士兵的训练方法去训练手下的士兵,他最开始就警告了天部的人,如果想在公主府抱着苟且过日子的想法,那还是乘早滚蛋吧。
谢琰的魔鬼训练,大部分人都坚持下来了,少数人走了,谢琰也不担心,宁缺毋滥,后面再补足就好了。暗部的则是另一种训练方法,他要让这些人如同别人的影子一般,知晓不为人知的秘密,却无人知晓他们来过。
三年过去,初冬的天气微微有些寒意,于湛和谢琰对坐在塌上,围炉赏雪。于湛也不会那些个吟诗作词,可是想着谢琰身为大燕第二位连中三元的人,诗词也是非常出色,便想着讨好他,毕竟是谢岚的亲兄长,和他关系又不错。
于湛似模似样的站起来,眼睛看向窗外的寒梅素雪,作出一副文雅态势诵道“疏技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春。”余光却偷偷注视着谢琰的反应。
于湛诵完面上依旧装作回味无穷的模样,谢琰看在眼里,捧场道“好诗好诗,清新明丽,雅致隽永。的亏于将军是武官,如果在朝中为文官,想必文采不逊色那些翰林院的老翰林水平啊。”
于湛心里松了一口气,坐下来,饮了一口茶,道“谢大人,过誉了。”谢琰眉眼含笑,挑眉看着窗外点点黄蕊的腊梅花,笑意盈盈。
“这诗里说的是梅花的清瘦明丽,敢为花先的品格,可是这诗中的梅花指的可不是院中的梅花。”一管清婉的声音响起,谢岚撩开帘子走
了进来。
她穿着品红色海棠花缠枝纹袄衣,外套着象牙白素梅褙子,行动间同色八幅湘裙袅娜有致。头上插着羊脂玉梅花蕊簪子和粉色珠花,耳朵上戴着一对莹润温秀的东珠。秀丽温婉,楚楚风姿。
于湛这诗本就是特地找的落魄文人所做,此时被谢岚点出来有点尴尬,又不知如何解释,可不解释那岂不是给谢岚和谢琰印象不好嘛。
谢琰虎着脸瞪着谢岚,这种事埋在心里就好了,干嘛点出来
谢琰在一旁打圆场,道“岚儿开玩笑呢,于将军不必介怀。”谢琰对于于湛也很满意,便想撮合他和岚儿。大燕风气开发,谢琰有时便常常邀请于湛来玩。一来二去,谢岚也明白了几分。她忖度着于湛此人是哥哥看中的,品行之类的不会差的。
谢岚来这也不是故意给于湛没脸的,不过是觉得于湛不必如此来讨好,显露出本来的样子不就好了便笑道“岚儿和于将军不过开个玩笑罢了。”说完让奴婢递了一个小木盒子给于湛。
“于大人,这是用腊梅做的香,你可以回去试一试。”谢岚说道。于湛又惊又喜,欣喜的接过了。谢琰左看右看,心道看来他还是个多余的人,还是早点出去给这对年轻人腾地方的好。
谢琰还没出门,就听见从皇城内传来悠远绵长的钟声,一声,两声九声。九声,这是帝王驾崩才会奏的钟声数。谢琰凛着脸,和脸色大变的于湛对视,穆帝驾崩了。
经过忠王谋逆后,势力基本都掌握在穆帝和太子手中,所以穆帝崩后,慕容熙很平稳的登基为帝了。第一件事,就是给穆帝定谥号,这件事交给了礼部做。
谢琰和一干东宫官吏这些天都基本是住在宫里的,慕容熙登基,最为倚重的自然是他们这些亲信,朝中还是之前那批老臣,他用着总不顺心,他不能事事躬亲,便召集谢琰和云箫之等人一起。
国丧期间,举国皆哀,亦不可有任何娱乐活动,天下缟素,为穆帝守孝。谢琰穿着素服白衣,站在定安殿中,他确实是对穆帝十分感激的,他谢琰能走到今日,是离不开穆帝的提拔的。
能够报答穆帝的只有好好辅佐慕容熙,造福百姓,
让大燕的国祚更长一点。仪珑听闻这个消息,也是痛哭不已,皇兄对她真的很好,比亲女儿更加溺宠,他去了,仪珑如何不难过。
仪珑刚得了风寒,又得了这个消息,一时间头晕目眩,谢琰在府中时便劝她“仪珑,你这样身子只怕是熬不住,你还要去殿中哭灵吗”
仪珑笑笑,道“郎君放心吧,我这病本来就要好了,去哭灵不妨事的。皇兄待我十分好,我必须要去。何况,皇兄去了,如今的圣人是我的侄儿,关系终究远了一层,还是谨慎些的好。”
谢琰一听,心里也警醒起来。虽然他辅佐的慕容熙登上了那个位置。可是慕容熙本来就是一个颇有主见的人,恐怕是不会愿意别人左右他。他以后要放下谋士这个身份,变成忠心耿耿的大臣。
狡兔死,走狗烹,他不想有那样的下场。君王最为忌讳的就是别人看清了他的心思,谢琰不想成为第二个杨修。在君王面前耍小聪明,那是要命的事。
慕容熙宣布次年便改年号为昭宁,三年不改父志,慕容熙对于穆帝遗留的改革新政还是十分推崇的,依旧让王首辅住持,并提拔了余阁老为次辅,剩下的阁老还是穆帝提拔的那些。
因为之前白阁老被废太子一事牵连,内阁便差了一人。穆帝之前一直没有补,慕容熙今日在朝中便发了话,要让群臣举荐出一位能臣补进内阁中。
一时间朝中是暗流涌动,很多人对王首辅虽然还是敬重的,但是也免不了投奔到其他阁老门下。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王首辅是穆帝在时的老臣,新帝更愿意用自己提拔出来的臣子。
朝臣们揣测着,新帝应当是因为才登基不好动王首辅的位置,可是三年后就不一样了。往往都说人走茶凉,可是实际上人还没走,茶就已经凉了,王首辅现在声势明显不如以前了。
很多大臣都开始奔走筹划,特别是去探听新帝最信任的那几个人之中。谢琰便在其中,他又不想去应付那些官员,便宁愿呆在宫里和慕容熙商量政事。
慕容熙看他每次回府都不耐烦的样子,有些打趣的问道“谢琰,莫非是你和仪珑姑母有些不和,怎么这些天朕
见你回去都一脸不悦”
谢琰话里发闹骚,苦笑道“圣人,您是不知道这些天,朝臣们都到处打听到底是哪位大臣入阁,臣不堪烦扰,宁愿待在宫里。”
慕容熙目光闪动,颇有深意的问道“谢琰,你是怎么想的呢你觉得朝中的大臣有谁能够入阁呢”
谢琰谨慎回道“臣在朝中不过参政几年,实在是不知道,想必内阁之中的阁老也应当建议了,还得圣人您来定夺。”
慕容熙道“王首辅推荐的是礼部尚书关诺,而余次辅推荐的是吏部尚书韩玖,论才干韩大人更为突出,可是论资历,韩玖就比不了关诺了。”
关诺是王首辅的同年,而余次辅的连襟则是韩玖,看来阁老们推举也是举贤不避亲啊。可是,谢琰总觉得慕容熙不会提拔其中任何一个人,王首辅和余次辅争斗固然是帝王平衡之术。
但是慕容熙现在班底还很少啊,现在最关键的是提拔自己的人进内阁,这样慕容熙才能有话语权。内阁中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这才好把持朝政。
果然,没几日慕容熙就宣布了人选,是户部尚书姚鑫。倒也在意料之中,慕容熙在当王爷的时候,户部就是归他管,姚尚书是他的心腹,也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慕容熙登基,对朝中大臣也是大肆奖励了一番,谢琰升授为通议大夫,还是正三品。谢琰倒也不失落,他这几年升职升得太快,看似是好事但也是坏事,现在沉静下来发展势力也是好的。
韩五敲门后进书房,恭谨的递给谢琰一个纸条后出去,谢琰放在水里,显现出去字迹。谢琰看着那字,笑了笑,扔到火盆中,沾湿的纸条遇火发出嗤嗤嗤的怪声。
云箫之,真不知道该说他聪明还是愚蠢。他竟然仗着自己猜测出了慕容熙的心思,去向户部尚书姚鑫通风报信,实在是蠢的可以。慕容熙就算现在不知,以后也会知晓,他以后可就没什么好日子过了。
自从慕容熙登基后,云箫之收到吹捧开始膨胀起来,一心想在慕容熙面前事事争先,自然对谢琰没了好脸色。可是他不必谢琰,是正规科举出身,在朝中也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的。他确实出身谋士,位居高位,可是只有计谋手段,却缺少气魄能力,自然就没有谢琰得心应手了。,,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